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与文化传承:第一届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在地化与文化传承:第一届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石沧金主编;蔡增聪副主编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8



开幕词(代序)

黄顺舸[1]

 

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必可看到同胞对文化的奋力推广与积极传承。中华文化被视为具有高度韧性的文化,即使时空转移,中华儿女重视文化的基因也不会变,哪怕是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文化始终展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力,推动族群延续传承的使命。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还是遭遇了某种程度的文化冲击,唯让我们欣慰的是,中华文化的优质本面基本保持不变,只是随着华人在世界不同角落落地生根,出现在地化的成分,或者因为通婚等人口交流,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特质。

 

我们不能盲目指责文化的在地化是忘本的行为,不过,我们不能忽视探讨的必要性,而是以切实的眼光去考究华人文化在时代与环境变迁下,每一个足以影响中华族群和文化未来的元素,我想这也是华人研究机构比如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以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联办此项“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原因之一。

 

这是十分严肃,但也相当有趣的议题,比方说,尽管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华人也不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可是,马来西亚华社却常常受到赞美,说我们保存了许多中华文化最完整的面貌。

 

最近西马半岛发生了令人遗憾的事件,某些偏激的人士借题发挥,把华人描绘成无商不奸的民族,值得庆幸的是,同一时间,也有许许多多的友族同胞挺身而出,为华人的经商有道作保证。实际上,我们的文化督促我们采纳儒商之道,也就是具备德行与文化素养的经商之道,今时今日,华人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成就,绝对不是因为无商不奸,而是基于华商讲求公道、待客至上,以诚信与口碑开辟了经济舞台的一席之地。

 

在地化是好是坏,见仁见智,只是要在一个多元民族,且华人不是大多数的环境当中,不受在地化丝毫的影响,无疑是说易行难。

 

我认为,在地化和同化之间,还是有所差异的,前者是在保有原来的文化基础上,衍生了新的文化元素,后者则是原有文化的面貌已不复见。至今为止,马来西亚特别是沙捞越,中华文化的面貌还是保有了强烈的文化本质,这是令人欣慰的,也是值得我们继续坚守的局面。

 

谈到了在地化,华人与居住地友族的关系,以及和祖籍国的联系,也是探讨华人文化转折不可忽视的层面。沙捞越多元和谐的社会,为华人文化在这片土地扎根蔓延,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让我们享有发展本族文化的权利与自由,同时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而政府对这种百花齐放的状况,是持鼓励态度的。

 

我们与祖籍国的联系,可以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过去,我们与祖籍国之间,单纯是同根同生;现在,我们与祖籍国之间,正在推动多元往来;未来,我们则是希望搭上祖籍国兴起于世的列车,包括“一带一路”的落实,成就更远大的民族梦、国家梦、世界梦。

 

无论任何民族的文化,本质上都应该是和谐的,中华文化更是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纵观国际,极端主义四处流窜,就连原本和平的地方,也有极端分子蠢蠢欲动。鉴于此,新时代对文化传承的探讨也应该包含“文化肚量”的鼓吹,与其唯我独尊,不如互利共存,减少极端分子浑水摸鱼的机会,让多元社会对他们的挑拨具有更高的免疫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曾经说过: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今天,我很荣幸受邀为这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致开幕词,就让我以喜悦和期待的心情,宣布由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以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联办的“婆罗洲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揭幕,同时祝愿研讨会能够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厘清中华文化的过去、当今和未来,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固守我们的文化热忱。

 

谢谢!

 

[1]黄顺舸,马来西亚拿督斯里,沙捞越州第二财政部长兼地方政府及社

区发展高级部长。

 

 

目录

总序

开幕词(代序) 黄顺舸

 

历史发展

客乡何处:从在地史料看西婆罗洲华人的跨境发展 黄建淳

文莱华侨华人的历史考察 聂德宁

婆罗洲古名略考——兼看古代中国与婆罗洲的联系 阮光安

婆罗洲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现状 陈琮渊

 

在地化

他的历史、她的历史:英吉利里和鲁勃安都的华伊通婚 嘉尔蓝谷 周丹尼

杆秤与巴冷的锒铛回响——浅谈沙捞越华人与达雅人的族群关系进程 林青青

婆罗洲华人的特性:以印尼山口洋的客家人为例 曹云华印尼华人社团的在地化初探 郑一省

 

华人文化传承

沙捞越华人宗族社会组织结构与形态 田英成

沙巴亚庇德教会的跨国活动 石沧金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