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育评论—试刊号—教育改革

马来西亚教育评论—

试刊号—教育改革

 


《马来西亚教育评论试刊号教育改革》探讨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的改革。文章包含程介明教授关于教育改革必要性的演讲内容,以及林素卿、柯伯儒教授对台湾十二年国教的背景、内涵与评析,最后黄集初先生则回顾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复兴运动与教改历程中的挑战与争议。 三篇文章都从社会变迁、教育目的与学习方式等面向,探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改革评论:主题与重要观点

本简报文件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分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改革的主题和重要观点,并辅以原文引用,以期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一、 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

核心观点: 社会结构和工作形态的转变,促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各项能力,而非仅关注短期经济效益。

资料来源: 程介明教授于2015年林连玉讲座的演讲教育为什么要改革

重要论述:

  • 社会结构变迁: 机构变小、变扁、变松了。其次,工作方式变了,过去是明细分工,现在是一站式的。再来,就是人际交往的频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前线人员面对的事情不一样了。
  • 工作形态转变:长期聘用终身服务?从一而终一个行业?终身待奉一个机构?职位随着年龄升高?工资随着年龄上涨?失业待业不会是我?退休待遇可以预期? 一切都那么多元多变难测。
  • 教育改革方向:教育要超越经济话语,重视培养知识和技术以外的能力....对生命的乐观、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承担、对国家的承担....”

分析: 程介明教授的演讲深刻剖析了后工业社会带来的挑战,强调教育改革需以学生为本,培养其适应未来多元社会的能力,而非局限于短期经济需求。

二、 学习科学与教育改革

核心观点: 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被融入教育改革,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和集体学习,以提升学习效率。

资料来源: 程介明教授于2015年林连玉讲座的演讲教育为什么要改革

重要论述:

  • 人脑可塑性:学习科学基本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人脑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动在塑造人脑,可塑就是说人的脑袋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是我们的行动改变了我们脑袋。
  • 知识构建与经验:知识的构建,在于经历。没有经历,就不会有学习....有意义的经历,带来有意义的学习,而是一致,使用就是学习。
  • 学习的成功与应用:学习的成功,在于应用;学习的检验,在于理解,就是说怎样才算学会,在于理解,怎样才算理解,就在于应用,所以理解的检验,在于应用。
  • 群体学习:人群的学习,是群体活动。一群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如何做作业,这是现在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是文化的传递,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每一代人都是透过群体学习过程,承袭文化。

分析: 程介明教授结合学习科学研究成果,主张教育改革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和集体学习,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三、 台湾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革的经验

核心观点: 台湾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革旨在减轻升学压力,提升国民教育水平,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入学方式、明星高中存废、城乡差距等问题。

资料来源: 林素卿、柯伯儒 (2016) “台湾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革之背景、内涵与评析

重要论述:

  • 改革目标: 希望可以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提供学生公平的入学机会,同时也解决国中阶段以升学主义挂帅的现况。
  • 核心素养:启发生命潜能、陶养生活知能、促进生涯发展、涵育公民责任....从关注个体本身的身心素养、科技运用、美感素养、道德实践、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以及国际理解,到未来成为一位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 挑战与建议:入学制度:不论是免试和特招,都不是真正的免试入学....高分群的学生,如果不参加各校的特色招生,也会造成无法进入理想中学校的状况....”
  • 明星高中存废:如果将明星高中强制为社区化,可能会造成当地社区会涌入大量户口....优秀人才无法获得适度的栽培....”
  • 学区划分与城乡差距:学区的划分,是否会拉开来自不同社经背景家庭的学生在教育选择权的公平性,值得深思....弭平城乡以及公私立学校教育的资源落差,增进各校朝向优质化迈进。

分析: 台湾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其改革目标和理念值得借鉴,但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也应引以为戒,尤其是入学制度、明星高中存废、城乡差距等问题需要审慎处理。

四、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核心观点: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改革应以高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资料来源: 黄集初 (2016) “从复兴运动到独中教改

重要论述:

  • 历史回顾:独中复兴运动: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因素。一是对传统文化和语文的传承;二是对学校水准和设备的关注;三是统一考试的举办。
  • 教学媒介语之争:高中数理课本采用英文本后,是否会提高学生英文程度,以备升学就业之需?针对这个问题就形成了三种看法:1.华文派...2.升学考试派...3.折衷派...”
  • 双轨制:一些独中逐步发展出双轨制。所谓的双轨制就是同时考统一考试及政府考试,两者并重....”
  • 改革方向:高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为独中教改的共同愿景....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进一步朝素质教育方向努力,期望人人成人又成才....”

分析: 黄集初先生的文章回顾了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指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呼吁以高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各项能力。

五、 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的跟进研究

核心观点: 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 旨在提升国民教育素质,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素质与国际脱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缺乏自主权等问题。

资料来源: 江伟俊 (2016) “崩坏的十年: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跟进研究

重要论述:

  • 蓝图目标: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为教改核心....如实回应21世纪的教育需求,并逐步将国民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脉络接轨。
  • 挑战与建议:教育素质:马来西亚在两项国际评量....表现极其差劲....国家考试评鉴失效的问题....”
  • 教师专业:现有42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素质问题巳非鲜事....教育资源不公与行政刁难却频频发生....”
  • 学校自主权:强化校本评估计划....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但仍仅限于形式上而非本质上的改变....”
  • 监督机制: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监察单位,方可从外部施压以杜绝行政上的各类偏差....”

分析: 江伟俊先生的文章对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设立独立监督机制、提升教师素质、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等建议,以确保教育改革的成效。

六、 教师知识的实践性探析

核心观点: 教师知识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还包括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资料来源: 王亮宇 (2016) “教师知识探析:以一个初中语文课的片段为个案

重要论述:

  • 两类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知识是教师教学实践中最为基本的知识,它包括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
  • 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特定情境下,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合理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内容知识以及根据自身经验所形成的整合性知识。

分析: 王亮宇先生的文章通过对一个初中语文课的片段进行分析,探讨了教师知识的实践性维度,强调了实践知识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呼吁重视教师经验的积累和反思。

七、 独中联课活动概况调查

核心观点: 独中联课活动应与正规课程并齐发展,但目前仍面临人力资源不足、活动场地缺乏等问题,需要学校各方共同努力,提升联课活动的品质和效益。

资料来源: 谢映红 (2016) “二零一五年全国华文独中联课活动概况调查

重要论述:

  • 联课活动的重要性:联课活动一词蕴含了学生在正规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是须与正规课程并齐发展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它拥有与课堂教学同样的教育价值。
  • 面临的挑战:人手不足以及工作量大成为了联课处最为棘手的挑战....校内的活动场地容易被改用成为上课空间....”

分析: 谢映红女士的文章通过对全国华文独中联课活动的调查,指出了联课活动在独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揭示了其面临的挑战,呼吁学校提供更多资源支持,以促进联课活动的健康发展。

八、 多元教育与弱势学生

核心观点: 弱势学生也应享有接受适性教育的机会,特辅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路上重拾信心。

资料来源: 郑怡倩 (2016) “《我没那么差》书评

重要论述:

  • 特辅教育理念:尽管弱势生学习问题的成因总在个人和社会因素之间纵横交错,但他们却不该因此而被剥夺接受适性教育的机会。
  • 特辅教育实践:特辅教育系统的内部改革,课程和师资不外是最核心的两个因素....特辅教育中简化课程的做法确实是一项有勇气的尝试....”

分析: 郑怡倩女士的书评介绍了李晓芬女士的著作《我没那么差》,该书关注弱势学生在特辅教育体系下的学习经历,呼吁社会关注弱势学生的教育需求,并提供更多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九、 结语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各项能力。面对社会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华文教育改革需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并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提升教育品质和效益,为马来西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