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劳工党斗争史(1952年~1972年)
《马来亚劳工党斗争史 (1952年~1972年)》由马来亚劳工党党史工委会出版。它以时间顺序回顾了劳工党在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经历的议会和群众斗争。文本详细探讨了劳工党成立的时代背景,包括二战后马来亚的民族解放浪潮、英国殖民者的策略,以及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和平民主斗争。此外,它还记述了紧急状态时期殖民战争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并列出了劳工党各届领导层成员、全代会日期地点,以及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和斗争路线的转变。该资料旨在保存历史真相,并传承劳工党的斗争精神。
《马来亚劳工党斗争史(1952年~1972年)》章节详细介绍
1. 劳工党的基本特征与群众路线 本部分介绍了马来亚劳工党作为我国政坛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政党。它被定位为反帝、反殖、反封建官僚统治、走社会主义路线的多元种族政党,主张团结各民族被压迫人民,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政治斗争,因此其首要特点是民族团结与阶级斗争。其次,劳工党秉持正确的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以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劳工党通过各地支部开展识字班、裁缝班、文娱活动等符合群众利益的活动,赢得了广泛的草根基础和群众支持。此外,劳工党领导层和干部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使命感和牺牲精神,形成一股冲击联盟统治的强大力量,并在残酷镇压下付出了重大牺牲。
2. 劳工党及社阵领导层与中委会成员 这部分主要列举了劳工党及其在社阵(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时期的历届主要领导人名单。其中包括历任主席(如莫哈末苏比、李木生、拉玛纳坦、依萨莫哈末、林建寿、许启针)、总秘书(如李木生、陈朴根、魏利煌、陈凯希)、副总秘书、五十年代的领袖、妇女组领袖以及社阵领袖等。此外,还详细记录了1952年至1963年间历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包括主席、副主席、秘书、财政和委员等职位,并标明了其所属州属。
3. 劳工党历史撰写的背景与挑战 本部分阐述了劳工党斗争史撰写工作面临的巨大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及其扶持的联盟政权对左翼力量的残酷镇压。联盟政权通过《内部安全法令》、《警察法令》、《社团注册法令》、《出版法令》等剥夺人民的结社、言论和出版自由,导致大量劳工党分、支部被封闭,干部被逮捕或追缉,出版物被禁。在这种“白色恐怖”氛围下,劳工党及其他左翼组织的活动和出版物均被视为“亲共”、“非法”,使得这段历史的整理和出版难上加难,统治者垄断了历史诠释权。直到近年来民主开放思潮的冲击和左翼人士年迈的紧迫感,才促使劳工党人再次动员起来整理党史。
4. 劳工党早期纲领与政策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劳工党早期的政治纲领和政策。在1955年普选中,劳工党提出了结束紧急状态、撤销紧急法令、恢复和平秩序、各民族教育待遇平等以及马来语为国语的5点纲领。随后,党还通过了32点宣言和16点政纲,全面制定了涵盖终止紧急法令、自治政府、单一公民权(出生地原则)、组织国防军、公共服务马来亚化、劳工法令修改(最低工资、男女同工同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经济计划、房屋、本地工业、币制管理、国民教育和卫生计划等方面的政策主张。这些纲领和政策使劳工党成为代表各族工农阶级和基层人民利益的进步宪制政党,对联盟构成威胁。
5. 敏感的教育与语文课题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教育、语文、文化和马来特权等敏感课题。指出这些问题在联盟/国阵种族主义政策长期影响下变得十分敏感。部分马来左派和开明人士,包括社阵早期受英文教育的领导人,都曾不同程度地强调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统一国家教育制度,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各民族维护和发展其母语教育的意愿和权利。然而,近年来以董教总为首的华教人士将母语教育视为民族基本权益和国际公认的人权,值得重视。
6. 社阵的形成与议会斗争 本部分介绍了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社阵)的成立及其在议会斗争中的作用。社阵是马来亚劳工党和人民党在社会主义和反殖民基础上,于1957年通过民主和自愿联系而成立的。尽管两党存在非对抗性分歧,但他们在竞选、反对新殖民主义的马来西亚、支援工农渔妇女运动以及援越抗美等方面都密切配合。社阵认识到议会民主的阶级性和欺骗性,但在早期仍利用议会民主进行议会斗争,重视地方议会竞选,通过群众大会、宣传、走访等方式宣传党政策、暴露联盟暴政腐败,教育和组织群众,并在1959-1963年地方选举中取得了辉煌成绩。
7. 劳工党斗争路线的转变:转向群众斗争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劳工党斗争路线从以议会斗争为主转向以群众斗争为主的重大转变。在1966年的一次特大中,党通过了《我国社会和党的路线》草案和六项提案,确立了议会内斗争与议会外群众斗争相结合,以后者为主的斗争路线。草案将我国社会性质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斗争性质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对象是英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政权。它主张以科学的工人阶级思想统一全党思想,使党由社会民主党革命化为工人阶级的党。在策略上,主张针锋相对,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并把斗争重点放在反大马、反独裁、反增税、反奴化教育和援越抗美等方面。
8. 激烈的群众斗争与残酷镇压 本部分描述了劳工党转向群众斗争后所经历的激烈实践和所受到的残酷镇压。在13大之后,劳工党更频繁地开展针锋相对的群众斗争,如1967年槟州反旧币贬值总罢市运动,该运动动员全面、规模最大,但最终被种族极端分子利用,酿成种族冲突。联盟政权以非法集会为由,对劳工党进行强暴镇压,封禁了槟州、雪州、柔州三个分部及全国36个支部,逮捕或追缉了大量党领袖和干部,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尽管处境恶劣,劳工党依然斗志昂扬,呼吁同志们继续坚持斗争。
9. 公民权与国家构建的设想 劳工党在国家构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它不赞成一党制政府,强调与其他政党合作争取独立,并呼吁召开马来亚国民大会,拟订一套能为各阶层人民接受的独立国宪章。在公民权方面,泛马劳工党主张以出生地原则赋给公民权,并希望所有生于斯或居住十年以上并忠于国家者获得马来亚公民地位,强调单一公民权制度,认为现行州籍民制度违反联邦宪法。同时,劳工党拒绝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主张将平等公民权扩展至全国人民,并认为保障马来人特别地位长期来看并无益处。
10. 经济民主与福利国家愿景 劳工党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主张改善社会福利,实现社会保障。这包括确保每个人享有工作的权利和稳定、能维持生活的工资,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工伤赔偿,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补贴基本食粮,实施老人退休金制度,提供免费医药服务。在房屋方面,主张居者有其屋,消除贫民窟,制定合理租金,并由政府承担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建设费用。在土地问题上,主张耕者有其田,通过价格保证、津贴、贷款和合作社组织鼓励农业发展。
劳工党还强调经济民主,反对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现象,主张集体控制经济力量,确保全民就业和生活水平提升,消除人剥削人的经济关系。经济领域应分为公共企业、合作社企业和私人企业三部分。主张主要基本工业国有化(如锡、橡胶业),并逐步推行。合作社企业应在适当情况下成立,由私人管理的有效企业可继续运作,但须符合国家计划并兼顾公共利益。
针对当时对锡、橡胶价格的过度依赖,劳工党主张农业产品多元化,大力鼓励制造业。在橡胶业问题上,提出了国有化和将大园丘分割成小园丘分配给工作家庭的建议,以应对经济波动。同时,要求检讨薪金结构,废除日薪制,设定最低薪金水平,并实行更公平的累进制税收政策以缩小贫富差距。
11.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马共八大纲领 本部分简述了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在抗日反法西斯战争中赢得的崇高威望和领导地位,以及其组织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强大规模。同时,也指出马共在日军败退之际,未能及时成立政府并宣布独立,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错误,随后的解除武装是这一错误的必然结果。马共随后提出了“马来亚和平民主运动八大纲领”,作为和平民主斗争的指南,包括拥护联合国、保卫世界和平、支持民族独立等内容。
12. 英殖民时期粮食统制条例 本部分提供了一段“打巴县粮食统制条例”的详细内容,具体列出了在粮食限制区内个人可携带的盐、食油、干青豆、糖等各种限制品的最高数量,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理方式。这反映了紧急状态时期严格的物资管制,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缩影。
13. 泛马劳工党的组织特点与初期立场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泛马劳工党的章程。泛劳章程规定党籍分为附属党员(工人、农民及社会主义团体成员)、普通党员和活动党员三类。章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对“马来亚”的释义,指定为马来亚联合邦及新加坡二区。泛劳时期,由于依赖工人、农民及社会主义团体支持,党员人数一度被夸大。初期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党各自独立注册,甚至允许领导人身兼两党要职。
泛劳的首届常年工作报告中,其代表团曾否定马共活动是民族独立斗争的一部分,并支持英国司法公正原则,甚至在亚洲社会主义者大会上支持并入英国工党控制的社会主义国际,显示出其亲英特色。
1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成立与反殖宣言 本部分介绍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PAP)的筹组与成立。1955年,李光耀、杜进才等人在新加坡发起筹组人民行动党,其宗旨是反殖、反帝,以建立独立和民主的马来亚。该党的建党宣言掷地有声,强调马来亚仍是殖民地,批判“民族领袖”对独立的犹豫和恐惧,并坚信真正的政党应致力于终止殖民主义,而非发展或改良殖民主义。人民行动党的主力是林清祥领导的各业工联会,其成立标志着新加坡左翼参与大规模议会斗争的开始。
15. 联盟政权下形式上的独立与压迫 本部分指出,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的独立只是形式上的独立。新宪法规定马来人在15年内享有特权,最高元首由苏丹互选而非民选,马来语和英语被列为官方语文,华、印语文没有法定地位,人为地将新加坡划出联合邦领土之外,播下了种族隔离的种子。独立前后的联盟政府继续执行紧急法令,扩大管制范围,并与英国签署《马英联防协定》,使得英、澳、纽军队继续合法驻扎,镇压民族解放运动。
16. 人民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本部分介绍了人民党的政治纲领(摘自1964年《人民日》特辑)。人民党主张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民族资本扮演进步角色时可与无产阶级斗争并进但非领导者。强调每个人都可成为“无产主义者”,需学习社会规律、忠于理想、不怕牺牲。具体方案包括捍卫工人利益,摒弃任何形式的专制、种族主义、个人主义等,反对帝国主义,支持各地独立斗争。其经济政策主张合作社和互助生产,国家拥有主要生产部门(如胶、锡业),国家经营和控制日常用品分配,以及国家财富用于造福人民。
17. 新加坡社阵的内部矛盾与左翼团结 本部分描述了新加坡社阵内部因对人民行动党政府立场分歧而产生的矛盾。林清祥、方水双等左翼领袖发表联合声明,驳斥行动党对其的攻击,要求立即释放政治扣留犯、统一工人运动、给予反殖人士公民权、保障言论集会出版自由以及建立完全内部自治政府。他们强调对党理想和目标的忠诚,而非个人,并呼吁左翼团结。这显示了新加坡左翼在反殖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对行动党政府的失望。
18. 马来西亚计划的争议与左翼反对 本部分详细描述了马来西亚计划的提出与各方反对。东姑阿都拉曼提出马来西亚计划(联合邦、新加坡、北婆罗洲、砂拉越、文莱合并)后,英国政府积极配合,成立委员会调查民意。然而,北婆三邦(特别是卡达山民族团结机构)主张先自治再以平等地位合并。五邦社会主义政党大会(1962年)明确谴责马来西亚计划是殖民主义产物,东姑是英殖民主义的工具。大会呼吁团结反殖、争取北婆三邦人民民主大选和自决权,谴责合并白皮书和马来西亚计划为新殖民主义和军事威胁。新加坡的社阵、工人党等也组成联合行动委员会,抨击全民投票法案剥夺民主权利。
19. 汶莱起义与革命权利 本部分记载了1962年汶莱起义事件。社阵人民党主席布斯达曼和劳工党总秘书林建寿均支持汶莱起义为民族起义,是汶莱人民摆脱英殖民统治的斗争,而非反叛苏丹。林建寿更提出,当宪制手段被压制、人民走投无路时,借用暴力进行革命是实现理想的权利,并援引英美革命为例证。
20. 新加坡“二·二大逮捕”与反殖斗争 本部分记录了1963年新加坡的“二·二大逮捕”事件。新加坡社阵主席李绍祖严厉谴责英殖民主义者在傀儡人民行动党唆使下对左翼领袖的镇压,认为马来西亚不会带来和平,反而带来猜疑与紧张,并质疑议会民主是否已终结。37个职工会发表联合声明,称逮捕行动为“新马历史上的罪恶行动”,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人士,取消《公共安全法令》,认为逮捕是为了强硬实现马来西亚计划。
21. 联合国介入民意调查与马印对抗 本部分提到,在苏卡诺总统强烈反对下,东姑与菲、印两国在马尼拉举行极峰会议,同意邀请联合国秘书长调查砂、北婆民意。然而,英国拒绝发放签证给菲、印观察员。联合国工作队在砂拉越和沙巴仍面临军事紧张、示威抗议和冲突。马来西亚最终于1963年9月16日仓促成立,随后引发了长达三年的马印对抗。
22. 1964年大选中的“通敌”指控与和平建议 本部分描述了在马印对抗背景下进行的1964年大选。联盟政权指责社阵和泛马回教党与印尼勾结,企图推翻政府,称其为“通敌卖国”。社阵则坚决反对外国军事基地,主张和平谈判解决马印对抗,并提出五大和平建议:北婆战争行为立即停止、撤退一切外军、释放政治扣留者、联合国主持下成立临时政府、全民投票决定北婆前途。社阵副总秘书陈凯希在竞选广播中驳斥联盟指控,重申和平解决大马危机,强调北婆人民武装斗争是英国马来西亚计划所引起。
23. 劳工党妇女组与干部培训 本部分介绍了劳工党妇女组织的活动和干部培训情况。中央妇女组提出包括实施男女同工同酬、一夫一妻制、严禁黄色文化传播、保障女工产假等提案。妇女组以未婚青少年为对象,通过识字班、缝纫班、鼓吹自由恋爱和婚姻自由等方式开展工作。党还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各州代表深入学习和讨论,主题包括党务管理、选举工作、处理逮捕事件、民族资本家与无产阶级、语言学习、党组织建设、农民组织、妇女组织、马来西亚计划、马来人问题和母语教育等。
24. 大众传播与文化班的普及 本部分强调了群众大会和文化班在社阵人劳两党党务中的重要地位。群众大会因当时缺乏电视、电台官方言论、文盲多等因素而广受欢迎,当地演讲干部用地方语言、熟悉例子与听众产生共鸣。文化班则为失学青少年提供学习场所,提高基层党员文化水平,并培养了大量华巫文兼通的各级干部。
25. 国际事件对马来亚左翼的影响 本部分列举了多项对马来亚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事件,包括:第二届亚非人民团结会议、谴责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欢迎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总理、谴责刚果总理卢蒙巴遇害(由社阵召集群众抗议)、中印边界战争(社阵呼吁停火)、东南亚同盟成立(联盟政府与美国挂钩)、越南局势、印尼解放西伊里安成功,以及中苏思想路线论战(促使新马左翼深入认识斯大林功过、个人崇拜、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26. 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的“假独立” 本部分详细记述了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并宣布“独立”的事件。劳工党中央委员会随后发表题为《解散大马,消除灾难》的文章。劳工党认为,新加坡的脱离是人民反大马斗争的进展,但也是英帝国主义者的新策略,是“假独立”,因为帝国主义者仍统治着新加坡。文章指出马来西亚的成立给人民带来灾难,新加坡人民强烈反抗,迫使英、联、李三方争权推责。劳工党呼吁粉碎马来西亚,实现新马真正的统一,强调只有解散大马,人民才能摆脱痛苦,恢复与印尼的贸易关系,废除紧急法令等压制性措施。
27. 霹雳州“七月宣传运动”与唐保光事件 本部分介绍了1965年霹雳州劳工党分部开展的“七月宣传运动”。尽管领导人被捕,该分部仍按计划进行分发宣传品、张贴标语和举办室内游艺群众大会。在11月28日双溪古月的一次游艺晚会中,警方镇暴队强行干预,发射催泪弹并武力驱散群众,导致劳工党干部唐保光被乱棍打死。唐保光年仅28岁,是劳工党政治斗争中第一个壮烈牺牲的干部。他的牺牲引发了全国性的愤怒,劳工党各级组织纷纷举行抗议、追悼,并呼吁募捐。槟州《党讯》甚至打出“血债必须以血来还”的标题。霹雳州分部总结认为,镇压反而激起了更多人民参与,证明了斗争路线的正确性。
28. 劳工党1965年全国代表大会决议 本部分列举了1965年劳工党第12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其中包括:撤退驻马外军、取消外国军事基地、反对美帝国主义战争冒险、实行和平中立外交政策、谴责联盟/行动党制造种族纠纷、抗议新加坡中国银行关闭、支持南越人民解放斗争、谴责虐待政治犯、要求劳动节与妇女节为带薪公假、实施男女同工同酬等。大会还选出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林建寿当选主席,魏利煌当选总秘书。
29. 南洋大学学运与左翼支援 本部分记录了1966年和1967年南洋大学学生因反对教育改革、争取大学自主和维护学生权益而发起的罢课行动。学生们抗议“王赓武报告书”试图改变南大华文大学本质,并要求校方撤销开除学生学籍的决定。两次罢课都遭到人民行动党政府的镇暴队镇压、逮捕学生领袖、开除大量学生并解散校友会。新加坡社阵、左翼工团、校友会以及马来亚劳工党各州分部都全力声援和支持南大生的正义斗争。许多被开除的南大学生后来加入了劳工党,成为活跃干部。
30. 国语法案与华族语文地位争取 本部分记录了1967年国语法案的通过以及华族社团争取华文官方地位的斗争。华族大会筹委会发动了华团签盖运动,要求将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之一,得到上千华团支持。然而,马华总会长陈修信反对这一运动,并开除沈慕羽的党籍。国语行动阵线则坚持马来语为唯一国语。最终国语法案通过,规定马来文为西马唯一国语和官方语文,但英语可无限期保留官方地位。这引发了巫统内部、人民党、回教党以及华族社团的广泛不满和抗议。吉打州劳工党分部发表文章,捍卫“争取列华印文为官方语文”的口号,认为这是反民族压迫和争取民族教育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频发的工人罢工与请愿 本部分记录了1967年全国各地爆发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例如阿沙汉园丘、直凉园、泉成黄梨园的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待遇。劳工党中委会坚决支持这些罢工斗争,并呼吁各州分部和社会人士大力协助和支援。面对政府的暴力镇压和工会注册被吊销,阿沙汉与直凉园工友决定徒步前往首都请愿,以扩大舆论影响。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政治扣留者的支持。
32. 华都牙也扣留营绝食斗争与酷刑揭露 本部分详细揭露了1967年华都牙也扣留营政治扣留者进行的绝食斗争。扣留者提出改善伙食、保障集会、行动、言论和通讯自由、获取完整新闻、收听短波广播、延长亲属探访时间、允许自力更生或发放津贴等要求。扣留者还详细控诉了在审讯期间遭受的骇人听闻的精神虐待和肉体酷刑,包括长时间冷气拷问、毒打、灌脏水、性器官刺钉等,揭露了联盟政府的法西斯暴行。营外的家属也组织起来,在营外露宿抗议,要求探望亲人,遭到警方威胁和驱赶,但他们坚持不懈,得到了当地同志的慰问和支持。
33. 劳工党干部遭枪击与暴力镇压升级 本部分记录了1967年政治斗争中,劳工党干部遭受的暴力迫害。继唐保光、王忠事件后,1967年7月11日,槟州劳工党干部朱贵华在涂写标语时被警察开枪射中腹部,重伤昏迷。这起枪击案再次激起了人民的愤怒,槟州分部发表声明,谴责联盟政权的“丧失人性”的行径,并组织示威游行,堵塞道路、破坏路灯,与警方展开激烈对抗。这一时期,劳工党和人民党多名州议员、市议员和干部在全国各地被逮捕。
34. 劳工党各州分部会议与内部路线斗争 本部分介绍了1967年劳工党各州分部召开的代表大会,反映了党内激烈的路线斗争。雪州分部内部,“反右支联”试图夺取领导权,批评现任领导层是“右倾顽固派”,并成立了对抗性的筹委会。槟州分部重申了反帝反殖立场,并对陈志勤在中东战争问题上的言论提出调查要求。吉打州分部也召开了代表大会,选举了新的领导层。华都牙也扣留营内的政治扣留者也分化为“反右派系”和“劳工党中央派系”。
35. 劳工党第13届全国代表大会:革命化转型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1967年10月在槟城召开的劳工党第13届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党向革命化转型。大会在浓厚的革命激情和毛泽东思想影响下,通过了《我国社会与党的路线》等划时代文献。主席许启针的演词强调反右倾机会主义兼防备左倾冒险主义,肯定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将反帝与反修结合。大会批判了中央一些领导人阻挠群众斗争的右倾思想,也批评了霹雳州分部的“急躁”和新加坡社阵李绍祖一派的“形左实右”理论。大会明确以群众斗争为主,号召广泛深入群众,领导各项群众性斗争。大会提出将党建设成有纪律、有工人阶级革命理论武装、联系群众的革命化政党,强调思想革命化(破私立公),并表扬了牺牲烈士和狱中同志的革命气概。大会决议撤销与进步党的联合阵线,接受五巨头辞职,并强调肃清右倾机会主义思想。
36. 反韩富礼副总统来访示威与“野狗行动” 本部分记录了1967年11月美国副总统韩富礼访马期间,劳工党在全国各地发起的反美示威游行。槟州发起了连续四天的示威游行,地点甚至扩展到北海。示威者采取了灵活的“游击战术”,并使用放汽球吊起韩富礼刍像、在狗身缚“韩富礼滚回去”标语等新奇方式吸引公众注意。其他地区如雪州、柔佛、安顺、马六甲等地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和抗议大字报。
37. 旧币贬值总罢市与种族冲突的政治利用 本部分详述了1967年11月24日槟城总罢市事件。由于英镑贬值导致马币旧币贬值,劳工党呼吁政府承担损失、收回成命,并号召各界罢市、罢业抗议。劳工党提出6点计划,主张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祸国殃民措施。这场以全民利益为前提的反旧币贬值总罢市,却在当天下午被种族极端分子利用,转化为种族格斗事件,并迅速蔓延全岛乃至周边地区。联盟政府趁机宣布戒严,封禁劳工党分支部,并大举逮捕劳工党领袖和党员。尽管内政部长敦拉萨承认这是劳工党发动的事件,并非种族问题,但种族冲突被用来转移斗争方向和镇压左翼力量。
38. 劳工党对“官方语文”口号的辩论 本部分详细记载了劳工党与新加坡社阵围绕“争取列华印文为官方语文”口号展开的激烈辩论。
新加坡社阵的批判: 认为劳工党“争取列华印文为官方语文”的口号是错误的、误导性的,甚至带有种族主义和分裂倾向。他们认为单一的官方语言地位并不能保障民族教育平等或民族平等,引新加坡“四种官方语文”政策下华、淡米尔文教育仍受摧残为例,指出政权问题才是根本。社阵认为,帝国主义者利用语言问题制造民族猜疑,转移人民反帝斗争的视线。他们建议的口号是“所有语文都平等都是所谓‘官方语文’,马来亚人民团结起来争取民族解放”。 劳工党的反驳: 吉打州分部发表文章,捍卫“争取列华印文为官方语文”口号的正确性。他们认为语言教育问题并非渺小,而是反帝反殖运动的重大组成部分,正确处理能促进运动发展。劳工党辩称,他们所说的民族平等是争取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地位,这只有在打跑英美帝国主义和打垮国内反动派、取得政权后才能实现。他们认为“争取列华印文为官方语文”是适应现阶段斗争任务的正确口号,能够制造舆论,教育群众,加速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而社阵的口号更适合胜利后的国家建设时期。劳工党还批评社阵的观点是教条主义、脱离实际,对党的文章进行歪曲和诽谤。
39. 战略上藐视种族主义,战术上重视种族主义 本部分是劳工党霹雳州分部于1967年11月发表的理论文章,提出了“战略上藐视种族主义,战术上重视种族主义”的重要方针。文章批判了那些因害怕“种族冲突”而不敢开展反种族主义斗争的“形左实右”机会主义言论。它指出拉曼政权的种族主义政策是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和官僚买办资本的集中代表,其本质是反动、反人民、虚弱的“纸老虎”。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敢于藐视其种族主义政策和“种族冲突”讹诈,敢于进行殊死斗争,因为群众的反击将加速社会革命的总爆发,促使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大分化和大组合。同时,在战术上必须重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将矛头对准反动统治集团,争取中间力量,并照顾广大马来群众的正当愿望和情感,支持马来语发展的同时争取华印文官方地位。
40. “夺回领导权”与批判右倾顽固派 本部分是雪州分部1967年7月发表的文章,标题为《一定要把领导权从右倾顽固派手中夺回来!》。文章强调了革命斗争中领导权的重要性,引用苏联和中国革命经验,指出没有革命的领导权就没有革命运动的胜利。它点名批判了雪州劳工党分部一小撮右倾顽固领导人(如胡汉光、彭谷明、陈秀英、V大卫、谢仗先),指责他们压制群众斗争路线、犯下系列错误,并与魏利煌的错误路线一脉相承。文章呼吁左翼干部联合起来,进行一场“一寸也不让的公开夺权斗争”,认为7月8日的分部大会应是右倾分子的判决大会和左翼的胜利大会,并提出若右倾分子不交出权力,左翼将“另起炉灶,全面对抗”。
41. 总结旧币贬值斗争与反动派阴谋 本部分总结了1967年11月24日反旧币贬值总罢市的经验教训。文章肯定了这次斗争是空前成功的,打中了反动派的要害,动员和教育了群众,但承认组织性不强和警惕性不足。文章深入分析了反动派煽动种族冲突的恶毒阴谋,指出种族主义思想是联盟反动政策的组成部分,利用民族矛盾转移斗争大方向。尽管反动派进行了疯狂镇压(逮捕、封闭支部、没收财产),但这并不能扑灭斗争的火焰,反而激起人民更大的不满。文章强调要提防反动派利用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进行变质和分化,呼吁提高警惕。
42. 1967年镇压后的劳工党困境与地下活动 本部分描述了1967年大逮捕和总罢市后的劳工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多个州分部(如麻坡、雪州、马六甲、森美兰、吉打)的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许多支部被封禁,领导人被捕、流亡或被迫退出政坛。吉打州的一些前领导和干部被迫转入马共的武装革命。霹雳州前人劳两党的干部也开始转移阵地,开展地下活动,并于1968年11月在马六甲主催成立“马来亚民族解放阵线”。
43. 劳工党16周年党庆与应对封党准备 本部分记录了1968年6月16日劳工党在吉隆坡举行的最后一次公开党庆活动。大会出版了16周年纪念特刊,发表题为《高举正确斗争路线红旗奋勇前进》的文章。文章承认党内存在“大动荡”和“敌人代理人”的分裂活动,但也强调党已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汇合到革命总路线。文章预见到如果斗争威胁到反动派利益,镇压将继续,因此必须有所准备,即使党被封禁,也要坚持斗争下去。同年7月,劳工党中央会议报告显示党面临严重危机,包括财产被拍卖、组织被搜查没收等。
44. 13死囚特赦与劳工党领袖被捕 本部分记载了1968年8月,13名在1967年槟城种族冲突事件中被判绞刑的青年获得特赦,改为终身监禁。东姑阿都拉曼解释此举是为了防止“颠覆分子”利用死刑制造更大骚乱。然而,劳工党三名要员——副总秘书刘元华、全国妇女组主席陈秀英、雪州分部秘书胡汉光——却在8月15日因《内安法令》被捕。
45. 扣留营待遇改善与斗争困境 本部分记录了1968年麻坡和华都牙也扣留营政治扣留者提出的待遇改善要求及其部分实现情况。要求包括伙食、运动用具、集中学习、医疗检查、房间灯光、探访限制、允许养殖、供应肥皂、通讯权等,其中一些要求得到原则上同意或部分落实。然而,这次绝食斗争也反映出联盟政府解决问题的急迫性降低、营外支援力量减弱以及舆论难以突破的残酷现实。
46. 劳工党抵制1969年大选的决定与理由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劳工党决定抵制1969年全国大选的立场和理由。柔佛州分部认为,在联盟政权下,议会道路促进解放斗争的积极作用已被破坏,人民应回到群众中,进行广泛的积极群众斗争。他们提出了参与选举的12项条件,包括公平民主选举、废除马英联防条约、解散大马、统一新马、承认华印语文为官方语文等。槟州分部也从最初倾向参选转为同意抵制,认为在压迫下参选效益甚微,且条件奇缺,抵制能揭穿假民主。雪州人民党更直接退出了所有议会席位。
47. 1968年“11·9大逮捕”与党内分析 本部分记录了1968年11月9日联盟政府在全国展开的大规模逮捕行动,逮捕了148名各界人士,包括劳工党多名领袖和干部。劳工党中央秘书处发表《11·9反革命阴谋说明了什么?》声明,认为逮捕行动进一步暴露了联盟政权的假民主和法西斯化。声明指出,革命暴力还击反革命暴力正在形成,党必须在公开阵地继续斗争,但也要做好组织上、思想上应对“革命暴力”的准备,以防党被全面封禁。
48. 劳工党号召议员总辞职与抵制大选的条件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劳工党在1968年末号召其各级议员辞职,并抵制来届大选的决定。劳工党认为,议员继续留在议会只会替反动派的“议会民主”涂脂抹粉,并助长其法西斯独裁政策。辞职行动是对联盟政权压制的抗议,也是警告政府恢复人民民主生活的信号。劳工党提出了11项条件,包括无条件释放政治扣留者、解除党团封禁、承认基本民主权利、公平选举、取消压榨性法令、土地分配、民族工商业保护、民族平等教育(华印文官方地位、民族大学)、18岁投票权等,否则将不派党员参选并号召全民抵制投票。森美兰州分部首先响应,其22名地方议员集体退出议会。
49. 政治扣留者绝食抗议伪大选 本部分记录了1969年5月4日至10日期间,华都牙也和麻坡扣留营的政治扣留者集体进行绝食斗争,以抗议反动派的无理逮捕、长期监禁和剥夺人民民主权利,并声援抵制“伪大选”。他们提出的要求包括立即废除《国内治安法令》、无条件释放所有政治扣留者、撤销对已释放者的限制,以及恢复人民的基本人身、言论、结社、罢工、集会、出版自由等权利。
50. 林顺成事件与杯葛大选运动高潮 本部分记录了1969年5月4日林顺成事件。劳工党甲洞支部资深党员林顺成在涂写杯葛大选标语时,被武装警察从后开枪射杀。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事后为警员辩护的言论与事实不符。甲洞支部将林顺成的葬礼办成一场大规模的杯葛大选示威游行。治丧委员会决定在投票日(5月10日)举行出殡游行,突出杯葛大选口号,吸引了数千人参与,包括来自新加坡和各州的党团代表。此事件标志着抵制大选运动达到高潮。
51. 党内矛盾、思想斗争与革命化建设 本部分节选自劳工党16周年纪念特刊文章《高举正确斗争路线红旗奋勇前进》。文章指出党内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正确的思想斗争能推动党发展。强调要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对敌人代理人要坚决揪出打击,对被误导同志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文章回顾了党早期受社会民主主义巨头领导和苏联修正主义“和平过渡”影响,犯下错误,如承认“大马是既成事实”等,导致党落后于群众。2·13示威游行是在此背景下爆发,标志着党摆脱右倾思想,走向以群众斗争为主的正确路线。文章总结,党在群众斗争中得到磨炼,实现了思想革命化,并通过13大加强了团结、建立了新的领导层。
52. 抵制大选的理论基础与群众觉悟 本部分是劳工党对1969年大选抵制决定的理论阐述。文章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认为善于斗争是战胜敌人的决定因素。在对议会斗争的认识上,劳工党承认其作为揭露敌人、争取利益的工具作用,但反对“议会迷”,认为权力无法通过议会获得。党基于四项社会主义基本观点(议会是次要形式,抵制可行,认清阶级本质,以群众斗争为主)决定抵制大选。抵制的原因是反动派实行暴政,堵塞了宪制斗争途径,使议会斗争作用日益缩小,无法有效暴露敌人或教育人民。文章指出群众对反动派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觉悟提高,通过斗争认清了敌人面目,并已准备接受更高形式的斗争。劳工党认为抵制选举不会使马来群众误解为种族主义,反而应加强马来群众工作,揭露反动派对他们的愚弄和剥削。文章也提出了11项条件,若反动派拒绝,党将坚决抵制大选。
53. 坚决抵制伪大选的革命宣言 本部分是劳工党在1969年4月发表的《坚决抵制伪“大选”打倒美英帝国主义、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和拉、李反动集团》宣言。宣言以极其激进的语言,高呼毛泽东思想万岁,赞扬中国文化大革命和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宣言称拉曼李光耀反动集团是美英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傀儡,实行法西斯政策,对左翼力量进行血腥镇压。宣言总结了党在公开战线上的斗争经验,认为在敌人摧残下,需重新估价公开阵地的搏斗,强调“积蓄革命力量,迂回前进”的方针。宣言批评了党内一些干部对公开组织失去信心、自动解散组织的错误倾向,认为应充分利用“合法”地位完成准备工作。宣言强调,党各级议员总辞职和抵制伪补选的辉煌成就,暴露了“议会假民主”,并将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推向更高阶段。
54. 劳工党干部思想革命化六大要点与陈福兴遗作 本部分总结了毛泽东思想对劳工党的影响,特别是体现在干部思想革命化方面。劳工党干部思想革命化的六大要点包括:反帝、反殖、反封建,为社会主义理想献身;反对种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突出政治,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树立工人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最后,以劳工党杰出领袖陈福兴的遗作诗歌《烘炉火中出真钢》作为本书的结束,象征着党在斗争中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最终胜利的信念。
这些章节内容展示了马来亚劳工党从成立之初的宪制政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联盟政权的高压政策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高度重视群众斗争、思想上趋向革命化,并付出巨大牺牲的左翼政治力量。其斗争策略、组织建设、意识形态以及与国内外其他左翼力量的关系,都反映了20世纪中后期马来亚(包括新加坡)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