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24.03.17
请问您贵姓? 姓氏之根,承载祖辈多少故事?
+
葩部
賢疏^B1
依
除
謝
陸
陳
拓寬文化視野
黑風洞園區的寺廟與洞窟 提異
有情有味
漸層的滋味
非常人物
史皓元:大學修了一門漢語史 對古代漢語更著迷
+
星冲机
02
4-
17.03.2024 周刊專題 編輯:邵美鳳
報道:本刊葉滲穎
攝影:本報黃玲玲、林曉慧
01.因讨海为生,姓氏桥的居民就在沿岸聚居。 02.姓王桥仅剩一户,并且成为摩托车停车点。
03.杂姓桥,顾名思义是其他姓氏的人聚居地,但如今 其他姓氏桥实质上也与杂姓桥无异。
槟城姓氏桥的每座桥等于一个聚落, 来自同乡同姓氏的人来到这里聚居, 而这几个姓氏以外的人们,则聚居到 杂姓桥。图为姓林桥原貌。
囈’少故事?
“姓名”是ー个人的身分象征,其中“名字”是人 皆有之,但并非每个民族具有世代相传,带有继承性质的 “姓氏” 〇
例如我们的巫裔同胞、阿富汗人、冰岛人、缅甸人; 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约95%无姓氏)等 等,他们的名字结构一般是本名加上父亲的名字,又或者 只有名字。
“姓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传承的性质,可让我们顺 藤摸瓜,追根溯源之外,对于当初南渡来马扎根的华人, 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我国华人的姓氏有多少个?哪个姓氏最罕见?哪 个姓氏的族群最为人强马壮呢?
答案也许会颠覆你的想像哦!
“姓氏”实际上是ー个合称,在春秋战国时代之 “姓”和“氏”是两种概念。
“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 制时期,用以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因此很多古 代姓氏如姬、姜、姚、姒等带有女字旁,直到过渡至 父系氏族制度后オ从父姓,氏反为女家所用。
所谓的“氏”,笼统来说就是分支。周朝初年大 规模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将土地分给兄 弟、亲戚和异性功臣,建立71个封国,这些诸侯的后 人以封国的名字为“氏” 〇
接着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分封,如田、白、 鲍、费、范、屈等等,如此层层分封,“氏”在这时 期就大量地产生。
后来“姓氏”合而为ー,华人如今所使用的姓氏 大部分来自于“姓”衍生出来的“氏” 〇
除了国名、地名,官职如司马、司空、司徒,或 技艺如巫、陶、屠等作为姓氏的也有之,有的则是君 主赐姓,或避讳等其他因 素而改姓。
例如距离我们最近 的清朝,就出现一波改姓 潮〇
满清覆灭以后,原本当纂作主的满族纷纷依 据原本姓氏的含义或谐音改成汉姓,例如皇家姓氏 一一 “爱新觉罗”在满文里,“爱新”即金,“觉 罗”即赵的意思,因此大部分来自该家族的后人改姓 金或赵〇
清〇宫剧里最常见的“钮祜禄”氏,寓意为 “狼”,其后人多半改姓为“郎”或“钮”,钢琴家 郎朗和导演钮承泽便是其后人。
由于上述原因,因此会出现同宗不同姓,同姓未 必同宗的现象。
丄
03
星冲机
編輯:邵美鳳 周刊專題
17.03.2024
走进马来西亚华人姓氏总会联合会的会所, 目光所及的墙上挂着一方方的小型牌匾,而牌匾上 刻着来自不同姓氏的捐赠者姓名,仿佛一本《百家 姓》摊开在眼前。
中国于2020年发布全国姓名报告显示,王、 李、张、刘、陈为5大姓,占该国户籍总人口的 30.8%,其中姓“王”的汉族最多,达9530万人。
那我国又是哪个姓氏荣登榜首呢?很快,该会 荣誉总会长拿督斯里洪来喜就为我解惑。
“马来西亚华人姓林的最多,约有70万人;比 较少见的姓氏是白、尤等等。”
他分享道,我国大大小小的姓氏公会约100 个,符合资格且加入该会的有40个,而这40个公会 却涵盖50个姓氏。
比如六桂堂总会的洪、江、翁、方、龚、汪 6个姓氏;荥阳(郑、潘、池)联合总会的3个姓 氏;济阳辛柯蔡宗亲总会等等。
“因为都是(来自)同一个祖先。”
有趣的是,除了因为上述历史原因导致同宗不 同姓,在我国即使是同姓的人,身分证上的姓氏拼 音也未必相同,甚至出现两种以上的拼音,导致我 们无法从拼音上判定人们的真实姓氏。
大馬華人姓氏特色.・ー】字』各表
比如"陈"可以是 Chan、Tan、Ding、Chin; “洪"也许是Hong或是Ang; “Pang"究竟是冯、 彭、方还是房? “Wong”到底是黄、汪还是王?
他解释说,姓氏的拼音如何完全视乎人们的 方言和籍贯,他以自己的“洪”姓为例,广东人是 Hong,福建人则为Ang,颇有“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之感。
“马来西亚不像中国那般统ー中文名,加上许 多第一代来的人不懂(拼音),只会说方言,在报 名时就直接念出方言名字,于是就这样用下来。” 所以,一家兄弟姐妹几人的姓氏拼音不一的情况也 不罕见。
如今教育普及,人们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接受 过中文教育的新一代普遍上断文识字,也普遍熟悉
洪来喜分享道,我国大大小小的姓氏公会约 100个,符合资格且加入马来西亚华人姓氏 总会联合会的有40个,而这40个公会却涵盖 50个姓氏。
汉语拼音,有没有纠正、统一的可能?
洪来喜坦言,其实在他领导该会期间,曾经提 议纠正姓氏的拼音,不过遭到否决。
“很多人提出跟爸爸这个姓(拼音)几十年、 几百年了,没理由去改,所以就没有改了,我们就 继续沿用 "
“我们在注册公会时会面对到的问题,因此在 注册时就要列明一个姓氏有不同的拼音是由于籍贯 不同的缘故,官方也会接受。”
他笑称,这是ー “字”各表,也是马来西亚华 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因为泰国、印尼等东南亚的华人已经被同化 了,老ー辈或许还有中文姓名,但大多数新一代的 没有了。”
我不禁回想起曾接触过的泰国华裔,其正式姓 名上确实已经看不出原来中文的姓氏为何。
“虽然印尼有2000万华人,但他们连自己的母 语一方言也不会,姓名亦不似华人了,泰国也一
『姓氏』發揮凝聚的力量
姓氏桥现存人家
V曾金吉说,居住在姓氏桥维修成 本很高,因为靠海,风吹雨打海浪 侵袭的缘故,每两年就得换一次桥 柱,单是换屋顶就得耗资逾5万令 吉,有者翻修整间房子就得50万 令吉。A姓周桥熙来攘往,热闹非 常,甚至有不少外来人租下当地的 房子做生意。▼较为清净的姓杨 桥。
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风雨飘摇年代, 位于中国沿海省份的人民选择远渡重洋离开家 乡寻找生路。
洪来喜提到,除了中国,全世界约有6000 万华人华侨,主要聚集在泰国、印尼、马来西 亚、新加坡、菲律宾、欧洲等等。
南渡到东南亚国家的多来自广东、福建; 欧洲31国是以浙江、福建人为主,其中浙江人 占了80%;移居到美国的华人主要是北京、上 海、福州和广东台山人;俄罗斯、韩国和日本 的华人则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
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一个落脚处,当他们登 陆后,“姓氏”便发挥其功能,甚至进ー步放 大其重要性。
华人素有同姓、同乡聚居的文化习性,槟 城现存的7座姓氏桥正是最佳的见证者。
姓周桥 76间
姓林桥 36间
姓陈桥 15间
姓李桥 24间
姓王桥 1间
姓杨桥 17间
杂姓桥 18间
开车渡过漫长的大桥,驶进乔治市古迹区,当路过写着“姓李桥”硕大3个字的 路口时,就知道已经抵达目的地。
曾金吉是彭加兰哥打区姓氏桥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席,据他介绍,每座桥的存在 时长、长短和设计不ー,其中最靠近码头的姓林桥约150年,闻名遐迩的姓周桥约 117 年。
原本姓氏桥共有10座,后来姓郭桥、平安桥、土桥尾由于火灾或发 展缘故被拆除,现存的分别是姓林桥、姓李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杨 桥、姓王桥以及杂姓桥。
顾名思义,每座桥等于一个聚落,来自同乡同姓氏的人们来到这里 聚居,而这几个姓氏以外的人们,则聚居到杂姓桥。
“以前只要是住在某条桥的,那ー屋子全部都是同一个姓的,现在 没有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女儿携女婿回家照顾父母、房主出租给租 客、人口向外迁移等等因素,如今每条桥本质上算是“杂姓桥” 〇
曾金吉介绍,每座桥的存在时长、长 短和设计不一,其中最靠近码头』 的姓林桥约150年,闻名遐迩^^ 的姓周桥约117年。
f I
姓周桥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其他姓氏桥与之相比 会更为清净,甚至姓王桥从原本的5至6户,变成如今的ー户,并且只作为摩托停车 位的用途,显得格外寥落。
他说,居住在姓氏桥的维修成本很高,因为靠海,风吹雨打海浪侵袭的缘故, 每两年就得换一次桥柱,单单是换屋顶就得耗资逾5万令吉,有者翻修整间房子就得 50万令吉〇
“50万在外面买ー间排屋,也不用经常修,这里得一两年就要维修一次,每次 大概逾1万令吉。尤其是位于桥尾的屋子,维修费更高。”
这亦是姓氏桥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
+
星冲机
04
4-
17.03.2024
周刊專題 編輯:邵美鳳
槟城龙山堂、文山堂和敦敬堂的邱姓族人源自中国福建省漳州府海澄
龙山堂外貌。
W 邱堂丄龍
©Wl SHOP
县三都新埃包新江社的血缘亲人,与我国其他邱姓华人不同。
往上追溯,该族的始祖迁荣公本姓曾而不姓邱,为唐朝团练副使曾延 世之后,元末迁到新江,继承邱氏鸿业成为海澄新江邱氏的始世祖,其子 晚成立户添邱姓,其后代便确定用邱姓。
此“邱”姓原作“丘”,但清朝皇帝为了避圣人孔丘(即孔子)名 讳,遂令天下的“丘”姓加“邑”部,成了如今的“邱” 〇
“(所以)在新加坡和缅甸,我们有一个曾邱公会,我们曾氏男方的 后代。”现年86岁的龙山堂邱公司信理员拿督邱继福分享道,“到槟城时 已经是第14代。”
“大约在1787年,我们邱公司的102位族人就从中国来到马来亚,比 英国人早30年。"
根据福建人移民的相关记录显示,当时的槟城人口约有1万人,其中 亚齐移民1000人,印裔与其他种族1000人,而福建人就已经占了8000人。
8000人里的6000至7000人来自邱、杨、谢、林、陈五大姓,剩下的人 口则是李姓与其他姓氏。至今,该家族已经第30代,在马的族人达到6000 人左右,堪称世家大族。
槟城的姓氏桥,无论桥 身长短,大部分都有自 己的庙宇,供奉的神明 亦不相同。
侨批是结合了家书、汇款 功能的银信。(摄自广州 华侨博物馆)
这座位于槟城乔治市偏西南的龙山 堂是该家族的宗祠,经历火灾重建于1906 年落成,二战期间遭日军轰炸,部分建筑 损毁,战后的1958年再度重修,展现了当 时南来华人的生活面貌,也复刻了中国东 南地区的宗族社会和传统。
“我以前小时候住过这里。”当我 们穿过大铳巷,路经一排排两层的房屋 时,身旁的摄影晓慧向我介绍道。
她并不姓邱,但是当时的房东是邱 姓族人,曾经的住所变成无人居住的景 点,需要买票才能走进自己过去的家,这 种微妙感大约与末代皇帝溥仪后来重返故 宫的感觉并无二致。
这ー排排曾经住满邱姓族人的房 屋,是以宗祠为中心建造而成的,活脱脱 ー个同姓村落,但凡有祭祀、庆典等活动 都会在宗祠举行,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
“如果缺席祭祀活动,是要被罚款 的。”邱继福说。
“现在也是吗? ”我问。
“对,现在也是。”他答。
除了聚集族人祭祀拜祖,宗祠在那 个时代还扮演着多重角色。
他提到,早期移居到槟城的人们分 为3种:ー种是生意人;第二种是缺乏路 费,以劳カ代偿的劳エ;第三种是各国逃 难而来的难民,宗祠便成为他们的“庇护 所” 〇
在教育仍是稀缺资源的1907年,龙 山堂率先其他姓氏公司在槟城开办学堂, 在宗祠里为其族人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随着家族逐渐壮大,学童人数增 多,1910年借用中华学校部分校舍,到 1914年将4间店屋改造成新江学校。
1954年对大众开放,招收族人以外 的学童,1958年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993年重建成拥有25间教室的校舍。同 时,与其他公会等血缘性组织一般,为族
人提供助学金或扶助金等协助年轻学子深 造的援助自不在话下。
如中国的宗族社会拥有祖产一般, 由于世代累积下来的财富,邱公司在乔治 市就拥有二百多间房产、园丘以及天德园 大片土地,收入所得用来祭祖、房屋维 修、族人教育等方面。
他们更一度成为族人的“银行”, 供族人存款并给予利息,提供信托服务, 用存款投资房地产等等,一直到1969年实 施银行法令オ告终。
既然生养,当然也包括死葬,该公 司在1920年购下天德园作为家族墓园,专 门安葬男性族人、配偶与未婚女性,另有 骨灰亭安奉骨灰。
宗祠的功能以及所覆盖的范围,广 泛得超乎想像。
+
05
星冲机
編輯:邵美鳳 周刊專題
17.03.2024
邱继福说,大约 在1787年,邱公 司的102位族人 就从中国来到马 来亚,比英国人 早30年。
当南来的人们抵达扎根后,会在当地建造庙宇、宗祠等组织祭拜神明和祖先,比如槟城 的姓氏桥,无论桥身长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庙宇,供奉的神明亦不相同。
根据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院的东南亚学系主任白伟权助理教授解释说,其实 这是与原乡的信仰有关,或南来渡海时曾向神明祈愿平安,抵步便实践诺言
而宗祠,除了供奉祖先,实际上还承载着其他功能,这些功能 经过时代的变迁,是否起了变化?
凝聚一個同姓村落
一座宗祠9
除了聚集族人祭祀拜 祖,维系族人感情,宗 祠在那个时代还扮演着 多重角色,涵盖范围之 广令人咋舌。
報道:本刊葉滑穎 攝影:本報林曉慧、葉)伊穎
这ー排排曾经住满邱姓 族人的房屋是以宗祠为 中心建造而成的,活脱 脱一个同姓村落,但凡 有祭祀、庆典等活动都 会在宗祠举行,场面之 壮观可想而知。
白伟权指出,
“宗祠’’功能由 始至今并无任何 改变,因为这原 本就是个互助的 团体,而互助的 依据正是血缘〇
龙山堂内部。
另外,宗祠在接获同乡即将前来的 消息,便准备接待事宜,并且为其安排エ 作,甚至在交通、通信不发达,家书抵万 金的年代,还承担收集书信、侨批,委托 回乡者ー并带回送予家人的功能。
“侨批”是信和汇款单的集合体,早 期漂洋过海的华侨在打エ挣钱后,找当地 钱庄换取侨批送回家乡,家属可凭这纸侨 批到钱庄换取等值的银钱。
薄薄的ー张纸,承载情感和金融的价
邱继福提到,早期移居到槟 城的人分为3种:一种是生意 人;第二种是缺乏路费,以劳 カ代偿的劳エ;第三种是各国 逃难而来的难民,宗祠便成为 他们的"庇护所”〇
值。
如今,一批批往回送的侨批,成了 货币兑换商前长长的人龙,或轻触手机屏 幕,就能把钱和信件发送到千万里之外, 游子的传情达意变得轻而易举。
住宿和工作可以通过网上的租房、招 聘平台解决在异国的难题,再也无需当地 的同乡、同族组织的援手。
在教育普及的现代,家长和孩子拥有
更多的选择,国小、华小、国际学校任君 选择,不用再依靠宗祠的私塾传授知识。
如此看来,宗祠的功能是否渐渐被社 会的日益进步消弭殆尽?不尽然。
白伟权指出,“宗祠”功能由始至今 并无任何改变,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互助 的团体,而互助的依据正是血缘。
他以现今各个会馆为学生提供贷学金 或奖学金为例展开说明。
“谁愿意借我钱或者谁愿意给我帮 助,那你一定要有一个想像的共同体。我 跟你是很熟,我オ会借钱给你嘛,那我的 依据是——我们是同一个人的子孙。”
“所以我们因此很亲,所以我会借钱 给你或者会帮你,要不然我没有帮你的依 据 "
E他点出,“拜祖先”只是ー个凝聚 族人彼此关系的形式,并且人们可皆由宗 祠、公会等活动拓展关系网。
“所以你会发现早期的宗祠一般是大 姓,罕见姓氏的较少,甚至直到最近オ有 一 “应该是说暴人社会各种你看到的 组织,全部都是ー种建立社会关系网的过 程〇
其余地缘性(如以籍贯、地方分 类)、业缘性(以行业分类)的组织亦具 备类似功能。
他笑说,就如同他“寻根”的经历, 原本看似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忽然发现原 来祖辈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是五服内的亲 属后,从陌生到熟悉不过顷刻之间。
“同姓三分亲”即可以是指血缘,亦 可以是指这种天然的亲近感,这种能拉近 人与人距离的功能是宗祠无法被替代的主
要原因之一〇
+
4-
星冲机
06
17.03.2024 I周刊專題 編輯:邵美鳳
白伟权助理教授是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与社会 科学院的东南亚学系主任,他从中学时期就已经在 思考这个问题。
由于热爱历史、地理等人文科目,当时年少的 他对自己的祖辈心生好奇:曾祖父来自何处?何时 南来?南来的目的又是什么?
但是,这ー连串的疑问却因为“白”姓是罕见 姓氏,加上早期父子之间的沟通匮乏,导致父亲与 其手足并不知晓家族故事、长辈读英校不识中文等 缘故,让他即使百思仍不得其解,寻根之旅难上加 难〇
“就连我爸爸也不知道他爷爷叫什么名字,更 何况是我? ”
一直到上大学修读地理系,掌握更多专业知 识,在跟随堂哥等亲人ー起扫墓时,自墓碑上得知 曾祖父的姓名、卒年,“线头”已从ー团乱麻中浮
+
现。
“我從何處來?
::跨海尋根J
報道:本刊葉滑穎 圖:受訪者提供
线索。
白伟权的寻根之旅,就从姓氏
开始。
“姓氏”犹如ー团乱麻里的线 只要抓紧这根线头便能抽丝剥 顺藤摸瓜,解开身世之谜。
头, 茧,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这个转折出现在2024年的2月。这一年,白伟 权出版了一本新书《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 生》,携书参加吉隆坡市中心商场举办的新春嘉年 华书展
“保后有一个人跟我说,少年小说作者白洁玲 也是姓白,会不会跟我有什么关系? ”
结果在机缘巧合下,两人真的相遇了,经过ー 番交流,发现对方均是来自答株巴辖,既是同姓又 是同乡,那是否表示血缘上多少沾点关系?
“可是我们聊起彼此的曾祖父,名字没有对 上 "
〇随后,仍与中国原乡亲戚保持联系的白洁玲 咨询当地的堂妹,将其祖辈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发给 他,他定睛ー看:曾祖父的名字赫然在列,莫大的 惊喜从天而降!
原来在福建的安溪县,有一户姓白的人家有兄
弟5人,其中老二和老五下了南洋。
“排行第二的就是我的曾祖父,第五的就是白 洁玲的曾祖父,他们俩是兄弟,我们也是五服内的 亲属。”
这段往事得以保存流传,是由于白洁玲的伯 伯在1950年代回到中国发展,尽管已经在当地开 枝散叶,但仍不忘在马来西亚的亲人,经常跟小 女儿(即与白洁玲联系的堂妹)分享过往,忆苦 思甜。
“他还讲他们跟白家另ー支失联了,这ー支就 是我们家。”
老人家记得的名字不多,却恰恰记住并且向 子女提及白伟权曾祖父的名字,于是曾经失联的 亲人,在他留下的惦念、回忆以及后代子孙的 坚持不懈下再次相聚’
两代人的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后来看到这个墓碑,就能解答很多东西,我 也从墓碑大概知道为什么我们不怎么了解自己的家 族。"
°原来他的曾祖父大约在1920年代去世,早期的 墓碑上刻有故人的孩子名字,祖父排行倒二,根据 祖父出生或死亡年龄推算,曾祖父离世那年,祖父 尚处于髻眦之年,试问又怎可能了解父亲生前的点 滴?
“可能他的哥哥们会知道,但我们没有联系 了 "
得知曾祖父姓甚名谁,他便从会馆、家乡答株 巴辖的学校下手,查询捐款记录等等,然而后来发 现许多机构尚未成立,曾祖父就已经去世,以此可 推断他生于清朝末年,死于民国初年。
等他年岁渐长,发现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一些学
者在研究新加坡白氏公会以及其附属庙宇的历史, 离他追寻的真相又更近一步。
“(比如)我本来知道我们是安溪的,但不知 道在安溪哪里,从那些人的研究里,大概知道安溪 有哪一些村是姓白的,也才知道原来白氏有拜自 己的祖籍神。”
此外,亦从中得悉白氏一族登陆新马ー带后从 事茶叶买卖、橡胶种植等营生。
“因为我们是小姓,并不像其他大姓那般有迹 可循,所以那时候的寻根也就到此。”
“到此”,但并不意味“为止”,也许是皇天 为了证明从不负有心人,接下来出现的重大转折, 无疑是给予白伟权誓不言弃的执着精神最大的奖 励。
“我们从何处来? ” “终将往 何处去? ”这两个问题是许多人对 于生命的叩问,而宗教信仰往往会 为第二个问题提供“最优解”,那 第一个问题该在哪里找到答案?
其实,我们的姓氏就是最大的
白伟权从中学开始就非常好 X奇祖辈来自何处,长大以 義 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 一点一点追根溯源, 歸为自己解答。(摄 鸞履聰影:叶沙颖)
+
07
星冲机
編輯:邵美鳳 周刊專題 17.03.2024
摊开白伟权就目前已知信息所画的简单家 谱,往上的追溯止于曾祖父,但是他并不打算 停止寻根脚步,坦言有机会或前往中国的安溪 _探究竟〇
毕竟:他寻根之旅的进度至今可能只进行 至30%,犹如身处在迷雾中的庐山,未识得其 真面目。
他仔细看了看曾祖父和曾叔公的名字,与 一般华人宗族为孩子命名的方式有所不同,寻 思是否还有别的可能?
普遍上华人宗族习惯给孩子命名时会采用 字辈。“字辈”又称字派,家族中同一辈分的 子孙,姓氏后的第一个字是相同的,所以很多 时候单单从字面上,就能辨别出是兄弟姐妹的 关系。
然而,他的曾祖父和曾叔公的名字并未有 相像之处,不禁让他产生其他的联想。
,,另外一个讲法是我们姓白的(可能)是 阿拉伯人,说也许是元朝的时候在泉州做生意 的阿拉伯人很多,后来在泉州定居就姓白。”
他笑说,太太形容他五官轮廓深、睫毛 头发呈自然卷,可能真有阿拉伯人血统。
“我们在广东和福建的祖先,很多跟当 地的原住民通婚,即使头发是自然卷也不出 奇 "
〇到底真相为何?他认为,只能等他到安溪 寻找更多线索,将一块块散落在四方的拼图拼 凑在ー起,方能得见完整的模样。
那得追溯到哪儿才能告一段落呢?
“永远追不完的,最好能追到明朝,可以 追就追。如果是资讯量很大,你オ会喊停,我 们的资讯少得可怜。”
“寻根”如同治史,治的不过是属于自己 的家族和人生的历史,希望这ー场漫长的旅程 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抵达终点,得知故事的结 尾。
长,
白伟权通过新 加坡白氏公会 了解白姓一族 南来后的生 活。
拼湊
馭由
列纟若泉瑁官無委亥髀死
常貝&嗇絶:
据白伟权介绍,原来白氏一族供奉
田都元帅,但由于祖辈渡海时向九
同姓三分親,一點點收集和記錄宗族歷史
由于这场寻根之旅,他想方设法联系白姓的组织, 基于“白”姓是罕见姓氏,因此但凡偶遇同姓的人,他 总会多问两句,后来也加入马来西亚白氏公会成为会 员。
他认为,ー个家族并不只是一个家庭,尤其是宗 族的力量对于ー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除了了解 自己的家庭历史,他亦会了解过去白姓的人们从事的行 当、发展如何诸如此类的信息。
“例如我的曾祖父来到这个地方,不可能是凭空来 的。他一定是投靠亲属之类的,所以你看到资料或者史 料上一些姓白的知名人士,可能跟我们是有关系的。”
他说,新加坡留下的文献记录数量甚多,许多东西 是有迹可循的,当他造访当地的白氏公会时,虽身在异 国,是他乡客,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自在感。
“有时候你去别的国度,会有一点不自在。可是去 到白氏公会,不会怕别人说你是外人,不许进来。”
“当有人过来问我来干嘛,我说我姓白,是来看看 碑上有没有我祖先的名字,他们就会表示欢迎,让我随
这种仿佛回到家一般的理直气壮,是来源于同一个 姓氏的天然亲近感,无怪乎俗话说“同姓三分亲”。
你知道你来自哪儿吗?
“目前的方式就是先掌握这些名单、关键字,从族
天玄女祈愿平安,最后抵达目的地 案。”
后也实践承诺供奉九天玄女。
谱再看这些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这样比较容易找到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