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5 政治 日本侵华
《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6 政治 日本侵华》,汇编了与日本侵华战争相关的政治史料。内容涵盖了从日本侵略行径的开端到其侵华政策的多个方面。资料中包含了对国耻的回顾、海南岛事件的探讨,以及中日之间的多次交涉与会议记录。此外,文献还收录了来自各省的官方报告和民间呼吁,以及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控诉和对侵华政策的批评。
《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5 政治 日本侵华》中包含的两本书籍——《东北与日本》和《日本民族性研究》的详细书评。
本丛刊第五册主要收录了两部重要的研究日本侵华历史及其民族性的著作,分别是周蕙文编撰的《东北与日本》和谢晋青著的《日本民族性研究》。这两部作品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进程及其背后的民族性因素,为理解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
一、 周蕙文编撰:《东北与日本》
《东北与日本》一书旨在通过详尽的史料,使国人认清日本侵华的真相与本质,并从中吸取教训,以备将来。全书分为四章,对东北的地理、历史以及日本侵略东北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第一章:东北一瞥 本章主要概述了中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及热河四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概况。
- 绪言:开篇阐释了“东北”的地理范围及“满洲”等历史称谓,指出“满洲”这一名称被日本利用,并强调东北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
- 东北的位置:详细介绍了东北的地理坐标、面积,并列举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的行政区划与面积数据,强调其在国土防卫上的重要性。
- 东北的山脉:分段描述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山脉,如长白山脉、小兴安岭等,并指出其地理特征及其与朝鲜半岛和西伯利亚的关联。
- 东北的河流:介绍了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辽河等主要河流,阐述了它们在地理和经济上的重要性。
- 东北的气候:分析了东北的气候特征,指出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并提供了详细的气象数据表格,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风力情况。
- 东北的人口:提供了民国十年(1921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东北四省的人口总数,显示人口持续增长,其中移民是主要来源。同时也对比了各省的人口密度,指出东北的广袤土地尚有巨大的人口承载潜力。
- 东北的史蹟:回顾了东北自三千年前至今的悠久历史,包括历代王朝对东北的经营、民族融合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证明了东北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现状 本章详细追溯了日本侵略东北的历史进程。
- 绪言:指出日本侵略东北并非偶然,而是长期蓄谋的战略。
- 由中日战争到日俄战争:详细阐述了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获得的利益,特别是通过马关条约和后续条约在东北获得的铁路和通商权,并分析了日俄战争对日本在东北势力扩张的深远影响。
- 由日俄战争到欧洲大战:描述了日俄战争后日本如何巩固和扩大其在东北的特权,通过铁路借款、煤矿开采等方式进行经济渗透,并利用欧洲大战的机遇进一步侵蚀中国主权。
- 由欧洲大战到华府会议:论述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如何借机扩张对华侵略,通过“二十一条”等要求,进一步控制东北的铁路、矿产、邮电、金融、工业和农业,并在华盛顿会议上受到国际社会的制约。
- 由华府会议到东北事件:详细记录了华盛顿会议后,日本通过“满蒙新五路”、“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步加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最终导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面占领东北的经过,并揭露了日本制造事端的预谋。
第三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现状(续) 本章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日本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方面对东北的侵略行为。
- 政治侵略:详细揭示了日本通过关东都督府和关东厅对东北实施的行政、司法和警务控制,以及通过顾问、警察、铁路附属地等手段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渗透和干预,以达到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 军事:描述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军事部署、兵力、以及其在东北境内的军事演习和干预中国内政的行动,强调其对东北安全的威胁。
- 外交:阐述了日本领事馆在东北的外交活动,作为日本侵略政策的执行机构,负责协调各项事务并收集情报。
- 经济侵略:这是本章的重点,细分为多个领域:
- 铁路:详细列举了日本在东北修建和控制的铁路网络,包括南满铁路、吉长铁路等,及其对客货运输量和收入的统计数据,揭示了日本通过铁路掌握东北经济命脉。
- 邮电:介绍了日本对东北邮电事业的控制,包括邮政、电报和电话线路的建设与运营,及其在通讯领域获得的巨大利益。
- 金融:阐述了日本通过在东北设立银行和金融机构,如正金银行、朝鲜银行等,进行金融渗透和资本输出,从而控制东北经济。
- 农业:描述了日本在东北农业领域的活动,包括设立农业试验场和研究机构,推广日本农作物,以实现其对东北农业资源的控制。
- 工业:详细介绍了日本在东北投资和控制的工业,如制油、面粉、纺织、钢铁等,并通过表格展示其产量和资本额,揭示了日本对东北工业的垄断。
- 商业:分析了日本在东北的商业活动,包括市场控制、商品贸易、商业企业的设立,以及其对当地商业生态的影响。
- 林业:探讨了日本对东北林业资源的掠夺,包括木材砍伐和销售,以及相关公司的设立。
- 矿业:列举了日本在东北控制的矿产资源,如煤矿和铁矿,及其开采量和收益,突显了日本对东北战略资源的控制。
- 土地侵略及文化侵略:
- 土地侵略:详细说明了日本通过各种手段侵占中国东北的土地,特别是铁路沿线、军事区和附属地的土地面积。
- 文化侵略:揭露了日本通过教育、设立学校和推广日语、日本文化等手段对中国东北进行的文化渗透,旨在培养亲日分子,实现其精神控制。
第四章:结论 本章对日本侵略东北的本质进行总结,并对国人提出警示。
- 日本侵略东北的剖词:批判性地分析了日本侵略东北的动机,驳斥了日本以“人口过剩”、“物产需要”和“国防安全”为借口的侵略理论,揭示了其侵略行为的实质是扩张主义和掠夺。
- 国人今後应有的警悟:呼吁全体国人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加强国防,团结一心,警惕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并强调东北问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关乎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
二、 谢晋青著:《日本民族性研究》
《日本民族性研究》旨在通过对日本民族性格的深入研究,帮助国人更好地理解日本的行动逻辑。作者谢晋青通过分析日本民族的阶级变迁、模仿性、叛逆性、自杀心理以及神道教思想等,揭示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性。
一:概说
- 本章阐述了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目的和方法,指出日本民族融合了多个人种和文化,其民族性格复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内在特质。
二:阶级思想底变迁
- 本章探讨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及其思想的演变,从古代的阶级分化到武士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特点,以及近代社会阶级的变化,这些都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三:模倣性
- 本章分析了日本民族的模仿特质,从古时学习中国文化,到近代学习西方文明,这种模仿性是日本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作者指出日本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但并非完全照搬,而是融入自身,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四:叛逆性
- 本章探讨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叛逆一面,通过历史事件,如农民起义、武士阶层内部冲突等,展示了日本人在面对压迫或不公时表现出的反抗精神。
五:自杀心理
- 本章深入研究了日本独特的自杀现象,提供了详细的自杀数据和原因分析,包括经济困顿、家庭问题、疾病、精神错乱等。作者认为这种自杀心理与日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联。
六:神道中心和宗教思想
- 本章论述了神道教在日本民族性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佛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本土信仰,强调对天皇的崇拜和祖先崇拜,与其他宗教共同构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七:外人观察的日本民族性
- 本章引用了外国观察家对日本民族性的看法,指出日本人善于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但其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传统的特质。外国人的视角提供了对日本民族性的多方面理解。
八:结论
- 该章节未提供详细内容,但预期会总结前文对日本民族性各方面特征的分析,并可能提出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两部作品相互补充,《东北与日本》详尽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史实与手段,揭示了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的全面性。而**《日本民族性研究》则从深层文化和心理层面剖析了日本民族的特点**,为理解日本侵略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提供了重要视角。这两本书共同构成了理解日本侵华战争复杂背景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