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落海

 人文壁画作品系列

 

垃圾不落海

蔡文涛(2935校友)

 

峇株吧辖石文丁,是一个仅有133户人家的淳朴小渔村,在当地拥有150年历史的崇龙官,所饲养的巨龙鱼,据说能够为善信们带来好运,许多外来游客因此慕名而来,而促使石文丁渔村成为区内的热门旅游景点。这渔村有个特色手推车是全马渔村仅有此地拥有的代表物,村民俗称它为水车”。

 

由于贯穿村内的道路非常狭窄,有些巷弄是交通工具无法进入的,因此“水车”成了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作业重要的运载工具,让村民可以运载鱼获,搬运货物及材料,甚至可作为贩卖物品的流动档口,非常实用也具有地方性的历史价值。早期村民都以扁担挑水及货物,至到60年代一名制作容拉煎”虾的村民郭水镜研制了首辆手推车后,村民便开始自制这类手推车来运载井水及货物,因早期没自来水供应村民就用手推车到石文丁中华学校旁的水井载水,久而久之手推车就被村民称为水车”。

 

由于属于政府保留地,村内的房屋并无地契,政府也无收取门牌税,因此并无垃圾清理服务,村民们已习惯性的把大大小小的垃圾往海里丢,退潮后的沙滩上,可见布满囤积多年的废弃物品及塑料垃圾,严重污染环境并破坏自然生态,也让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无形中未来将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及村民的经济收入。有慈济志工定期的为村里进行清理及垃圾回收的工作,情况得以改善,但这只能治标却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唯有通过向村民宣导及教育的工作才能达到有效的成果。

 

笔者于201817日机缘巧合下,参与慈济于石文丁推行的《垃圾不落海,石文丁好福地》全村清理垃圾活动,因此受到慈济人大爱"的感召下,而决定义务为当地创作一幅以环保为题材的壁画,相信这是石文丁渔村最需要而旦必须关注的地方课题。

 

活动结束后的回程中,海岸遍地垃圾的情景不断在脑海中盘旋着,也察觉到村民习以为常的水车”具有地方性的历史价值及特色,因此构思出这幅具地方色彩的环保醒觉壁画。画面背景为该渔村鲜少人走入的一个景点,也是笔者参与慈济垃圾清理活动之地,两名慈济志工正在远处的沙滩上捡拾垃圾,在载有塑料垃圾的手推车前,站着三名当地村童,双眼直视前方迎着村民及访客们,仿佛是恳求民众停下脚步,听听他们的心声,也许意识到微弱的声音无法让人听入心里,他们以慈济人惯用的手语讯息,个别摆出《不》,《落》和《海》的手姿象征,以传达发自内心的声音“垃圾不落海”,呼吁村民及来访的民众为环境保护尽点公民责任,以维护其家园的环境卫生,若环境继续的遭受破坏,受苦受难的将会是他们这一代。

 

在这游客络绎不绝的小渔村,无需壁画吸引游客到来,壁画能够美化村子并引领访客了解在地的人文历史,为访客增添游览的深度及体会。通过壁画对环境的关怀,让村民及访客们了解公民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希望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们,能把环保的醒觉分享到各自的地方去,以回馈壁画创作的意愿。村子在外力的感召下,经村长与地方神庙组织们合力的推动,村民开始有环境保护的醒觉,每户村屋获得善心人士赞助垃圾桶,村内也设立了定期清理的公共垃圾槽,解决了长久困扰当地的环境卫生问题。村民对村子有所认同也存有期望,因归属感的建立而凝聚了力量,策划许多后续计划,包括扩建停车场及修建沟渠,壁画周围的环境也进行美化,筑起了石壁及梯级并开拓了一条山径供民众攀爬及瞭望美丽的海景,村民在文史工作者的协助下,积极的收集村里的历史人文事迹,探讨开发及介绍历史景点。见识到村民为家乡而改变,留下深刻及美好的印象,是笔者的创作足迹所到之处,所见到最好的一个规范。

 

许多城镇都设法通过壁画美化市容,吸引游客到来拍照打卡以带动地方上的经济,同时也有持异议者,认为壁画热潮已经渐渐消散,无法达到成效。无论是认同或否定者,都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并非以健全的社会发展为前提,促成以商业考量为导向的壁画泛滥,艺术的本质似乎已被忽略了。地方政府或社区组织应该探讨艺术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功用及善加发挥,提升人民的素养,凝聚民众的力量为社区的共同利益献力,别把社区壁画的意义及重点错置了。

 

 

资料及照片提供:前村长蔡怀福,慈济基金会(峇株巴轴)负责人柯慈林,媒体工作者沈俊荣,文史工作者沈志坚,村民李志添。

 

资料来源:《銮风》第15期,2021.04.15

居銮中华学校校友会读书会组稿出版

内部流传非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