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

 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第十八种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

安焕然 著

南方学院出版社



 

走出象牙塔的学者:

欣赏他没有被学术这华丽的衣裳给捆缚着,且愿意卸下包袱与大众沟通。我认为那所表现的,是他文字的诚意以及谦和的个性

 

--萧依钊

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

 

安焕然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现任马来西亚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兼学术研究处主任、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星洲日报》专栏作者。著有《本土与中国学术论文集》,合著《公心与良心:郭鹤尧传》、《宽柔纪事本末》、《柔佛客家人的移殖与拓垦》、〈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

 

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第十八种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

安焕然

南方学院出版社 2010

 

南方学院学术丛书第十八种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

作者:安焕然

执行编辑:吴怀颖

封面照片:福建泉州清净寺(回教堂)

出版:南方学院出版社

Southern College, PTD 64888, 15km,

Jalan Skudai, P. O. Box 76,

81300S kudai, Johor, Malaysia.

承印:康德有限公司

N0.8 & 1O, Jalan Rosmerah

Taman Johor Jaya,

81100 Johor Bahru, Johor, Malaysia.

出版日期:2010

定价:RM30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y of Ancient Sino-Malaysian Culture Exchange

Author by Onn Huann Jan

Pc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An,Huanran (Onn Huann Jan),1968-

ISBN: 978-983-2453-36-9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目录

 

序:走出象牙塔的学者(萧依钊)

自序:让历史多一份温情

 

第一篇 马华前史:从边界到边缘的思考

1.站在世界的边缘

2.先民的世界

3.跨出边界的交涉

 

第二篇 海上丝路的灵光

4.一条和平、对话的贸易路

5.汉书地理

6.佛教因缘

7.烧香拜佛

8.见绿鱼群飞水上

9.大唐气度

10.寻找阿都拉的表亲

11.回儒交融外一章

12.别忘了十国

13.中国人之出海

14.打造光明之城

15.真正的海洋开放:宋元时代

]6.鱼和鸭子中国船

17.宋元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18.黑岩城与罗越国

19.马来半岛千年古国

20.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21.遥望东马,怀想渤泥

22.千年妈祖

23.妈祖与海洋文化

24.陶瓷之道

25.中国外销陶瓷与韩槐准

26.看陶瓷破片的喜悦

 

第三篇 郑和下西洋的格局

27.郑和出航的基础

28.为什么下西洋

29.出航与海禁

30.元明遣使

31.成祖与太祖

32.今四海一家

33.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

34.郑和的格局决定结局

35.人要有大海的胸怀

36.真人与神化

37.宝山亭与郑和

38.本土郑和研究

39.忘了追思郑和的一件事

 

第四篇 满剌加:“光辉灿烂”的马六甲王朝

40.满剌加的建国

41.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42.郑和的调停

43.是不有朝廷矣

44.镇国山碑600

45.郑和下西洋:敢问谁最值得信赖

46.郑和以满剌加为外府

47.郑和与伊斯兰

48. 下西洋的尾声

49. 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的求援

50. 1455马中关系的复交

51. 汉丽宝公主:传说与史实

52. 马哈木沙之谜

53. 苏丹茫速沙的洗脚水

54. 朝贡中国

55. 宝船取宝与贸易

56. 满剌加与华人海商

57. 满剌加的华人

58. 琉球王国

59. 琉球与满剌加

60. 满剌加的港市机能

61. 满剌加的黄金时代

62. 马六甲游记

 

附录

跨文化的海上丝路与郑和下西洋

各篇文章原出处

 

 

 

 

 

序:走出象牙塔的学者

萧依钊

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

 

接到安焕然的来电,邀我为他的新书写序时,我有点惊愕。

 

我和安焕然的接触其实并不多,所以一时之间没有意会何以学者身份的安焕然,会找一个媒体人替他写序?

 

后来想想,觉得可能与他应邀为《星洲日报》撰写专栏有关。而邀请他为《星洲日报》写专栏的,正是我。

 

邀安焕然写专栏并不容易,得三顾茅庐。初始我看他的文章,觉得很适合我们使用,于是便主动与他联系,邀他在《星洲广场》写专栏。作为大众传媒,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类既有学术性,却又深入浅出,能让大众接受与了解的文章。他在电话那头沉吟了半晌,然后委婉推拒了我,理由是固定性的书写会给他带来压力。我多番游说,才终于让他答应了下来。我把安焕然的婉拒,解读成他重诺言的表现。而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答应我以后,他从未让专栏开天窗,每期的素质也都维持得很好。

 

去年《星洲广场》和《言路》同步改版,我再度致电邀约他在星期六的《言路》增设一专栏,主题以时事、文化、潮流为主。当时他的博士论文仍未完成,所以延至今年才开始星期六的专栏。

 

曾有自命不凡的学者,在我面前批评安焕然的文章学术性不高,并问我何以要让他写专栏。

 

原因我之前己提过,但我必须说明的是,我并不怀疑安焕然的学术背景与底子;相对的,我欣赏他没有被学术这件华丽的衣裳给捆缚着,且愿意卸下包袱与大众沟通。我认为那所显现的,是他文字的诚意以及谦和的个性。

 

除了文章,安焕然做学术的方式也在在证明他不是一个躲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他会带学生去做田野调查,会走出资料堆做实地考察。也因此,他的文章不会像某些难以嚼咽的学术文章,所有的调查都只在资料堆里兜圈。

 

印象中里的安焕然总是笑脸迎人、温文尔雅。星洲日报柔佛州采访主任贺婉蜜曾在我面前称赞他是很尽责的讲师,会尽最大努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他很受学生欢迎,都与学生打成一片。

 

以上种种都让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安焕然是个出色的学者,是个好老师。我的经验也告诉我,安焕然是个很好的专栏作者。我相信,安焕然收集在本书里的文章,应可补足某些档案资料的缺片。

 

 

自序:让历史多一份温情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是继《本土与中国学术论文集》之后,我的第二本专著,也是我的第一本专栏评论文章的结集。

 

1995年返马开始写专栏,转眼15年。最初所写的专栏文章,主要是针破时弊的文化评论,偶而也写些时事政治评论。从最初被批评是轻浮的时评者到后来见山又似山的沉稳平和,能够在专栏中组构文字至今,诚如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那是在于文字的诚意和谦和的态度。曾几何时,我才慢慢领悟钱穆在《国史大纲》所说的,对历史,我们要有一份温情。

 

2000年至2006年间,我在《星洲日报》的专栏转向了文化随笔和历史评论。既不是率性的文学,也不能算是学术规范的论文,却要在每篇不及2000字的专栏中,以写评论的笔触,又必须以历史事实为根基,情绪的酝酿和撰写前的史料探索,比之前的即兴时评,难度还高了许多。

 

感谢《星洲日报》这些年来,让我以如此“半学术半评论的手法写专栏。这样的写法,不是人人爱看,却觅有知音,有读者的共鸣,找到不少能学问共享的朋友。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郑良树教授鼓励我出书,整理十余年的专栏文章,还是觉得这时期的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系列文章写得最为扎实,亦有点创见,可作为南院中文系讲授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参考书,遂而萌起了结集出版的念头。感谢南方学院愿意出版这本书。

 

本书《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所收的62篇文章,除了〈忘了追思郑和的一件事〉是原刊于2009年《星洲日报》言路版,其余都是2000年至2006年先后在《星洲日报》星洲广场边缘评论专栏发表的文章,稍经修订而成。当时,正值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配合郑和热而在专栏里撰写这个系列主题的历史评论。

 

我对坊间的郑和研究是有意见的。不是对郑和存有偏见,而是不满足于现有的一般论说。写历史评论,不能任意而谈,也不想人云亦云。作为启迪智慧的学科,历史是一门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创意之学。写历史,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史料依据,同时还在于你的历史视角和关怀向度。视野的超越,思考角度的转换,对史料的更广泛阅读,都能让我们对历史的探索有新的认知。

 

本书的集成,只能说是“尝试集”。趁着“郑和热”,我在南方学院讲授马来西亚华人史,一面整理课堂讲义,一面顺带写起了这一系列的历史评论。之所以在马来西亚华人史讲古代马中文化交流,主要还是在于历史视角的问题。我常常在想,马华史该从什么时候讲起?若从政治认同意识来看,本书的62篇文章只能算是马华前史。但,马华史的叙述不应仅是以政治认同的意识型态为考量依据。从更高的历史视野观察,会有更平和的启悟和坦诚的对话。这是我愿把马华史的叙述时空拉长、拉远的原始动机。

 

从专门史领域来看,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是中国海洋发展史的研究范畴,同时亦是东南亚史、马来西亚古代史的一部分。不论是本土还是中国,历史资料的发掘和历史思考的重点,不应只是聚焦于古代马中的政治事件、朝代更迭,或是拘泥于历史小考据。从本土与中国超脱出来,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还是一部充满文化灵光的精彩世界史。从经济层面、科技工艺、宗教文化、区域协作等等,探讨马中关系的文化交流的实质面,以及研究其历史发展的各种转变契机,我们会看到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马华前史:从边界到边缘的思考,算是本书的导论。旨在说明,以跨国越界的历史视角研究马华史的重要性。第二篇海上丝路的灵光及第三篇郑和下西洋的格局诸文,阐述中国海洋发展史的基本概念。对其历史认知,既有师承渊源,亦有返马后,立足本土的在地思考。第四篇满剌加:光辉灿烂的马六甲王朝,则主要是改写自十多年前我的硕士论文《琉球、满剌加与明朝贡体制的关系——明代前半期(1368-1505)两个朝贡藩属国的崛起》,间中加入一些新史料,沉淀思考的历史评论也有了更多的当代对话。此外,本书还附录一篇200910月在跨文化论坛一一伊斯兰文化与经济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跨文化的海上丝路与郑和下西洋》。

 

泛政治化的课题常常只是社会衍变的表层现象。要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命力所在,必须有更开阔的胸襟、深邃的眼界,从更广面和深度的历史阅读中,继往开来的启悟一些道理。从古代马中文化交流看当代马华的源起,在知性与感性之间,以诚恳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一个马来西亚有万种风情,彼此间应多些了解,多点温情的对话。是为序。

 

2010925日于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