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丧葬仪则

 

伊斯兰教丧葬仪则

 


主要概述了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和规程。它们详细介绍了从病人临终到埋葬的各个阶段,包括照护病危者、死亡后的准备工作、沐浴亡人、穿戴裹尸布(凯凡布)以及挖墓方式。此外,文档还阐述了葬礼祈祷(哲纳则)的条件、组成部分和进行方式,并探讨了送葬礼仪、坟墓规矩、吊唁的重要性,以及活人对逝者的义务。文本还引用了多条圣训,以支持和解释这些伊斯兰教义和传统,强调了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警示,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忍耐与信仰。

 

《伊斯兰教丧葬仪则》详细介绍了书中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概念。

《伊斯兰教丧葬仪则》一书由哈智葆原著,萧副教长伟君哈智补订,旨在汇集伊斯兰教丧葬相关资料,避免传统礼仪的失传。本书的再版是为了弥补原著中缺少原文诵词的不足,并强调了传承伊斯兰教义的重要性。

以下是各章节的详细内容:

  • 甲、病危的注意 (Notes on Critical Illness)
    • 强调病危时病房内外应保持安静,亲人切勿嚎啕大哭,以防干扰病人。
    • 病人弥留之际,亲人或教门人士应在旁提念清真言 (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安拉的使者),或仅念安拉的尊名,帮助病人带着以玛尼”(信仰)归真。
    • 切忌让病人自念,以防魔鬼挑唆导致信仰丧失。
  • 乙、死亡后的准备 (Preparations After Death)
    • 埋以体”(亡人)的安排:亡者归真后,应轻抚面部使其眼、口闭合,脱去衣物(遮羞体),用白被单遮盖全身。被单尺寸以七尺长、五尺宽为宜。之后将亡人移至浴床,由单数人(三或五人)传香七次(现可省略),意在使亡人知自身已死并避秽气。
    • 坟坑的挖掘:伊斯兰教严格实行土葬,禁止火葬、水葬、露天葬、棺木垣葬等。土质应坚硬,坟坑先挖南北七尺直坑,再向西掘洞,大小以能容放亡人并稍有余地为宜,此为挖警法沙土地区则挖平坑或直坑。
    • 凯凡布”(葬衣)的缝制:葬衣以细白布为原则(细求其密,白求其洁,布求其素),禁止其他材质和颜色。
      • 男子三件:大卧单(长宽比亡人多一尺半和五尺左右),小卧单(长宽比亡人多七寸和与大卧单同),格米苏”(衬衣,从颈部到踝骨长)
      • 妇女五件:大卧单、小卧单、格米苏尺寸与男子相同,外加盖头(长从头顶到踝骨,宽盖住身体)和围腰(长能包裹亡人,宽从腋下到膝盖)。
  • 丙、为亡者洗艾斯里” (Washing the Deceased)
    • 小净:为亡者洗小净的人本身需有大小净并戴手套。举意后,按活人小净顺序进行:净下、洗手、漱鼻、洗面、洗两肘、洗头、抹耳、洗两脚。
    • 大净:首先用香皂水洗擦全身,用布盖住亡者羞体。接着用清水冲洗,先漱鼻口(忌直接冲水),再洗头三次,然后洗右前身及右后身至脚三次,再洗左前身及左后身至脚三次,共九次。第二次清洗时可扶亡者半坐,轻压腹部以排出秽物。需彻底洗净,特别注意发髻部位。最后用软布或棉花擦干身体,冰片香置于叩头着地处。洗亡人过程中羞体必须全部遮盖
    • 洗亡者的人选:包括亡者的至亲(丈夫不可洗太太,但太太可在特殊状况下洗先生)、骨肉或亲戚、挚友、生前委托的教亲,以及有道德修养的人。严禁本身不洁净或不懂教门者
  • 丁、凯凡布的穿著 (Dressing the Shroud)
    • 穿法:取出殡床底板洗净擦干,依次铺上大卧单、小卧单,将格米苏前襟卷起,领口向北平铺。
      • 男子:先套格米苏,再包小卧单(先左后右),最后包大卧单(与小卧单包法相同),两端轻结,束好腰带。
      • 女子:与男子开始相同,外加盖头和围腰。先套格米苏,头发分两半置于两腋下,卷上围腰,再将盖头反遮亡者面部和头发,包小卧单,再包大卧单,最后束两端、扎腰带。
    • 最后一面:无论男女,穿好凯凡布后,亲人可在封棺前看最后一眼。
    • 防虫害:亡者脸上的七孔(耳、鼻、口)应用棉花包磨香塞住。
    • 费用:通常由亡者遗产拨支,不足则由生活负责人、教内福利机构、教民分担,或向大众募捐。费用如有剩余,需归还原主或转赠他者,不得乱花。捐赠葬衣视为受叮嗪的施舍
  • 戊、站行哲纳则”(殡礼) (Performing the Funeral Prayer - Janazah)
    • 先决条件:亡者必须是穆斯林,活人需知亡者性别,亡者需在殡礼现场,初生婴儿有活迹象者有殡礼。自杀者不宜行殡礼
    • 法雷则”(主命):站立和念四次太各比勒”(大赞)
    • 法雷则啓法业”(可以代表的主命):在第四个太各比勒后出两次赛俩目(向左右天仙问安)。
    • 逊乃”(圣行):伊玛目需对亡者胸膛部位,第一次大赞后念赛纳(赞主词),第二次大赞后念读圣(赞圣词),第三次大赞后给亡人做笃阿一(祈祷词)。
    • 伊玛目”(教长)的人选:国王、大法官、有教长资格的正副教长、亡者懂教规的内亲或亲戚、有品格道德的人。
    • 实际过程
      1. 伊玛目之后排班站立,举意。
      2. 第一次太各比勒后念赛纳(赞主词)。
      3. 第二次太各比勒后念读圣词(赞圣词)。
      4. 第三次太各比勒后念笃阿一(祈祷词),成人、未成年男孩或女孩有不同祈祷词。
      5. 第四次太各比勒后道赛俩目出拜。
    • 成功条件:亡体、凯凡布、放亡者处所需洁净;亡者需保有全身或半身连同首级;亡者面孔需朝向天房;亡者需在站殡礼人前面,平卧地面;伊玛目需有大小净,且是阿林或深刻懂教门者;站殡礼地点需洁净,面向天房;时间需避开日出、日中、日落等三时辰。
  • 己、送殡与葬埋 (Funeral Procession and Burial)
    • 送殡:送殡者需庄严平静地跟在亡者后面,不宜高声念经。抬亡者按圣行以四人为准,活人之左右应靠亡者之左右,亡者头前脚后以示尊重。抬亡人者可获回赐。
    • 葬埋:强调亡者宜早入土为安,墓地应在归真近处,不得随意迁动(特殊情况十年后可迁葬)。将亡者放进坟坑时应念特定祈祷词,然后用土砖闭合洞口,填平坟坑,将坟面隆起成南北长方形。由教中有声望者或阿訇将亡人放入坟坑。
  • 庚、结 论 (Conclusion)
    • 作者阐述了编写此书的初衷——基于信仰,在主道上传播知识,并通过军中同道的鼓励得以付梓。
    • 提到菲德叶Fidyah),即赦免亡人罪责的捐赠,如亡者生前欠斋拜,每番拜需捐一天生活费救济贫人。子女应以遗产三分之一办理此事,以尽孝道。
    • 附注:亡人归真后的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家属可游坟诵经祈祷,此为圣行,目的在于警惕世人,积善行德,以求后世乐园之乐,也是亲属尽孝的体现。
  • 附注一:专用名词的译意 (Glossary of Terms)
    • 提供了诸如埋以体凯凡布哲纳则伊玛尼伊玛目赛俩目等关键伊斯兰教名词的中文释义。
  • 《凯凡布》的用法与长度及提法 (Shroud Usage, Length, and Method)
    • 提供了男子三件凯凡布(大卧单、小卧单、格米苏)的具体长度和宽度尺寸。
  • 圣训摘录 (Hadith Excerpts)
    • 第一节 死的真谛:禁止盼望死亡,鼓励以死为警惕,多记想死亡。临死者跟前应念清真言,说好话。强调信士死时额部出汗是感知死亡痛苦的象征,暴死对信士是快乐的,但最好有预兆以便准备。
    • 第二节 哭亡人时应禁止的行动严禁嚎哭、撕衣、打脸等野蛮行为,这与穆圣教导相悖,并可能使亡人遭受刑罚。但允许低声呜咽或流泪,这被视为仁慈的表现。
    • 第三节 忍耐知足与对亡人的礼节:教导在患难中忍受并知足乐观,强调真主通过苦难提升品级、消除错误。提到夭折的孩子将成为父母进入乐园的接引者和遮火的挡子,给予巨大的回赐。鼓励拜访病人,为病人祈祷,并提到穆圣本人看望和亲吻亡人的事例。
    • 第四节 活人对亡人应尽的义务
      • 洗大净:详述为亡者(包括殉道者)洗大净的规矩,殉道者不洗大净。
      • 尸衣与用美香:强调使用洁净的白布作尸衣,不宜过分奢华。允许使用麝香等香料。鼓励对亡人说好话,赞扬优点,不揭短。
      • 殡礼拜作法:强调殡礼拜中要竭诚祈祷,并详细介绍了诵读《古兰经》首章、赞圣词、祈祷词以及出拜的程序。儿童去世也需行站礼,并有专门的祈祷词。参加殡礼和葬埋者将获得丰厚回赐。
      • 殡礼地点:讨论了在寺内、坟上、尸床上以及给不在本地亡人行殡礼的各种教法主张,并强调集体殡礼的重要性。
      • 禁止自杀:穆圣没有为自杀者行殡礼,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及时安葬亡人的重要性。
    • 第五节 抬亡人与坟墓的礼节:强调送亡人的重要性,应庄重快速。坟墓应挖偏洞(圣行),坟面平坦(禁止隆起),可以多人合葬,并可标记坟墓。禁止在坟上涂石灰、立碑记、盖房屋,禁止坐在坟上或踩踏坟墓在某些情况下允许起坟和移亡人。
    • 第六节 坟墓的考问及其罪刑:强调亡人在坟墓中将受到天使(蒙克尔、奈克尔)的考问,信士和不信士有不同的境遇。信士将看到乐园的居所,不信士则受惩罚。坟墓是后世的第一道关卡,其罪刑令人惊恐。提醒人们多做善事,如还清债务等,以避免坟墓的罪刑。
    • 第七节 吊丧与游坟:强调吊丧时要互相劝解,以穆圣的逝世为鉴,化悲念为力量。鼓励为亡人家属提供饭食。游坟时应念祈祷词,目的是警惕死亡、反思人生、积极工作。穆圣禁止女性浓妆艳抹或进行非法活动时游坟,但原则上允许。活人的功德(如施舍、打井等)能使亡人受益。

这本书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伊斯兰教关于死亡、丧葬、吊唁、坟墓礼仪等方面的规定和教导,是穆斯林社群遵循传统、理解信仰的重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