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副刊__体育_娱乐__25_07_2025
您好!根据您的要求,我已整理了来源中的新闻标题及简介,并附上我的看法。
文化与艺术推广
-
温朝麟:马来西亚口琴推广的先行者
- 简介:温朝麟是马来西亚第一位主修口琴的人,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和国家文化遗产大学。他师从世界冠军,并于2013年成立“海明威重奏团”,在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2019年是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从口琴演奏者转向教育和推广,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未曾中断线上与线下教学。
- 看法:温朝麟的经历是一个典范,展示了个人在专业领域达到顶峰后,如何将重心转向回馈社会和行业。他不仅是口琴的演奏者,更是其在马来西亚发展的播种者和耕耘者。他从个人成就(比赛与表演)转向公共利益(教育与推广)的转变,体现了对口琴艺术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任何一个领域要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精神。
-
马来西亚口琴圈的挑战与机遇
- 简介:马来西亚口琴圈面临专业教练严重缺乏的问题,许多学校口琴乐团由爱好者教授,限制了表演形式。温朝麟和海明威重奏团积极与学校社团接洽,提供专业建议和教学支持,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大型口琴借予学校,以期校方能投入更多资源。他曾将一个濒临解散、仅3人的口琴社团发展到20人,并在两年后成功派队参加口琴节。
- 看法:这揭示了本地艺术社群发展中的普遍困境——专业人才的稀缺和资源投入不足。温朝麟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不仅提供技术支持,更通过实际行动展示口琴的魅力和潜力,试图改变教育机构的观念。他从“输血”到“造血”的努力,即培养自给自足的口琴社团,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
马来西亚口琴节:创新与挑战并存
- 简介:温朝麟在2022年首次筹办口琴节,并于2024年接手继续推动,将其视为全国口琴爱好者精进的平台。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他们向教育部申请支持,让学生可获得课外活动积分,但这导致了资金短缺,主办方需依赖商家赞助和音乐会门票收入。口琴节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和比赛组别(如MV制作和表演艺术组),尝试打破传统框架,将口琴表演与舞蹈、戏剧结合,并融入马来西亚文化元素,如马来舞,旨在吸引更多人并发展独特的马来西亚口琴风格。
- 看法:口琴节的举办是凝聚社群、提升水平的战略性举措。争取教育部支持和课外活动积分,显示了将非主流艺术融入主流教育体系的智慧,即便这带来了资金压力。而通过设立MV制作和表演艺术等创新组别,不仅扩大了参与度(包括远在东马的学生),更鼓励了口琴艺术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使其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乐器,而成为一个“好玩”、充满创意的表演形式。这就像为口琴插上了多元的翅膀,让它能在更广阔的天空中飞翔。
媒体与新闻业
-
香港新闻教育与行业变迁
- 简介: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系面临收生下降趋势,但会招收内地生。课程因应网络时代大众信息获取习惯的巨变而调整,加入多媒体、视频文化和网络平台文化等内容。学生们也学习如何撰写吸引人的标题,同时强调客观报道。
- 看法:香港作为华人媒体重镇,其新闻教育也面临与时俱进的压力。课程的调整体现了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多元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同时,对“内容转化”和“标题吸引力”的强调,反映出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体在追求传播效率和用户注意力的同时,仍需坚守客观报道的职业伦理。
-
AI与新闻写作的未来
- 简介:香港媒体业界普遍偏好利用AI辅助学习和工作,例如辅助文案和新闻稿撰写。然而,星洲日报副刊副主任梁靖芬强调,AI仅是辅助工具,不应完全取代记者创作或采访思考,她认为写作和创作需保留“完整性”和“选择的自由度”,因为真实的生活故事和情感的传达是AI无法替代的。
- 看法:AI在新闻行业的应用是效率与人性的博弈。香港业界的实践表明AI在辅助性工作中的价值,但梁靖芬的观点则为AI在新闻业中的定位划定了界限。她强调的**“真实、责任与温度”**是新闻的核心,是媒体人需要守护的初心。这就像一把双刃剑,AI提升了效率,但人性的洞察和情感的表达才是新闻的灵魂,不能被算法完全操控。
-
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
- 简介:有树仁大学学生指出,香港新闻自由有限,记者需想尽办法甚至谈判才能报道新闻。他们认为媒体应回归新闻本质,忠实报道真实情况,并对“标题党”现象表示担忧。学生们也关注香港的民生与政治课题。
- 看法:学生对新闻自由和媒体伦理的讨论,体现了他们作为未来媒体人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想主义。在信息被操纵和“标题党”盛行的时代,对**“新闻本质”**的回归呼吁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媒体的期待,也是对公众的提醒,即在海量信息中保持审慎,追求未经渲染的真相。
个人与社会反思
-
语言与文化认同
- 简介:作者回忆起自己从不重视粤语到后来迷恋并尝试学习粤语的过程。他受《中国诗词大会》中用方言朗诵诗词的启发,了解到粤语和福建话因保留了入声字,更适合朗诵古诗词。他也分享了粤语“拍拖”一词的航运起源,将其引申为一种理想爱情的意象。尽管曾因发音不标准被嘲笑,但他最终领悟到语言学习不必强求“地道”,敢说便是。
- 看法:这是一个关于文化寻根和自我接纳的故事。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底蕴的载体,连接着历史和情感。作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方言,体现了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认识和珍视。而对“地道”的放下,则是一种自信与豁达,认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多样性和演变,而非一成不变的“标准”。
-
消费观念与兴趣爱好
- 简介:作者(金牛座)消费谨慎,而他天秤座的哥哥则热衷于购买昂贵且需长时间等待的进口棋盘游戏。哥哥认为兴趣爱好是生活的调味剂,为提升生活品质而投资是值得的,他甚至有“错失恐惧症”(FOMO)。尽管曾被母亲批评“玩小孩子玩意”,哥哥坚持这是个人兴趣,如同钓鱼者购买钓具。
- 看法:这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哲学,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体验经济”和“兴趣消费”的兴起**。它挑战了传统上对消费的实用性衡量,强调了兴趣爱好对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性。哥哥的FOMO现象也折射出数字时代消费行为的心理驱动,即对错过机会的担忧,使得为心头好付出更多成为一种常态。
-
家的意义与代际沟通
- 简介:作者反思“回家”的意义,发现孩子们因老家缺乏Wi-Fi和娱乐而抗拒回乡。她强调在父母中年、长辈健在时,回老家陪伴、享受妈妈做的菜、没有Wi-Fi时的聊天时光是莫大的幸福。她兄弟们也常回家陪伴母亲,母亲乐于为子女烹饪。作者认为商家广告强调“回家”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
- 看法:这篇充满温情的文章揭示了现代家庭面临的挑战与永恒的亲情纽带。数字鸿沟造成了代际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但亲情的维系最终超越了物质和娱乐的束缚。父母长辈从为子女付出中获得的满足感,以及食物作为情感载体的力量,都体现了家庭深层的意义。作者对“回家”社会现象的反思,也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不忘本源,珍视那些无形的、却最能滋养心灵的亲情时刻。
-
文学的见证与记忆的伦理
- 简介:小说家童伟格的讲座探讨文学作为“早熟的见证”的意义,尤其在处理台湾白色恐怖和二战大屠杀等重大苦难时。他引用阿多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并强调文学必须抵抗这一判决。文学不仅仅是书写伤痛,还能揭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帮助我们理解并预防暴力。幸存者的记忆令人恐惧,因为他们仿佛凝固了时间,但文学通过反复讲述,可以修复集体记忆,将真理(抗拒遗忘)传递给未来。
- 看法:这场讲座深入探讨了文学的伦理责任和其在历史创伤叙事中的力量。文学不仅仅是美学形式,更是见证历史、抵抗遗忘、修复集体记忆的关键载体。特别是对“灰色地带”的探讨,展现了文学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划分善恶,而是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人性,从而设置防线,减少成为加害者的可能。文学的反复讲述,就像记忆的磨刀石,每一次研磨都是为了让真理的光芒更加璀璨,并为逝去者作证。
-
艺术的流动与诠释
- 简介:文章通过对莫里斯·拉威尔《Boléro》乐曲和陈绮贞文章《波丽露》的解读,展现了“Bolero”从西班牙舞曲节奏到渐进式交响乐,再到浪漫歌谣,最终被赋予对生命无常和深层亲密关系的哲学意涵。作者还反思了古斯塔夫·克林姆《吻》画作在无名状态下的观看体验,探讨了名字如何植入概念,以及艺术的魅力源于其冲突与遐想空间。
- 看法:这部分内容展现了艺术的流动性、多义性和诠释的开放性。一个简单的节奏或画面,可以跨越时代、文化,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对《吻》的解读则提醒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如画作名称)可能会限制我们对艺术的纯粹感受。艺术真正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发观看者无限的想象、质疑和共鸣,即使这种理解是模糊的,也充满力量。
体育赛事与新闻
-
大马运动员的挑战与突破
- 简介:马来西亚短跑名将阿基姆在柏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00米决赛失利后,迅速调整状态,成功晋级200米半决赛,尽管他感到非常疲惫。游泳选手丘浩延在男子400米自由泳中摘得银牌,成为马来西亚在该赛事中唯一获得奖牌的项目。马拉松选手杨霖嘉作为一名全职软件工程师,在过去一年迅速崛起,成绩突出,有望代表国家参加东运会,并希望至少争取一枚铜牌。他选择留在国内训练,仅在成绩遇到瓶颈时才考虑海外训练,并计划每年出国参赛一到两次,在凉爽天气和平坦赛道上提升成绩。
- 看法:这些报道描绘了马来西亚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的拼搏与坚韧。阿基姆的例子体现了运动员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杨霖嘉的故事则是一个**“斜杠青年”通过自律和热爱实现卓越的励志范本**。他对自己训练路径的清晰规划,以及对身体信号的尊重,展现了新一代运动员的科学与务实精神。这表明,即使资源有限,凭借个人的努力和合理的规划,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光芒。
-
国际体坛动态
- 简介:两届金球奖得主邦马蒂在住院后不到一周就回归赛场,并在加时赛中打入制胜球,帮助西班牙女足首次晋级欧洲杯决赛。环法脚车赛第17赛段因大雨导致大规模摔车,但意大利车手米兰成功突围夺冠。日本MotoGP大奖赛将继续留在赛历中直至2030年。阿申纳在友谊赛中以1-0击败AC米兰,尽管射门数据悬殊。马来西亚国足队将通过与新加坡和巴勒斯坦的友谊赛备战亚洲杯入选赛。曼联球员拉什福德租借加盟巴塞罗那并降薪,选择14号致敬偶像亨利。利物浦则持续“疯狂消费”,签下法国前锋埃基蒂克,休赛期支出已达3.42亿美元。
- 看法:这些国际体育新闻展现了竞技体育的多变性、竞争激烈性和商业化程度。邦马蒂的“从病床到英雌”的故事,彰显了运动员超强的意志力和专业素养。环法脚车赛的事故提醒了竞技体育的高风险性。而俱乐部层面,拉什福德的转会展现了球员对职业生涯新挑战的渴望和对偶像的致敬;利物浦的“疯狂消费”则体现了顶级足球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的财力竞争,以及通过引援来增强球队实力的决心。国家队层面的友谊赛安排则展示了备战大型赛事的策略性思考,通过对抗不同风格的对手来提升球队整体实力。
娱乐与社会焦点
-
明星言行与公众形象
- 简介:中国BL剧《逆爱》爆红,但主演梓渝被爆劈腿并致歉停工,引发争议。英国男星班尼迪·康柏贝治批评好莱坞是“极其浪费的行业”,因为他为拍《奇异博士》被迫暴饮暴食,并指出片场大量资源浪费。Netflix《黑白大厨》被指遭中国综艺《一饭封神》抄袭,Netflix称未授权。香港男团MIRROR演唱会坠屏事故后,受伤舞者阿Mo首次公开术后近照,显示颈部插喉伤口。中国导演娄烨被控侵占挪用电影资金,他否认并提告。香港女星刘佩玥和中国女星卢昱晓在机场或活动中遭遇疯狂粉丝肢体骚扰,引发对艺人人身安全的担忧。韩国女团IVE成员张员瑛在机场因异味捂鼻,引发粉丝对其“表情管理”和公共卫生的讨论。
- 看法:这一系列事件共同描绘了当今娱乐圈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明星的个人品德(如梓渝的劈腿事件)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与检视;而班尼迪·康柏贝治则以其影响力对行业的不环保行为提出批判,这显示了明星在社会议题上发声的潜力和责任。抄袭事件反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而演唱会事故则再次敲响了行业安全规范的警钟。最为引人深思的是,多位艺人遭遇的粉丝骚扰,不仅揭示了畸形饭圈文化下明星个人空间的侵犯,也呼吁更完善的保护机制。张员瑛的“表情失控”事件,虽然带有戏谑成分,却也幽默地折射出偶像需保持完美形象的巨大压力,甚至涵盖了对环境气味的忍耐,反映了粉丝对偶像近乎苛刻的期待。
-
明星心态与职业发展
- 简介:金曲歌后孙燕姿47岁生日时,分享敷面膜照片并坦言有些困难是“比自己想象中更孤单地撑过来”的。中国女星孙俪则表示已做好准备扮演“奶奶”辈角色,积极面对年龄带来的角色变化,认为这能带来新的表演灵感,并享受“无现金交易”时代下用现金购物的“摸得到、碰得到”的生活方式。
- 看法:这两则新闻展现了成熟艺人面对人生和职业的智慧与勇气。孙燕姿的真情流露,揭示了光鲜亮丽的背后,明星同样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坦诚反而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孙俪对角色转型的开放态度,是对娱乐行业“青春崇拜”的有力反击,她将“中女危机”转化为“中女机遇”,为其他女演员树立了榜样,并强调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她对“现金消费”的偏好,也反映了对真实、可感生活体验的珍视,这与她对表演“摸得到、碰得到”的追求异曲同工。
总结看法:
从这些新闻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艺术、媒体、体育还是娱乐,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传统与现代、挑战与机遇的交织。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核心价值(如口琴艺术的推广、新闻的真实性、家庭的团聚、文学的见证)**的坚守与创新。另一方面,**技术进步(AI应用)、社会变迁(网络时代信息获取)、全球化(国际赛事、韩剧影响力)以及行业内部问题(抄袭、安全、粉丝行为、年龄焦虑)**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反思。
这就像一场持续进行的交响乐,有传统乐器的沉稳低语,也有现代电子音效的激荡迸发;有高潮迭起的澎湃,也有低回婉转的忧思。每一个音符(新闻)都在共同编织着我们当下世界的复杂与多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忘初心,坚守人性的温度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