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马来人:文化、经济与意识形态
Orang Melayu di
Singapura: Budaya, Ekonomi, dan Ideologi
考察了新加坡的马来家庭,着重分析了城市工资经济如何深刻影响家庭内部的经济关系、工作性质以及代际权威。该研究不仅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家庭动态,还将其与更广泛的经济、阶级形成和族群差异联系起来。作者挑战了将马来社群视为边缘化或停滞不前的传统观点,并将其置于新加坡社会经济历史的核心位置。该书对于比较社会学、家庭研究、城市研究、经济人类学和族群研究领域的学生而言,是一份宝贵的案例研究。
Tania Li所著的《新加坡马来人:文化、经济与意识形态》一书,由Abdul Rahman Haji Embong翻译,Forum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该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宏观层面的物质条件与制度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日常社会实践,以及这些日常的文化活动如何反过来塑造广阔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状况。作者强调,文化和经济因素并非静态不变,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不断被创造、再创造和适应。本书的研究方法包括1983年4月至1984年11月在新加坡进行的田野调查,作者全程使用马来语进行工作,并通过半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收集家庭数据。作者还运用了马来世界不同时期和地点的比较民族志数据,以提供理解当前文化形式所需的历史和地理视角,并揭示结构和经济条件的重要性。
以下是本书各章节内容的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文化、经济与家庭(Budaya, Ekonomi,
dan Isirumah)
- 第一章:概念框架:马来家庭与亲属关系(Kerangka Konsepsual: Urusan
Isirumah dan Kekeluargaan Melayu) 本章批判了将农民家庭视为生产和消费单一单位的常见假设,指出东南亚社会(包括马来社会)的家庭运作模式具有个体化的特点。作者引入了马来亲属关系的核心观念,如“血缘”(darah,强调义务)、“协商”(muafakat,强调共识与计算)和“爱”(kesayangan,强调情感),并论证这些观念与个体财产所有权以及“礼物”作为自愿行为的概念密切相关。
- 第二章:家庭成员与消费权利(Keanggotaan Isirumah dan Hak
Kepenggunaan) 本章主要描述新加坡马来家庭的组成(多为高层公寓中的核心家庭)及其消费权利。共同居住设定了消费权利,如共享食物和家用电器,但这些权利往往被视为自愿贡献或“礼物”。书中指出,即使是不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如已婚女儿或单身儿子)也常共享家庭资源,模糊了贡献的界限。马来人对“家”和家庭情感的高度重视,导致他们更倾向于依赖女性亲属提供家务服务,而非商业选择。
- 第三章:家庭事务:丈夫与妻子(Urusan Isirumah: Suami dan Isteri) 本章探讨夫妻间的家庭事务关系,丈夫有责任提供“赡养”(nafkah),妻子则负责家务。作者揭示了夫妻间金钱和服务的实际交换如何被框架为自愿的“慷慨行为”,从而产生预算管理上的模糊性。丈夫和妻子对各自收入有独立控制权,妻子的收入常被视为私人财产,她自愿用于家庭支出,体现了其贡献的“礼物”性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进一步凸显了底层的计算和权力不平衡,挣钱的配偶更占优势,无偿家务劳动往往被低估。
- 第四章:家庭事务:父母与子女(Urusan Isirumah: Ibu Bapa dan
Anak-anak) 本章审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物质和服务转移。书中认为,子女虽然是潜在的资产,但经济回报是有条件并经过协商的,通过情感纽带和“礼物”的说法而非严格的义务来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被视为一种“礼物”,而成年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也被框架为礼物,尽管背后存在经济交换。章中还探讨了老年照护的复杂性,父母倾向于保持独立但又依赖子女,情感联系至关重要。
- 第五章:家庭事务与经济资源发展(Hubungan Urusan Isirumah dan
Pengembangan Sumber-sumber Ekonomi) 本章分析了马来家庭动态如何限制其财富积累和创业的动机与能力。个体财产所有权的特点以及对财富主要用于消费而非投资或代际传承的观念是关键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投资(例如教育)被视为礼物,而不是老年保障的担保。作者挑战了马来社会高生育率主要为了老年保障的观点,认为这更多是考虑到个人支持的不确定性而多元化情感联系的策略。
第二部分:实践的构建:1959-1984年新加坡的文化和经济分化(MENSTRUKTURKAN AMALAN: DIFFERENSIASI BUDAYA DAN EKONOMI DI SINGAPURA
1959-1984)
- 引言 本部分重申了文化实践如何塑造经济和民族结构,通过详细的民族志数据和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 第六章:新加坡马来社会的形成(TERBENTUKNYA MASYARAKAT MELAYU
SINGAPURA) 本章描述了新加坡马来人的移民和定居历史,指出其多元的起源(爪哇人、马来半岛马来人)及其移民的个体化性质,并与华人移民模式进行对比。同时探讨了民族和阶级划分的出现,以及马来人和华人如何与不同的经济活动领域相关联。
- 第七章:国家经济和教育体系中的马来人(ORANG MELAYU DALAM SISTEM
EKONOMI DAN PENDIDIKAN NASIONAL) 本章利用定量数据展示了马来人如何在新加坡的经济阶层中不成比例地集中在低收入群体,并且教育成就较低。作者讨论了导致这种差距的因素,包括女性劳动参与率较低、家庭规模较大、被排除在某些经济部门之外以及就业和国民服役中存在的歧视。同时,也指出新加坡低收入群体普遍面临贫困加剧的问题,马来人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
- 第八章:阶级分化的文化基础(ASAS BUDAYA BAGI PEMBEZAAN KELAS) 本章探讨了在马来社会中如何感知和实现社会地位,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超越了物质财富本身。书中讨论了为了实现社会流动性而与低社会地位的马来人保持社交距离的策略(被视为“自大”),以及这与避免八卦和冲突等负面行为的关系。同时解释了华人人口的存在如何影响马来人的自我认知,导致“文化内卷”,即马来人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质(如社群主义),以区别于被认为的华人个人主义/物质主义。
- 第九章:马来人创业精神(KEUSAHAWANAN MELAYU) 本章分析了马来人在创业领域参与度低的重要影响。书中讨论了阻碍马来人创业的实际障碍(如高昂的初始成本、缺乏抵押品、华人批发商的歧视)以及马来人社区内部的社会/文化困难(如不信任、嫉妒、巫术恐惧、在人际关系中需要掩饰盈利动机)。本章还将马来人的创业实践与华人的实践进行了对比,指出了马来人商业交易中强烈的人际关系元素。
第三部分:文化、经济与意识形态(BUDAYA,
EKONOMI DAN IDEOLOGI)
- 引言 本部分重申了本书关于文化实践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论点,以及社会条件如何塑造文化知识。并引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对历史的物化和否定,旨在合理化现有不平等。
- 第十一章:文化、经济与意识形态(Budaya, Ekonomi dan Ideologi) 本章批判了认为马来人经济“落后”源于其不变文化价值观(如懒惰、宿命论、缺乏抱负、过度消费仪式)的“正统”观点。作者认为,这种被物化的文化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旨在合法化新加坡独立以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经济回报不平等。书中指出,这种“马来人问题”的叙事由殖民官员、华人乃至马来精英共同维护,有时还会加剧歧视。
- 第十二章:结论(Kesimpulan) 本章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发现,重申了核心论点:新加坡马来家庭的日常实践受经济条件影响,反过来又塑造了新加坡更广泛的经济和民族分化进程。作者再次强调马来家庭关系中的个体化特质,这种特质通过“礼物”的表达和对“家庭情感”(sentimen kekeluargaan)的强烈重视而得以维系。最后指出,尽管马来家庭模式与西方历史上的个人主义相似,但由于不愿将家庭关系过度商业化,这种模式在马来社会中反而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创业,突显了新加坡马来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