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中华公会75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新马华人手创椒蜜业史丛谈
李寿章
追溯一百多年前的槟城、新加坡及柔佛(马来半岛南端开拓较早之埠),此三地初期的发展乃全依靠胡椒和甘蜜之种植业及贸易起家的。此两种珍贵的经济作物,可说是新马兴邦之母,创下今日社会之繁荣与进步,而最先在本邦从事种植椒蜜者系华人,为记载详实的史料,笔者特撰写本文,阐述它的兴衰史。
槟城胡椒业史
首先,必须说明,胡椒是如何带到槟城种植起来的?
那是1786年8月11日,当英人船长莱德正式占领槟城后,极力主张击破荷兰人霸占印度尼西亚群岛,独家经营香料之专利权,则必须将商业扩展至东印度群岛,再由群岛间接而运达中国,扩展与更多欧洲国家互相通商贸易。
当莱德登陆槟岛时,发现五十多名华籍渔人已在那儿居住了。莱德是位深谋远虑,有眼光胆识之政治家,誓言为英国建立第一块在东印度公司辖下之殖民地。
于是,在他野心勃勃的领导下,又得天时、地利、人和,依赖各族劳工,包括栉风沐雨的华籍劳工,流尽血汗的开垦下,终使槟岛繁荣起来了。
话说,莱德第一封手令就是邀请吉打的胡椒种植人到槟岛来开荒,其中包括吉打州的华人甲必丹辜礼欢。辜氏是来自中国的福建人,深受华人的尊敬爱戴。
辜礼欢在莱德执政的几日内,便和数字华人,来拜见莱德,并赠渔网予莱德。之后,他即招来一批华裔移民,在那儿种植胡椒。
接着,莱德拨出许多土地及无条件施予最先到来槟岛来开垦的居民,并将它宣布为自由贸易港口。
此举致使槟岛的人口激增。至1789年,其人口只有一千多人,但至1804年,已达一万二千人了。谢清高在乾隆末南游曾到过槟岛,在其著作《海国公畲录》中记载曰:“闽粤到此种胡椒者万余人,每岁酿酒贩鸦片及开赌者,榷税银十万两。”由此证明,早期的槟岛不单是个满山胡椒之岛屿,且第一个种植胡椒者为华人,非欧洲人。
当时,胡椒乃主要的贸易物品,依靠胡椒的生意,促使市面之繁荣,亦间接为市政府增加不少税收。到1810年,槟城已能出产四百万磅的上好胡椒了。直到1841年至45年,东印度公司答应将土地永久售卖或长期租借,华人就用生命与流汗赚来的钱,买了胡椒园大批股份,到最后,槟城之香料园,全落入了华人之手。
首批先驱者
当时前来槟城开辟胡椒园的华人,除了身上仅穿着的衣服外,别无他物,赤贫如洗,乃通过商人或店主,先借钱给工人,盖起屋子和购买农具。每月薪水两块钱,作为生活经费,直到三年期满,种植园即分割两半,一半归资方,另一半归工人。
另一种制度;则由欧洲人或华人资方,垦殖自己的种植园,雇用工人,招募大批来自中国的劳工。先付给旅费,在最初的一年,每月定薪水为二元,衣服一套。一年过后,工资每月发给三元。过了三年,资方将他的种植园的一半,租让予耕种者五年。所以,造成许多椒农皆成了小富翁,适逢槟岛胡椒产量,在一年内超过四百万磅的旺盛时期,好些华人的生活异常写意,出入悉用马车代步。
在此,应提及首批种植胡椒之先驱者的来历。
据历史资料:在1864年左右,正是太平天国被清兵打垮的同治三年间,首领洪秀全亦仰药而亡。但尚有不少有志之士、将、兵四向逃亡。有些经过万里跋涉,越过缅、泰边境之重山,涉过万水,忍饥耐饿,终于逃到了世外桃源之槟岛。
据说有位福建人,名叫“黄叶生”是领队者。他带领了百多个部属,从中国出发,经过山瘴峦疫,与毒蛇野兽斗争之后,好容易才抵达了有华人在种植香料的槟岛之浮罗山背时,只剩下廿个人。惟恐被清廷领事衙门之爪牙认出,故黄叶生便吩咐属下分散找生活,他自己则在双溪槟榔的双溪流沙住了下来。迄今,他的后裔尚在那里,其曾孙叫黄信忠。又悉:最早到浮罗山背来开荒者是一位叫“张三伯”的惠州人,之后即有张庆伯、何东伯等。他们开始时,也是在椒园内当园工谋生者。后来,华人依靠椒业为生者达一万多人,但说也奇怪,在椒业趋向没落时,穷到只有穿着一件身上的衣服在种胡椒的劳工,也是华人。一前一后皆是华人,槟岛能够发展到今日这么一个十里洋场,工商业盛旺,我们可不要忘记了华人祖宗的先驱垦荒英雄!
驻剎官法夸尔(W. FARQUHAR)致给霍尔中尉(LT. L. WHULL)(函中指出:有一位华人种植家已在实利已(SELLIGIE HILL))西侧开辟一个甘蜜园。同月28日法夸尔再致函霍尔中尉,函中称:“在英国人建立新加坡之前,天猛公已准许华人与马来人伐木垦地,开辟甘蜜园。”
又据海峡殖民地档案第五十六卷的土地登记中,记录有三名华人变卖史丹福山(MOUNT STAMFORD)上的甘蜜园。土地登记局档案中亦记载:在MOUNT
STAMFORD西侧,有一名叫陈颜夏的华人,种植一个甘蜜园,后于1822年卖给英国“INDIANA”号之船长CAPTAIN JAMES PEARL,不久该山改名为珍珠(PEARL)山。
综合史料记载,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时,甘蜜的种植地区,主要乃分布在新加坡之实利已山和史丹福山一带。其中一个在实利己山,至少还有三个在河的另一边,在原称为史丹福山的坡上。陈颜夏在山坡之西面,陈亚鲁在西南南,另名叫王端者则在东南面,彼等之种植园地约有廿块。
至1839年,椒、蜜已成为星岛上最重要之作物,那时华族中最大之种植家为余有进,在里吝吝利(RIVER
VALLEY ROAD)至武吉智马路(BUKIT TIMAH ROAD)与汤申律(THOMSON ROAD)一带购地八至十英哩以种植甘蜜和胡椒。至1841年种植面积更由1836年的2,350依吉扩展至星岛的内陆地区,而东陵地区(TANGLIN DISTRICT)之老椒及甘蜜园地促渐被荒弃。至1848年,甘蜜之种植面积扩展到24,220依吉;胡椒园地面积为2,614依吉,整个内陆地区漫山遍野都是椒蜜园,总共园坵有800座,其中200座已荒废,600座有生产,皆分布于新加坡之西部与北部一带。1848年乃椒蜜种植业达致鼎盛之时期,而新加坡在此期则有甘蜜店整百家、贮藏所200单位,分布在王家山脚、水仙门与新巴杀一带,且有椒蜜公司之组织。
这时期在椒蜜园内,包括椒蜜业所涉及的种植家和劳工、商人等在内,根据余有进的估计,在1848年从事于椒蜜种植者约有104,000人。
此数目乃有所出入,南洋大学历史系黄成仁君则有考证的估计人数表。氏乃根据1839年园坵的数量与人数,得每园坵的人数;再根据余有进记载1848年平均每座园丘人数估计的标准,使可得到一统计表如下:
从事甘蜜与胡椒种植人数估计表:
年份 |
园坵数量 |
估计人数 |
1836 |
250 |
2,250 |
1839 |
350 |
3,150 |
1840 |
477 |
4,293 |
1841 |
500 |
4,500 |
1848 |
800 |
7,200 |
1850 |
400 |
3,600 |
1855 |
543 |
4,887 |
当时从事椒蜜种植者乃以潮籍人最多,约在万名以上,广东人次之,福建人占第三位。
衰退之原因
1850年代末期至1860年代初期,便是新加坡椒、蜜种植业逐渐衰退之时期。1890年种植面积为11,000依吉,由1891年至1907年,减至6,000依吉上下。1912年降至600依吉,随后为75依吉,而降至零依吉。
椒、蜜衰退之主要因素如下:
(一)土地及燃料不足:
椒蜜乃采用迁移种植法,它对土地的破坏性极大。加以提炼甘蜜需要大量木材为燃料。据估计,与种植地面积相等之森林,仅足供应廿五年的燃料。
(二)植物受疾病之摧残:
1860年代,新加坡的植物普遍染上一种种植症(BLIGHT),于不同的种植区迅速扩展,植物被传染后,一年内便枯死。造成不少园坵纷纷被放弃。
(三)私会党干扰:
新加坡岛上有许多华人,在1851年期间因改信基督教而不受私会党之羁系,结果,很多信仰基督教的华人苦力房舍被摧毁,另有约五百名之华人惨遭杀害,包括许多种植家在内。至1854年,岛上又发生潮福两帮的大暴动,估计有四百人被杀死,严重地损害了种植家之生命与财产,造成更多园坵被放弃。
(四)虎患影响重大
在1860年,每日平均有劳工遭虎吃掉。盖椒、蜜园皆位于森林边缘地带,老虎不时出没,工人防不胜防。当森林逐使投资者有利可图,许多有眼光的种植家,都纷纷改种树胶,有者觉得岛上土地与燃料不足,便把目光转移至柔佛,将资本移入
新山来开发椒蜜之种植业了。
柔佛椒蜜史
柔佛州的首府新山,远在一百廿年前,只是个小村落,到处莽丛野林,是少有人烟之洪荒地带。
1855年3月10日,苏丹胡申锡之子苏丹阿里,正式签下订约,将柔佛州的统治权交予天猛公依不拉欣。
于是,居住在新加坡,受英人莱佛士一手扶助起来之天猛公依不拉欣,便返回柔佛州的南部,开始寻觅适合地点,俾开辟另一个城市,以取代位于廿五英里外之哥打丁宜的旧柔佛(JOHORE LAMA)的名称。
首先,天猛公依不拉欣便在丹绒不地里(目前新税关综合大厦)一带立足下来,取名叫“伊斯干达不地里”。复于1862年1月31日,由苏丹阿布峇卡(即现柔佛苏丹殿下之祖父)正式在此建立首都,将旧名(ISKANDAR PUTRl)改名为新山(JOHORE BAHRU)。
这时候的新山,地广人稀,到处死寂一片,看不到人影,也没有人在做生意或物产买卖。天猛公依不拉欣则在武吉边德垃及武吉添巴兰(现政府大厦处)两座山顶上,建立了两间官邸。此时,任何贸易及经商尚未开始,除了一间建立在海边的简陋房屋,供苏丹属下看管劳工之官员住宿外,尚建有一间小型监狱,扣留触犯刑罚之犯人。
然而,如此落后的新山,为何在短短数十年间,便建筑了许多街道和商店,人口不断增多,商业贸易亦告日渐繁荣起来呢?
首先,应该归功天猛公依不拉欣,在1855年开始,所推行之“港主制度”鼓励及招募华人劳工前来开港。当然,对于开港垦荒种植胡椒甘蜜的数以万计之老华侨,用生命去开荒,用血汗来灌溉新垦地,为今日昌盛繁荣,拥有廿五万人口自治市的
新山,铺下康庄之道,让后人坐享前人的成果,吾人实不应该抹杀前人的汗马功绩!
言归正题,有关早期的新山,所以能够顺利地发展,乃依靠甘蜜与胡椒的种植业及贸易而致。
首位前来新山六英里外之陈厝港开垦种植椒、蜜者乃潮籍人士陈开顺。约在1851年,当 新山尚未开发时,陈开顺便抵达陈厝港,带领一批华侨劳工在垦荒耕耘了。
当时,陈开顺为新加坡义兴会党的中坚份子,鉴于新岛之土地已不足及局势不安下,颇难立足,乃招募了一批志同道合,先到陈厝港拓殖开港,自任港主,后来且成为
新山义兴会党第一任领袖,势力相当雄厚,曾一度帮助柔佛王室领兵敉平麻坡之叛变,大有叶亚来平定吉隆坡叛变之同样功劳,深受苏丹器重。
第二位前来新山从事种植椒蜜者乃潮籍人陈旭年。
陈氏年青时住在新加坡,因经常沿屋贩卖布疋生意,而结识了天猛公阿布峇卡一家人,且与天猛公阿布峇卡结拜为兄弟,成了莫逆之交,后来天猛公阿布峇卡贵为柔佛苏丹,便助陈氏一臂之力,将柔佛州内第一条至第十条港之主权,交由陈旭年一手管理。于是,陈氏便投资巨款,从事在上述七条港的河边一带种植甘蜜和胡椒。当他卅九岁的时候,即被称为柔佛州最大的港主,至四十三岁时,被苏丹封为华侨侨长(MAJOR CHINA)及被受予宰相街。此勋街相信是新山开辟百多年来,仅有唯一的华人受到如此荣誉的封赠。
至1858年时,柔佛苏丹已发出廿条港的主权予华人领袖任港主,招募劳工前来种植甘蜜和胡椒。港主本身拥有大片森林地区的管辖权,可以处罚工人,私下聘请警察人员来维持治安。
十九世纪的港主制度,确实成功地给柔佛州带来繁荣与热闹!当时,柔佛市区的人口激增,不下数万人。此乃建立在椒、蜜的经济基础上的。
至1862年,柔佛苏丹天猛公阿布峇卡己在全柔佛州境内,大约发出超过七十条港予华人港主种植椒蜜。据估计,每次的物产收成几乎接近三千锅之多。
随着胡椒与甘蜜的税收不断增加后,致使苏丹阿布峇卡拥有充份的经济及能力来扩建新山四周围地区的红泥路,以利便牛车的运输。此时,由新山通至陈厝港之地不佬路已可以行车。接着在
新山开辟的垦殖区内,建立起许多甘榜及华人村落。
在首府新山方面来说,已建立了一个甘榜巴亨(即在目前直律街福建会馆背后一带)。当时,整条直律街,皆由华人开设了数十间店屋,从事经营椒、蜜的生意。而唯一代表华人的义兴会党的总组织(公司),即建立在直律街末端的海岸旁。
在港主制度盛行之初期,还有一位义兴公司之首领林亚相,对开拓许多森林地区,种植椒蜜业方面颇有贡献。
他是柔佛首任州务大臣拿督耶法之密友,受封为拿督。故拥有新和兴港、新长兴港、新德兴港之甘蜜园,面积之阔,难于计数。
综合史料证实,有关椒、蜜种植业在十七世纪末及十八世纪初叶,在柔佛内陆来说,正是初盛时期。这期间,在柔佛领地居留的华人,约有一千家,都是居住在华人的市区内,另有大部份华人,系与外国来往经营椒、蜜的香料生意。
椒蜜园之淹没
柔佛椒蜜业的发展,乃得力于港主制度。
由此制度实施时起,一直到1917年,柔佛政府废除了港主制度为止,经过六十多年风雨沧桑岁月后,整个椒蜜王国也就解体淹没了!
在椒蜜业好价的1916年时期,单居于和平港的人口,竟然繁荣及增加至三千人左右,种植的面积达五千英亩之广。
查此港乃属杨喜祥之私人产业地段,约离新山七、八十英里之外,尚无陆路交通道路可行至该处,故成为世外桃源之孤立小王国。其港主杨喜祥则有权利私自印行“港主钞票”,由1908年开始,一直发行到1930年止。那时候,华人的“通货”能在这些土地上使用了廿二年之久,可说是个大奇迹呢?由此可见华人港主,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经济上之实权哩!
后来,政府赔款收回港主之权利时,单单和平港即获得一百万元,为一百三十八条港中,赔得最多款项的一条港。
随着马来亚大地改变了面貌,柔佛州椒蜜业停止生产后,那些开发出来的柔佛州境内之肥沃土地,也都纷纷地改种树胶了。无数冒着生命去开荒之华人劳工,无名的英雄们,仍然继续在蕉风椰雨中,刻苦耐劳的奋斗着,使这儿有了更多农产繁荣的基础,使吾人后裔受惠无穷!
原载:1978年1月1日《马来亚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