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桃源 吉隆坡永春社群史略 郑名烈

 

海外桃源 吉隆坡永春社群史略

郑名烈

 


《海外桃源:吉隆坡永春社群史略》郑名烈撰写,并于2014出版。它系统性地考察了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永春社群,追溯了永春人从中国故乡迁移至马来西亚的历史背景、原因及路线。作者深入分析了永春社群在吉隆坡的形成、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橡胶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社会贡献,以及文化建设。此书不仅探讨了永春人在复杂多元的华人社会中的定位与影响力,也强调了血缘、地缘和业缘纽带在社群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马来西亚不同区域永春社群的差异性,而非单一同质的群体

 

以下是《海外桃源:吉隆坡永春社群史略》各章节的详细介绍:

  • 緒論 (Introduction)
    • 本研究指出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建构因地域而异,尤其吉隆坡作为一个因锡矿业发展吸引各方言群涌入的城市,其华人社会复杂性值得关注。
    • 研究目的在于透过吉隆坡永春社群的深入探讨,解析区域性海外永春社群的建构,以透视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发展与变迁。
    • 早期永春人抵达吉隆坡时,地缘与血缘纽带使其具有高度凝聚力。雪兰莪福建会馆于1885年设立并供奉法主公(永春地区主要神明),推断当时已有永春人聚居。吉隆坡永春会馆于1924年成立,这表明南来的永春人日益增多且经济实力壮大。
    • 本研究强调永春人与吉隆坡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旨在梳理永春人的历史面貌,还原其历史记忆,加强新一代永春子弟的身份认同与社群凝聚力。
    • 文献回顾部分提及了多部关于吉隆坡华人社会和殖民时期治理的研究,包括张集强的《英殖民时期的吉隆坡》、邱家金的《Kuala Lumpur: The Formative Years》、J.M. Gullick的《A History of Selangor》和《A History of Kuala Lumpur 1857-1939》、颜清煌的《雪兰莪史》以及吴佩珊的硕士论文《英国殖民政府对吉隆坡华人事务管理》。
    • 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会馆、庙宇的碑文、会议记录、坟山殡葬收据及会员名册等一手材料,并结合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
    • 研究价值在于探讨永春人在与其他群体竞争中成功的因素,并论证马来西亚的永春人并非单一板块,不同区域的永春人存在差异性。

 

  • 第一章:永春人移居马来西亚之社会背景因素与迁徙之经过 (Social Background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Yongchun People to Malaysia)
    • 永春是福建著名的侨乡,清末至民国期间大量人口迁往海外,截至2006年,海外永春人达120万人,其中马来西亚占70万人,远超永春县本土人口。
    • 地理环境:永春县地势狭长,东部以丘陵和河谷阶地为主,桃溪流经此处,是永春通往泉州的唯一水路,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西部多山,交通不便,人口较少。
    • 人口结构差异:海外永春人的祖籍地主要集中在永春县东半部的湖洋、外山、东关、东平、桃城、五里街、吾峰、介福、姑山、仙夹、石鼓、蓬壶以及达埔等乡镇,占海外永春人总数的95%。这些地区在清末民初遭受匪祸最严重,且有桃溪提供出洋便利。
    • 社会经济:清末民初,永春仍是农业县,精耕农业在人口密集、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形成。宗族聚居普遍,但随着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贫富差距严重,佃农占总农户的六成以上,生活条件恶劣。鸦片战争后农民负担加重,促使大量农民南下马来亚和新加坡。
    • 移民潮的推力
      • 匪祸:清末民初永春地区社会治安恶化,土匪与军阀欺压百姓,苛捐杂税繁多,迫使大量永春人迁往海外,尤其是东半部商业中心。
      • 外来文化接触:永春通过桃溪与泉州港相连,早在千年前就与海外建立联系,积累了航海经验,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如印度教神像)。
      • 中国政局动荡:林俊起义失败(1853年)、农民抗盐税斗争(1891年)、国共内战时期的抓壮丁等事件,都加速了移民潮。
    • 出洋路线:永春人主要通过桃溪水路到达泉州或厦门港,再启程前往南洋;也可选择陆路步行至泉州或厦门。
    • 海外分布:海外永春人主要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其中马来西亚最多,达70.10万人。马来西亚永春社群主要分布在柔佛、马六甲及雪兰莪州,并存在地域性差异。

 

  • 第二章:吉隆坡华人社群与永春社群的形成,以及永春会馆的创设 (Formation of Kuala Lumpur Chinese Community and Yongchun Commun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Yongchun Association)
    • 雪兰莪聚落形成:华人移民伴随英国人对土地开发进入马来半岛,形成了聚落。雪兰莪州的开发与锡矿业息息相关,内陆城镇多因锡矿开采而兴起。
    • 矿业发展与内陆聚落:芦骨是雪兰莪最早的华人锡矿区,其后吉隆坡北部的间征、暗邦也发展起来。1857年,拉惹阿都拉引入华人矿工在暗邦发现锡苗,吉隆坡开始形成矿区聚落。1880年,吉隆坡成为雪兰莪首府,迅速发展为商业中心。
    • 锡矿业与农业发展:锡矿业的兴盛带动了农业发展和粮食需求,矿区周围的农耕面积迅速扩增。
    • 橡胶业兴起19世纪末,橡胶种植业在雪兰莪兴起,吸引了大量中国移民。永春人在此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从胶农到头盘商,整个产业链都有永春人的身影。
    • 华人社群结构变迁1911年,雪兰莪华人社群中客家人和广东人居前两位,福建人排第三。20世纪初,广东人取代客家人在锡矿业的领导地位。至1947年,福建人成为雪兰莪华人第一大方言群,广东人反超客家人成为第二。
    • 永春社群的形成:吉隆坡永春人多从雪兰莪沿海地区、马六甲、新加坡或中国祖籍地迁入,主要集中在甘榜答鲁(Kampung Baru)一带,被称为福建街20世纪20年代,永春人从事商业活动,以布庄和橡胶业为主。吉隆坡永春会馆会员数据显示,永春人的居住范围因经商活动不断扩大,且与其他州属的永春社群有深厚渊源。
    • 永春会馆的创设:吉隆坡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吸引福建人涌入,1885年雪兰莪福建会馆成立。1924年,陈日墙等人发起成立吉隆坡永春会馆,成为吉隆坡福建方言群中最早成立的地缘性会馆。筹建会所过程顺利,1930年正式落成,1931年举行开幕典礼。
    • 会馆的重建与扩展1959年首次提议重建,历经40年努力,1999年完成重建为七层大厦。重建资金主要来自会员捐献和银行贷款,家族传承奉献精神显著。
    • 青年团与妇女组成立:为培养接班人、吸引年轻永春子弟,吉隆坡永春会馆于1979年成立青年团,2001年成立妇女组,使会务开展更为多元活跃。

 

  • 第三章:吉隆坡永春社群组成结构及经济领域的发展与重要成就 (Compos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Kuala Lumpur Yongchun Community and Major Achievements)
    • 同乡地缘认同对移民的作用:中国移民南迁过程中,同乡地缘纽带是形成移民链的重要因素。永春水客的业务发展早,为同乡提供便利。吉隆坡永春会馆的会员主要来自桃城、石鼓、五里街、站山、东平这五个永春县城周围的乡镇,占总人数的72.09%
    • 血缘关系对社群建构的影响:宗族组织是维系永春人聚居的重要因素。19501975年间,吉隆坡永春会馆的会员主要来自41个宗族,其中黄氏登进家族和帖山陈氏宗族人数最多。许多宗族在特定地区聚居,宗族血缘纽带在移民后仍被紧密维系。
    • 业缘关系与社群网络构筑:吉隆坡永春社群网络扩展至整个雪州及邻近州属,其中四成会员居住在吉隆坡以外的乡区。这些永春人多开设杂货店、收购橡胶,与吉隆坡的大盘商有固定生意往来,形成了树胶产业链。
    • 祖籍地经商文化与吉隆坡永春人的影响:吉隆坡永春人大多从事经商,这与他们来自桃溪流域商业活跃的祖籍地乡镇有关。南来前已具备经商经验,使他们在吉隆坡能迅速找到经商机会。而来自永春乡下的移民则多务农,这印证了移民前后职业的关联性。
    • 主要行业与重要人物
      • 锡矿业、树胶业及制造业:永春人涉足锡矿业,如创馆会长陈日墙经营锡米买卖。黄振秀积极投资采锡业,其子黄茂桐打破锡矿务公会由广客籍把持的局面。杂货店是永春人常见商业活动,常兼营树胶三盘商。永春人控制雪州树胶产业链,1946年组建雪兰莪、彭亨树胶商会,李延年、郑棣、颜德尧等永春领袖在树胶业贡献巨大。黄重吉在制造业(板材、五金、橡胶加工、油厂、饼干厂、茶厂)取得巨大成就。
      • 棕油业、屋业及服务业:李深静的IOI集团在棕油业取得全球性成功,黄茂桐、郑景新也在此领域有建树。余国隆在棕油用途开发与研发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永春人因拥有大量土地,抓住屋业发展机遇,郑棣、林维德、李延年、李深静、郑福成、陈志远、陈志成、陈振南、黄忠胜等成为成功的地产发展商。在金融业和博彩业,颜文举、李延年、郑棣、谢姚依雯、陈志远等人也取得显著成就。
    • 新生代在专业领域表现1970年代后,永春人开始从事公务员、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领域。许多农工家庭的第二代、第三代通过高等教育取得非凡成就,如刘国民大法官、颜质端首席大法官。

 

  • 第四章:吉隆坡永春人参与社会的建设与贡献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Kuala Lumpur Yongchun People in Social Construction)
    • 对祖籍地事务的关注
      • 平定永春匪乱:民国时期永春匪祸横行,永春老百姓生活困苦。李家耀、郑兼三等人在马来亚联合永春乡亲,通过《迫击周刊》报道家乡实况,并向福建省政府请愿,筹款资助军队剿匪。吉隆坡永春会馆慷慨捐助军费,并资助修复县内基础设施。
      • 支援祖国抗日运动1937年,吉隆坡永春人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认购救国公债,黄重吉、林世吟、洪进聪等永春领袖积极参与筹赈工作。日据时期,黄重吉拒绝日军职务,暗中资助英美联军和抗日军。
    • 促成马来亚永春联合会成立1957年,在马来亚独立背景下,林连玉提议组织泛马永春同乡会永久机构。吉隆坡永春会馆积极响应,李延年被选为首届理事会主席,多位吉隆坡永春会馆代表担任重要职务。永联会成立后设立大专生奖贷学金,吉隆坡永春会馆及其会员贡献巨大。
    • 五一三骚乱后对受难同乡的协助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吉隆坡甘榜答鲁的永春人受波及。吉隆坡永春会馆成立救济专员会,由李延年担任召集人,筹集赈款对118户受难家庭施赈,不限受助者是否会馆会员。
    • 领导福建社群与雪华堂
      • 雪兰莪福建会馆1885年雪兰莪福建会馆成立,永春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法主公信仰推断永春人早期有影响力。1926年福建会馆重建和福建义山募捐,永春人捐献额度远大于对福建会馆。二战前,陈日墙、黄重吉等永春人多次担任福建会馆要职。1972-1981年,李延年担任会长,后黄茂桐接任。李延年还担任马来西亚福联会会长。
      •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雪华堂)1923年雪华堂成立,永春人黄重吉、洪进聪在初期筹募困难时挑起大任。1970年代,永春人在雪华堂影响力达到高峰,李延年担任总会长,推动开放门户广召会员,激活雪华堂生命力。邱祥炽继承其风格,推动《国家文化备忘录》和华人文化大会,促成十五华团形成,为华总前身。
      • 永久董事争议:雪华堂在成立初期因堂名争议引入永久董事制度以稳定领导层。1975年李延年改革后,会员数量激增,引发了对永久董事资格的争议。吉隆坡永春会馆曾反对废除永久董事,但特大最终通过废除。

 

  • 第五章:吉隆坡永春社群的人文建设 (Humanistic Construction of Kuala Lumpur Yongchun Community)
    • 教育建设
      • 华文小学:永春人在吉隆坡20多所华小创办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文良港中华小学、中华女校、黎明女校、蕉赖九支华小、答都噫侨民小学等。黎明女校的黄隆生献地建坤成二小。郑福成、陈金地、陈达真等现任永春领袖担任多所华小董事长。
      • 独中与国民型中学:永春人参与吉隆坡四所独中(尊孔、中华、坤成女中、循人)的建设。黄重吉曾担任尊孔和中华中学的董事长。李深静担任坤成女中董事长,蔡庆文担任循人中学署理董事长。多位永春籍教师和校长在独中任教,如林珠光、黄光跷、郑兼三、梁灵光、梁龙光。林连玉在二战后负责尊孔复校,并领导教总,一生奉献华教。
      • 大专教育:吉隆坡永春人支持厦门大学、南洋大学的创办。马来亚独立后,永春人积极参与董教总创办的新纪元学院、马华公会开办的拉曼大学。蔡维衍博士是新纪元学院董事和学术顾问,潘永忠博士曾任新纪元学院院长。黄丽绥博士曾任拉曼大学首任校长。
    • 医疗、非政府组织及艺文界贡献
      • 医疗机构:同善医院(前身培善堂)由叶观盛创设,永春人颜滂祜、黄重吉、洪进聪等参与董事会。李延年对同善医院捐赠超过七十万令吉。黄茂桐现任同善医院董事主席。郑福成担任吉隆坡华人接生院董事长。蕉赖九英哩的天福坛由姑山陈石相创设,提供医疗和戒毒服务。
      • 非政府组织:林连玉逝世后,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和永春美山林氏家族会是林连玉基金会创会成员,尤培胜担任董事总务,积极推动会务。
      • 体育会:雪兰莪精武体育会创设于1921年。李延年、郑棣、郑景新等九位永春人曾出任名誉会长。1975年李延年领导精武体育会,通过一人一元运动解决债务危机,使其恢复运作。
      • 艺文表现
        • 书画界:李家耀(李延年二哥)是著名画家,曾就读上海美专,淡泊名利,多次捐献个人收藏和作品,其墨宝常见于全国永春会馆。
        • 音乐界:陈洛汉无师自通,自学音乐理论,作曲,完成了轻歌剧《汉丽宝》和巨著《寡妇山》,对音乐发展贡献巨大。陈达真女士(雪兰莪音乐学院负责人)致力于音乐教育改革和推广音乐活动。
        • 媒体界:陈澎相、黄重吉曾创设《益群报》。李家耀等人创办《迫击周刊》报道永春家乡实况。周瑞标创设《马来亚通报》,后收购《中国报》使其转亏为盈。陈志远经营英文报业集团。

 

  • 總結 (Conclusion)
    • 永春移民潮的发生是清末民初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社会治安恶化以及海外对劳力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永春东半部因桃溪水路便利,出洋人口远超西部。
    • 吉隆坡永春人早期从事经商和种植业,凭借祖籍地的经商文化和勤劳节俭的精神,迅速拓展生存空间。马来亚经济结构变迁,特别是橡胶业兴起,使永春人通过地缘与血缘纽带,构筑橡胶业网络,奠定经济基础,成为吉隆坡福建方言群中最具势力的群体之一。
    • 永春人以亲族移民模式,在海外构筑族亲网络,促成永春会馆和家族会相继成立。他们对血缘纽带的认同远高于地缘和方言。
    • 具备雄厚经济基础后,永春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领导福建会馆、福建社团联合会和雪华堂,并在其他华人社团、福利机构、教育团体中担任要职。
    • 通过教育,许多永春籍农工家庭的子女成为专业人士,改善了家庭经济,也促成了国内再移民现象,使吉隆坡永春社群的祖籍地分布更加多元化。
    • 永春社群务实、勤俭、重视乡情,扎根吉隆坡一个多世纪,在城市发展中仍保持高度凝聚力,传承祖籍文化和籍贯意识。

 

  • 附錄 (Appendices)
    • 附录一:雪兰莪与吉隆坡华社重大事迹年表。
    • 附录二:吉隆坡永春社群重大事迹年表。
    • 附录三:吉隆坡永春会馆历届会长名录。
    • 附录四:吉隆坡永春会馆历届董事会名单。
    • 附录五:吉隆坡永春会馆历年来担任永联会及永联青、妇女组要职者名单。
    • 附录六:吉隆坡永春会馆重建会所献捐建筑基金征信录。
    • 附录七:2001年吉隆坡永春会馆获政府颁发最佳社团奖的表彰。
    • 附录八:1949年英殖民政府发出的注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