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花城__26_07_2025

 星洲日报—花城__26_07_2025


这里是新闻标题、简介以及我的看法:

  • 盂兰胜会准证与押金课题

    • 新闻标题与简介: 芙蓉市政厅规定在其管辖的公共场所举办公开娱乐性舞台表演,需要申请准证并缴付1万令吉押金,以避免主办单位违规。然而,芙蓉拉杭新村盂兰胜会和森州亚沙盂兰福利协会在申请时表示未曾听闻此押金。芙蓉市议员欧开忠证实此条例存在已久,但针对涉及宗教与文化的非营利组织,市议员可在检讨会议上提出豁免申请,通常会获通过,但并非主动豁免,需附上陈情信。芙蓉公市贩商公会主席许礼叠也表示听闻押金一事已两三年,但以往都获豁免,并指出邀请歌舞团的成本压力大。
    • 我的看法: 这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管理公共活动与非营利组织运作之间可能存在的沟通盲点。虽然市政厅设立押金条件旨在确保活动安全和遵守规定,但对于肩负经济压力的宗教文化团体而言,这无疑是额外负担。市政厅提供豁免机制是人性化的考量,但仍需加强信息透明度和申请流程的指引,确保非营利组织能及时了解并善用豁免政策,避免不必要的担忧和误解。这也间接反映出经济不景气对民间团体活动开销带来的挑战。
  • 芙蓉2035年低碳精明城市愿景

    • 新闻标题与简介: 芙蓉市政厅设定宏伟目标,计划在203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1%,迈向“低碳精明城市”愿景。这项“芙蓉2035年气候行动计划”由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团队研究,涵盖提升能源效率、管理干净水源、推动绿化与电动车基础设施等多项关键策略,其中“海绵城市”概念尤其重要,以减缓城市积涝问题。芙蓉目前人均碳排放为7.7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我的看法: 芙蓉市作为马来西亚最年轻的市政厅之一,积极响应全球低碳转型趋势,展现了其前瞻性和灵活性。设立明确的减排目标并与学术机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显示了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决心。特别是引入“海绵城市”概念来应对频繁的闪电水灾,说明了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结合,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综合性方案。这不仅关乎环境,更将影响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
  • 安华“派糖果”与国家经济政治挑战

    • 新闻标题与简介: 首相安华宣布了多项回馈人民的措施,包括RON95汽油降价、发放援助金、大道不涨路费及额外公共假期。部分人认为这是惠民政策,减轻生活负担。然而,也有人,包括雇主和经济学者,对此表示不满或认为这些措施并非新意,反而增加雇主成本,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令吉贬值、裙带资本主义、资金外流、以及长期困扰的种族宗教课题和政治内耗等问题。文章呼吁政府进行大胆的体制改革,迈向绩效制,并深化教育改革与人才培育。
    • 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深刻剖析了短期福利政策与长期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政府的“糖果”能在短期内缓解民众生活压力,但若不能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如裙带资本主义、种族政治以及由此导致的资金外流和外资信心不足,国家的经济振兴将面临持续挑战。文章呼吁进行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强调了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竞争力,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成果的重要性,这对于马来西亚的未来至关重要。
  • 跨境烟霾问题与东盟主席国责任

    • 新闻标题与简介: 烟霾再次来袭,源自印尼的烧芭活动,尽管东盟各国早有《东盟跨境烟霾污染协定》,但多年来实际行动寥寥。文章批评政府年年“高度关注”却缺乏具体措施,未曾认真记录烟霾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数据。鉴于马来西亚将于2026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文章质问我国是否有勇气推动跨国法律责任机制和环境治理方案,强调烟霾问题不仅是天气问题,更是政府“态度”问题。
    • 我的看法: 烟霾问题是东南亚区域长期未能解决的痼疾,这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涉及跨国协作和政治意愿的复杂议题。文章尖锐地指出了政府在应对此问题上的被动和缺乏实质行动,并将其与马来西亚即将担任东盟主席国的角色挂钩,提出了深刻的质疑。这种批判性视角促使人们反思,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领导力,特别是在直接影响民生的区域性问题上,是否能从“表态应付”转向“有结构、有担当”的行动策略。
  • “红包达人”锺银凤蛇年红包封慈善展

    • 新闻标题与简介: 波德申中华中学将于7月27日举办大型义卖会,其中一项亮点是“红包达人”锺银凤布置的“蛇年红包封展”。这是她第二次为该校义卖会举办红包封展览,目标是再创筹款纪录,目前已超越3万令吉。展览将展出超过1000个精美蛇年红包珍藏品,并结合艺术与环保概念,入场仅需乐捐10令吉,旨在为独中教育筹款。
    • 我的看法: 这是一个将个人兴趣转化为社会贡献的典范,展示了社区力量对华文教育发展的支持。锺银凤女士不仅通过独特的艺术展览吸引公众关注,更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赋予了活动更深远的意义。这种通过文化活动进行慈善筹款的方式,不仅为学校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弘扬了收藏文化,同时凝聚了社区对华教的向心力,值得肯定和推广。
  • 马中学生学术调研交流

    • 新闻标题与简介: 中国广西民族大学师生一行12人到访森州芙蓉,进行为期21天的学术调研交流。森州补习中心企业公会主席叶玟豪指出,此活动旨在促进马中两国青年双向了解、教育文化交流,并延续两国友谊。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希望学生能了解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与社团组织的角色。
    • 我的看法: 这次马中两国青年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此类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青年对彼此社会、文化和教育体系的理解,打破刻板印象,培养世代友好的传承者。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对巩固马中两国长期友谊起着积极作用。
  • 淡边嘉应同乡会举办华小数学金杯赛

    • 新闻标题与简介: 淡边嘉应同乡会将于9月27日在淡边中华公学举办“第39届2025年嘉联青全国华小数学金杯赛淡边区赛”。该赛事由大马嘉应属会联合会主催、大马嘉联青主办,全国28个属会联办,旨在鼓励华小生参与,设有丰富的奖项。
    • 我的看法: 这项长期举办的数学比赛体现了华社,特别是乡团组织在推动华文教育和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它不仅为华小生提供了展示数学才华的平台,也通过全国范围的联办形式,加强了不同地区乡亲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传承了互助和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
  • 拉杭新村善用拨款出租设备增收入

    • 新闻标题与简介: 芙蓉拉杭新村通过“昌明社区繁荣”计划获得10万令吉拨款,购置了帐篷、桌椅、冷风机等设备。村委会将这些设备出租给村民和附近居民,成功获得额外收入。这些收入(70%可动用)将用于解决村内民生问题,如清理沟渠以应对闪电水灾。此外,民众会堂的使用率也因设备齐全而提高,被出租给舞蹈班和跆拳道班。
    • 我的看法: 拉杭新村的案例是政府拨款如何有效赋能地方社区的典范。通过将政府资金转化为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村委会不仅解决了自身举办活动的经费问题,更能主动将收入投入到解决居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如排水系统)上。这种自给自足、善用资源的模式,是“昌明社区繁荣”计划理念的生动实践,值得其他新村借鉴。
  • 芦骨佛爷庙围墙倾陷苦等6年终启动修复

    • 新闻标题与简介: 芦骨佛爷庙围墙因邻近房屋发展工程削坡导致泥土流失和排水系统被铲除,自2019年起出现下陷和倾斜,面临倒塌风险,庙务理事苦等6年维修无果。经过多方反映和协调,发展商终于启动招标程序,承诺全面展开修复工程。
    • 我的看法: 佛爷庙围墙问题长达六年未能解决,暴露出发展工程监管、责任追究以及问题解决效率上的不足。尽管发展商承认责任,但因人事更迭和疫情等因素导致拖延,使得当地居民和庙务理事长期处于担忧之中。这一事件强调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周边环境和现有结构进行充分评估和保护,并建立更有效率的问题解决机制,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福祉不受长期影响。
  • 榕吉村委会定时到各区大扫除

    • 新闻标题与简介: 自2018年以来,榕吉各村委会每隔数月都会召集各单位,在不同地区进行大扫除活动,以维持清洁的居家环境。这项活动在团结政府执政下仍持续进行,村委会也趁机聆听村民意见,并尝试解决外劳随手乱扔垃圾的问题。
    • 我的看法: 榕吉村委会持续多年的大扫除活动,展现了社区在环境卫生管理上的高度自律与合作精神。这不仅是一种清洁行动,更是一种社区凝聚力和公民责任感的体现。尽管面临外来人口乱扔垃圾等挑战,但村委会依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体现了地方政府和居民共同打造宜居环境的决心,这符合“垃圾不落地”的理念。
  • 新邦葫芦顶华小校园美化与庆生会

    • 新闻标题与简介: 日叻务县新邦葫芦顶华小日前举行爱心大扫除,获得政府1500令吉拨款,村委会、董家协、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校园美化和油漆,提升卫生与整齐。此外,学校也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庆生会,让学生感恩父母师长。
    • 我的看法: 华小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不仅局限于学术教育,也拓展到环境美化和品德教育。政府拨款支持校园大扫除,体现了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关注,而多方协作(村委会、董家协、师生)则完美诠释了“昌明大马”的团结价值观。庆生会则营造了温馨的校园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 森州行政议员张聒翔移交拨款

    • 新闻标题与简介: 森州行政议员张聒翔移交总数7万3900令吉拨款给35个单位,包括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学校、会馆、升学学生及新婚夫妇。他表示这体现了森州政府持续关心社区建设及教育发展的承诺,并感谢各受惠单位对地方做出的贡献。
    • 我的看法: 行政议员向多元团体和个人发放拨款,反映了州政府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支持。这种直接的财政援助对于基层组织和清寒学生至关重要,能够有效缓解其经济压力,支持他们在文化传承、社区服务和教育追求等方面的努力。这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并鼓励更多年轻人追求梦想。
  • 淡边桂高泷联谊会接待深圳罗定商会交流

    • 新闻标题与简介: 淡边桂高泷联谊会日前接待了来自中国深圳市罗定商会的10名律师及马口泷江同乡会乡亲,进行交流。此次访问旨在加强乡谊联系,互相学习,并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深圳代表团对马口泷江同乡会设立的骨灰塔概念印象深刻。
    • 我的看法: 这次跨国界、跨乡团的交流活动,展现了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国故乡之间紧密的文化和血缘联系。它不仅促进了乡谊,也为专业人士(律师)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助于开拓视野并可能带来新的合作机会。对骨灰塔概念的赞赏,也反映了对华人传统文化和孝道传承的共同理解与尊重。
  • 马六甲马来短剑广场提升工程

    • 新闻标题与简介: 马六甲市长表示,景点区的维修和提升工程将在9月份完成,以最佳姿态迎接世界旅游日。其中,亚罗牙也的“马来短剑广场”已完成精心打造,融合了历史、文化、自然与创意。广场内有传统马来高脚屋(博物馆)、主舞台、灵感源自州花的创意凉亭、独立纪念碑以及儿童游乐区,已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打卡的人气地点。
    • 我的看法: 马六甲市政府对旅游景点和公共空间的持续投入,体现了其对旅游业的重视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马来短剑广场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城市面貌,更创造了一个多功能、融合历史教育和现代休闲的共享空间,适合各年龄层民众和游客。这种兼顾文化底蕴和实用功能的城市规划,将有效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 丹州消防员解锁“非常”任务

    • 新闻标题与简介: 丹州消拯局成功处理了两起“非典型紧急事故”:一名48岁男子跌入浴室水缸动弹不得,以及一名29岁男子金属戒指卡在敏感部位无法自行脱下。两起事件均在消拯员的迅速且小心翼翼的操作下成功解决,男子均无恙。
    • 我的看法: 这两起事件虽然看似日常,却生动地展现了消防员工作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他们不仅是火灾扑灭者,更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全能救援者”,他们的工作范围远超公众的普遍认知。这提醒我们,在任何紧急情况下,专业的救援力量都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的细心和专业技能是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
  • 余门曾银娣老太夫人讣告

    • 新闻标题与简介: 讣告通知余门曾银娣老太夫人于2025年7月24日逝世,享寿95岁。内文列明其家属(儿女、孙辈、曾孙辈),其中不乏在各行各业有成就者。葬礼定于7月28日举行。
    • 我的看法: 讣告是华人社会传统文化中记录逝者生平、告知亲友的重要形式。从讣告中列举的后代职业和成就,可以窥见一个家族的繁衍与传承,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体现了家族观念在华人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 百年打铁店“太利”恐绝响

    • 新闻标题与简介: 玻璃市加央的百年老字号“太利铁店”面临失传危机,86岁的第二代东主罗友仁没有接班人。这家店铺的“叮咚当”打铁声曾是当地人早晨的“报时器”,生产耐用的刀具和农具。罗友仁因深知打铁行业的艰辛,不愿儿子接手,宁愿结业也希望孩子深造。他认为传统手艺在时代进步中正逐渐被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所淘汰。
    • 我的看法: “太利铁店”的故事是许多传统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缩影。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耗费体力的手工技艺逐渐失去竞争力,年轻一代也更倾向于其他职业选择。这引发了对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艺传承与社会发展之间平衡的思考。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保留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匠人精神的传统技艺,是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 儿童饥饿8之“逆转命运”2.0自办营

    • 新闻标题与简介: 青团运瓜拉庇劳县会(新)成功举办了儿童饥饿8之“逆转命运”2.0自办营,吸引了79名小学生参与,体验饥饿8小时。营会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饥饿,感受弱势群体的无助,培养同理心、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并期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
    • 我的看法: 这项饥饿体验营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饥饿,从而培养对全球贫困儿童的同情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这种体验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激励他们思考如何“逆转命运”,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青年社团推动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 了解文化 团结彼此

    • 新闻标题与简介: 马来西亚作为多元种族和宗教国家,各族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仍有待加深。文章指出,团结部和团结局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举办推广各族文化习俗的活动,促进团结精神。玻璃市拉惹也强调,团结不应只是口号,而应是各界不分种族、政治理念,从家庭到工作环境都养成的氛围。文章展示了华巫印暹裔在团结周活动中的文化表演和特色。
    • 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深刻指出,在多元社会中,真正的团结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和平共处,更需要各族群之间深度的文化理解和尊重。将团结理念从“口号”变为“日常习惯”的呼吁,直指核心。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族人民亲身接触并感受彼此的文化魅力,是构建更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有助于消除偏见,增进互信,实现真正的“昌明大马”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