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言路2011.01.13
教理会重演历史
邓日才
由马华公会筹组,由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出面推动的“华文教育理事会”,已于1月10日成立。其成员除马华公会之外,还包括教育部官员、董教总、华总、校长职工会、校友会等。目的是要拟定华教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对华教作出全面及专业性的探讨。委员会还有意申请成为一个注册团体。
这是马华与华团近年组织的一个为华教工作的半官方团体。若说这是华教的一个新发展,无如说是马华与华团合作的“回锅菜”。这就让人想起马华第一次与华团“结盟”“三大机构”下设的“华教中央教育委员会”了。
1953年8月,在马华会长陈祯禄的领导下,正式成立了该委员会。其成员来自马华及董教总。1955年8月委员会一致反对欲消华校的《巴恩报告书》及《1952年教育法令》。并通过议案吁请政府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列华文为官方语文。其后,在陈祯禄的影响下,压迫华教的一些措施稍见松动。及至1957年《拉萨报告书》写明“国语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语”的“最后目标”,以及《达立报告书》与《1961年教育法令》强制华文中学改制措施出炉后,委员会已欲振乏力了。
1968年董教总欲创办独大。当时马华会长陈修信以“铁树开花”一句“名言”诸多阻挠,又以拉曼学院来抗衡。马华与董教总双方对立,局面险峻,中央委员会已分崩离折,早已无所作为了。
1974年政府成立“内阁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以当时的副首相马哈迪为首。马华与董教总在呈备忘录一事,因“最后目标”课题,背道而驰。董教总要求马华重开中央教育委员会会议以便商讨;但马华无回应。至此,三大机构之“结盟”就寿终正寝了。其后三十余年,再也无人提起三大机构的中委会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赞”。华教近二百年的沧桑历史,饱受风雨摧残”。单元思想者总处心积虑,欲除之而后快。今后我们仍要随时警惕,不可疏失。
陈祯禄虽是受英文教育的峇峇,但他对母语的价值有深入的认识。他曾说过,母语如同影之随身,可与生命同比重。他确曾为华教及南大的创办,尽了一己的“言责”。但在1955年1月12日,在马六甲荷兰街他家中召开的“马六甲会谈”(出席者包括董教总及联盟政府三成员党),却未尽“言责”。陈祯禄仍以马华利益为重,错失了维护华教及母语的良机。
回顾过去,与华教团体“结盟”的政党,除了马华之外,还有民政党及行动党。但五十余年来,华教困境一直未曾改善,大格局未改变,也无助于基本原则的强化。或许只能做到意见沟通方便,下情上达行政顺畅而已。母语教育是我们要坚持的宝,华教的命根一定要保住。至于政党政治不是我们的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