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副刊20250706

 中国报-副刊20250706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来源整理的新闻标题及简介:

  • 主题故事:自闭症不是病,是神经多样性

    • 简介: 该系列报道深入探讨了自闭症的本质,强调它并非生理缺陷或精神疾病,而是人类认知与行为的自然差异,属于“神经多样性”的一种。哲老师林秋雯作为英国威尔士政府国家神经多样性部门的顾问,以及华人自闭基金会创始人,致力于推动自闭症的去病理化和去标签化,提出自闭症人士的大脑运作方式不同,就像手机操作系统不同,而非有“病”需要被“治好”。报道指出自闭症人士比多数人想象得普遍,且其表现类型多元,无法一词定义所有自闭儿。
    • 关键概念和见解:
      • 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 是一种理念,强调大脑发展存在自然多样性,包含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认知学习障碍、妥瑞氏症等多种神经型态,是对所有大脑运作差异的包容性概念。
      • 去病理化与去标签化: 哲老师认为,当人们不再把自闭当成“病”,才能真正理解自闭症人士没有病,不需要被“治好”,只是大脑运作方式不同。
      • 社会模式: 现代此领域的一些先驱者提倡“社会模式”,强调环境与社会的责任,让自闭症人士活在更友善的世界。
      • 掩饰(Masking): 自闭症人士为了迎合社会期待、融入社交,会无意识地压抑、隐藏自己的自闭特质,努力表现得“正常”,这对于他们来说极为耗能,长期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忧郁等。女性和女孩尤其常见掩饰行为,导致常被误诊或延迟诊断。
      • 多元表现: 自闭症没有标准样貌,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同,从轻微到明显,从沉默寡言到话多,智力水平也各异。他们可能对特定事物敏感或迟钝,如声音、灯光、气味或触觉。
      • 强项与挑战: 自闭症人士也有各自的强项与弱点,部分拥有强大的专注力、独特视角与创造力,常在艺术、科技、数理等领域表现出色,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但在人际互动、生活突变、感官过载等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 早期干预与支持: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讲师兼辅导义工陈映彤强调,早期干预是提升自闭症儿童生活品质的关键,包括应用行为分析(ABA)治疗、语言治疗、职能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她还分享了与自闭症儿童沟通、外出准备、影子老师陪伴以及最终目标是帮助他们独立生活的经验。
      • 社会认知与友善环境: 强调社会应有正确认知,自闭症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也不是中邪。呼吁社会放下刻板印象,给予自闭症群体理解、接纳与支持,并指出马来西亚已有商场设立自闭症友善空间或降低音量。
      • 媒体影响: 提醒公众,电影和电视剧中常聚焦“高功能”或“天才型”自闭症人士,可能导致社会对自闭症产生另一种误解,忽视了大多数“低功能”群体所面临的挑战。
  • 文史柴栏:英国中餐馆的“东方魔法”

    • 简介: 文章探讨了中餐馆在英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不仅仅是提供食物的地方,更是能舒缓紧绷神经、带来团圆和日常小生活意义的空间。作者通过《混沌少年时》等英剧的例子,说明编剧们如何巧妙地借中餐来推动剧情转折和人物心情起伏,展示了中餐对于英国人,尤其是需要情感慰藉的家庭而言,所蕴含的“东方魔法”。英国常见的中餐馆提供的是通俗、缤纷、热闹的快餐菜式,却能抓住外国食客的味蕾,带来麻辣又神秘的体验,甚至能化解父子之间的隔阂。
  • 听静:电梯困境中的“静”思

    • 简介: 叙述了作者一次被困在电梯里的经历,从最初的困惑、尝试自救到最终陷入“静”的世界。在万籁俱寂的电梯空间里,作者的听觉自动调节,开始感受平时被忽略的声音,并思考**“无声”为何让人难以承受**、失聪者如何感受世界以及将人生调成静音模式会是怎样一番风景。文章借此引出《听静》摄影集,鼓励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观察不经意,聆听“静”的声音,回归生命本质
  • 增加自我筹码的方法:没了名片,你还剩下什么?

    • 简介: 文章围绕书籍《没了名片,你还剩下什么? 32个上班族增加自我筹码的方法》展开,强调在斜杠时代,个人价值不再由名片上的头衔定义,而是取决于自身能力和市场认可。作者指出,人们需要摆脱对头衔的依赖,学会“黄金三秒”的自我介绍,并通过不断拓展眼界、提升能力、成为公司核心,甚至将打工视为创业,来创造和展现自我价值。核心思想是即使没有远大计划,也需要积极增进自己,有备选方案,并专注于当下工作,才能在职场乃至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 爱的关系中的剥削感和应对方式:弗洛姆《爱的艺术》

    • 简介: 这篇文章是弗洛姆《爱的艺术》的导读,探讨了在爱的关系中产生剥削感的原因及其应对方式。作者指出,剥削感源于人格不够成熟,对给予和接受的观念不完整,导致付出无法得到预期回报,并错误地认为对方享受了许多。引用弗洛姆的观点,强调爱不能只建立在物质和时间等基本条件之上,更需要精神和思想上的给予,这种给予能激发对方思考和回应,形成良性循环,使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产生成熟的爱,避免挫败感和被剥削的感受。
  • 本周瞄:书籍推荐

    • 星级甜点这样拌:五星饭店主厨教你做出不失败的经典配方
      • 简介: 一本由台南远东香格里拉酒店点心房主厨阿新师傅撰写的甜点食谱书,旨在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如何制作五星级甜点,并传授饼干、派皮、假期蛋糕的混拌技巧,适合新手和熟手。
    • 嘉文正公嘉言钞:曾国藩的领导统御与内在修练
      • 简介: 该书由著名学者梁启超从曾国藩的著作中选粹,提取其修养自身、建立功业的思想精华,并配以原文与白话文对照说明,通过历史事件帮助读者理解曾国藩的处世、职场、决策智慧。
    • 我的人生,不是一套商业模式
      • 简介: 作者Ian Sanders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二十年经营生活与工作的经验,提供了365种让生活、工作变得更好的点子,鼓励读者多做那些会让自己开心的事,通过思考与设计,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 父子双打:中港九日游

    •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作者一家三口前往香港、深圳和佛山进行九天八夜毕业旅行的个人故事。旅行最初是为了陪伴小儿子毕业前途烦恼,并观看卢冠廷在香港的演唱会,同时探望佛山的亲戚。文章记录了旅途中的小插曲,如作者在飞机上睡着被妈妈“捉弄”、对行程规划的“大乌龙”等,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情感。尽管时间紧迫,仍是一次充满意义和家庭记忆的旅程。
  • 小地球:斯里兰卡友情价两万八 & 童阅房:绘本《别忘记》

    • 《别忘记》:在日常细节中感受生命与同理心
      • 简介: 这一部分围绕绘本《别忘记》(作者:珍古德温)展开,该书通过一系列“别忘记”的叮咛,引导读者思考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和曾经触动内心的浮光微尘。作者将绘本的主题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回忆了童年去波德申看海的珍贵记忆,以及在吉隆坡的山中听树唱歌、独处喘息的时刻。
      • 关键见解和见闻: 文章还穿插了作者在斯里兰卡的一段**“高价嘟嘟车”遭遇**,描述了自己如何从警觉到被“套路”,最终以高价购买了一场“导游服务加协调好的戏”。作者通过这段经历,反思了社会中缺乏认识导致对自闭症群体的误解,强调了同理心和界限感的重要性。通过绘本的启发和个人经历的结合,文章强调关怀他人、分享、独处、合力达成以及在忙碌生活中保持微笑和寻找梦想空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