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1.02.06
潮州俗语道说陈旭年贫富荣辱
潮州民间流传的俗语,成千上万,包罗万象,生动有趣,多姿多彩,其中不少与“过番客”扯上关系。柔佛州拓荒人陈旭年,就在其中。
潮州俗语“金锁匙开咸菜瓮”、“水鬼地,卷草席”、“砂陇祠堂华美厝”,三言两语,道尽陈旭年一生的荣辱。
其传奇的故事,收入俗语,在潮州广为流传迄今尚为人津津乐道。
我们先从“金锁匙,开咸菜瓮”说起。
陈旭年在1827年出生于潮州海阳县上莆都金沙乡(现名彩塘,盛产白钢著名)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家境贫寒,又嗜赌如命,生活潦倒,受尽乡人白眼歧视。
在乡里,他曾向邻人乞讨咸菜佐餐,大家皆以“咸菜瓮未开”为由,拒绝要求,空手而归饱受屈辱。
走头无路,唯有“卖猪仔”过番谋生求存,在番畔成就事业,大富大贵后,锦衣还乡,铸造“开咸菜瓮金锁匙”,送给邻人各户,以德报怨,传为佳话,流传后世。
其不念旧怨的胸怀,广受乡人称颂。
再谈“水鬼地,卷草席”事由。
陈旭年,年少时,好赌成性,注定家徒四壁,三餐不继,生活贫困潦倒。
他在17岁那年,远走他乡,过番南洋,出国前,他把由姐姐接济,准备葬母的钱都给输光。无计可施,只好用破席裹卷母亲遗体,并葬于流尸的水地,草草了事。其一贫如洗,可见一般!
“砂陇祠堂华美厝”指陈旭年在海外,开荒拓野,披荆斩刺,发奋图强,苦心经营,累聚财富后,和其他过番客一般,心系故乡,于是回乡起大厝,历时14年,花费26万银元建造从熙公祠(资政第),他同时也在异乡(新加坡拥有一座资政第,美轮美奂,1986年资政第图照成为该国邮票图案问世,更成为重点文物。)
潮州过番华侨,在番畔发达后,都会回乡购田地,建大厝。因此,潮汕处处可见美丽华贵广厦万千。
此外,身居海外华侨更出资在乡下修桥造路、搭校、立牌坊,造福人群。
除柔佛陈旭年,泰国侨领陈慈黉也在澄海隆都建学校,柔佛著名发展商郑镜鸿也在潮安县沙溪镇造路,是潮州念旧不忘本的典范。
《取材潮汕俗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