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马中关系

   当代马华文存3经济卷 80年代

前进!马中关系

洪松坚

 

未来10年新面貌

 

19851120日晚上,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在赵紫阳总理盛设的国宴上致词时坦言,马中两国于1974年缔结邦交之后,两国关系因为政治因素而被搁置一边,完全没有获得发展。

 

显然,随着拿督士里马哈迪医生的访华,两国关系正在受到检讨。我们相信过去10年的平淡关系将会结束。以首相此行作为起点,未来10年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马来西亚是第一个和中国正式缔结邦交的东合国家。因为占了先机,按照情理,最有条件发展两国关系。但是10年时光消逝之后,却被泰国以及尚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新加坡后来居上,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去探讨问题的症结。

 

中国地广物博,加上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份之一,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毫无疑问地是个大国。有别于美国和苏联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为邻,据说一些属于中国版图的岛屿(南沙群岛)距离沙巴州不到100英哩。这是地理上的因素。

 

历史因素使到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人,有着血缘关系。华人在马来西亚占总人口的33.8%,是新加坡以外,华人人口比例最多的东南亚国家。

 

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加上中共支持马共,马来族对华族的猜疑;这种复杂情意结,对外是反映在马中关系上,对内则反映在土著主义的兴起。

 

首相访华回国之后,不少人对他此行之成就半信半疑。因为成就是表现在态度上的改变以及因此所可能带来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像1974年建交那么具体和振奋人心。

 

此行的成就归纳起来,计有4项:

 

(1)把政治歧见暂时搁置一边,努力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开拓新天地。

(2)马来西亚没有再把中国和美、苏超级强国同等看待;相反地,已和中国作第三世界的认同。

(3)马来西亚对中国的许多疑虑已经获得消除,承认好些问题纯粹是马来西亚的内部问题,中国对于邻国没有不良意图。

(4)采取步骤,改变形式,消除马中贸易障碍。

 

求大同而存小异

 

首相于1121日和赵紫阳总理会谈的时候,充份发挥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一反过去的作法,完全不提中国共产党的在道义上和精神上支持马共。

 

首相较后会见记者的时候,很明确地说,马共的问题,我们理解中国的立场,中国也同样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的用心是不想继续在政治歧见上兜圈子,我们把政治纠纷搁置一边,致力开拓新的经济和贸易领域。

 

这种一反马来西亚外交传统的作法是相当果敢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把它形容为“突破”。

 

1122日首相在北京清华大学发表演说,纵横谈论国际形势和马中关系。我们把那一篇演辞视为马哈迪政府的一份外交政策声明,理应受到重视。

 

于中国地大物博,马来西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把中国和美苏同等对待,视中国为对外具有野心的超级强国。

 

这一次,谈到区域安全的时候,首相明确地说,两个超级强国的不断竞赛表现在缓慢地,但又稳健地使本区域军事化。

 

首相抨击的另一个重点是日益在先进国家抬头的保护主义和不平等的经济体系。

 

首相说:“随着经济衰退持续下去,先进国将会毫无疑问地利用他们在体系内受保护的地位,在损害第三世界利益的情况下增加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形假如不受遏制,我们的经济进展就会很快地受到挫折,我们将会降为劈柴挑水的苦工。

 

所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图景是很清楚的:超级强国有野心,不可靠,属于第二世界的工业先进国明显地非常自私,第三世界看来只好联合起来,共谋出路。

 

首相此行不止一次地表示和中国作第三世界的认同。

 

首相说:“虽然我们之间尚有一些政治问题悬而未决,但是在国际事务上,如柬埔寨、阿富汗、南非和南极洲等问题,马中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完全没有分歧。

 

邓小平会见首相时也说:“中马两国之间最大共同点就是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了解和合作。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相互变成对方的市场,这样它们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邓小平还说,中国向发达国家开放,但更重要的是向第三世界国家开放。第三世界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技术上也各有特长,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互相帮助,进行合作。这对彼此的经济发展有好处,也有利于克服我们各自国家的困难。

 

首相承认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同时,也担心中国的竞争会打击到马来西亚。

 

1128日离开广州回国之前,接见中国国内记者时,首相说,中国跟我们一样,都在争取外国投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竞争者。

 

但是首相马上提出双方经济合作的一些具体建议,譬如把利用马来西亚原料的工业移到中国,既帮助中国节省外汇又增加马来西亚原料的出口机会;以及两国分享货船舱位,节省货运成本。

 

中国对外无野心

 

行将结束访问的时候,首相在杭州告诉随行记者说,他相信中国对邻国没有不良意图,中国也不会干预我国内政。

 

首相说,我国一些人和叛乱的共产党对中国有所寄望,这是我们的内部问题,不能怪中国。

 

所以,分析各方面的资料和首相在此行不同时间发表的谈话,我们有理由相信,首相访华的另一种大成就是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和正确的了解,消除了许多不必要的疑虑,这项成就的意义远胜于避免双重课税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的签署。

 

谈到马来西亚本身的内部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内部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华人社会普遍对政府政策包括沿文、教育、政治和经济政策表示不满,这种不满不应该和不效忠相提并论。所以,克服内部问题应该着重消除社会不满,通过平等对待各族的政、经、文、教政策来争取人民的支持。

 

事实上,有“外向之心”的人毕竟是少数。微妙之处还在于他们几乎清一色是接受英文教育者,他们是专业人士或富裕的华人。虽然手上缺乏确实的数字,但是根据了解,他们移居时都选择澳洲、纽西兰、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吸引他们的绝对不是中国。

 

如前述发展马中经济合作和贸易是首相此行的重点。

 

回顾10余年来马中贸易的发展,我们当然要提到国家企业机构(简称国企)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在127名随团商家之中,有国家石油公司和其他半官方机构的代表,却偏偏没有国企的代表,这是不是耐人寻味?

 

1971828日,当时的国企主席东姑拉沙里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代表团团长张光斗在吉隆坡签署了一份联合公报,除了互相购买货物之外,并表示:双方深信,随着双方商谈圆满结束,中国各进口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企业机构之间的直接贸易将进一步增长。

 

这项联合声明签署之后导致一切中国货入口都必须通过国企来进行,以及通过国企申请中国货入口准证(AP,而国企居中抽佣0.5%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通过国企,马中贸易不但没有获得发展,相反地,出现了不少人为的障碍。据说一些经济合作计划来到国企手上便轻易地被搁在一边,完全没有受到处理;而14年过去了,国企时至今日都没有取得任何中国货的的代理权。难怪近年来马中贸易出现下降趋势。以下的资料可以说明这点:

 

1985-1986年经济报告记载,中国并不是马来西亚的主要贸易伙伴。1984年,中国货入口马来西亚只占总入口的2%,马来西亚出口到中国的货物只占总出口的1%

 

1975年比较,中国货输入马来西亚的比例在1984年下降了2%,但是9年来入口值都在上升,1985年估计为6亿5400万元。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出口到中国的货值过去5年却在减少。1980年为4亿7100万元。1981年猛泻至2亿零400万元,1982年至1984年有稍微上升的迹象,1985年之入口货值为3亿2100万元,和出口比较,逆差3亿3300万元。

 

国企地位受检讨

 

通过国企,实施AP是马中贸易的特有措施。中国方面已经不止一次向我国政府表示单独对中国货实施AP制度有欠公平,正是因为这项障碍导致马中贸易协定不能在首相访华期间及时签署。幸好马来西亚华、巫商会联合理事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已经正式签署经济合作协定,马中签署贸易协定预料指日可待。国企的地位也极可能被取代。

 

首相回国之后,如下几个事件足以说明一些积极因素正在促进马中友好关系向前发展:

 

(1)  1128日傍晚,从广州回到吉隆坡,马华工商联合会会长丹斯里黄文彬获得通知,行将在吉隆坡举行的中国恐龙展览会因中国工作人员无法获得入境签证,可能被迫取消。结果,经过首相亲自插手,入境签证于两天后获准。

 

2)   首相于121G日主持访华检讨会议时,鼓励马中两国商家互访;并答应放宽中国各机构负责人来马洽谈贸易之入境签证申请,同时发给马来西亚商家多重访华准证。

 

(3)  尽管政府内部依然有人反对,特别是国企反对,副贸易及工业部长幕尤汀于129日说,入口中国货申请AP之措施正在受到检讨。

 

马来西亚多元种族政治的特色是,马来领袖的力量来自马来民族;而华族领袖的力量则是依靠华人社会之支持。任何领袖,不管他是来自那一个族群,在他能够为全体马来西亚人民贡献力量之前必须首先到本身族群的拥护。

 

已故拿督翁拟议把巫人统一机构(巫统)易名马来亚人民统一机构(英文简称UMN,保持不变),要在政治上走非种族路线,结果于1951年中旬被迫下台,退出巫统,足以说明我国政治现实的一面。

 

认识到这些复杂和微妙的关系,同时也认识到马来族心中的疑虑,我们便不能期望一夜之间倒转乾坤。

 

当前世界形势是经济矛盾大于军事矛盾。除了柬埔寨、阿富汗和中东的零星战火之外,预料未来10年世界上不会发生重大战役。

 

即然出现矛盾,便会形成统一。这是不变的规律。经济矛盾的结果预料会迫使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从事更大的合作。

 

所以,展望将来,马中关系的大门将会随着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发展而告逐步敞开。历史在前进,马中关系也在前进。

 

11/1985《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