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盲点
陶國璋
陶國璋教授的著作《思考的盲点》,该书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自觉的思维谬误。作者结合心理学和哲学的观点,特别是康德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佛教思想和庄子哲学,提出了五组核心原则来剖析这些盲点。书中详细分析了包括片面思考(如单一因果推理、不成比例的推理、事后诸葛和类型化思维)、认同思考(投射式认同、聚焦式认同和气氛性认同)以及泛目的联想(如迷信心理)等多种常见的思维陷阱,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并克服这些异化现象,培养开放而自律的心灵。
《思考的盲点》一书由陶国璋先生撰写,他于1955年出生在广东惠州,1979年毕业于中文大学崇基哲学系,主修西方哲学,后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并曾师从牟宗三先生研习中国哲学,于198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本书由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发行,经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授权。
本书旨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自觉犯下的思维谬误,即“盲点”。作者指出,这些盲点不仅仅是形式或非形式逻辑上的错误,往往还夹杂着心理层面的情意问题和偏轨倾向。通过结合心理学与哲学的分析方法,本书以案例形式逐一列举思考盲点的型态,并追溯其背后的根源,提出概括人类异化现象的原则。作者表示,写作此书旨在对人类的异化现象提供一种警策和反思,鼓励心灵活得更加开放和丰富。
本书的分析基础主要来源于五组哲学理论原则,包括:
- 心灵活的无限开展开原则 (源自康德哲学)。
- 心灵活要求完整化原则 (同样源自康德哲学)。
- 世俗化原则 (源自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和庄子的《齐物论》)。
- 自我偏向原则 (源自佛教思想和庄子哲学)。
- 人作为目的性的理性存有原则 (源自儒家思想和康德的道德哲学),这是全书的基本原则,指出人一旦偏离此原则,就会陷入世俗化的流转之中。
第一章:偏面思考类型 (One-Sided Thinking)
本章讨论了思考不周全、不能客观理性对待问题的盲点。作者认为,这不仅源于知识不完备,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情绪倾向常蒙蔽理性。心灵活具有“完整化要求”,倾向于将事物关联起来并赋予目的性,但当这种能力与好奇心结合时,就容易异化为肤浅的理解和主观的联想,导致“自以为是”的推理。
- 单线因果推理
(Single-Line Causal Inference):将推理的一致性等同于事实,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单一理由,忽略了多因性。例如对明星自杀原因的猜测,或对国际战事的片面预测。
- 不成比例的推理
(Disproportionate Inference):论者仅掌握部分资料,就自诩专家或权威。他们将所知部分知识与主观的单线因果推理结合,来“完整化”整个事件。例如对公共汽车晚点的主观猜测,或对“六四事件”夸大其词的传闻。这种推理常受主观愿望和自夸心理驱动。
- 马后炮解释的推理
(Hindsight Explanations):在复杂事件发生后,事后以简单的单线因果方式串联整件事,忽略其复杂性和多因多果性。例如对美伊战争迅速胜利的解释,或对香港九七回归的简化叙述。这是一种抽离具体的约化思维。
- 类型化思考
(Categorical Thinking):对人或事物进行简单分类,抹煞其具体性和特殊性。这与个人知识、经历和修养的狭隘有关,因为人们常依据内心既有、受外部条件塑造的价值信念进行判断。例如对外籍人士、大陆人或香港人的刻板印象,乃至政治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敌人”划分。
- 简单二分法
(Simple Dichotomy):在极端情绪下,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强行做出价值判断,以顺应主观情绪要求。例如因配偶不忠而认为所有异性皆不忠,或儿童对电影角色忠奸分明的需求。其盲点在于心理发展不平衡而非推理过程。
- 其他
(Other):包括将“若干”转为“所有”(以偏概全),将推想视为论据并辗转引申,选择性地选取实例作为证明,扩大对方命题的外延,采取模棱两可的“中庸”见解(逃避问题),因人废言,以及诉诸不相干的权威。
第二章:认同思考类型 (Identity Thinking)
本章探讨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通过彼此认同来获得安全感和身份定位的现象。作者认为,过度认同社会规范会导致个体失去独特性,异化为“单向度的人”。这种认同的根源在于人的“共在”状态,自我形象是在与他人的关系网络中塑造而成,需要通过确定他人来明确自我。
- 投射式认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将自我形象投射到他人内心,通过他人认同获得稳定感。
- 好色现象:通过无限想象投射对肉体的欢愉,并异化为对后代的私爱。
- 好名现象:希望名声遍及他人心中,通过他人提及而获得自我肯定。这种对名声的追求可能比其他欲望更强烈。
- 好权、好位、好势现象:由好名引申,通过控制他人意志来确认自身实在性,是一种意志的延伸。极端者如希特勒、毛泽东,自视为“人而神”。
- 诉苦现象:通过他人聆听获得同情认同,重点不在内容,而在突显自身“最不幸”的身份,常伴随自我中心。
- 聚焦式认同
(Focused Identification):将价值移情于某种大众喜爱的对象,通过拥有该对象获得认同满足。
- 好利现象:金钱不仅是物质享受的象征,更是身份的象征。过度追求可异化为吝啬,将拥有金钱本身视为目的。这种无限追求源于心灵活的“完整化要求”,将对无限的追求投射到金钱上。
- 偶像崇拜现象:青少年自我形象薄弱,通过聚焦于偶像来寄托自我形象。教主崇拜是其变体,信众将对真理的追求寄托在卓越人物身上,神化对方,从而放弃自我承担。
- 名牌、时装、潮流玩意等现象:通过追逐名牌和潮流来炫耀自我、突出形象,获得他人的认同,常显示内心缺乏自信。
- 角色投入现象: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通过代入武侠小说或文艺小说的主角,来逃避现实、宣泄欲望。
- 气氛性认同
(Atmospheric Identification):将自我投入群众之中,混同于群众而忘失自我身份。这导致平时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失效,个体“原形毕露”。
- 暴乱现象:在人群拥挤、身份隐匿的场合,个体失去判断力,易受滋事分子鼓动,产生“羊群心理”,盲目模仿并进行破坏或抢掠。
- 其他气氛性认同现象:例如股票买卖、大型演唱会、政治集会、宗教狂热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卷入非理性的集体情绪反应。
第三章:泛目的联想类型 (Pan-Teleological
Association)
本章讨论过度推想事物之间的因果目的关系,将本无关联的事情,依照主观愿望和心灵活的“完整化要求”凑合起来,使它们看起来具有特殊目的。这种联想根植于心灵活深层,难以消除。
- 迷信心理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非理性地相信事情的因果关系,通过“超乎知识”的方式解释事物,赋予主观想象的目的性。
- 应对危机:当理性无力解决问题时,人们寻求术数等“超知识”方式,以获得更“终极”的解释或补救希望。这是一种心理补偿作用。
- 无法验证:迷信解释不属于认知领域或科学,其预测或指引常带有威吓性,使事主不敢验证。
- 功利倾向:迷信者多关注荣辱、吉凶、利害、得失等现实功利问题。
- 选择性记忆:灵验的预测更容易被记忆,而不灵验则有无限借口,导致越信越深。
- 因果报应联想:滥用因果律,将其运用到超经验领域,产生幻象。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认知的先验范畴,只在经验范围内有效。作者强调中华民族常缺乏架构性分析能力,陷入迷信循环。
- 赌博心态
(Gambling Mentality):赌徒常有侥幸心理,并运用迷信方式解释输赢结果,以满足自我安慰。
- 定命论心态
(Determinism Mentality):相信一切皆命定,以此解释不幸并寄希望于好运,从而采取消极放任的生活态度。
- 侥幸心理与报复心理
(Lucky and Revenge Mentality):通过选择性地与他人对比(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产生怨愤和不劳而获的幻想。输钱后产生报复心理,越陷越深。
- 刺激性因素
(Stimulation Factor):赌博成为一种情意结,高度亢奋的刺激感使现实生活显得索然无味。
- 自我中心的迷信心理
(Self-centered Superstitious Psychology):赌徒自认与众不同,相信自己有特殊灵感,并通过迷信解释输赢。
- 数字联想
(Number Association):将中性数字与主观臆想的“规律”结合,制造幻觉。
第四章:自我偏向思考类型 (Self-Biased Thinking)
本章将认同思考由外向转为内敛,探讨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型态。作者指出,过度偏向自我,将个人价值信念封闭起来,拒绝与他人交流经验,就形成了盲点。其哲学根源可追溯到佛教和庄子“无我”思想对执著根源的剖析。
- 自我保卫机制现象
(Self-Defense Mechanism phenomenon):借用弗洛伊德的观念,指人们自我封闭,机械性反驳他人意见,总认为他人错误。这种机制会让人脱离现实,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 自我膨胀与自我压缩现象
(Self-Inflation and Self-Compression phenomenon):自我偏向的两种极端表现。
- 自我膨胀
(Self-inflation):通过反驳他人来证实自己观点绝对正确,认为自己特别聪明,带有“救世”使命感。若遇挫折则归咎他人阻挠。极端者如希特勒,自我膨胀到“人而神”的境界。
- 自我压缩
(Self-compression):自卑感作祟,常与他人进行选择性比较,只关注他人长处和自身短处,自怜命途坎坷。可能源于溺爱或缺乏关爱,导致退缩、不善沟通,甚至丧失自尊。
- 自我惩罚的心理现象
(Self-Punishment Psychology):自我中心者倾向于自私、不信任他人、自以为是,并逐渐形成“负面思考”的习性,将一切看作负价值。这种自我惩罚是自我营造的困境,使人活在痛苦中。例如,一位老人衣食无忧,儿孙满堂,却总抱怨不幸,将一切正面事物看作负面。
第五章:对比性思考类型 (Comparative Thinking)
本章指出,人的价值观念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外部条件变化而改变,活在“对比”之中。作者借用庄子“狙公赋芋”的故事(朝三暮四)和佛教的“缘起”观念,说明事物看法没有独立本性,是随条件间的对比关系暂时成立的。不自觉这种对比关系,就容易陷入盲点。
- 价格对比心理
(Price Comparison Psychology):对物品价格的判断受对比观念影响,认为“物超所值”或“物非所值”。这种对比性思考是一种认同思维,通过与潮流对比和突出自我来抬高或贬低物品价值。例如香港楼市价格的飙升,是多种条件对比下的结果。
- 负面对比心理
(Negative Comparison Psychology):选择性地从负面进行对比,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或将自身文化缺点与他者文化优点对比,放大缺点。例如柏杨等人批判中国文化时,常不自觉地以西方文明为标准,只关注中国文化的“病灶”而非其生命力。这种带“着色”的眼光,忽略了自身视角的有限性。
第六章:泛相对主义思考类型 (Pan-Relativist Thinking)
本章讨论价值观点混乱,认为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思维。这种论调在现代社会中普遍流行,因为信息发达、人际关系复杂,个体意识强调以个人观点看事物,导致价值观差距易于被察觉。
- 对泛相对主义的批判:
- 虽然个体价值观有差异,但人类人性中存在共通的价值取向,如好善恶恶、恻隐同情、公正、自我牺牲等,这些是人性的本然事实,而非完全由后天教化形成。
- 作者通过数学运算的类比,提出人类具有“先验的”价值判断能力,即“良知”。
- 社会风俗的不同只是价值表现形式的不同,而非价值标准本身相对。例如东西方敬老方式不同,但敬老的普遍价值要求是共通的。
- 如果道德是真实的,就必须肯定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 “各打五十板”心态
(Splitting the Difference Mentality):逃避价值判断,每遇问题就倾向于“各是其是”,用含糊语言隐匿个人意见。这是一种为讨好他人、避免得罪人的功利心理,而非真正的空灵境界。
- 功利主义心态
(Utilitarian Mentality):泛相对主义者由于不相信普遍价值的可能性,将价值等同于对自我有利益者。他们认为任何行为都只是达到个人利益的手段。这种思维方式将一切工具化,否定了人类超越利害的道德行为和无条件的实践能力,将人视为动物一般。
第七章:现实主义思考类型 (Realist Thinking)
本章描述了只注重物质条件、生理心理自我满足,并否定其他人生价值层次的思维类型,称之为“平面思维”或“单向度思维”。作者指出,注重现实本身不是盲点,但偏重现实而抹煞其他价值层次才是盲点。物质条件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可以超越现实性,追求真、美、善,创造人文世界。现实主义者之所以平面化,是因为心灵活只关注外部生存条件和有形的经济因素,忽略了人的精神性一面。
- 快乐主义哲学
(Hedonism Philosophy):主张人生以追求快乐为目的。
- 实践层面的批判:
- 若人人只追求个人快乐,将导致利益冲突和斗争。
- 追求快乐易异化为痛苦,因为快乐是结果,而获得快乐的手段充满变数和“求不得之苦”。
- 即使拥有优渥条件,也无法保证快乐,因为欲望本身是不断流窜的驱动力,永不满足。
- 原则层面的批判:
- 儒家“义利之辨”:肯定人有超乎个人利害的“无条件实践”(义),这与追求快乐或利益的动物本能有本质区别。快乐主义将人简化为追求快乐的“高明动物”,未能肯定人的尊贵性、自由意志和道德心灵。
- “应然”与“实然”的混淆:快乐主义混淆了人“实然”追求快乐与人“应该”追求快乐的界限。人有基于良知、良心的“应然”选择能力,而非仅仅被动地受实然本能驱动。
- 理论异化:将所有行为视为获得快乐的手段,导致“手段与目的”关系的异化。例如,以功利目的结交朋友,或为获得内心平安而信仰宗教,都会扭曲友谊和信仰的本质。
- 资本主义的疏离现象
(Alienation in Capitalism):资本主义导致人类精神生活的失落和“物化”。
- 西方文明的异化:近代西方文明的进步源于个体精神和理性求知,但其向外扩张的特性异化为强烈的冒险、征服精神,最终发展为带有垄断、剥削、鼓吹浪费等非理性成分的资本主义。
- 物化
(Materialization):在资本主义经济价值观下,金钱至上,人被工具化为“消费的存在”,失去精神生命和多向度发展。一切都可商品化,人们为消费而消费,遗忘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
- “现代启示录”的启示:电影象征性地揭示了现代文明的虚弱与不真实 。文明人因物质化而精神意志薄弱,在面对原始残酷的生存现实时,道德力量被视为虚伪,最终可能陷入非理性的原始杀戮,展现文明的无力
。
第八章:空想理想主义思考类型 (Utopian Idealism)
本章讨论人类超越现实、憧憬未来的理想能力,如何异化为“空想的理想主义”
。这种理想无限扩展,脱离现实可能性,成为空中楼阁般的幻象
。历史上的重大杀戮和灾劫,往往源于掌握权力者试图不惜一切代价,将这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强行实现 。
- 朝令夕改心态
(Changing Directives Daily Mentality):空想理想与现实脱节,导致实践中易遇挫折,理想者不能承担挫折,于是轻易放弃旧理想,转向新理想 。这种心态如同“揠苗助长”,不肯踏实修习 。政府的朝令夕改则会影响民生和社会,扼杀人民的独立个性和创造力 。
- 贪新忘旧心态
(Chasing New and Forgetting Old Mentality):对新奇事物的过度追求,异化为“逐物无穷” 。例如对新科技产品、音响设备的无限追求,或在感情上不断追逐新的恋爱对象 。这种心态体现了心灵活无限追求的异化,导致“本末倒置”和缺乏真正的承担 。
- 工具化现象
(Instrumentalization Phenomenon):为达到理想目标,将一切视为工具,忽略其内在价值 。
- 思想统一: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理想,控制人民思想,扼杀反省和个性发展
。
- 抽象的人民:个体性被抹煞,人民变为服务于空洞理想的抽象存在
。
- 特权现象:尽管强调平等,权力集中导致特权阶级出现
。
- 仇恨意识:从个人嫉妒出发追求绝对平等,导致批斗和残酷的人压迫人现象
。
- 幼稚化倾向:一切为政治理想服务,导致文艺、知识等领域失去自由,全面为党歌功颂德,陷入“左倾幼稚病” 。
- 道德洁癖心态
(Moral Purity/Fastidiousness Mentality):心灵活要求绝对纯洁,追求超越现实的完美道德境界 。
- 柏拉图的理型论和爱情论:追求崇高、完美、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视世俗爱情为幻象 。这种“道德洁癖的爱”使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完美,但在现实中却常感“失恋”,与世俗决裂 。
- 新教精神:强调与世俗决裂,追求直线向上、向神圣世界提升,以热烈的爱焚烧人性弱点
。这种“崇高原则”虽然追求力量和创造,但也可能因将道德善异化为外部对象而忽视内在的爱与慈悲 。这种极端理想主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非理性狂热,如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政治运动
。
在书的后记中,作者反思了人类盲点的幽深曲折,以及哲学追寻的茫然与艰难。他指出,哲学的目标是寻求对“人是什么”和“宇宙整体是什么”的彻底解答,最终指向贯通生命与宇宙的“绝对”境界。然而,现实中的“绝对”言说常令人震惊,因为人们倾向于在面对存在危机时,将希望寄托于非理性的“绝对”来逃避痛苦 。作者警示,这种狂热的“绝对”往往导致历史上的毁灭性悲剧 。尽管理性有限,但它是人类趋向绝对、永恒之境不可或缺的路径
。真正的痛苦在于生命的残缺性,它迫使人们面对自我,寻找解决之道,而非通过物质化或宗教化来麻痹逃避 。最终,作者认为“绝对”并非形而上学的对象,而是主体在具体历史中,不断发展其内在可能性,并当下肯定和承担自身存在的“独一无二、不可取代”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