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福及其它

 新山中华公会75周年纪念史料专辑

 

黄亚福及其它

郑良树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为这批先贤寻找历史坐标,对他们的活动时间、空间加以说明。

 

在柔佛苏丹还未称王之前,其先人的官衔是Temenggong,中文译为天猛公、德门公等。我们从天猛公阿都拉曼(Abdul Rahman)说起,天猛公阿都拉曼驾崩于公元1825年,他的儿子天猛公依不拉欣(Ibrahim)继位。在天猛公依不欣继位之前,新加坡在莱佛士的开辟之下,已经成为一个商港,其郊区更是密集的甘蜜胡椒园。天猛公虽然世居新加坡,他却协助柔佛苏丹辖治新加坡、廖内、林加及部分柔佛州的土地;所谓天猛公,就是内务辖治大臣的意思。由于新加坡开辟成功,而且甘蜜胡椒的种植已快达饱和,于是,在天猛公依不拉欣的开引之下,许多勇于冒险的华族开始渡过新柔海峡,涌进柔佛州来。

 

新加坡甘蜜胡椒的种植者绝大部分都是潮州人:根据黄成仁及余有进的记录(1),从1836年至1855年十六年间,新加坡种植业的情况是:

 

年份

园丘数量

估计人数

1836

250

2250

1839

350

3150

1840

477

4293

1841

500

4500

1848

800

7200

1850

400

3600

1855

543

4887

 

这个表显示出,从1836年至1848年的十二年间,新加坡的园丘及华工无不迅速递增;而18501855五年之所以会锐减,极可能因为相当多的华工涌进柔佛,前来柔佛开荒。

 

为了吸引华族开垦柔佛,天猛公依不拉欣推行“港主制度”;“港”就是河流、溪流的意思。天猛公将一条河流及其支流间的土地颁给一名华族“头人”(headman),让他率领一批华人从事开垦和拓殖;为了承认这名头人的合法权,天猛公颁给他一张港契”(Surat Sungai),这名头人就叫港主,受颁的港主即拥有该片土地的开垦及拓殖权(2)。根据我所搜到的材料,单是新山区就有十九条港,全部为潮州人所开辟。它们是:

 

 

港名

所在地

港主名

1.

张厝港

Johor Bahru

 

2.

招港

Jln NgiHeng(一英里)

 

3.

义兴公司

Jln Ngi Heng(一英里半)

 

4.

金顺港

Jln Lumba Kuda

 

5.

德华兴港

Kulai

陈敬堂

6.

黎保成港

Layang-layang

陈敬堂

7.

杨厝港

 

 

8.

刘厝港

Kluang Road(四至九哩)

 

9.

洪厝港

Kluang Road(十三哩)

 

10.

李厝港

S. Masai

 

11.

巫许后港

S. Melayu

 

12.

谢厝港

S. Pendas

 

13.

郑厝港

Plintong

 

14.

天顺港

Pulai Village

 

15.

黄厝后港

Pulai Village

 

16.

义和港

Tampoi

 

17.

恒顺港

Senai

士乃世隆园

18.

老砂陇港

Senai

 

19.

陈厝港

Tebrau

陈开顺

 

这十九条港,有少部分的名字今天还保存下来;比如Ngi Heng路,就是以港名来命路名,今天 新山还有此路。十九条港全为潮州人所开发及主持,可知潮州人对新山的贡献非常大。

 

在已知的港主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陈开顺。

 

陈开顺是新加坡义兴会党的重要份子,由于新加坡可供开发的土地已达饱和,于是招募一批潮州人,到新山六英里外的陈厝港开荒,取得许可书,自任港主,成为这一地区的开发领袖。后来,他率领会党徒众协助政府平定麻坡的乱事,于是,陈开顺及义兴公司更受当局器重,柔佛于1873年通过《柔佛统制港主法令》(Kanun Kangchu),其第十三条说:港主应遵守先王所颁布之命令,不得于义兴之外另立会党。可见义兴公司在柔佛的合法地位,也可见陈开顺备受柔佛当局的器重。

 

除了陈开顺之外,陈旭年及林亚相也是新山的开辟功臣。今天,新山纱玉河的另一边,据说都是陈旭年的甘蜜胡椒园,他拥有十条港,和苏丹阿武巴加结拜为兄弟,对 新山的开辟,功劳甚大。林亚相是义兴公司的领袖,和拿督翁的父亲,当日的工务大臣拿督嘉化(Dato Ja'afar)过从甚密,后来被封为拿督,领有全州山林的开采权。

 

在天猛公依不拉欣的开引下,华族种植业在新山开花结果。他们披星戴月、荜路蓝缕地拼搏,新山终于开始呈现曙光,成为一个充满前景的新市镇。柔佛的旧王城旧柔佛JOHOR LAMA远在哥打丁宜、不适合于州治,天猛公常居新加坡,难以调度,于是,在1855年,天猛公依不拉欣宣布柔佛这个新开辟的市镇取名为Tanjong Puteri,也就是新山的前身,然后,把旧柔佛的行政中心迁移过来,在此建立为柔佛的州首府。

 

我们常说,吉隆坡是叶亚来开辟的,诗巫是黄乃裳开辟的;太平的开辟,也和华族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新山的开辟,华族厥功至伟。如果没有陈开顺这一批人,我们想象不到Tanjong Puteri会建成,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新山了;饮水思源,华族对 新山的功劳,应该永垂青史的。

 

天猛公依不拉欣于1862年驾崩,继位者是他的儿子苏丹阿武巴加(Sultan Abu Bakar),他正好廿九岁。在他的努力以及华族的通力合作之中,1866年阿武巴加宣布Tanjong Puteri改名为Johor Baru,也就是新柔佛之意思;今天,我们译为新山。为此,阿武巴加立碑纪念。从18621866四年,阿武巴加积极发展这个新市镇,不但在经济上加快脚步,并且在建设上大兴土木,为州首府做准备。1864年他为大皇宫(Istana Besar)的兴建行奠基礼,1866年落成。大皇宫堂皇富丽,气势雄伟,使这个新市镇更具备“王者之都”的气象。从当日的眼光来看,无论内部结构或外在造型,它都超越前时代一百多年,因此,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觉得它堂皇和伟大。而这座伟大建筑物的承建者,就是今晚所要讲的黄亚福了。

 

黄亚福,广东台山人,字彦廷,号莆田,道光十七年(1837)生。少习泥水匠,十几岁就来南洋谋生。和华族许多先贤一样,他正直忠厚,节俭勤劳。由最低层的泥水工人做起,四十岁时自立门户,承包工程。他第一桩最得意的工程是在 新山海边承建码头;由于工程做得非常好,他获得阿武巴加的赏识和信赖,于是,在承接政府工程时,显得处处优先。

 

当时,阿武巴加有一位华籍妃子,黄姓,也是广府人。这位华籍妃子的出身有两种说法,拿督郭鹤尧说她的先生是贩卖沙龙布的,因赌而打死人,后被驱逐出境;黄姓粤女为阿武巴加垂青,终于嫁入皇室。我看到的材料却说这位粤女是新加坡酒吧女郎,英语说得好,闻名于上流社会,乃为阿武巴加所宠幸。两种说法可以并存,也许都有几分真实,可以互补。黄亚福由于出入皇宫,于是,与黄姓粤女相熟;更由于都是广府人,乃结为义姐弟。当时,华族社会把这位妃子称为“马来娇”。有马来娇作中间桥梁,黄亚福更受苏丹宠信;他承包政府的大型工程,他领有商埠专利权六十年,他成为纱玉河另一边(Macau)的港主;在 新山的发展上,他几乎独占了三分之一天下,而贡献也特多。

 

黄亚福承建的工程相当多,今天,皇家花园内的大皇宫就是他的杰作之一。这座美奂美仑的大皇宫落成之后,阿武巴加曾经举行了一次非常盛大的庆典。华族领袖们为了表达对苏丹的忠诚和拥戴,也纷纷呈现各种礼物。今天,我们从底下所转录的对联,还依稀可见当日的盛况。

 

柔佛国王政府构成之庆

  盐梅望独尊培植宫墙桃李

  调护心常凛玉成廊庙圭璋

    成桂丰公司等拜题

 

 

 

国王政府构成之庆

  柏府名尊南国推高第

  兰台望重天朝属世家

    陈麦和 内庵港 饶平黄厝港

  柔佛 张现合 和丰港  新洪厝港 同拜题

    刘文贤 天顺港 黄厝前港

 

 

 

柔佛国王绩着屏藩堂成书锦之庆

 海峤播仁风万树甘堂同樾荫

  钤牙崇节署一轮福曜灿薇垣

    黄厝后港

    新郑厝港  同顿首拜颂

    谢厝港

 

 

 

这三幅贺联,应该是当日华族领袖为庆祝大皇宫落成而献上的。第三幅贺“屏藩堂”落成;屏藩堂,应当是大皇宫的别称。前面两幅上款都说“国王政府构成之庆”,第二幅还说“推高第”,可见“政府”应指皇宫高第,也和大皇宫落成有关。据说,像这样的对联还多得很。从这些对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1866年庆祝大皇宫落成的盛况,而黄亚福也因这项伟大工程而名播新马,成为社会名流了。就在庆典举行之后,阿武巴加在Dato Ja'afar等人的陪同下,作生平以来第一次的欧洲旅行。

 

1903年,黄亚福在新加坡独资开设广益银行,是华族在新马开设银行的第一人;可惜经营不善,1913年结业。1904年,他被苏丹封为S. M. J. 1908年他担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1911年,他与新加坡总督安德生签订合约,将石笼岗陈笃生医院的旧址改建为广惠肇医院,造福华社。

 

我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黄亚福的千金黄典娴。黄典娴是新马华族第一间女子学校--华侨学校的创办人,并担任校长。从我所获得的资料来看,大家闺秀的黄典娴实际上也是个女强人,她不但自行筹款创办女校,而且还游说家长打破重男轻女的观念,让女子也接受现代的教育。在当时那个思想落后保守、教育水平恶劣的华社里,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黄典娴干下去,而且还成功!她准时上下班,绝不缺席任何会议,对旁人的意见必细心记录下来等等,都是女强人的形象。

 

满清政府一直要到1907(光绪33)才公布〈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卅六条〉及〈女子小学章程廿条〉,正式落实女子教育的政策;然而,我们的女强人却在1905年创办了女校,比满清政府早两年!为什么黄典娴会有这种新鲜的主意,在本区提倡女子教育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根据我个人的推测,当时许多教会已在新加坡设立了英文女子学校,惟独中文女子教育没人办理;民族意识及文化使命感的激荡下,黄典娴乃踏出闺房,奔走社会,创立了这间划时代的学校。女校校址在何处,规模有多大,设备有多少;这些,我们目前尚无从查知,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此外,黄亚福还为华巫两族做了一件美事。根据我看到的资料,阿武巴加在陈旭年的安排及陪伴之下,于1892年到中国广州访问,当时两广总督岑春(火宣)曾经设宴欢迎他,并奏请清廷赏赐苏丹二品顶戴,袍服冠戴;清廷为了酬谢他对华族的照顾,光绪皇帝还颁赐一颗勋章。勋章两边各有一条龙,中央有双龙保星四个字。此外,极可能还送苏丹一些家私,包括一双酸支龙椅。这些赐品,大部分今天还陈列在皇宫里。除了陈旭年,我怀疑黄亚福也参与此事的安排及陪伴。对于此事,R. O. Winstedt在他的A History Of Johore(亚洲皇家学会马来西亚分会重刊丛书第六种)只轻轻一语带过,把绝大部分的细节都省略掉,实在令人遗憾。

 

从黄亚福以及其他先贤的事迹来观察,我们可知,当年天猛公依不拉欣也好,苏丹阿武巴加也好,他们心目中根本没什么华巫的界限,大家只有一颗通力合作的心,把 新山搞好来。天猛公依不拉欣是位拓荒者,他鼓励华族到柔佛来开发,并且把港契批给他们;苏丹阿武巴加是新山的奠基者,他和陈旭年义结金兰,成为结盟兄弟,而且还娶华族女子为妃,又让妃子和黄亚福结为义姐弟;这些,都可以证明两族关系的和谐、友善。在陈旭年等人的安排及陪伴下,阿武巴加还到广州去访问,接受光绪皇帝的封赏,更是华巫两大民族和谐共处的佳话。在重温这段历史时,我们更应该吸取其意义和教训,庶几乎使柔佛及 新山更加繁荣昌盛。

 

附注:

 

1:见潘醒农着〈回顾新柔潮人甘蜜史〉,原刊于香港潮州会馆出版《国际潮讯》第四期内,页50

 

2:许云樵撰有〈柔佛的港主制度〉,刊于新加坡世界书局《南洋文摘》第二卷第八期,1961年,页2027,可参看。

 

 

 

528日受中华公会之邀约,前往主持及主讲最后一场之老 新山·话当年讲古会,与新山乡亲父老见面,快慰无比。今整理讲稿,供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采用,并就教于诸前辈。

 

郑良树1997530日志于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