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1.02.16
基设改变 店铺翻新 利民达大街数十年不变
从昔加末取道东甲往吉隆坡,利民达大街是必经之路。这么多年来,利民达大街虽然已见翻新,经商的店铺稍有改变,但这条大街的整个结构其实与数十年以前并没有大改变,店铺的数量也没有太多的改变。
整条利民达大街全长约250公尺,30年代的利民达大街与现在的大街结构相去无几,不同的在于基设上的改变,以及已见翻新的店铺。
利民达新村因为地理位置占了极大的优势,是一片平地,没有山坡,所以房屋及道路都规划得很好,井井有条,每条道路都很平旦,四通八达。
早期的利民达大街道路是没有分界堤的,路面铺的是粗面的沥青。还有,早期的大街是没有路灯的,夜里发挥照明效用的是被点燃的煤油灯。人们将煤油灯点亮之后,挂到电线柱子上去。
30年代多是茅草亚答屋
30年代大街两旁的店铺多是茅草亚答屋,居民经常需要更换亚答屋顶。那个时候的茅草亚答屋子并不附厕所,人们把厕所建在房子外。
到了50年代,亚答屋开始逐步被砖块房子取代,较后完全取代早期的茅草亚答屋。早期时代的人家必须砍柴生火,牛车是主要运送材枝燃料的工具。
50年代利民达大街最热闹
从50年代开始,利民达大街就是整个新村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大街两旁的商店以杂货店为主,整条大街就有10间杂货店。
不过,时至今日,利民达大街剩下5间杂货店,其中两间也不是从50年代开始经营至今。
除了杂货店,50年代的大街还有咖啡店、橡胶收集站、打铁店、药材店、洋货店、洋服店,脚车店,以及2间油类出售店。不过,随着时代的转变,油类出售店在80年代走入历史、打铁店也没了、脚车店逐步被摩托车店取代等,加上银行,餐馆等八驻,利民达大街的商业形式开始转变。
位于大街附近的利民达华小是当地人家于50年代发动建设。当时,利民达人发动卖橡胶建校,获得多人响应建造而成,学校取名为中华公学,该校之后改为利民达华小。
詹尊水:人手不足 咖啡店不再销售包子
协兴咖啡室是其中一间从50年代开始营业至今的商店。61岁的东主詹尊水表示,该咖啡店从40年代开始,由其父亲与友人合伙在亚答屋经营,后来拆伙营业,其父自行搬迁营业,唯沿用协兴咖啡室的招牌。
他说,该咖啡室的咖啡从以前开始,就是自己放料子请人炒的,与外头的稍有不同。从50年代开始经营至今,店内方式也稍有不同。早期时候,店里有自行制作包子出售,但现今人手不足而不再制作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