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侨史丛书
朱杰勤主编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
林远辉 张应龙 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录
东南亚华侨史丛书总序(朱杰勤)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历史交错在一起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第二节 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
第三节 马、华、印三大移住民族都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作出重大贡献
第四节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在整个华侨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节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的分期
第二章 汉唐时期中国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关系与华侨
第一节 汉代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交通、贸易
第二节 南北期时期中国和狼牙修、丹丹、婆利等国友好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隋代中国首次专使马来西亚古国赤土
第四节 唐代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与人民移居马来西亚、新加坡
弟三章 宋元时期中国和马来西亚新加坡关系的发展与华侨
第一节 宋元时期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与人民移居马来西亚、新加坡
第二节 佛啰安(佛来安、佛罗安)的华侨
第三节 新加坡(凌牙门、龙牙门、单马锡、淡马傷)的华侨
第四节 勃泥(渤泥、律泥)的华侨
第四章 明代中国和满剌加的关系与华侨
第一节 滿剌加国的建立
第二节 满剌加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光辉篇章
第三节 郑和七下西洋和满剌加国的爰展与繁荣
第四节 满剌加时期的马六甲华侨
第五节 马六甲的华侨多来自福建
第五章 明代中国和文莱(浡泥)的关系与华侨
第一节 明代中国和文莱(浡泥)的关系与文莱的黄金时代
第二节 15、16世纪文莱的华侨
第六章 葡荷占领马六甲时期马来亚的华侨
第一节 葡萄牙的侵占马六甲
第二节 葡萄牙的贸易垄断与海盗掠夺政策及其对华侨的压迫
第三节 荷兰的贸易垄断与海盗掠夺政策及其対华侨的压迫
第四节 葡荷占领马六甲时期马来亚其他地区的华侨
第五节 华侨反抗葡荷殖民主义者的斗争
第七章 英国侵占新加坡马来西亚与输进华工
第一节 英国侵占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华侨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节 英国开发新加坡、马来西亚对中国劳工的需求及输进华工的尝试
第三节 罪恶的猪仔贸易
第四节 英国是猪仔贸易的操纵者与罪魁
第五节 华工的劳动和生活状况
第六节 华工开发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贡献
第八章 19世纪马来亚华侨的经济活动
笫一节 商业与转口贸易
第二节 农业
第三节 锡矿业
第四节 华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第九章 清政府对华侨态度的改变与驻新加坡领事馆的设置
笫一节 淸政府对华侨态度的改变
笫二节 清政府保护、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的措施
第三节 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的设置
第四节 领事的作用
第十章 华民护卫司署的建立
第一节 19世纪70年代以前海峡殖民地対华侨的统治
第二节 华民护卫司署的建立
第三节 华民护卫司署对华侨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第十一章 19世纪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侨社会
第一节 华侨人口的迅速増长与阶级构成
第二节 秘密会党
第三节 会馆
第四节 海峡侨生
算十二章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各个阶层对辛亥革命的态度
笫二节 革命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笫四节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対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
第五节 辛亥革命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社会的影响
第十三章 20世纪初至太平洋战争前马来亚华侨的经济活动
第一节 橡胶种植业
第二节 银行业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来亚华侨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马来亚华侨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第十四章 19世纪至太平洋战争前东马来西亚华侨的经济活动
第一节 19世纪沙捞越华侨的经济活动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太平洋战争前沙捞越华侨的经济活动
第三节 19世纪后期至太平洋战争前沙巴华侨的经济活动
第十五章 20世纪初至太平洋战争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侨社会
第一节 华侨人口构成的变化
第二节 华侨社团组织的发展
第三节 中华总商会的创立
第四节 华侨工人阶级的觉醒
第十六章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与抗日救国运动
第一节 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南侨总会的成立和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全面开展
第四节 陈嘉庚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
第十七章 日本占领时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
第一节 华侨保卫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斗争
第二节 日军对华侨的血腥屠杀和残酷压榨
第三节 日本法西斯统治下的华侨
第四节 日本统治时期的华侨经济
第五节 华侨的抗日武装斗争
第十八章 争取独立时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
第一节 战后初期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的社会和经济概况
第二节 战后初期华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
第三节 华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立运动
第十九章 马来亚独立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侨教育
第一节19世纪的私塾教育
第二节 华侨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前限制与反限制、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第四节 英国重占时期控制与反控制、取消与反取消的斗争
第五节 华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十章 马来亚独立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文报业
第一节 19世纪的华文报刊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华文报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华文报
第四节 战后争取独立时期的华文报
第二十一章 马来亜独立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前的华文文学
第二节 战后争取独立时期的华文文学
后记
东南亚华侨史丛书总序
朱杰勤
一
这部东南亚华侨史丛书计划于四年前,中经组织人力,进行研究,分科编写,征求意见,反反修订,定稿付印种种程序,至今天才能与读者相见。趁这套丛书出版的机会,我作为主编,受有关方面的委托,強将我们编写这部丛书的原因、目的和经过敬告读者。
华侨史的研究和编写很有必要。华侨是中华民族移居海外的一部分,所谓“海外赤子”。我们研究和编写以各族人民为主体的本国史,就不能不涉及华侨史,编写中国通史和地方史都包括华侨。最近各省、市和自治区正在进行她方志的编纂工作,凡有本地人侨居海外者,都特辟华侨一栏以载,以备将来国史的采摘。可见华侨史既是地方志的重要内容,又可备修国史者参考。
华侨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出身;有些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败后流亡海外;有些饱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失去土地,无以为生,而移居异国;有些被西方殖民者欺骗携掠,威逼利诱,而留在南洋各岛。他们具有刻苦耐劳的体质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未离开祖国前,已受尽旧社会的歧视和阻挠;出洋时,又历尽旅途风波的险恶;到外国后,又要“披荆斩棘,以启山林”,与疾病和猛兽作斗争,来创造生活条件,并协助当地居民共同开发资源,建设社会,进行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对侨居地和祖国都作出有益的贡献。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就应加以宣扬,著于史冊,传之久远。
华人侨居国的历史或地方志,如果作者毫无偏见,也会提到华侨。因为华人在东南亚国家全人口中占有相当大数目,而且他们早已和当地人民一同劳动,开拓资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共同创造历史,就应该在历史上占有恰如其分的地位。例如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华族人口约占75%。如果要写一部新加坡史,就不能不提及占人口过半的华人。
华侨史是中外关系史的重要部分,华侨是中外友好关系的媒介和当事人。中国的海外交通、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等都有华侨参加,并发挥积扱作用。因此,研究中外交通史、中国国际关系史、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中国外交史等,都要涉及华侨史。我国制定和执行华侨政策的人们,也必须掌握华侨历史知识和现状。所以华侨史研究是一门符合国家需要,有裨实用的学科,在今天执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尤有现实意义。
海外华人不仅爱乡爱国,同时又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中国人侨居海外,一向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协助池们建设社会,甚至彼此通婚,在生活上打成一片。及至侨居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并沦为殖民地前后,华人与当地人民同甘苦,共忠难,投入反抗斗争。例如上世纪末菲律宾人民的革命战争和两个世纪之交的抗美战争,多有华人参加。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华侨的爱国思想和行动更为突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得到海外华侨大力支持。辛亥革命时,华侨汇款回国充军饷的,仪东南亚地区就达数百万元。回国参加战斗的人也为数不少。自民国成立后,他们又支持各种革命运动,如反英帝的省港大罢工和抵制日货运动等。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热血沸腾,奔走呼号,不少人毁家纾难,捐输物资,并且回国参加实际斗争,不仅出力,而且献身。在祖国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候,海外华侨渴望祖国富强康乐,纷纷捐献物资,协助社会建设,还有不少人回国服务。他们高度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和具体事迹,值得大书特书。所以我们有华侨史的编纂。
最近有些人认为:自从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海外华侨除一部分保持中国国籍外,其余越来越多地加入当地国藉。在这种情况下,华侨史的研究对象势必大减,华侨史研究恐怕没有多大发展前途了。我们认为,只要海外有华侨存在,我们都可以研究。中国移民海外,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商周之际,华人从海路移入朝鲜。秦汉之际,华人成批移入日本。唐宋之际,移居海外就更多了。唐代求法印度的玄奘法师,“周游西宇,十有七年”(包括旅程)。义净在室利佛逝(印尼古国)著书译经,亦居留12年之久。有些中国法师还老死于该地。宋代朱彧的《萍洲可谈》卷二曾提到:“北人(华人)过海外,是岁不归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这些十年不归的住蕃华人,当时无华侨之名,却有华侨之实。明清之际和近代,移居外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更为众多。如果我们把二千年来的海外华侨作为研究对象,就不愁没有材料可写。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海外华人普遍具有双重国籍,因此,在第二次大成前,“华侨”与“华人”这两个概念是相同的,不须严格分开,即使在第二次大战后或近年来加入外国国籍的人,已不属华侨,但在他们尚未加入外籍时,仍然是华侨的一分子。因此编写华侨史絶对不能把这一大批“昨天的华侨”排除出外。何况一个人口众多的海外华人家庭,其成员有中国籍的,也有外国籍的。他们父母子女同一血统,骨肉情深,不能把一家人拆开,分别对待。我们写他们的历史时,必须作为整体来叙述。根据中国和西方传统的史传体裁,凡为某人立传,可以附带提及他的子孙后代,亦可上溯他的家世源流。我们为华侨人物立传,也不妨提及他的后裔和家族先辈事迹。
海外华人学者用华族史或华人史来代替华侨史,是根据当也的政治社会等条件来拟定的。我们毫无异议。但由于我国和外国国情不同,在外国认为适当可行的,在我国反而室碍难通。百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沿用华侨这个名词,没有不使之处,一旦改称,反力使人发生误会。西人把华侨、华人或华族统称为“海外华人”,与华侨这个名词的含义基本相同。日本人至今还沿川华侨一词,可谓不谋而合。
二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有四方之志。华人的足迹遍布于全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部有华侨的存在。可是至今还没.一部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有独到之处的世界华侨通史出版。这不能不说是憾事。
1981年,我参加北京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受代表们的委托,写了一份《关于编写华侨史的倡议书》,向大会提出,得到全体代表赞成。大会委托我召集到会的有关单位负责人,开会商讨协作编写世界华侨通史事宜。可惜时间限制,仅集会一次,还未就绪,而大会结束,代表云散,此事遂暂作罢论。这一件事使我感觉到,集体编写全面的庞大的华侨通史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国内有条件执笔的学者大有人在,但他们散处四方,各有工作单位和任务,一时难以集中起来,分工合作。除非在有关领导部门大力支持下,组织一个有代表性的编纂委员会领导起来,从全国各地抽调人力,给予编写人员以优厚待遇,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在可能范围内,还须争取海外侨胞的参加和外国学术团体的合作。我们相信,在坚强正确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团结合作,在十年内,写出一部能够代表我国这方面学术水平的华侨通史,并非不可能的。
为着编写世界华侨通史准备条件,最好先多写一些国別华侨史,待五洲各国华侨史都写成出版后,我们进而编写庞大的世界华侨史就有比较牢固的基础。英国人珀塞尔先写了一部《马来亚华人》(1947年),又在这个基础上再写出一部《东南亚华人》(1951年),他就省力得多。这是循序浙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点到面的办法。
1981年华侨历史学会在北京成立时,廖承志同志到会讲话,希望我们尽快地写出英国华侨史和东南亚华侨史。可渭真知灼见,知所先务了。自中美复交后,双方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日有发展。这是与美国华侨或华人的努力分不开的。我国执行对外开放政策,与美国讲信修睦,对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对于美国华侨的历史和现状,都希望有所了解。故有编写美国华侨史的建议。又早在二千年前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已建立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华人移入东南亚各国为时最早,为数最多。中国与越南和缅甸领土相接,唇齿相依,关系更为密切。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当中西交通的要冲,在亚太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同属第三世界,亦有互相了解,团結合作的必要。我们也很想知道东南亚华侨的历史和现状。廖承志同志希望我们赶快写出东南亚华侨史是有深意的。
由于对华侨史的重视,这几年来,各省和地区的华侨历史学会纷纷成立,有关华侨史的书刊的出版也逐年成倍增多。1982年,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和广东历史学会共同委托我负责主持东南亚华侨史的编写工作。
三
我们的编写计划得到领导上的支持后,就由暨南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研完室、华侨研究所华侨史研完室和东南亚研究所吸收一些教师和研究人员泰参加编写工作。他们多数已具有二十年以上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也懂将一门以上的外语(包括东南亚语种)。我们根据各人的专长和志愿,请他们分别负责撰写与本人专业对口的东南亚各国华侨史共六种,即越南、柬埔寨、老挝华侨史,缅甸华侨史,泰国华侨史,印度尼西亚华侨史,菲律宾华侨史,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每种约15—35万字。1986年全部完成,定名为东南亚华侨史丛书,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
这部丛书的公开出版在国内还其是一种尝试。但大辂椎轮,难免简陋,后来居上,理所当然。丛书的作者认识到华侨史的撰述和出版,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对华侨史工作者是一项不能旁贷的任务。于是他们惨淡经营,按时完稿,出版问世,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为华侨史研究提供木屑竹头之用。
我与丛书的作者长期共事,关系亦深,互相了解,合作无间。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曾多次集会,共同讨论丛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问题,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结果往往形成一种合理的意见和可行的措施。我作为一个主编人,唯有小心翼翼,进行丛书的修订和定稿的工作而已。
丛书不设总的休例。各国华侨史的体例由作者自定。这样,一方面,可以贯彻百家争呜的方针;另一方面,由于作者主攻方向并不一致,而东南亚各国的历史背景又各不相同,各国华人社会的历史发展,虽有一般规律可循,但仍有特殊之处,不能一概而论,还是由作者自定体例为宜。关于华侨史时期的划分亦同样由作者自己掌握。作者可以根据历史事实,由古到今,顺序论述。一般要求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或东南亚各国独立自主时期为止。至于东南亚各国独立后,华人社会性质的变化,华人处境及其前途,可由作者作简括适当的说明,或另作专书来论述。我们要求作者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华侨历史情况,还要从我国对外的方针政策出发,既尊重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又团結第三世界的国家,不偏不激,主论得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请我任这部丛书的主编,并负责审定全部书稿。我在反复审阅和润饰书稿过程中,虽然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从中吸取了很多专业知识,得到较大的好处,特別是这部丛书的出版,实现了我晚年的宿愿而有以自慰。我应该向作者和出版社表示感谢。
这部丛书从草创到出版过程中,都获得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华侨研究所、广东中山图书馆等都向我们提供不少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和有益的意见。广东省把它列为重点科研项目,补助我们一笔科研经费,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热心文化事业,重视侨务工作,不计成败利钝,既然承担这套丛书的出版任务,使它今天能与读者相见。如果没有上述机构的热情支持和协助,我们的工作必不能顺利开展,更谈不到“三年有成”了。我们于此表示由表的感谢。
昔曹植(子建)说:“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由于我和作者的学识经验还浅,参考资料不足,调查研究工作又做得不够,这部东南亚华侨史丛书一定有很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我们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和海外侨胞们批评指正。我们还希望这部丛书出版后,能有更多更好的同类著作出现,既可以满足读者对华侨史更高的要求,又可以尝到“倒啖蔗渐入佳境”的滋味。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