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是算错的那一块

 数学想一想

有价值的是算错的那一块

这套教材很特别,少了千篇一律的练习题,多了手绘的图片;不放速解公式,而是丢出各种思考情境。《数学想想》用无声的力量,推动数学教育的革命。

文/丁筱晶  摄影/邱剑英


    「只要出门不会迷路的人,数学都可以学得很好!」

    桌上展开-排书,封面有米罗、康定斯基等画家的画,书名统统都叫《数学想想》。戴着一顶小帽,头发微卷,台大数学系退休教授、人本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史英,就是这套色彩缤纷的数学丛书总编写者。对于史英来说,这套书的魔力,已经超过为教改运动而上街。过去十年,史英除了忙森林小学,就是埋头编写给小学生看的《数学想想》。

    什么是《数学想想》?前中研院院长李远哲讲得到位,「……它不是课本,也不是参考书,就是一套能让小孩『想想』的数学。」

    《数学想想》被行政院新闻局评选为中小学优良科学类课外读物,目前共有四十二本,涵盖小一到小五上学期,以及国一部份课程,担任总主笔的史英,用每页大大的彩色插图,以及孩子喜欢的人物故事,引导孩子认识「乘法」、「倍数」、「分数」等数学概念。

    不像教科书、参考书内密密麻麻的字和习题、单元接着单元的紧迫,每页都有手工绘图的《数学想想》,乍看之下还以为是绘本。

    一般课本内用苹果橘子半页即可讲完的概念,《数学想想》用了各种情境与解说,反复询问小孩各种不同的解答,讲了两页才讲完。

    也因此,从第一本《数学想想》出版至今十年,史英与其他两位撰稿人窝在研究室朝九晚九,《数学想想》都还没从小学毕业。「这比退休前还累呀!」史英大笑。

    「史英真的是想改变到目前为止的数学教育,」人本教育基金会《数学想想国》总监吴丽芬在旁边观察,「他认为数学是每个人都能亲近的东西。但因为我们很早放弃,离开了一条很美的思考道路。」

    不像一般人退休了享清福,史英跑来编《数学想想》,是基于对现有数学教育的不满。

    他观察长久以来的数学教育,每个课程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让他们明白。而数学前后概念又具联贯性,导致孩子第一章没学会,第二章更学不会。加上以前许多老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标准答案式教法,让孩子们不同的思考逻辑鲜少被接纳。

    「大部分的教学效果都是零。老师学生大可不必坐两个小时,两个都很倒霉。」史英在自己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困境。他发觉小孩学不好数学,不是不专心,而是每个人思惟模式不同。

勇敢尝试错的猜想

    史英体认,除了喊改革口号,也应该身体力行,于是决定从最根本的教材入于,编《数学想想》,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教学能「使人明白」。从数学下手,正因为数学最单纯。不像社会科学,每个人诠释的真相都不同。数学,说一不二。

    然而,光要让害怕数学的孩子「明白数学」,本身就是大工程。近年来,不少老师致力让数学变的更有趣,有的使用教具、有的使用数学魔术。但史英选择了一条台湾还没人走过的路:鼓励孩子做错误的猜想。

    从《数学想想》的各式各样的情境中,就可看出史英并没行很快告诉孩子加法、乘法的演算方式,与正确答案。反而,他不断抛出似是而非的答案,问孩子对或错。

    例如:一台公交车,前门上去五个人,后门下来三个人,留在车上究竟有几个人呢?《数学想想》就会先问孩子:「是五减二等于三吗?」

    吴丽芬指出,有些小孩一开始会这么猜,但随着课程引导,小孩后来会知道:是上面「多」两个人,而不是上面「有」两个人。

    为什么不告诉孩子正确答案?

    「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那些蒙对的,而是蒙错的那块,」史英的话中带点哲学味,「因为唯有知道错在哪里,才会知道我们为什么会对。」

    史英深受著名知识论学者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名句「凡有所主张,必是有所反对」影响,他认为,帮助小孩知道他的猜想为何错误,他就会知道对的是什么,而且更透彻。「但错误不是用权威来指导他,而是让他白己发现,这才是关键。」

数学是种批判思考

    除了透过不断的交叉反问,引导孩子发现原有答案的错误外,《数学想想》每章都阐述不同的想法,协助孩子明白数学概念。史英认为,人理解事情的方式、需要的时间长短都不同。别人花一个小时会了而孩子不会,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与别人不同。他甚至鼓励小孩不要一味认同老师讲的逻辑,因为老师的思惟不一定比小孩正确。

    「数学,简单来讲就是批判思考。」史英眼中的数学,并不是「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任何人都不能呼拢你,这才是数学最重要的关键。」

    这也反映在《数学想想》的老师群评鉴孩子的方式。在他们称为「数学想想国」的班级里,孩子轮番上台,用自己的方式讲答案后面的推理。算不出答案的孩子不一定需要重修,说不出答案背后原因的孩子,才需要重修。

    《数学想想》另一大特色,就是把每个概念都「讲清楚」,如「六除以三」跟「六除三」,差一个「以」常让小朋友搞混,但两个数学算式大不同。

    此时《数学想想》就会花篇幅,从小文章中让孩子推敲出「以」的意思,是「用」。「六除以二」就是「六用三去除」。连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数学想想》都从倍、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慢慢引导。

    「小孩会数学,都是自己会的,哪是我们教会的?但我可以增加可读性,增加文学,从旁协助。」史英认为,数学是靠自学才学的会。

    《数学想想》看似参考书与绘本的综合体,但实质上,两者都不是。史英用《数学想想》另辟蹊径,给了孩子全新的「数学」观念--不在于解出答案,而在于思考的过程。

资料来源:《天下杂志2010教育专刊》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