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24.03.17
大学修了一门汉语史 对古代汉语更着迷
非常人物 編輯:夏靖柔
+
星冲机
17.03.2024
洲语言文化系焼身教授史皓元,专研汉语史、汉语方言学、方言地 理学等专业。他说,自己大ニオ真正学习中文,后来却陆续出版了 《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与实践》《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 学研究》《汉语与汉藏语研究:方言、音韵与文献》等著作。
汉语方言这门知识体系庞大,分支理论艰深晦涩的学科, 就连ー些以中文为母语的中文系学生也退避三舍;史皓元何以进 入,又如何开辟他的知识疆域?
對
▼史皓元(中)在新纪元大学学院主办的世界华文教育论坛中以《探讨标准汉 语发音的演进,由“入声”谈起:“入声”是什么?它后来到哪儿去了?》探 究“入声"的源头。
史皓元说起这句:'’我们不应该害怕方言。”
语言经过统ー,必然有其意义——民族团结、高效沟通,但 统ー语言的背后,必然也有一种或多种语言正历经消亡。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亚
了
’卩いh
2023.11.17-2023.11.18
KUALA LUMPUB WORL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ORUM
巾レ刻,我们能听懂、读懂彼此 ルL的话语,是因为我们使用的 语言经过统ー。曾经,每个部落与地 区都有自己专属且独特的语言,那是 方言;当ー个地区的语言统ー,大家 都听明白了,便也意味着有语言正在
消亡。
史皓元认为,“在地域辽阔,民 族众多的国家,若是出现ー种大家都 认同的语言是好事,减少误会之余, 也能更高效沟通。”
好比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 国开始系统性地推广国语。1949年之 后,我们今天提到的“普通话”オ正 式被易名,意思是普遍、共同,也就 是人人都能听得懂。
若是放在本地语境下,试想想刚 过去的农历新年,随父母回乡与亲戚 相聚,舅舅小叔东一句潮州话,西ー 句客家话,你是ー问ー听三不知。这 时你会不会心想,拜托,能不能和我 说华语就好?
但语言本就百花齐放。我们说中 文,然而方言与统ー语言是否可能共 存? “有些地方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
中,使用较为强势的手段,也相等于 把地方方言压抑了,这是我认为遗憾 的地方。”史皓元说。
“但已经来不及了。好比台湾在 二战至1980年代末期推行国语政策, 学生来到学校只能使用国语;文化语 言随之陆续变成国语,以至于方言与 书面语的关系脱离得更远。”他说。
可能我们无法想像,传统时期原 来的书面语都是用当地方言来朗诵, 反而在口头交流上人们使用官话。
“做官的人最初在家乡学习古代汉 语,用家乡话朗诵,但这些传统都已 经断绝,只剩下普通话,这是我觉得 很遗憾的事情。"史皓元接着说。
1980年至2000年代的马来西亚, 也掀起了一阵“多讲华语,少讲方 言”的风潮。在这场运动之下,多家 华小、华文独中规定学生在校禁止说 汉语方言,违规者可能被记名或罚 款
'“我们推广中文,不是要把方言 消灭,更不是要把它压倒。有没有可 能达到ー种双语制的理想状态? ”史 皓元提出这样的想法。
三五
ロロ
著 迷
.•ルノ
"〃//
5
从文学转为汉语方言,史皓元的博士论文从事杭州方言研究, 包括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分析历史与语言现象之间的关系。
+
11
星冲机
編輯:夏靖柔 非常人物I 17.03.2024
1.2.于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文史工作者林家豪 (右)为史皓元介绍本土华人地方历史。
3.4.文史地理学者白伟权(图4右一)带领史浩元游 览华人义山,并为其介绍华人义山由来与特色。
用整个暑假
找寻一所附有中文专业的大学
进大学之前,史皓元早已确定自己的升学方
向一那必须得是一所附有中文专业的大学。暑假期 间,同为教授的父亲有了空余时间,“他说,我们暑 假露营上去,你可以ー个学校ー个学校地去看。”
这是他们的父子情谊,途经森林瀑布、山峰溪 流,“我们就这样从加州南部一直往北走,经过旧金 山看了伯克利分校,又到了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 他回忆起说。
“我们看的是学中文的习俗和环境,在华盛顿大 学刚好遇到一位研究汉语非常有名的教授,他就是罗 杰瑞(Jerry Norman ) 〇 "
史皓元在加州长大,记忆里虽然能见到华人, 但数量没有后来多。偶尔一家人去唐人街吃饭,对中 国人、中文总会留下ー些印象。“小时候我听华人说 话,虽然完全听不懂,但总觉得中文的声调很有意 心、。
汉语挑战不大转战古文
“我想挑战古文。”现代汉语对他的挑战似乎 不大,“而且语言与历史有关系,比如六朝时期小说 的语言和先秦已经有差别,叙述文也是带有口语色彩 的,这些都是吸引我的地方。”
后来,史皓元转学到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文学 系与中国接洽开创了第一支从美国到中国的游学团, 那是1979年的秋天。“ー批17个学生,我是唯ーー个 只学了两年多汉语的学生。可能一开始我就特别注重
发音,他们被我的发音给骗了吧!”史皓元笑着说。 从他口中说出一口标准的中文,语音娴熟流畅;
要是不见其身,很难想像说话者的母语不是中文。
到过北大、台大等校园研习汉语,但修的多是文 学、现代汉语等课,唯独少了语言学。后来史皓元回 到华盛顿大学申请研究生,修了一门汉语史的课,就 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对古代汉语更为着迷。
研究生期间,他钻研六朝文学,硕士论文就写 《六朝志怪小说》,还把整本《搜神后记》翻译成英 文,边研究版本问题。
“过程中最感兴趣的又回到六朝文学的语言本 身,还有语言的历史,就去修罗杰瑞的汉语史。当 时,主要的课本是王力的《汉语史稿》,描述各个时 代的语法如何转变,比如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的演 变 "
“他们探讨的是方言的现象,简单而言就是“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说话” 〇古今语法有别,“比如我们现 在知道的第三个人称代词只有官话方言オ有;唐朝之 前人称代词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代词?历史 事件与语言现象相关,吸引我进ー步研究音韵学。”
方言与统ー语言的共存
语言统ー的其中一个意义,自然脱离 不了民族团结。强势的统ー背后,会否带 着“畏惧”的心理暗示?要是对方言产生 了畏惧之心,又是惧怕它的什么?
“方言与各地的地方意识相关,倘 若巧妙且开明地处理,应该不是ー个大问 题。”他说。
然而,“如今在上海已经很少能听 到上海话;方言逐渐变得弱势,也造成愿 意学习的人减少。”但他说,有一个地方 在推广普通话与保留方言双方面都做得很 好,那就是香港。1997年开始,香港小孩 在中小学一定要学普通话,但没有强制老 师用普通话授课,也没有规定学生在校园 内不能说粤语。
二十几年过去了,史皓元在港大教
活水
」副刊
報道:本刊梁馨元 攝影:本報辛柄耀
课。课室里,似乎粤语与普通话的声音都 能听见——“他们能说,也能听普通话, 需要的时候也会用来阅读。但他们喜欢说 广东话,沟通的语言还是粤语,那是他们 感到亲切的语言。”
这即是史皓元理想中的双语制状 态——“但很难做到,这必须是巧合,历 史方面一国两制的巧合。”
语言人与人相遇的方式
某年暑假,史皓元到了内蒙古乌鲁木 齐北边的小地方做汉语方言调查。“ー个 朋友开车载着我,我们ー路上聊了很多, 我也和他的父母聊,就一边做着方言笔 记。”语言、地方口音就像流水,它会流 动也会渗透——“后来回到港大,认识了 ー个佛教研究学院的老师。对方一开口, 我就问他,你是不是来自内蒙古? ”他笑 说。
如今,他能辨识的汉语方言大概超过 10种:“熟悉的,听到都会有感觉。”语 言,也是人与人相遇的ー种方式。
ふ
ロロ
1978年,有一位从 隔壁州来的老师,我 还记得他姓吴,从北 京来美国的。每周他 都要开很长的路程, 就为教两天课。”就 在大学二年级,史皓 元オ第一次真正听到 中文的声音。 •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