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通史
骆永昆
本书全面概述了马来西亚从早期历史到西方殖民时期的发展轨迹。资料首先介绍了古代马来西亚的居民构成及其石器、铜铁时代文化遗迹,并探讨了印度文化对早期王国的影响。随后,资料详细阐述了马六甲王国的兴衰,包括其建国过程、港口繁荣、伊斯兰教传播以及与中国明朝的密切外交关系。最后,资料转入西方殖民时期,重点描述了葡萄牙和荷兰对马六甲的入侵与统治,以及这些殖民活动如何重塑了马来西亚的经济、社会和宗教面貌。
以下是《马来西亚通史》各章节的详细介绍:
- 第一章 早期的历史 本章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早期的历史,指出由于史料匮乏,这一时期的研究难度巨大,官方文献也承认早期历史“非常模糊”。作者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早期居民、文化和考古遗迹、以及早期王国三个维度展现原始社会的状况。
- 早期居民包括约2.5万年前的尼格利陀人、约6000-8000年前的色诺伊人,以及公元前2500-1500年间的原始马来人(可能源自中国云南,此观点得到马来西亚官方支持)和约公元前300年的新马来人。新马来人带来了金属知识、航海术、天文学和水稻种植等先进文化。
- 文化和考古遗迹涵盖旧石器时代(约3.5万年前,代表有霹雳淡边文化和沙捞越尼亚洞文化)、中石器时代(约1.1万年前,代表有吉兰丹扎洞文化)和新石器时代(约5000年前,出现了磨制石器和陶器)。约2500年前,马来西亚进入铜铁时代,引入青铜器和铁器,并出现了巨石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本土与外部文化的交融。
- 早期王国主要指马六甲王国建立以前,深受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影响的“印度化”国家,如吉兰丹国、羯荼国、狼牙修等。此外,位于马来半岛以外但对本地区有深远影响的“印度化”国家包括扶南、室利佛逝(7世纪左右,强大的海上帝国)和满者伯夷(14世纪达到鼎盛)。
- 作者点评强调了在马六甲王国建立前,马来半岛深受马来本土、中国和印度文化影响,其中印度文化影响最为深刻,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活跃最终改变了当地的政治文化生态。
- 第二章 马六甲王国 本章聚焦于马六甲王国的兴衰,认为其建立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改变了历史进程,并对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马六甲王国的建立:约1400年由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建立,他逃离满者伯夷和阿瑜陀耶的进攻后,最终在马六甲定居并建立王国,因当地发现马六甲树而命名。
- 马六甲的兴盛:得益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深水港口、高效管理、严明法律(如《马六甲海洋法》《马六甲法典》)、有序税收制度、马来语作为中介语、帝国扩张、货币使用、以及明朝的保护和伊斯兰教国家的支持。郑和下西洋五次到访马六甲,设立商馆,促进了贸易发展,成为中马友谊的象征。
- 政治体制:建立了以苏丹为核心,辅以宰相、天猛公、海军统帅和财政官的“四层级官员系统”。敦•霹雳是马六甲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宰相。
- 经济发展:马六甲王国农业薄弱,经济以海上贸易为基础,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海上国际贸易中心,吸引了来自爪哇、印度、阿拉伯、中国等地的商人。
- 文化影响:伊斯兰教自14世纪末进入马六甲,第二任或第三任国王苏丹穆罕默德•沙皈依伊斯兰教后,马六甲王国成为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
- 对外关系:与暹罗关系复杂,长期存在冲突,但与明朝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明朝的保护使暹罗不敢侵犯。
- 衰落:始于苏丹曼苏•沙去世后的内部冲突,宰相敦•霹雳去世后,马六甲王国内部矛盾激化。1511年,葡萄牙攻陷马六甲,结束了其辉煌的历史。
- 作者点评指出马六甲王国奠定了马六甲海峡的贸易枢纽地位和马来西亚外向型经济特征,使伊斯兰教成为马来半岛主流文化,并吸引华侨形成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奠定了中马友好关系的基础。葡萄牙的入侵使马来亚进入殖民阶段。
- 第三章 西方殖民时期的马来亚 本章阐述了1511年至1957年间,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对马来亚的殖民统治,以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多元族群社会结构及其深远影响。
- 葡萄牙与荷兰入侵:葡萄牙(1511-1641年)和荷兰(1641-1795年)主要在西部马来西亚进行垄断贸易,对当地政治社会结构影响不大。他们的统治导致马六甲失去了苏丹,并使港口贸易衰落。
- 英国入侵:英国的殖民统治覆盖西马和东马,影响最为深远。英国通过弗兰西斯•莱特占领槟榔屿(1786年),莱佛士占领新加坡(1819年),并通过《英荷协定》(1824年)从荷兰手中夺取马六甲,划分了英荷殖民范围。
- 殖民体系:英国建立了海峡殖民地(槟榔屿、新加坡、马六甲)、马来联邦(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彭亨)和马来属邦(玻璃市、吉打、吉兰丹、登嘉楼、柔佛)。在婆罗洲,詹姆士•布鲁克控制了沙捞越,英国公司获得了北婆罗洲的统治权。
- 多元族群结构的形成:大量华人(主要从事锡矿开采和农业)和印度人(主要为橡胶种植园劳工)涌入马来半岛。华人建立了甲必丹制度和“峇峇-娘惹”文化。非马来族群(华人、印度人)人口比重在1891年超过马来人。
- 英国的殖民影响:
- 政治:统一了马来亚的地理版图,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削弱了苏丹实权,奠定了独立后马来西亚政治制度的雏形。
- 经济:形成了单一的殖民地经济结构,以锡矿和橡胶出口为主,工业发展落后。
- 社会文化:引入多元族群,但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加剧了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之间的矛盾,成为马来西亚独立后的主要社会问题。英国也影响了马来语的书写方式和英语的普及。
- 外交:马来亚被纳入英联邦体系,外交政策倾向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 作者点评强调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现代马来亚奠定了地理、政治和社会雏形,但也激起了马来民族主义,导致巫统的成立,并加剧了马来人与华人、印度人之间的族群矛盾。
- 第四章 日本统治下的马来亚 本章论述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马来亚的统治,指出其是马来西亚历史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 日本入侵:作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一部分,日本于1941年12月入侵马来亚,仅用两个月便击败英军,占领了马来半岛全境。
- 统治政策:日本的统治残酷,实行经济掠夺(橡胶和锡产量大幅下跌,通货膨胀),并推行文化同化。
- 抗日斗争: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由马来亚共产党领导)在英国“136部队”的协助下,进行了300多次战斗,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 深远影响:
- 增强民族独立信心:日本击败英国,打破了“英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发了马来亚人民争取独立的决心。
- 民族独立浪潮:日本投降前承诺马来亚在“大印度尼西亚”范围内独立,激起了强烈的反英情绪和民族独立意识,推动了战后民族运动高潮。
- 激化族群矛盾:日本的殖民统治进一步加深了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隔阂和分歧,导致战后初期多地爆发族群冲突。
- 作者点评总结日本统治结束了欧洲殖民,使马来人看到“黄种人战胜白人”的可能性,最终推动了马来亚独立。同时,日本也极大地挑起了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矛盾。
- 第五章 马来亚独立历程 本章详细描述了二战后英国重建马来亚的进程,包括马来亚联盟的失败、马来亚联合邦的成立、巫统的崛起、紧急状态的挑战以及最终的独立谈判。
- 英国重建马来亚: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重返马来亚,成立军政府,并提出建立马来亚联盟的计划,旨在整合各邦并给予非马来人平等的公民权。
- 巫统的成立及反对:英国的马来亚联盟计划激起马来人强烈不满,导致**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于1946年成立,坚决反对马来亚联盟,维护马来人的特权。
- 马来亚联合邦成立:由于马来苏丹和政治精英的强烈反对,马来亚联盟最终流产。1948年,取而代之的是马来亚联合邦,恢复了马来统治者的象征性权力,并提高了非马来人获得公民权的门槛。
- 紧急状态:1948年,由于马来亚共产党发动武装斗争,英国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持续了12年。
- 走向独立:在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领导的联盟党(巫统、马华公会、马来西亚印度人国大党组成)的推动下,马来亚政治精英与英国进行独立谈判。英国最终同意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
- 作者点评(根据章节概述和上下文推断):本章内容是马来亚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展示了民族主义力量的兴起、政治协商的复杂性以及独立建国的最终实现。
- 第六章 拉赫曼执政时期的马来西亚 本章讲述了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后,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担任总理的时期,包括马来西亚的组建、马来人与华人的矛盾、外交政策以及“5·13”事件。
- 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正式独立,拉赫曼成为首任总理,并被誉为“国父”。
- 组建马来西亚:1963年9月,马来亚联合邦与沙巴、沙捞越、新加坡合并,组建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加入通过全民公投决定,但存在争议。沙巴和沙捞越的加入也经历了一番犹豫和协商。
- 马来人与华人的矛盾:族群矛盾在经济和教育领域日益加剧。英国殖民时期教育报告(如《巴恩报告书》)和独立后的《拉扎克报告书》《达立布报告书》都倾向于巩固马来语的教学媒介语地位,限制华语教育发展。1967年《国语法案》确立马来语为唯一官方语言,进一步激化矛盾。华人社会争取创办独立大学的努力失败。
- “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受冷战影响,马来西亚奉行亲西方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与英联邦国家关系密切。马来西亚的成立引发与印度尼西亚的**“对抗”以及与菲律宾的断交。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主要原因在于马来人与华人矛盾的激化。1967年,马来西亚与其他四国共同成立东盟**。
- “5·13”事件及拉赫曼下台: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了大规模的种族流血冲突,主要是在大选后民主行动党和民政党的庆祝游行引发马来人的不满。事件导致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国会和州议会停止工作,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拉赫曼在各方压力下于1970年9月退位,拉扎克接任总理。
- 作者点评称拉赫曼是马来西亚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但“5·13”事件的爆发反映了马来西亚政治和社会的矛盾面,也使其饱受争议。拉赫曼时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限制了中马关系发展。
- 第七章 拉扎克与侯赛因-奥恩时期的马来西亚 本章着重介绍了“5·13”事件后马来西亚的转型阶段,包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民阵线的成立、外交政策的调整(中马建交)以及日益突出的宗教与族群问题。
- 新经济政策:为解决贫困、就业结构不平衡和族群收入差距问题,拉扎克政府于1970年启动实施新经济政策(NEP),目标是消除贫困和重组社会经济结构,将土著(马来人)在股权中的比例提升至30%。政策重点关注农村扶贫和相关产业发展。然而,新经济政策也对华人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
- 国民阵线的成立:为巩固马来人的政治地位和执政联盟,拉扎克政府组建了新的执政联盟国民阵线(BN),吸纳了更多政党加入。通过修宪,限制讨论国语、马来人特权等敏感问题,进一步巩固了马来人的特权。
- 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马来西亚放弃了“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1974年,拉扎克总理访问中国,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不支持双重国籍,关闭台北领事馆。侯赛因•奥恩继任总理后,延续了中立外交政策,强调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和领土完整。马来西亚还积极推动解决柬埔寨问题,并与英联邦国家维持《五国防御协定》。
- 宗教与族群问题凸显: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世界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马来西亚本土伊斯兰复兴运动高涨,涌现出“奥尔根之家”、“马来西亚伊斯兰青年运动”等非政府组织。政府支持马来语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地位,并于1971年颁布国家文化政策,以本土原住民文化(马来文化)为核心,伊斯兰教为重要元素。华人社会争取创办独立大学的努力再次受挫。
- 拉扎克与侯赛因•奥恩的继任:拉扎克总理于1976年去世,侯赛因•奥恩继任总理,并任命马哈蒂尔为副总理。侯赛因任期内,国民阵线的权力进一步巩固,但伊斯兰教党退出联盟,加剧了政治斗争。
- 作者点评指出这一时期马来西亚成功地进行了过渡转型,国民阵线的联盟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改善了马来人的经济状况,为马哈蒂尔时期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中马建交是马来西亚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型。
- 第八章 马哈蒂尔执政前期的马来西亚 本章描述了1981年至1989年马哈蒂尔执政初期,他如何应对宪法危机、巫统分裂、经济衰退等困境,推动**“向东看”政策**,以及族群矛盾的再度升温(“茅草行动”)。
- 马哈蒂尔的总理之路:1981年上任,其政治生涯充满波折,曾因批评拉赫曼而被巫统开除,后重返政坛,最终成为总理。
- 宪法危机与巫统的分裂:1983年,马哈蒂尔政府与马来统治者之间爆发宪法危机,旨在限制最高元首对国会通过法案的否决权,最终以妥协告终。随后,巫统内部爆发权力斗争,导致巫统分裂,法院甚至判决巫统为非法社团。马哈蒂尔组建了“新巫统”。
- 经济衰退与复苏:马哈蒂尔上任初期经济出现下滑(1982年首次贸易逆差)。政府推出第四个马来西亚计划,启动国产汽车“宝腾”项目(1983年),并颁布国家农业政策。通过第五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发展十年规划,马来西亚经济从1987年开始复苏,GDP增速超过9%,新经济政策目标基本实现。经济结构转向制造业,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 族群矛盾升温:伊斯兰复兴运动上升到政府层面,马哈蒂尔政府推行马来西亚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伊斯兰金融。华人社会对政府的单一民族教育政策和文化诉求不满,发布《国家文化备忘录》和《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
- “茅草行动”:1987年,教育部派遣不懂华语的马来公务员到华文小学任职,引发华人社会强烈抗议。政府随即展开**“茅草行动”**,援引内安法令大规模逮捕异议人士(包括华人政党领袖林吉祥父子),停刊报纸,平息了族群冲突。此次行动被华人社会视为政府为转移巫统内部矛盾而打压华人的举动。
- 开启全方位外交:马来西亚继续奉行和平、自由、中立的外交路线,积极推动解决柬埔寨问题。与英国关系恶化,推出**“最后买英国货”政策。启动“向东看”政策**,以日本为学习榜样,加强与东亚国家的合作。同时,与伊斯兰世界关系深入发展,支持巴勒斯坦事业。
- 作者点评称马哈蒂尔是马来西亚的强人总理,其初期执政成功应对多重危机,巩固了巫统执政,经济从低谷复苏,但巫统内斗加剧。“茅草行动”是重要的马、华族群摩擦,凸显教育问题是重大政治问题。“向东看”政策奠定了马来西亚以东亚为重点的外交格局。
- 第九章 马哈蒂尔执政后期的马来西亚 本章探讨了1990年至2003年马哈蒂尔执政后期,他的权力日益巩固,但同时也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安瓦尔事件”带来的重大挑战,并致力于推动东亚区域合作。
- 马哈蒂尔政权巩固:经历巫统分裂危机后,马哈蒂尔的权力得到巩固,国民阵线在1990年和1995年大选中取得胜利。1993年,再次修宪限制苏丹权力。
- 国家发展政策与“2020宏愿”:1990年,国家发展政策(NDP)取代新经济政策,并提出“2020宏愿”,目标是到2020年将马来西亚建设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马来西亚经济高速发展。马哈蒂尔提出并推动**多媒体超级走廊(MSC)**计划,建设吉隆坡双子塔、吉隆坡国际机场、赛柏加亚和布特拉加亚等标志性项目,以推动国家向信息化转型。
- 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马来西亚经济遭受重创。马哈蒂尔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果断采取财政紧缩、削减开支、资本管制和固定汇率等政策,使马来西亚经济在1999年开始复苏。
- “安瓦尔事件”及其深远影响:马哈蒂尔与副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因金融危机应对政策分歧及其他因素矛盾激化。1998年,马哈蒂尔罢黜安瓦尔,引发了马来西亚政局的大动荡。安瓦尔发起了**“烈火莫熄”运动**,抗议政府腐败、裙带关系和种族主义。安瓦尔最终因渎职和非法性行为罪被捕入狱。
- 1999年全国大选:安瓦尔被革职后,马哈蒂尔提前举行大选,国民阵线虽然赢得执政权,但席位和得票率均有所下降,巫统作为第一大党的地位受到削弱,伊斯兰教党成为最大反对党。
- 族群矛盾:继续存在“马来人特权”的争论,族群关系紧张。
- 马哈蒂尔退位:2003年10月,马哈蒂尔辞去总理职务,阿卜杜拉•巴达维继任。
- 外交聚焦区域合作: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的设想(“东盟+3”的雏形),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金融危机后,“东盟+3”机制正式形成。马哈蒂尔还提出了**“泛亚铁路”倡议。他强烈抨击西方霸权主义**,成为“第三世界代言人”,但与美国在经贸领域保持合作。中马关系全方位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文交流取得突破。
- 作者点评总结马哈蒂尔执政后期是马来西亚飞速发展但也经历重大危机的阶段。他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和安瓦尔政治危机,显示了强大领导力。安瓦尔事件开启了长达20年的“烈火莫熄”运动。马哈蒂尔推动东亚合作,批判西方霸权,是马来西亚乃至东亚受尊敬的领导人。
- 第十章 阿卜杜拉时期的马来西亚 本章主要描述了2003年至2009年阿卜杜拉•巴达维执政时期,其新政改革、经济社会变化、平衡的外交政策以及最终提前下台。
- 阿卜杜拉的新政:2003年接替马哈蒂尔出任总理,任命纳吉布为副总理。在2004年大选中,国民阵线取得压倒性胜利。上任后,他采取了大胆举措,包括释放安瓦尔•易卜拉欣、在全国掀起反腐风暴,并搁置了马哈蒂尔时期的一些大型基建项目。
- 与马哈蒂尔矛盾激化:马哈蒂尔强烈抨击阿卜杜拉的政策,导致两人矛盾公开化,但阿卜杜拉在巫统内部获得了强大支持。
- 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阿卜杜拉政府制定了第九个马来西亚计划(2006-2010年),旨在扩大经济价值链、提高人民知识水平、改善社会资源不均、提升生活水平和强化机构执行能力。在此期间,马来西亚经济保持强劲增长,财政盈余持续增加,失业率保持低位。
- 街头示威兴起:**净选盟(Bersih)等非政府组织日益活跃,于2007年发起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选举改革。印度裔族群也因不满长期歧视政策,通过印权会(Hindraf)发起街头示威。阿卜杜拉提出“现代伊斯兰”(Islam Hadhari)**理念,强调平衡发展、和谐共处,并提升伊斯兰教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平衡的外交政策:马来西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伊斯兰会议组织中,主张文明对话,促进伊斯兰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高层互访频繁,经贸、民航、旅游、能源等领域合作深化。
- 阿卜杜拉提前下台:2008年全国大选,国民阵线遭遇**“308政治海啸”,首次失去国会三分之二多数席位,并失去了5个州的执政权。选举后爆发霹雳和登嘉楼州的政治危机。安瓦尔•易卜拉欣在补选中重返国会,并试图发动“9·16变天运动”**。在马哈蒂尔和反对派的压力下,阿卜杜拉于2009年4月辞职,纳吉布接任总理。
- 作者点评指出阿卜杜拉是马哈蒂尔之后的过渡性人物,其执政期间政治生态发生显著变化,国民阵线的统治地位被削弱,反对党(人民联盟)崛起。马哈蒂尔的持续影响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 第十一章 纳吉布时期的马来西亚 本章详细记录了2009年至2018年纳吉布执政期间的马来西亚历史,包括其提出的**“一个马来西亚”政策**、经济改革、面临的政治丑闻和族群矛盾,以及最终导致政权更迭的2018年全国大选。
- 纳吉布临危受命:2009年4月纳吉布出任总理,面临巨大的执政压力,包括针对其个人的腐败丑闻指控(如购买直升机、潜水艇涉嫌腐败,阿拉坦都亚谋杀案,安瓦尔“非法性行为”案),以及执政联盟内部纷争、种族矛盾加剧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
- “一个马来西亚”政策:为促进族群和谐、社会繁荣,纳吉布提出“一个马来西亚”政策,强调卓越文化、毅力、谦卑、认同、忠诚、精英管理、教育和诚信八大价值观。政策致力于提高政府执政水平、为民服务意识,并部分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中的土著股权限制,设立“一个马来西亚信托基金”、“一个马来西亚诊所”和“一个马来西亚房屋”项目等措施。然而,该政策面临党内保守派的阻挠,且在解决华人政治地位和教育不平等问题上乏善可陈。
- 推动经济改革:纳吉布还推出了**“经济转型计划”和“新经济模式”**,目标是到2020年将马来西亚打造成高收入、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强调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减少族群经济差异。通过经济自由化和发放银行执照等措施,马来西亚经济在2010年后有所起色。
- 2013年全国大选:执政初期,马来民族主义浪潮高涨,以**“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兴起,维护马来人利益,散播“华人威胁论”。净选盟继续举行反政府游行,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在2013年大选中,国民阵线再次赢得执政权,但失去国会三分之二多数席位,华人选民大量流失。
- 以中国为重点的外交:纳吉布任内,中马关系全面深化。2013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签署经贸合作五年规划,实现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双方在防务、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强,并启动了**“两国双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以及大型基建项目合作**(如马六甲皇京港、南部铁路、东海岸铁路)。
- 建成东盟共同体:马来西亚在纳吉布任期内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并于2015年宣布建成东盟共同体,推动区域一体化。
- 与美国关系深入发展:马来西亚与美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高层互访频繁,在经贸、防务安全等领域合作加强。
- “改朝换代”:2015年,“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腐败丑闻爆发,纳吉布被指控贪污7亿美元,引发公愤。前总理马哈蒂尔退出巫统,组建马来西亚土著团结党并加入反对党**“希望联盟”**,与纳吉布展开激烈斗争。在2018年全国大选中,希望联盟击败国民阵线,结束了巫统长达61年的执政历史,实现了马来西亚首次政权更迭。马哈蒂尔再次出任总理。
- 作者点评指出纳吉布的下台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主要原因包括马哈蒂尔领导的反对派斗争、安瓦尔“烈火莫熄”运动的长期影响、公民社会发展带来的民众诉求变化以及国民阵线未能及时进行政治改革和政党治理。马哈蒂尔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在这次政权更迭中扮演了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