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4 政治 日本侵华

 

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4  政治  日本侵华

 


《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4:政治:日本侵华》的出版物。这份出版物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并特别聚焦于日本的侵华行径。文集通过探讨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殖民政策,以及中日战争、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它还包括了华盛顿会议、九一八事变等关键时刻,并探讨了列强之间的军事和经济竞争如何影响中国

 

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剖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进程,以此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民族革命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作者强调,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在华侵略的历史,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书中指出,自甲午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日益加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者认为,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通过操纵军阀、制造内乱等手段,竭力维护其在华特权,压制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因此,本书旨在揭示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民族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只有通过彻底的民族革命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绪论部分进一步阐明,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九一八事变彻底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虽然中国国力衰弱,但人民的抗争从未停止。本书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不仅是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还包括文化入侵。作者认为,分析帝国主义侵略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殖民地政策的演变。书中还描绘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日本在远东的崛起及其侵略野心。最终,绪论再次强调,中国民族革命是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解放的根本力量

各章节内容详细解析

第一章 资本:义发展之阶段与殖民地政策

本章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与殖民地政策的紧密联系。

  •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之阶段:详细介绍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商业资本主义以商品贸易和不等价交换为特征。工业资本主义则以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垄断为核心。金融资本主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资本输出、垄断组织形成和国际垄断同盟的建立
  • 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策:阐述了殖民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其主要目的包括获取廉价原材料、开辟商品市场、寻找投资场所、剥削廉价劳动力。同时,殖民地政策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将殖民地变为宗主国剥削和控制的工具,压制当地民族工业和文化发展

第二章 帝国主义侵华之发展

本章系统梳理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方式和不同历史时期

  • 第一节 帝国主义侵华的原因:分析了主要列强侵华的动因,包括英国为商品输出和工业品倾销的需求沙俄向东扩张的策略法国在西南地区的渗透德国的快速崛起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野心以及美国以门户开放为名的和平侵略政策
  • 第二节 帝国主义侵华的方式:将侵略方式分为军事侵略(如直接武装干预、领土占领)、政治侵略(如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设立租界、控制中国政府)、经济侵略(如掠夺资源、垄断市场、控制工业)和文化侵袭(如传播西方思想、瓦解传统文化)。
  • 第三节 帝国主义侵华的几个时期:划分了几个重要阶段,包括列强获取特权时期列强竞争侵华时期列强经济侵蚀时期日本单独侵略时期列强协调侵华时期以及日本进行独占时期

第三章 中英的鸦片战争至中日战争

本章聚焦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关键历史时期。

  • 第一节 中英的鸦片战争:详细论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战败的结局(如《南京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二节 英法联军之役:介绍了英法联军进攻中国的原因、战役过程以及《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这些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 第三节 俄美之趁火打劫:阐述了俄国和美国如何利用中国危机,趁机攫取在华特权和利益
  • 第四节 英法德俄争夺的溃败:尽管标题是溃败,但本节内容实际讨论了中国藩属国的丧失,以及法国侵占安南、英国侵占缅甸等殖民扩张行动,并提到了英法在越南问题上的僵持。
  •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华之反响:概括了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持续影响和后果。

第四章 甲午中日战争至庚子联军之役

本章分析了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时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内部的变革。

  •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探讨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日本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赔款和领土(如台湾、澎湖),以及战争对国际格局,特别是远东地区的影响
  • 第二节 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之划定:详细说明了列强如德国、俄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如何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行租借地、修筑铁路等活动,进一步瓜分中国。
  • 第三节 维新运动与革命运动:评述了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原因,并肯定了孙中山革命主义的正确性,认为其为中国指明了新的出路。
  • 第四节 庚子联军之役:描述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经过,并深入分析了《辛丑条约》(其内容极为苛刻,进一步损害中国主权)和列强之间瓜分中国的纷争。

第五章 欧战开始至华盛顿会议

本章涵盖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的中国局势。

  • 第一节 欧战期间日俄侵华之遗痕: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远东局势的影响,以及日本和俄国在战争期间对中国侵略的延续,包括日本企图独占中国、中国藩属国的进一步丧失以及列强在华的投资竞争。
  • 第二节 日本之借款与军事协定:着重讨论了日本如何通过对华贷款和军事协定,特别是二十一条,进一步扩大其在华的政治和经济控制。
  • 第三节 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揭示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尤其是山东问题未能得到公正解决,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被转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 第四节 反日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详细阐述了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和意义。运动由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 华盛顿会议至九一八事件开始

本章考察了华盛顿会议到九一八事变前的历史时期。

  • 第一节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探讨了华盛顿会议的起因列强在会议上的态度以及中国在会议中的地位和得失。会议旨在调整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後列强侵华之宰割:阐述了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对中国利益的继续瓜分和争夺,尽管有条约限制,但各国仍通过各种手段侵犯中国主权,包括铁路、海关、司法等领域。
  • 第三节 帝国主义与中国循环式的内战:论证了帝国主义列强如何通过扶植和操纵军阀,制造和利用中国内部的军阀混战,以达到其自身利益的目的,进一步削弱中国国力。
  • 第四节 中苏之修好:介绍了苏俄对中国的友好政策中苏协定的签订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为中国在外交上开辟了新的局面。
  • 第五节 反帝反军阀之国民革命运动:描绘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第七章 「九一八」事件以後

本章重点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及其对中国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 第一节 「九一八」事件的成因:深入剖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大陆扩张的迷梦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以及苏联五年计划对日本的威胁等因素,这些都促成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本节还探讨了事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 第二节 日本侵华的军事与国际联破产:记录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伪满洲国建立的经过,以及1932年淞沪战争的爆发及其意义。同时,本节还分析了英美等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 第三节 日本侵华的国际关系:探讨了日本侵华在国际舞台上引发的复杂关系,包括与其他列强之间的冲突和合作,以及日本如何应对国际社会的压力。

附录

附录部分包含了一些重要文献和对时局的评论,如对华盛顿会议及其势力斗争的论述苏联和平外交政策及其远东局势分析阿比西尼亚抗战对中华民族的鼓舞,以及中华民族的危机与未来的出路(包括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日关系、全国抗日情绪的高涨和抗日战争的前景)。此外,还收录了上海世界救国联合会对时局的宣言

总结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分析》一书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复杂历史,从资本主义的演变到列强的侵华方式,从鸦片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全书]。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变革及民族革命之间的深刻联系,强调了民族革命是中国走向独立和解放的唯一出路。它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更是对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号召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