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政治新元素
何启良
马来西亚第10届大选的成绩和趋向为大马传统种族政治注入了一些新元素。必须说,种族政治还没有消失,因为它根深蒂固,但是此后可能会以另一个面目出现。
种族运作将会提升或添增两个因素:在马来社群方面,回教作为一个宗教议题将更显重要,以及族群内的阶层摩擦也会日益强化。在华人社群方面,则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吊诡--华人选民变成关键少数的同时,政治处境也将进一步边缘化。
回教党不只在吉兰丹州继续执政,还夺得了丁加奴州的政权,重演1959年的历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况且在这两州它是狂胜,更使巫统不能轻视。
马来选民倾回教党
迹象显示,北部两州(玻璃市和吉打)马来选民也有倾向回教党的趋势,这些都是回教党多年来努力累积下来的政治资源。在马来乡村选民心理,巫统已经不能代表马来人的利益了,甚至已经失去了威信。这并不只是因为“安华效应”的缘故,而是长年以来巫统所代表的官僚资本阶层利益所致。
回教党较激进的宗教理念却受到传统中生活的马来乡村选民的欢迎。换言之,我们将会看到的,并不只是宗教议题,其中更有经济阶层利益议题。对回教党支持者来说,“马来人特权”必须重新注入新的解析。
这次回教党也将会成为国会的最大反对党,政治势力也将进一步膨胀、巩固和扩大,在国家政策的议程提呈和拟定上发挥它的影响力。而国会将是国阵(巫统)与回教党对垒和较量的场所。可以预料,马来人的议题和利益肯定会垄断国会议程。这是一个新的政治发展。以前的国会基本上是民主行动党和巫统较量的舞台,现在将是回教党和巫统之间角力赛的场所。马来人的权益分配因此将更尖锐、更政治化。
华裔选民态度转变
这次大选华人选民选票大量投向国阵,令人有点意外。安华事件发生时他们的态度还是犹豫不决。但是大选前的一、两个月以及竞选期间,他们的态度开始倾向国阵。华裔选民的政治态度为以下三个因素左右:
第一,国阵的竞选策略奏效了。事前国阵肯定了对华校的贡献、承诺兴建华小、资助华文大专学院,尤其是马华公会在这方面的努力,都令华社感到欣慰。华社在多年的苦苦挣扎和等待下,他们对政府的期望也越来越小,所以那怕是一点点的恩惠和承诺,他们也兴奋和感恩不已。
第二,民主行动党加入替阵,与回教党合作,使到华人选民心里不是味道。林吉祥有预感,但是还是作一次冒险的尝试。许多华人选区或混合选区没有派出华人侯选人,那么当一位华人选民面对着选择国阵候选人和回教候选人时,他的票只好投给国阵了,或者干脆把选票作废。这是华人选民对回教党的心理障碍,—时不易突破。
第三,安华效应的冲击,对华人选民来说,可能是负面的。政权改朝换代的可能性以及所会带来的动荡,使到他们焦虑不安;原本向来都是选择反对党的,现在反而支持国阵了。他们觉得,安华事件是巫统的家务事,一项常态的政党内部斗争,不是牵涉到国家兴亡的要事,故可袖手旁观;但是一旦要他们在选举中决定要站在哪一边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支持执政党。评论者当然可以斥责华人选民短视、缺乏道义等等,但事实是他们是一般关心民生问题的老百姓。
巫统再次面临關
对首相马哈迪来说,保住三分二国会议席应该是庆幸之事,他可以把成绩解释为人民对他个人的一个肯定,而准备荣退。但是,往深一层思考,这次大选对巫统来说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甚至打击。它失去四位部长级的党要,而一些重要人物(如纳吉、拉菲达)也是以减低的多数票胜出。严格的说,巫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坚固,基层的反叛和领导层的脆弱,使它面临又一个危机。甚至可以说,马哈迪的即将离去,将使它成为一个空壳,如何在马来政治里保持优势?“后马哈迪时期”如何自处?巫统必须反思,而以过去的经验来看,巫统未来一番内斗已是难免。
马来西亚第10届大选的竞选活动和成绩凸出了多项吊诡:第一,一贯利用种族政治议题获取选票的政党反而得到曾经敌视它的族群选民的挽救。国阵保住了三分二国会议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华人选票的。他们所认同的,是国阵标榜的多元种族国家理念,而不是族群利益。从这个角度思考,华人选民还是充满着理想主义的。
行动党未来成问号
第二,所谓非种族政治的政党反而受到它所代表的族群所唾弃。在议席的数字上,民主行动党虽然不算是大败,但是数位党领袖的失败显然是一个重大打击。林吉祥的落败,对民主行动党的未来方向来说,是危机也是契机。他在党内太久,威信已达高峰,现在滑落到谷底,是个必然的现象。但是华人选民对民主行动党的不能进一步认同,则使它以后的发展挂上了问号。
第三,国阵演变成了维护多元种族利益的组合,反对党反而是种族政治的代言人。一旦回教党在国会成为最大的反对党,马来人权益和宗教议题将会深化。相比之下,国阵的治国理念却显得非常中庸和保守了。除非巫统为了争取乡村马来人的选票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不然巫统仍然会在马来人的主流中挺立。
总之,马来西亚第10届大选内容丰富,无论是从政治议题、事前发展、竞选手段、大选成绩、人物浮沉各方面来看,都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新政治元素的添増更加使马来西亚种族政治和民族发展令人瞩目。
(04-12-1999《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