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论争与思想教育

  当代马华文存2~政治卷• 90年代

参政论争与思想教育

陈亚才

 

当华团人士(包括华教人士)可能参党参选的消息传出之后,很快的就变成大家热中讨论的话题。参选的可能性也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多项争论。这其中包括华团人士应否参选?参选者应否辞去现有的社团职务?领导性的华团在政治上应扮演何种角色?关於处理问题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应否发表华团宣言等。

 

争论形成的原因除了个人观点和政治主张的分歧之外,也涉及到利益冲突和个人的恩怨。

 

换言之,在混乱的争论局面中,非理性和不合逻辑的言论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能够适当地进行机会教育,那将有助於提高一般人的政治认识和思想水平。

 

遵守基本原则

 

不管争论多么剧烈,意见多么分歧,各有关方面(包括传播媒介和参与讨论的各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首先,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言论必须受到公平的对待,包括有公平的发表和传达的机会,同时言论不受歪曲。通过批评与答覆批评的方式,让大家对各有关的问题有更充份的认识,从而作出判断。离开讨论的重点而进行胡乱的人身攻击或意气之争,这并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情况。

 

其实,每一个政治课题的论争,都是进行政治教育的教材。华团人士参选对提高一般人的政治认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华社监督参政者

 

1982年为例,一些华教人士举起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旗帜参党参选。到今天为止,没有人质疑当年那批华教人士的素质。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在於打进国阵之后,是否有纠正或能纠正国阵?持不同意见者基本上认为其成效相当有限。而华教人士,如郭洙镇律师、许子根博士和江真诚博士等,至今尚未对有关的批评给予直接和正面的答覆,也还没有公布从政的成绩单。

 

而这一次一些华团人士表示有意加入反对党,壮大反对党阵线,以便打破国阵在国会里的三分之二多数议席,甚至上台执政。

 

如果上述可能性成为事实,那么根据过去的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特别是大选之后),大家将会开始为这批参党参选者评分,斤斤计较他们的做法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有努力去落实他们原先的政治理想?

 

换言之,有许许多多的眼睛在注视着这些人,看他们到底在做什么?这其实就是华社在监督来自华团的从政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也希望每一个选区的选民,都能密切监督他们的代议士,督促他们负起责任,让我们也以同样的态度去监督朝野各政党的表现。

 

对参政者的要求

 

在华团人士参政参选的问题上,一些社团领袖和评论者认为,如果他们能为华社谋求利益,就应该全力支持他们。对参政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基本上是比较狭窄的,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又将自己套在种族政治的框框里。

 

我们应该尝试以更开放的眼光,要求参政参选者在全民的利益,以及国家政治民主化和健全化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的急务是打击及消弭种族主义,而不是助长这种毒瘤。

 

辞去华团职务的问题

 

参选的华团人士是否应辞去现有的华团职务?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些华社领袖和社会人士认为参政参选者必须先辞去华团职务,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论。这种要求是否合理?

 

放眼我国的华团,有不少领导人具有政党背景,甚至还在党内担任要职。例如大马武总会长拿督斯里林敬益医生、雪隆中华工商总会总务拿督宋兆雄,他们是民政党党要。吉打中华大会堂会长拿督植廉贵、雪隆行团总会会长叶福兴先生,他们两位都是马华公会的党员。

 

上述列举的4位虽然积极参政,但是并没有辞去华团职务。而今要求参政参选者辞去华团职务,难免让人觉得在做法上出现双重标准。其实各个华团在这方面并没有统一的做法。如果大家记忆不差,应该还记得去年林书甫先生因参加民政党而被迫辞去马六甲中华大会堂会长的职位。

 

各州或个别华团固然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但是一些基本原则必须确立下来。根据了解,绝大部份华团并没有明文规定其会员或领导人不能参政和参选。

 

华团在政治上的角色

 

在政治方面,华团向来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保守和被动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对已经发生或出现的问题作出被动的反应,比较缺乏主动积极的策划。这也难怪有人批评华团总是在大选期间才特别关注政治,平时甚少从事政治教育的工作。

 

大选期间讨论政治主张的问题,往往会出现较多的争论。因为每一种主张都可能使某些人的利益受到挑战,争论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为害怕争论而放弃政治上的角色。何况华团一般都强调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换言之,华团对政治课题应该有本身的一套看法,应该敢于公开发表本身的看法,要不然我们无从领导。

 

个人认为,华团在政治方面应该考虑采用这样的基本原则:独立而不孤立,超然而不默然。

 

原则和程序的问题

 

华团的组织一般上是相当松散的,在平时,若是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带动一些工作,那实在是求之不得,通常在程序方面不会太计较。

 

然而,一旦到了非常时期或者发生争论时,程序问题可能倒过来取代原则问题,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甚至成为某些行动取舍的主要依据。这种前后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可说是屡见不鲜。

 

我们不能只强调原则而不顾程序,但也不能因为程序问题而放弃原则。华团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矛盾现象,常常是因为对大方向和原则问题把握不稳,导致枝节的争论和入事纠纷反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和检讨。

12-08-1990《新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