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快乐星期天__17_08_2025
根据您提供的资料,以下是新闻标题及其简介的整理,并附上我的看法:
新闻标题及简介:
- 《被遗忘的世界原住民日》
- 简介: 文章探讨了马来西亚半岛原住民在历史课本中被忽略的现状,并强调每年8月9日是“世界原住民日”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原住民社群如何以独特方式庆祝这个日子,将其视为自己的“新年”,并融入其他族群的习俗,如制作木薯糕、祭祖,甚至玩源自中国的纸牌游戏Daun Ceki。尽管如此,马来西亚政府至今未将此日列为全国公共假期。
- 《光影沉淀之后 演员狄龙回归细水长流》
- 简介: 资深演员狄龙(原名谭富荣)在获得“马来西亚国际影展”终身成就奖后,回顾了其55年演艺生涯的转折点,包括从武侠片到文艺片、时装片的转型,以及在《英雄本色》中的绝地反弹。他分享了人生哲学,如“话到口中留半句”的留白智慧,以及对电影行业兴衰的乐观态度。文章还提及他与张国荣的深厚情谊,对周星驰的欣赏,以及对高质量电影的坚持和对劣质作品的抵制。
- 《福建面大满贯》
- 简介: 这篇文章探讨了新加坡“炒福建面”的特点及其与马来西亚不同版本福建面(如槟城福建面、吉隆坡福建面)的联系。作者指出,新加坡的炒福建面在食材熬汤底、烹饪手法和配料上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对细节的考究,例如酸柑的巧妙运用和猪油渣的大方使用。文章还提及福建炒面、福建虾面与肉骨茶曾被称为“福建三绝”。
- 《毛孩当道 宠物商机夯,带动新兴宠物职业崛起》
- 简介: 详细介绍了在“它经济”蓬勃发展下,宠物行业涌现的多种新兴职业。
- 宠物美容师: 涉及犬猫造型,如泰迪犬的花生头、蘑菇头,猫咪的狮子发型等,强调需掌握潮流,并需与宠物建立信任关系。宠物美容师张莹娜和许佩莹分享了为狗猫做造型的技巧和挑战,特别是猫的性情难以捉摸,需要更多耐心和时间。
- 宠物催眠师: 朱明辉作为伊班土著,将部落用于狩猎的催眠术应用到宠物美容中,帮助性情激烈的宠物放松,以便完成清洁护理,强调是温和的引导而非强制。
- 训犬师: 史蒂文安东尼作为国际认证训犬师,强调无论是大型犬还是小型犬都应训练,以避免行为问题,并指出训练的重点是先训狗再训人。
- 颂钵音疗师: 林燕萍将颂钵音疗引入宠物界,帮助动物放松身心、消除负能量,特别适用于工作犬和高龄动物,且建议饲主一同参与以增强宠物安全感。
- 生物兽医学: 国际医药大学的迪芭拉卓指出,生物兽医学融合了医学知识和动物护理管理,为学生提供了除兽医外的更广阔就业范围,如畜禽护理、兽医助理、宠物食品研究等。
- 宠物用品小资创业: 林翠薇从婴儿礼盒获得灵感,创立宠物服饰店,通过刺绣等方式制作独一无二的宠物专属服饰。
- 宠物膳疗师: 谭薇珊从自身养宠经验出发,到台湾、中国修读宠物营养学和烹饪,回国后开设学院,为有健康问题的狗猫提供定制膳疗方案,使用人类食材但无调味料。
- 动物标本制作师: 侯笎邟在异宠店工作,学会制作昆虫和爬虫类标本,尤其是稀有甲虫和蝴蝶,他认为这是介于手工艺品和宠物之间的行业,对饲主而言有纪念意义。
- 宠物职业展: 黄淑凤联办马来西亚首次宠物职业展,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宠物行业的就业机会,并期望未来能扩大规模。
- 简介: 详细介绍了在“它经济”蓬勃发展下,宠物行业涌现的多种新兴职业。
- 《诗巫 被拉让江包围的天鹅城》
- 简介: 一篇关于砂拉越诗巫的旅行记,描绘了这座“天鹅城”的独特魅力。文章介绍了诗巫的标志性景点,如敦端姑布章广场的天鹅雕像、见证开垦历史的永安亭大伯公庙、象征城市愿景的海豚坐标。文中还提到了喧嚣的夜市和砂拉越最大的市集——诗巫中央市场,以及当地特色美食如“纸包鸡”和“三色面”。此外,还介绍了拉让江滨公园和石山银禧公园,展现了诗巫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
- 《通过自主阅读保留人的乐趣》
- 简介: 历史学者、图书馆长葛剑雄接受采访,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意义。他认为面对算法和AI生成信息,人们仍需保持自主性,强调阅读过程的意义。他指出,功能性阅读虽然能被AI替代,但人类更需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归纳能力。葛剑雄也提倡非功利性阅读,并认为图书馆应创造更多空间来支持这种阅读方式。他还区分了真正的历史与文学创作中的历史,鼓励读者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读物。
- 《基因圣战三十年》
- 简介: 文章回顾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起源与发展,从1970年代科学家发现基因与遗传疾病的关系,到1990年计划正式启动,以及2000年草稿完成。作者强调了该计划最初旨在拯救人类远离疾病的美好愿景,但也警示了基因技术被滥用的道德问题,如制造生物武器和器官买卖,将其比作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后果。
- 《与他未竟的古今徘徊》
- 简介: 评论了覃勓温的诗稿《夕惕斋诗稿》,指出其融合了新诗与古诗,封面设计亦具古今混糅之趣。评论肯定了诗人对古典语言的学习和对南洋历史的观照,但也指出其作品在情感深度、语言运用(如拼贴、嬉戏)、古诗格律和章法上存在不足。文章认为,诗歌不应止步于姿态展示,而应深入情思,并期待诗人未来能有更精准的表达和更深厚的积累。
- 《不泰惊喜的改编》
- 简介: 影评了泰国电影《冥婚闹泰大》(The Red Envelope),该片改编自台湾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影评指出泰版基本遵循原版剧情,但在主角职业、笑点设计、支线连接上有所改动,增加了泰国本土特色。然而,影评认为泰版在情感深度和煽情方面不如原版,主演PP的演技也略显青涩,最终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与定位,更多是满足粉丝期待。
- 《在年龄裂缝中寻找自我:<她的日与夜>》
- 简介: 剧评韩剧《她的日与夜》,该剧通过奇幻设定(女主角白天变50岁,夜晚变20岁)深入探讨了女性的自我认同、年龄焦虑和多重身份困境。剧评指出,该剧以生活化的情节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年龄歧视、职场边缘化、家庭冷暴力等现实问题。它不煽情、不迎合,而是以温柔深刻的方式,引导主角接纳自己复杂而完整的样子,成为一面反映现实女性困境的镜子。
- 《直白或深奥 歌词,何必要一分高下?》
- 简介: 文章探讨了流行歌曲歌词的“直白”与“深奥”之争,认为两者各有优劣,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歌手和歌曲整体风格。作者将歌词风貌分为四类: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并批评了一些“浅入深出”的作品流于故弄玄虚和文字堆砌。文章强调,听众对歌词的理解受个人生活阅历、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影响,并认为判断歌词好坏不应以二分法衡量,而应以“合适”为标准。
- 《金环奖得奖电影的印象》
- 简介: 文章评论了三部金环奖获奖电影,该奖项旨在为新锐导演提供曝光平台。
- 《All That's Left of You》: 获得最佳电影和最佳编剧,以理性和感性兼备的方式处理以巴冲突,通过家庭三代人的背景揭示仇恨根源,充满人文关怀。
- 《Red Path》: 荣获最佳导演和新希望奖,以深刻的手法展现山区居民的苦难,通过男孩的创伤后遗症表现内心煎熬,传递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的对立。
- 《Universal Language》: 获得最佳摄影,摄影师通过写实建筑拍出超现实城市景观,契合电影抽象手法,呈现出陌生化与疏离感。
- 简介: 文章评论了三部金环奖获奖电影,该奖项旨在为新锐导演提供曝光平台。
- 《消失的杂货店》
- 简介: 文章对传统杂货店的消失表达了感触,认为这些店铺承载着几代人的买卖情缘和社区情感。作者回忆了杂货店作为邻里信息站、童年糖果天堂的角色,以及老板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文章强调杂货店是城市的记忆,提醒人们商业除了交易也是人的连接,并希望其精神能以新的形式延续,如市集或复古杂货店。
- 《从粤语小曲吸收西方娱乐文化》
- 简介: 作者分享了小时候通过丽的呼声播放的粤语小曲,误听歌词、学习西方文化和娱乐资讯的经历。他提到了一些谐趣粤语小曲如何普及了西方名人(如Sophia Loren, Gina Lollobrigida, Cary Grant)的名字,甚至无意中让他认识了古典音乐(如<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展现了另类“靡靡之音”的教育作用。
- 《在雨夜跨过 Chansom桥》
- 简介: 作者在清迈的旅行经历,描述了在雨夜跨过萍河上的Chansom纪念桥的感受。他发现这座桥不仅是连接瓦洛洛市场和Wat Ket Karam寺院的通道,更是印度纺织商人Motiram Korana为纪念亡妻Chansom Koslaphirom捐资修建的爱情与社区记忆的象征。文章描绘了清迈多元文化交融的开放性。
- 《海南鸡饭》
- 简介: 文章从朋友分享的AI生成海南鸡饭食评开始,探讨了这道看似简单却充满匠心的亚洲美食。作者回忆了自己对白斩鸡从不敢吃到学会欣赏的转变,以及在新加坡品尝高端海南鸡饭的经历。文章还讨论了不同地方的海南鸡饭做法,以及个人对拌酱入饭吃法的偏好,表达了随着年岁增长对碳水摄入的谨慎。
- 《流水账》
- 简介: 作者分享了近期观看影视作品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他提到了对《鱿鱼游戏》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失望,对中国古装剧《藏海传》的兴趣源于对演员肖战和朱一龙的喜爱。他还提及了因面瘫(贝尔氏面瘫)暂停看剧的经历,以及对电影《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和《F1》的评价,并批评了电影《长安的荔枝》制作粗劣。
- 《铁汉的柔情》
- 简介: 副刊记者分享了采访演员狄龙的经历和感受。文章提及狄龙在大师班上回应影迷关于中年危机的提问,以及他在谈及挚友张国荣时真情流露的感人瞬间。记者还描述了狄龙对电影的热爱、后天学习提升文学素养的努力(如创作诗句<英雄树开花>),以及生活中对妻子、儿孙的柔情和对健康的重视。
- 《塞伦盖蒂 狮子王》
- 简介: 摄影师张荣钦分享了他在非洲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拍摄狮子的经历。他为了更好的拍摄角度,坐在导游旁,了解到狮子喜欢在石头山上休息的习性。最终,他成功用长镜头拍到一只雄狮正面朝向镜头的瞬间,感受到了草原之王的霸气。
- 《南侨机工纪念公园》
- 简介: 文章介绍了吉隆坡广东义山将南侨机工纪念碑扩建为历史公园,并将旧冢亭改建为纪念馆的意义。此举旨在让后代了解南侨机工在二战期间支援中国抗战的历史,包括他们在滇缅公路上的贡献和牺牲。工程采用夯土工法,象征历史的层层叠加和滇缅公路的崎岖。文章强调,这是一种用现代方式保存和表达历史文化,突破传统义山观念的创新。
- 《乌索夫的阴谋》
- 简介: 历史文章揭示了砂拉越白人拉者王国建立过程中,文莱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关键人物乌索夫(Pengiran Muhammad Yusuf)所扮演的角色。文章通过詹姆士·布洛克的书信,梳理了文莱皇室内部的复杂关系和继承争议,以及乌索夫如何煽动叛乱、离间苏丹与慕达·哈欣的关系,从而迫使慕达·哈欣与詹姆士·布洛克结盟。最终,慕达·哈欣被暗杀,詹姆士·布洛克借此机会获得砂拉越的控制权。
- 《在夹缝中延续文化与社区精神:梁伟彬个展<留空>》
- 简介: 评论了马来西亚艺术家梁伟彬在吉隆坡举办的画展《Making Room》,该展览聚焦甘榜峇鲁(Kampung Baru)这个马来社群的百年变迁。展览通过榫卯工艺打造的高脚屋框架和细密画,展现了甘榜峇鲁社区的“互助精神”、应对气候的建筑智慧,以及其作为历史事件见证者的角色。梁伟彬的作品探讨了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居住权、社区身份和文化遗产等议题,强调唯有让空间继续“活着”,历史与文化才能延续生命力。
我的看法:
从这些丰富多彩的新闻标题和简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引人深思的趋势和主题:
-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坚守与创新:
- 无论是原住民将“世界原住民日”演绎成自己的“新年”,并融入他族习俗;还是传统杂货店面临消失,人们呼唤其精神以新形式延续;抑或是甘榜峇鲁在城市夹缝中顽强保留其高脚屋建筑和社区精神,都体现了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群体对自身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的坚守。
- 南侨机工纪念公园的扩建,更是一个将历史记忆以现代手法重新激活,让后人理解和传承其意义的范例。这些都表明,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时俱进中寻求新的表达和存在方式。
- “它经济”的崛起与职业多元化:
- “它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宠物美容、宠物膳疗等传统职业的升级,更催生了宠物催眠师、颂钵音疗师、动物标本制作师等前所未有的新兴行业。这反映了人类与宠物关系的日益密切,宠物已从单纯的“所有物”转变为家庭成员和“陪伴动物”,其需求也变得更加精细和个性化。
- 这些新职业的兴起,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基于兴趣的选择,同时也展现了市场对“人本”服务的不断细分和专业化。
-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与人文思考:
- 葛剑雄在讨论AI与阅读时,强调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自主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在功能性阅读被AI替代后,人类更应追求非功利性阅读的“人的乐趣”。这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不应丧失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
- 《基因圣战三十年》则进一步警示了基因技术被滥用的道德风险,从最初的医疗美意走向潜在的毁灭性后果。这促使我们反思,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伦理的约束和引导,以确保其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危害。
- 艺术与人生哲学的深度表达:
- 演员狄龙的访谈揭示了资深艺人对演艺生涯、人生起伏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电影作为“文化传承和娱乐皈依”的坚守。他的人生哲学“懂得留白”、“顺天命”也为读者提供了启示。
- 影评、剧评和歌词探讨,不仅对作品本身进行剖析,也延伸到对社会现象(如年龄焦虑、女性身份)、创作理念(歌词风格)和人性(电影中的苦难与对立)的探讨。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作品作为社会“镜子”的功能,以及其对个人情感和认知的深层触动。
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共同描绘了一个在快速发展中寻求平衡的社会图景。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对新兴行业的探索与适应,还是对科技进步的人文反思,以及艺术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表达,都体现了马来西亚社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和自我更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