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__25_08_2025
根据您提供的来源,以下是新闻标题、简介及我的看法:
新闻标题及简介:
-
培南华中推行佩戴国旗徽章,灌输爱国精神
- 简介: 怡保培南华中为响应教育部号召,为2025/2026学年的所有学生免费提供国旗徽章,旨在向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灌输爱国主义和热爱国家的精神。校长胡荣华详细讲解了佩戴指南,强调徽章的统一尺寸、颜色和佩戴位置。学生尤恩谊认为其意义取决于理解,需配合实际教育引导才能体现真正价值;吴榆乔则认为佩戴徽章能增强国家身份认知、培养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但深层次的认同培养仍需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支持。
-
圣母华中举办趣味阅读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简介: 圣母华中图书馆Barré Haven通过举办“寻找宝藏”和“单词搜索”两项趣味比赛,以创新方式推进阅读运动,旨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及心理素质。赛事主办方莫舒祺(17岁)分享了筹备过程中面对的时间安排和地点挑战,但也因看到同学玩得开心和团队的创意合作而感到快乐。她希望通过游戏传达阅读的乐趣,并鼓励主动探索和思考。参赛学生如陈学婷、陈家蒽、王暄晴和黄铭旋分享了比赛体验,从中学习新词汇、增进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动力,但也提出了如题目公平性、比赛时间及字体大小等改进建议。
-
“伍韵2.0”全国文化大汇演,体现多元文化共融精神
- 简介: “伍韵2.0昌明大马”全国文化大汇演吸引逾700人出席,汇集全马25所中小学及拉曼理工大学华乐团的精彩演出,旨在发扬马来西亚多元文化,汇聚民族韵律与精神,充分体现文化共融的核心价值。活动主席叶振辉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核心价值,希望学生通过筹办活动了解自身能力。学生工委主席朱立行指出,活动在延续各族独特文化表演的同时加入美食节,希望能带来视听双重盛宴,并主张传统文化应适度改革以贴近现代生活。活动副秘书林添旺和财政陈利茂则强调活动促进青少年走出校园,锻炼软实力,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呼吁社会关注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担任司仪的学生刘昱建议善用社交媒体传播文化,吸引年轻人关注。
-
育才独中举办“悦·新”宿舍迎新晚会,营造温馨集体生活
- 简介: 育才独中为欢迎100多名新生入住,举办了以“悦·新”为主题的宿舍迎新晚会,活动内容丰富,旨在增进师生情谊,为新生带来温馨回忆。晚会在龙狮团的热场表演中拉开序幕,校长黎镇光和总舍监陈世文老师分别强调了晚会的象征意义以及宿舍生活的核心应是和睦共处、相亲相爱。晚会还包括了学生接力演出、宿舍自治委员会宣誓仪式以及壁报比赛优胜名单公布,充分展现了宿舍团结、和谐与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
日新中学与日本姐妹校交流,促进跨文化理解
- 简介: 日本爱知县立时习馆高校姐妹校到访大山脚日新中学,进行了为期7天的交流活动,旨在推动两校学生了解马日的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理解。日新中学通过校园参观、传统乐器体验、传统游戏(如五粒子、冲格)和米绘制作等活动,让日本学生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双方学生还就科学课题进行交流,并一同参与生态砖制作课程。此次交流不仅拉近了两校情谊,也让学生们体验到新奇文化,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与喜爱。
-
吉南区域学艺赛成功举办,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 简介: 吉南韩江公会成功举办“2025年度全国学艺吉南区域赛”,吸引了历届最多的327名参赛者,涵盖书法、文学创作和美术设计。赛会工委会主席林国祥和职委梅凯栋、林子权分享了筹备过程中克服资料断层、寻找评审及处理突发状况的挑战,并对参赛作品质量感到惊艳。青年兼少年团团长张健伦看好学生在艺术与学术上的多元发展。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书写技巧、耐心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并计划未来扩大规模,融入更多潮州文化元素,吸引更广泛的参与者,包括友族同胞。
-
车祸律师陈劲晖:在生死路口守护正义与思考生命
- 简介: 资深车祸律师陈劲晖分享了他12年职业生涯的经历与感悟,他指出车祸法律业务相对“冷门”,但涉及严重伤亡时至关重要。他坦言曾因职业建立在他人不幸之上而感到道德挣扎,但后来意识到自己是在解决问题,减轻当事人的痛苦,并将其与殡葬业、医生等行业类比。长期面对生死离别,促使他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深刻思考,领悟到“活着就是答案”。陈劲晖强调律师的责任是保障辩护权利,而非绝对定义对错,并呼吁法律新人勿将律师工作过度浪漫化,要理解其严肃性、专业性以及“法律不外乎人情”的道理。
-
14岁演员林若希:用戏剧为沉默发声,看见别人的世界
- 简介: 14岁的戏炬奖“最佳新人奖”得主林若希分享了她通过戏剧体验不同人生、理解社会和情感的经历。她认为戏剧具有疗愈功能,能替别人说出心声,并强调“成长”是内在的改变,而非年龄的增长。林若希敬佩戏剧老师“三分清醒,七分投入”的教导,这让她理解演员的素养和责任感。她希望未来能创作一部剧,为忙碌的大人和被手机困住的青少年发声,呼吁人们停下脚步,抬头看看蓝天和身边的人。她相信戏剧是“看见别人”的方式,也是替沉默者发声的舞台。
我的看法:
从这些新闻中,我看到了几个引人深思且相互关联的主题:
-
青年参与与自我实现: 无论是莫舒祺作为学生活动主办方在挑战中感受到的创意合作的快乐,还是“伍韵2.0”中学工委主席朱立行在筹备中学会统筹与时间管理,亦或是14岁演员林若希对梦想的坚定追求,都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并从中实现个人成长的面貌。他们不仅仅是被动的受众,更是各项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这对于培养未来的社会栋梁至关重要。
-
多元文化与国家认同的深化: 佩戴国旗徽章旨在灌输爱国精神和国家认同,而“伍韵2.0”则通过汇聚各族群的传统艺术表演,强调文化共融与团结包容的核心价值。吉南学艺赛也积极鼓励友族同胞参与。这些活动都致力于在多元社会背景下,通过具象的符号、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实践,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国家身份,而非流于形式。这体现了马来西亚社会在维护多元的同时,努力构建共同的国家认同。
-
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传统的课堂学习在这些报道中被拓宽。圣母华中的趣味阅读比赛让阅读变得有趣和互动,日新中学的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玩传统游戏、制作米绘中了解文化,学艺赛则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艺术天赋。这些非学术性的活动强调了全人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力,远超出了课本知识的范畴。
-
挑战与创新驱动下的传承: 许多活动在筹备过程中都面临挑战,例如时间、地点、人手不足或资料断层。然而,这些挑战往往激发了团队的创意与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传承方面,朱立行和邓咏恩等青年提出要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通过融入流行元素或利用短视频等现代媒介进行宣传。这种在坚守“根”和“情感”的同时进行创新,是确保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现代社会中持续拥有生命力的关键。
-
对生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陈劲晖律师的经历揭示了职业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他通过法律协助受害者减轻经济负担,并从他人的不幸中领悟生命的价值。林若希演员则通过角色扮演,不仅为沉默者发声,也学习如何观察、倾听和理解他人。这两位人物的访谈都超越了各自行业的表面,触及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责任以及生命意义的探索,展现了他们作为“动力青年”的深刻洞察力。
总的来说,这些新闻稿件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反思与希望的画面。它们不仅记录了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与成就,也反映了马来西亚社会在教育、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