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治与文化价值观
Malaysia Nilai Politik Dan Budaya
Ghazali Shafie
主要收录了马来西亚政治家兼文化思想家丹斯里·加沙里·沙菲的演讲和论文。文本探讨了马来西亚国内的政治格局,例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巫统作为国家政治核心的角色,以及应对共产主义威胁和犯罪的策略。此外,它也考察了马来西亚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其在不结盟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与英联邦成员国和东南亚邻国的关系。文集还深入分析了社会文化议题,如马来西亚国家的形成、妇女在政治中的作用、艺术和文学的沟通,以及国家教育和团结的重要性。
这是一份对《马来西亚:政治与文化价值观》一书的详细书评,该书由Ghazali Shafie撰写,Yahaya Ismail编辑。
作者简介与声誉 Tan Sri Ghazali Shafie(丹斯里·加沙里·沙菲)于1922年3月22日出生在瓜拉立卑。他是一位在国内外政治领域家喻户晓的领袖人物。许多关注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人士都认为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型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拥有深厚的知识,并在国际关系中积累了广泛的外交经验,这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促使他构思并提出新颖(甚至有时具争议性)的理念,以应对当前的政治浪潮。书中收录的演讲展现了他作为当今政治和文化思想家的多才多艺。他的思想深刻,通过多篇演讲,促使读者深入思考当前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可能性。他作为外交官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丰富经验,以及在国家政治和巫统(UMNO)中的参与,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强大的智慧力量。
他被记者们昵称为“King Ghaz”,被认为是马来西亚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建筑师”。他曾担任多个政府部门的职务,包括联邦驻印度专员、外交部副常务秘书、外交部常务秘书,以及特别任务部长和新闻部长,,。他还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马来亚大学理事会、马来亚大学医院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成员,,。他为马来西亚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所有层级的伦敦谈判,并于1962年成为科博尔德委员会成员。他获得的荣誉包括沙巴州颁发的“达利马·达拉哈·吉纳巴鲁勋章”、新加坡颁发的“马来西亚勋章”以及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和彭亨苏丹授予的勋章。他还获得了马来亚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并接受了越南、法国、韩国、伊朗、德国、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突尼斯、荷兰、日本、印度尼西亚和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外国政府荣誉,,。
编辑简介 Yahaya Ismail(叶海亚·伊斯梅尔)是本书的编辑。他以文学评论家和有争议的政治评论员而闻名 。他曾在吉隆坡的马来语教师学院接受教育,并获得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大学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
。目前,他在吉隆坡拥有自己的咨询公司 。
章节概览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国内政治、外交政治、建议与生活价值观、以及艺术与文化,,,。
第一部分:国内政治 (POLITIK DALAM
NEGERI) 这一部分聚焦于马来西亚的内部管理、政策实施和安全挑战。
- 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努力 (Usaha Kerajaan Melaksanakan Dasar
Ekonomi Baru)
- 强调新经济政策(NEP)旨在消除贫困和重组社会。
- 政策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政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
- 批评许多人对NEP的实践层面缺乏理解,并建议巫统分支机构举办宣传活动,解释其概念、目标和益处。
- 政府优先考虑人民的福祉,致力于提升橡胶价格、控制糖价,并成立了主要产品部以改善农民和渔民的生计,,,。
- 强调与泰国等邻国在渔业方面的合作,以解决共同渔区的问题,并打击外国船只的入侵,。
- 讨论巫统内部的“老派”与“新派”之争,认为不存在真正的代沟,只有新旧思想的差异,强调经验与新思想结合的重要性,以确保党派团结和进步,。
- 巫统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党 (UMNO sebagai Parti Politik yang 'Special')
- 巫统被描述为一个“特殊”政党,其独特性在于其成员和领导层真诚遵守民主原则,无论是在斗争、行政还是领导层选举中。
- 强调巫统与民主密不可分,其斗争如反对马来亚联邦、推翻殖民统治、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当前消除贫困和重组社会的努力,都基于民主,。
- 指出巫统在外交政策中也以民主为基础,反对殖民主义、种族隔离和任何破坏民主、正义和人权的行为。
- 强调巫统领导层与党员之间基于真诚和忠诚的牢固关系,使其成为国家政治的核心,其他政党如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都依赖巫统,。
- 警告党内避免内部争斗、欺骗和腐败,这些行为可能导致领导层失去诚信,党员失去忠诚,甚至民主的丧失,,。
- 绿皮书实施计划 (Rancangan Pelaksanaan Buku Hijau)
- 该计划于1974年启动,主要目标是增加粮食生产以满足国家需求,并提高人民收入,减少通货膨胀影响,,。
- 强调充分和有效利用土地。
- 计划分为两个层次:自给自足的家庭种植和以销售为目的的种植,。
- 强调需要深入思考和规划,确保在气候、土壤、信贷、运输和营销等方面进行协调实施,。
- 提到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足问题,建议改变饮食习惯以获取均衡营养。
- 强调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而非仅仅增加粮食产量,并呼吁各方(政府官员、农民、媒体)清晰传达计划理念。
- 指出绿皮书计划是长期、理性、深思熟虑的成果,而非恐慌或示威的产物。
- 最终,绿皮书计划是提升农村经济和国家整体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 武吉格邦悲剧纪念 (Trajidi Bukit Kepong dalam Kenangan)
- 纪念1950年2月23日武吉格邦发生的悲剧,当时19名警察和5名家属被共产党恐怖分子残忍杀害。
- 强调警察及其家属非凡的勇气和英勇,为捍卫和平与法律主权而战,永不放弃。
- 呼吁将武吉格邦事件作为历史教材,特别是供学生阅读,并以此证明安全部队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 赞扬村民积极协助警察,体现了军民团结精神的重要性,强调共同承担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责任,。
- 指出共产党的威胁是持续存在的,批评1960年认为紧急状态结束的错误判断导致警察部队裁员,呼吁加强警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
- 强调在第三马来西亚计划中,国家安全是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建议安全规划应先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建议为警察家属提供支持,例如为警员子女提供寄宿学校,并提议训练警员妻子使用武器以自卫,。
- 共产主义在马来西亚斗争的失败 (Kegagalan Kominis dalam
Perjuangannya di Malaysia)
- 承认国家安全局势严峻但处于控制之下。
- 指出马来亚共产党(PKM)在1975年发起了“战斗年”活动,导致安全部队人员伤亡,并实施了多起暗杀和破坏行动,。
- 强调尽管有伤亡,安全部队成功挫败了PKM发起武装战争的计划,摧毁了其基础设施和地下组织,。
- 提到砂拉越的“斯里阿曼行动”削弱了北加里曼丹共产党(NKCP)的力量,并强调了警察部队在打击犯罪方面的成功,,。
- 警告共产主义斗争不会停止,他们会等待时机,利用社会分歧和不满,因此国家必须通过加强团结和对国家价值观的信念来反击。
- 强调Rukunegara作为生活指南的重要性,以平衡物质主义,因为它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对比。
- 讨论警察部队的兵力限制,尽管人员年龄偏大,但仍取得了显著成就,。
- 政府已批准扩充警力(新增22,000名成员),并正在研究新的低级别警员薪资方案,。
- 强调警察部队和武装部队之间紧密的合作。
- 指出国际合作(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情报共享方面非常成功,尽管泰国在边境合作上有其自身的优先事项。
- 提醒尽管共产党活动受控,但疏忽可能导致发展项目受阻,甚至影响投资信心。
- 强调全民参与国家防卫的重要性,如RELA和Rukun Tetangga计划,。
- 警察不仅是维护和平者,也是建设者,应协助人民发展。
- 重申Rukunegara和精神道德力量是打击共产党最有效的武器。
- 第三马来西亚计划中的执行机制 (Jentera Pelaksanaan di dalam
Rancangan Malaysia Ketiga)
- 强调协调、平稳和完善的执行机制以及行政人员高水平的奉献精神和士气对计划成功的重要性。
- 对第二马来西亚计划中存在的执行问题可能延续到第三马来西亚计划表示担忧,尤其是在安全威胁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 指出对抗共产恐怖分子最可行的战略是通过发展,而发展的成功又取决于执行机制的效率。
- 强调需要对行政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采取坚定、务实的态度。
- 讨论操作机构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责任,以及中央机构在资源支持方面的作用,。
- 详细阐述了公共政策管理中的“目标”、“政策”、“项目”和“战略”四个关键概念及其层级关系,,,。
- 指出执行薄弱的原因在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操作不力。
- 建议成立管理小组委员会来确保第三马来西亚计划的顺利和成功。
- 强调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性,并设定解决问题的时限,。
- 提出在每个部委设立特别官员,负责追踪机构问题和协调与中央机构的沟通。
- 讨论人员配备不足是执行失败的常见问题,并建议使用“人时”或“人月”方法来确定人员需求,,。
- 批评国家公共行政学院(INTAN)的培训过于偏重职业发展而非解决机构具体问题,建议其转向以机构为导向的培训。
- 强调执行协调部门(ICU)在项目监控中的作用,,。
- 指出农业部门职能重叠导致混乱和效率低下,呼吁重组行政系统以实现最佳目标,,,。
- 讨论项目概念和设计中的问题,指出概念不明确的项目容易失败,强调新颖和创新项目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扶贫方面,,,。
- 建议为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和登嘉楼等州设立区域规划秘书处,以规划创新项目。
- 强调人员重新部署的重要性,解决中央机构人员过剩而地方机构人员不足的问题,,。
- 探讨“目标漂移”问题,即机构偏离其原始目标,建议在预算分配中严格控制以避免此问题,,。
- 讨论财务管理程序,指出延迟通常是由于信息不完整,强调培训和清晰指示的重要性,。
- 提出简化人员招聘程序的建议,将权力下放给机构,并由公共服务委员会进行验证,。
- 马来西亚森林警察部队撤离泰国领土的原因 (Mengapa Pasukan Polis Hutan
Malaysia di Wilayah Thai ditarik keluar)
- 解释了马来西亚森林警察部队从泰国勿洞撤离的背景,这是由于勿洞居民的抗议和泰国政府的单方面决定。
- 回顾了泰马边境总协定的历史,该协定始于1949年紧急状态时期,旨在两国警方合作打击共产党恐怖分子。
- 强调马来西亚森林警察部队在泰国领土上受泰国警方指挥,其存在是为了协助泰国维护勿洞地区的安全。
- 指出泰国政府的决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非战术或战略考量,这令马来西亚感到惊讶和困惑,。
- 马来西亚尊重泰国的意愿,尽管认为共同部队的重新部署应基于安全考虑,而非受共产党煽动的大众要求。
- 马来西亚同意重新审查边境总协定,并希望公开该协定内容,以消除马来西亚是“帝国主义巨人”的指控。
- 强调确保泰国边境地区不落入敌人手中的重要性,担心若森林警察部队撤离后泰国无法有效填补空缺,勿洞可能被共产党控制。
- 指出撤离可能导致情报真空,对双方打击共产党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 重申此次撤离是政治决定,具有政治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处理,防止任何冲突,以免破坏两国关系,。
- 马来西亚消除共产主义的努力 (Usaha Penghapusan Kominis di
Malaysia)
- 指出国内安全形势受控,敌人并未占据一寸土地。
- 强调东西大道和天孟莪水坝等项目没有受到共产党恐怖分子的干扰。
- 安全部队持续追捕森林中的敌人,并摧毁城市和乡村中的“人民民兵”。
- 尽管警力不足(与1960年相比大幅减少),但警察部队仍在打击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 强调控制“共产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该组织可能渗透工会、政党、医疗、工程、文学和教育领域,。
- 呼吁巫统成员警惕内部被“白蚁”(共产主义分子)侵蚀,并建议由党内力量来清除这些“真菌”和“寄生植物”。
- 强调与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邻国在安全领域的紧密合作,因为共产主义不分国界。
- 讨论犯罪、黑帮和毒品问题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指出黑帮可能被共产党利用来削弱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 呼吁华族领袖警惕少数沙文主义分子,他们被中国共产主义思想所吸引,认为这能帮助实现其种族霸权目标,即使是富人和专业人士也可能参与其中,。
- 强调政府打击国家敌人的决心,重申巫统政府并非暴政,权力来自上苍,必须依循法治原则,不姑息任何罪犯,。
- 枪支与毒品——国家威胁 (Senjatapi dan
Dadah — Ancaman Negara)
- 指出枪支和毒品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
- 共产党可能利用罪犯和非法组织持有枪支,以增加犯罪活动,从而削弱人民对警察和政府的信任。
- 强调毒品可以作为战争武器(例如鸦片战争、越南战争),并指出马来西亚有大量年轻人吸毒,这将削弱国家发展所需的人力。
- 毒品还可能渗透到安全部队和公务员中,并成为共产党活动的资金来源。
- 政府已对毒品贩运者判处死刑,并积极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
- 呼吁开展大规模的“免疫”宣传运动,从小培养对毒品的厌恶感,如同马来人对猪肉的厌恶,以消除毒品市场,。
- 建议巫统分支机构、RELA和Rukun Tetangga成立特别委员会,协助政府打击毒品问题。
- 巫统领导层的挑战 (Cabaran Kepimpinan dalam UMNO)
- 批评巫统地方和分支机构日益内向,只关注党内事务,对外交政策和国家事务缺乏关注。
- 以国家安全为例,指出巫统只在发生爆炸或警察被枪杀时才关注安全问题,而忽视了事件的根源和长期原因。
- 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初衷已被扭曲,不再是为社会重组和消除贫困,而成了“让马来人致富的手段”。
- 警告这种扭曲可能导致1969年5月13日事件重演,并批评部分成员因个人利益未满足而抱怨,。
- 强调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呼吁巫统成员思考如何与邻国(如泰国、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建立和维持友谊,并关注世界穆斯林社群的问题。
- 批评基层组织过于关注无关紧要的八卦,而非国家重要事务。
- 强调巫统领导层应具有领导巫统和国民阵线(Barisan Nasional)其他成员的能力,并通过健康竞争选拔人才。
- 强烈批评巫统选举中出现的不健康竞选方式,如宴请、郊游、旅游、金钱贿赂和暴力,认为这会滋生腐败和阻碍优秀政治家的出现,,。
- 强调领导层应为国家福祉服务,而非个人利益,警告不健康的竞选方式可能导致党和国家的堕落,。
- 当前政治发展 (Perkembangan Politik Semasa)
- 通过“被困荒岛者”的寓言,解释“政治”的本质:首先是安全和经济(福祉),然后是社会管理和治理,,,,。
- 指出当社会福利得到保障后,便会出现治理问题,涉及权力分配和选择“管理者”的方式,。
- 讨论民主(通过选举)和独裁(通过武力夺权)两种政治形式。
- 回顾马来西亚政治发展,以1952年吉隆坡市议会选举为分水岭,标志着民主选举的开始,。
- 描述巫统的诞生及其在反马来亚联邦斗争中的作用。
- 提到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的成立,以及联盟党的形成,强调协商和共识在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作用,。
- 指出1969年5月13日事件是国家政治的“黑暗时刻”,暴露了种族关系中的问题,。
- 强调新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公平发展来解决种族紧张问题,并解释扩大国民阵线以包容反对党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共识和促进发展,。
- 重申巫统是国家政治的核心,因为它与民主密不可分,并致力于确保所有社区的福祉和国家稳定,。
- 强调领导层选举应明智审慎,以确保选出的领导人能够维护巫统的核心地位,并促进国家与邻国的良好关系,。
- 国家安全 (Keselamatan Negara)
- 作者拓宽了“国家安全”的定义,不仅包括打击共产党恐怖分子,还包括毒品、非法组织等威胁日常生活的因素。
- 指出毒品对年轻人和国家劳动力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成为共产党资金来源。
- 非法组织和共产党恐怖分子会利用任何机会制造混乱,影响公共秩序和国家稳定。
- 强调讨论国家安全不应仅限于事件发生后,而应深入探讨其根源,例如:是什么原因导致年轻人成为共产党、吸毒者或黑帮成员。
- 作者认为主要根源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缺乏家庭关爱可能导致年轻人寻求外部慰藉,而学校也可能成为共产党招募成员的场所。
- 呼吁家庭、学校、大学和民众共同承担责任,预防年轻人误入歧途,并警惕共产党渗透。
- 强调加强与邻国(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友谊,以确保在面临威胁时能获得帮助,并防止大国在该区域扩大影响力,。
- 巫统的稳固性 (Kekukuhan UMNO)
- 强调巫统自1946年成立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为马来人的命运和地位而奋斗,并与马华公会和印度国大党合作实现国家独立。
- 巫统被视为国家政治的独特核心,不仅捍卫马来人的利益,也照顾其他种族的福祉,作为国民阵线的支柱,维护所有人民的利益。
- 指出国家所取得的所有发展和进步都是巫统斗争的成果。
- 巫统致力于促进社会团结,确保公平公正的发展,并努力提升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同时保障其他宗教的自由。
- 巫统是一个与民主共存的政党,其所有斗争都基于民主实践,并通过共识和集体责任来克服内部危机和做出决策,,。
- 批评一些人误解内阁部长的角色,认为他们可以随意做出决定,而忽视了内阁集体负责的原则,。
- 呼吁巫统成员谨慎选择领导人,强调领导人应以宗教、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物质利益,。
- 指出巫统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如建立大学和玛拉工艺学院,为土著学生提供了高等教育机会。
- 承认国家在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和医疗领域取得进展,但在工程领域仍有不足。
- 呼吁改进教育体系,为学习能力较差的辍学儿童提供技能培训,以防止他们卷入犯罪和毒品活动,或被共产党利用。
- 强调新经济政策(NEP)的双重目标:不分种族地消除贫困和重组社会,以消除经济活动和居住区域上的种族隔离。
- NEP旨在在所有经济领域、层面和地区培养马来人和土著的商业和工业社区,使其成为城市人口的一部分,并与非马来人共同参与国家经济生活,。
- 强调企业家在自由企业经济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并区分企业家与管理者、行政官员的角色,。
- 指出政府机构如UDA、MARA、PERNAS是“政府企业家”,作为土著企业家的受托人和催化剂,旨在弥补土著在商业领域的不足,并非永久性角色。
- 强调NEP旨在公平分配财富,确保所有社区都能受益,从而避免社会分裂。
第二部分:外交政治 (POLITIK LUAR
NEGERI) 这部分探讨了马来西亚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合作与挑战。
- 马来亚与英联邦 (Malaya dan Commonwealth (Bahagian 1 &
2))
- 阐述了马来亚独立后加入英联邦的决定。
- 解释了“英联邦”一词的演变,从英国控制的实体转变为独立国家之间的自由联盟,不再是英国的“统治”或“影响”,,,。
- 强调英联邦成员国的主权不受侵犯,并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
- 指出英联邦的特点包括共同的议会制度、行政方式、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以及通过协商而非强制解决问题,。
- 英联邦成员国之间存在特殊的“我们之间的方式”(Lunas 'CARA KITA-SAMA-KITA')原则,即通过高级专员而非大使进行非正式和便捷的沟通。
- 总理会议和部长级会议(如科伦坡计划)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马来亚与西藏问题 (Malaya dan Soal Tibet)
- 马来亚联邦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支持全面辩论西藏问题。
- 马来亚对西藏发生的事件深感不安,并立即宣布其立场与匈牙利事件类似。
- 马来亚坚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但承诺维护《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
- 认为西藏问题并非干涉他国内政,因为对人权的侵犯是普遍问题,联合国应关注此类暴行,。
- 马来亚反对在是非问题上保持中立,坚持维护西藏人民的基本权利、自由、文化和宗教。
- 国际安全、裁军与和平区 (Keselamatan Antarabangsa, Perlucutan
Senjata dan Wilayah-Wilayah Damai)
- 肯定了圭亚那总理在不结盟国家会议上的开幕词,指出国际关系正在经历积极转变,紧张局势有所缓解。
- 欢迎尼克松总统对中国和俄罗斯的访问,认为这象征着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世界问题的新时代,并鼓励不结盟运动适应这些变化。
- 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潘查希拉)在解决国家间冲突中的有效性,体现在《上海公报》和《西姆拉协定》中,。
- 警告尽管大国间紧张关系缓解,但对小国的威胁形式可能发生变化,不结盟运动应警惕大国结盟可能带来的危险,。
- 强调解决以色列非法占领阿拉伯土地、巴勒斯坦人命运、非洲种族隔离和殖民主义等问题的重要性,。
- 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是不结盟运动面临的挑战,呼吁加强内部团结和合作。
- 强调维护不结盟国家在海洋资源方面的利益,确保其专属经济区不受侵犯。
- 支持全面裁军,并欢迎美俄限制导弹系统的协议,呼吁不结盟运动积极推动裁军,。
- 马来西亚建议不结盟运动通过吸引小国和发展中国家脱离大国阵营来推动裁军,从而消除大国的军事基地,。
- 提出“东南亚中立化”倡议,旨在使东南亚地区摆脱大国的干预和对抗,成为和平、自由、中立的区域,。
- 呼吁不结盟国家认可“吉隆坡宣言”,将东南亚确立为和平、自由、中立区,与卢萨卡宣言的和平区目标一致,。
- 强调不结盟运动应积极应对新威胁,将原则转化为具体行动,并通过在亚洲举办峰会来证明其全球性和相关性,,,,,,,。
-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边境合作 1975
(Kerjasama Perbatasan antara Malaysia/Indonesia 1975)
- 强调第六届边境总委员会会议在高度理解和共识中圆满成功。
- 两国就1975-1976年边境安全短期工作计划及搜索救援行动程序达成一致。
- 呼吁两国深化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特别是考虑到东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
- 重申“和平、自由、中立区”概念与国家和区域韧性相辅相成。
- 将两国关系比作“睦邻精神”,认为这种精神应推广到其他东盟国家,以解决所有问题。
- 指出两国之间真诚的兄弟情谊和理解,这种关系不会被外部势力破坏。
-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安全合作 1976
(Kerjasama Keselamatan Malaysia/Indonesia 1976)
- 强调两国在所有讨论领域都达成了深入和意想不到的共识。
- 指出尽管大国关系缓和,但小国仍需警惕大国利用其影响力。
- 驳斥“多米诺理论”以及共产主义大国之间冲突会“相互抵消”的观点,认为这只会加剧它们在东南亚的扩张努力,,。
- 强调东盟(ASEAN)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和平、自由、中立区”(ZOPFAN)的建立,以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和霸权,。
- 呼吁两国深化理解共产主义的策略,包括其外交和与“兄弟组织”的关系。
- 提到马来西亚和泰国领导人即将举行的会议,旨在加强共同防御能力。
-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安全合作 1977
(Kerjasama Keselamatan Malaysia/Indonesia 1977)
- 强调第八届边境总委员会会议在理解和共识中成功结束,两国将继续在情报、联合训练和警务方面合作。
- 指出两国在国家防御方面的努力,并强调相互理解对方系统和理论的重要性,以确保合作有效,。
- 强调向人民灌输共产主义威胁的真实性和持续性。
- 重申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两国命运紧密相连,必须共同努力维护生存。
- 警告其他国家不要干涉两国之间的“家庭事务”,指出马印、泰马、新马双边合作将共同构建区域韧性,抵御共产主义的征服,。
- 指出马来西亚国内安全形势受控,但仍需警惕共产党地下组织和“统一战线”的“微妙”和“复杂”行动。
- 将国家比作“参天大树”,警告必须警惕“白蚁”(内部敌人)和“寄生植物”(外部影响)的侵蚀。
第三部分:建议与生活价值观 (SARANAN DAN
NILAI HIDUP) 本部分探讨了国家认同、社会价值观、领导力与青年发展。
- 忠诚于国家 (Kesetiaan kepada Negara)
- 将“忠诚”定义为对某物或某人发自内心的奉献,带来满足感和意义。
- 认为马来西亚已形成一个多元种族、共同价值观的“马来亚民族”,其认同基于共同的生活观和情感,而非血统或肤色。
- 强调共同语言(马来语)对民族形成的重要性,因为它能连接人心、激发思想。
- 马来西亚成功地在捍卫民族自由的同时,平衡了强势政府与少数民族和个人权利。
- 呼吁超越狭隘的种族忠诚,建立动态的民族凝聚力,并警惕外部意识形态(如共产主义)对国家忠诚的侵蚀,。
- 指出共产主义的忠诚对象是党而非国家,最终忠于莫斯科。
- 强调民主与共产主义互不兼容,后者通过暴力颠覆宪法和法律,违反人性和宗教教义,。
- 妇女在政治领域的作用 (Peranan Kaum Ibu dalam Lapangan
Siasah)
- 探讨妇女在政治中的作用,定义“政治”为通过和平或暴力争取权力。
- 指出马来西亚政治的特殊性:多民族、多宗教,以及经济群体与种族身份的重叠,导致经济冲突可能演变为种族冲突,。
- 强调马来西亚政治家需要具备沉着冷静、广博知识,能够智慧地引导国家发展,避免冲突,。
- 鼓励妇女在政治中承担更大责任,引用印度尼西亚的卡蒂尼夫人(Raden Adjing Kartini)作为榜样,其发起的妇女运动成为印尼民族政治斗争的开端,。
- 提到印尼妇女在政治中的积极参与,甚至在内阁中担任部长。
- 警告共产主义对印尼妇女运动(如GERWANI)的影响,指出其残忍行为(如GESTAPU事件中的暴行),。
- 提到其他历史上的女性政治人物(埃及艳后、伊丽莎白一世等)以及马来历史上的女性领袖,。
- 强调组织对妇女在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性,呼吁妇女组织加强自身力量,即使成员数量少,也要确保其活跃度和斗争精神,。
- 建议妇女组织应深入研究其斗争目标,并采取明确的策略,如争取公众支持和优先处理重要问题。
- 认为目前抛弃种族政治是不明智的,因为各民族尚未摆脱彼此的威胁。
- 强调提升土著妇女的经济地位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有助于消除种族偏见。
- 讨论将农村妇女纳入组织可能面临的困难,如贫困、缺乏知识、照顾子女等,并提出通过小型聚会、互助会和幼儿园等方式克服这些困难,,,。
- 建议培养年轻女性干部(Dharmaputri),为国家和民族服务。
- 我们社会中的行政官员 (Pegawai Pentadbiran dalam Masyarakat
Kita)
- 区分政治家和行政官员的角色:政治家代表民意,行政官员协助政策规划和实施。
- 马来西亚行政官员是“非政治性”的,他们必须忠于执政党制定的政策。
- 强调行政官员应“政治化”地维护和促进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国家发展的“发电机”。
- 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即Rukunegara)尽管尚未被明确定义,但已体现在宪法中,代表着马来西亚的生活方式,。
- Rukunegara反映了各民族共存、相互尊重的社会,并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利,。
- 以宪法第153条为例,解释其旨在改善土著的经济地位,而非给予特权,并强调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福祉的基础,。
- 行政官员不仅要高效履行职责,更要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守护者,超越党派、种族和地方利益。
- 建议官员多阅读、勇于决策,即使犯错也应及时纠正,避免犹豫不决,。
- 迈向目标明确的社会 (Ke arah Masyarakat yang Berhaluan)
- 回顾1969年5月13日事件后国家面临的挑战,强调恢复和平、确保政府平稳运作和重建民族团结,。
- 指出国家需要新的指导方针来应对种族、经济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复杂性。
- 所有政府计划和行动都必须以实现更有效的人民团结为目标,例如经济计划应关注各阶层和地区人民的福祉,教育应促进团结,。
- 强调民族团结是马来西亚最重要的目标,没有它,任何经济、社会、文化或政治运动都无法蓬勃发展。
- 呼吁国家焕发新精神,形成新的价值观,创造一个真正的马来西亚特色形象。
- 介绍了人民团结局(Jabatan
Perpaduan Rakyat)的成立及其职能,包括研究种族关系、评估政策对社会团结的影响,并为各部门提供指导,,。
- 强调Rukunegara将作为人民团结的基础和行动指南,引导国家实现和谐、进步、民主和公平,。
- 领导与有目标感的社会 (Pemimpinan dan Masyarakat yang
Berhaluan)
- 将1969年5月13日事件视为马来西亚政治成熟的标志,呼吁领导层以智慧、勇气和坚韧来应对挑战,。
- 强调领导层不仅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智慧来创造一个繁荣、永恒的民族。
- 指出马来西亚领导人需具备的特质,不同于其他同质化社会,他们必须在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确保各民族都能受益并感到满意。
- 强调领导层需理解国家以土著为基础的政治框架,同时承认并遵守Rukunegara的价值观。
- 将1969年5月13日事件比作身体的“震颤”,呼吁通过自我反省和改变来治疗社会疾病,。
- 区分短期和长期问题:短期问题是确保和平、生命和财产安全,长期问题是建立一个真正有方向、有决心、有Rukunegara的马来西亚。
- 强调解决土著人民对未来的担忧,确保他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享有公平份额。
- 呼吁非马来人学习马来语,以体现对国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认同。
- 重申马来西亚的政治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土著为基础,但这应通过与各民族真诚合作来实现,而非虚假的妥协或强制,。
- 强调领导层应团结一致,引导国家走向繁荣,激发人民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最终实现和谐、进步和充满活力的马来西亚。
- 国家原则作为马来西亚社会建设者 (Rukunegara sebagai Pembentuk
Masyarakat Malaysia)
- 指出1969年5月13日事件暴露了国家缺乏凝聚力,旧的团结力量已失去魔力。
- 强调国家需要新的团结力量来超越种族界限,满足所有马来西亚人的愿望。
- Rukunegara(国家原则)在1969年8月31日公布,成为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指南和支柱,旨在建立一个公正、民主、平等的社会,共享繁荣,并尊重多元文化传统,,。
- Rukunegara包含五项基本原则:信奉上苍、忠于君国、维护宪法、遵崇法治、培养德行,,。
- 新经济政策是Rukunegara的实践,其双重目标是:不分种族地消除贫困和重组社会。
- 重组社会旨在消除经济活动和居住地点的种族隔离,培养马来人和土著在所有经济领域的商业和工业社区,。
- 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确保所有社区(包括马来人)都能参与并受益,避免任何群体感到被边缘化。
- 指出NEP的目标是共同补充和加强,最终实现一个负责任、有意识的多元化中产阶级,而非寡头或仅由贫困群体组成的社会,。
- Rukunegara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旨在消除贫困和社会弱点,建设一个进步、民主、公正和自由的社会,。
- “Sa”的精神
(Semangat Sa)
- 感谢马来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 强调知识只是事实,而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能赋予知识价值并进行创造,。
- 指出人类在追求知识和创造时应有明确的崇高目标,例如知识应用于团结人类,而非毁灭。
- 在马来西亚,Rukunegara是共同的崇高目标,它倡导建立一个团结、民主、平等、文化自由发展、进步的社会。
- 批评大学不应仅仅传播知识,而应基于国家愿景和Rukunegara的价值观来传播知识,使知识变得有意义。
- 强调历史学习不仅是事实的积累,更是通过价值观来理解事件。
- 建议创建教学方法,使Rukunegara的价值观被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和实践,从而产生“sa”的精神(团结/一体感)。
- 新经济政策是重组社会、消除基于种族和经济活动的隔离,从而实现价值观统一的例证。
- 语言和象征在传播价值观方面至关重要,马来西亚选择了马来语作为民族认同的载体。
- 提议成立“文学学院”,通过文学促进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培养现代、动态和进步的思维。
- 马来西亚的文化将以土著文化为基础,并融入其他适当的文化元素,文学应关注马来语文学的发展。
- 选择领导层 (Memilih Pimpinan)
- 强调巫统的斗争是为世世代代人民的利益,而非个人或党派短期利益。
- 呼吁在选择领导层时,要选择那些能够代表所有阶层(老少、男女、农民、雇主、工人),并愿意为党和国家做出牺牲的领导人,。
- 列举了多位领导人(如Saidon Kechot、Dato
Setia Wangsa、东姑阿都拉曼)为党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强调这种精神是巫统强大和国家繁荣的保证。
- 领导层必须能够被所有民族和阶层所接受,以维持巫统作为国家政治核心的地位。
- 建议巫统新领导层首先组织课程,让党员深入了解党章和党纲,而非直接进行对话,。
- 强调党员需理解NEP和五年计划,并根据当地需求制定具体计划,为所有人民带来福祉。
- 鼓励党员接近和吸引非成员,包括以前的反对派成员,不要因为恐惧或无知而孤立他们,。
- 强调知识带来信心,信心能吸引他人加入党的事业。
- 建议通过体育、论坛、文学活动等方式吸引青年和妇女,并鼓励妇女影响家庭成员支持党。
- 呼吁新领导层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对话,让党员表达不满,以便领导层能根据合理和真诚的反馈改变态度,。
- 警告党内成员不要因不满而退出,而是应通过学习党章来寻求改变。
- 指出马来西亚的政治反映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巫统通过教导、指导、劝说等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而非暴力或强制。
- 强调巫统的力量、勇气和领导层的智慧将确保其成为民主社会重组的工具,实现共享繁荣和进步。
- 代沟:老一代与年轻一代 (Jurang Generasi antara Tua dan Muda)
- 以问答形式探讨代沟,认为它并非单纯基于年龄,而是源于生活方式和文化所决定的价值观冲突,。
- 老一代认为年轻人缺乏适当的价值观,而年轻人则认为老一代的价值观已过时。
- 老一代常以“老人吃盐多”(经验丰富)来压制年轻人,但随着知识的飞速发展,经验已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
- 年轻人认为老一代坚持过时“真理”是为了维持其优越地位,从而产生不满和愤怒,,。
- 指出不平衡的地位感是冲突的根源,除非一方能压制另一方,否则冲突将持续。
- 通过年轻人留长发等行为,解释这是他们反抗老一代传统、表达不满的方式。
- 认为对话是弥合代沟的唯一途径,但前提是双方都真诚地认为对方是平等的,。
- 老一代应尊重年轻人的感受和愿望,认识到价值观会随着时代而变化。
- 年轻人不应仅仅反对,而应带着新的、有价值的理念接近老一代,即使有分歧也要保持耐心和理解。
- 强调老一代的经验和年轻一代的知识可以结合,通过真诚对话形成宝贵的统一体。
- 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Belia dalam Pembangunan Negara)
- 强调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若能有效动员和规划,将为国家未来带来巨大进步和幸福。
- 鼓励青年组织“统一”而非“统一性”,即拥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共同实现Rukunegara的理想。
- 指出青年在打击共产党威胁和毒品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 强调国家发展必须以人民福祉为核心,并公平分配发展成果,以实现社会正义,否则可能导致人民不满和反抗。
- 在共产党与政府之间,青年不能保持“中立”,必须选择与政府站在一起,捍卫宗教、民族和国家。
- 赞扬马来西亚4B青年运动(Gerakan 4B Malaysia)在农村地区的强大影响力,认为其成员(包括律师、行政人员、教师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 指出毒品对青年的威胁尤为严重,可能削弱国家防御和民族信仰,甚至成为共产党融资的工具,。
- 呼吁对毒品宣战,采取预防、治疗和“免疫”(培养对毒品的厌恶感)三方面行动。
- 建议每个青年组织成立专门小组对抗毒品威胁,并鼓励青年人亲自参与。
- 希望研讨会能产生实用、可实施的发展计划,以打击颠覆分子和犯罪,从而确保青年运动的价值和国家的未来。
第四部分:艺术与文化 (SENI DAN BUDAYA) 本部分讨论了文化、艺术和文学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 作家的角色与责任 (Peranan dan Tanggungjawab Penulis)
- 强调笔在塑造人类思想和态度方面的强大影响力。
- 认为国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斗争,需要明确的目标,而Rukunegara就是马来西亚的核心目标,它指引国家实现团结、民主、公平、多元文化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 作家应反映社会内外斗争的经验,并坚持Rukunegara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人类追求尊严和高尚生活的体现。
- 文化变革涉及精神和物质层面,需要思想和行为态度的转变。
- 作家不仅要呈现生活现实,还要揭示现实背后的真理,从而理解和传达生活价值观。
- 指出艺术家与技术专家、专业人士一样重要,应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
- 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作家应利用其影响力,探讨社会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理解,并提出解决社会困境的建议,,。
- 鼓励作家创作“未来主义”作品,描绘马来西亚未来的景象,以帮助规划者和公众为未来做好准备。
- 讨论出版问题,指出这与马来西亚人普遍缺乏阅读习惯有关。
- 强调政府对国家文学发展的重视,成立了文学奖委员会和语言文学局来促进文学创作和出版。
- 呼吁所有马来西亚作家致力于建设Rukunegara所构想的社会,以充满希望的方式创作。
- 通过艺术交流 (Komunikasi Melalui Seni)
- 强调国家美术馆在推广艺术活动和维持高艺术标准方面的作用。
- 指出马来西亚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创作与欣赏之间存在隔阂。
- 呼吁艺术家利用各种公共传播渠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来解释其艺术理念,并参与讨论,而观众则应积极提问,寻求解释,。
- 强调艺术不应被神秘化,而应通过讨论和对话来理解。
- 马来西亚的艺术家水平不亚于其他国家,不应将艺术与自身生活隔离开来,而应将其视为需要共同克服的问题。
- 文学奖作品的看法 (Pandangan tentang Karya-karya Hadiah
Sastra)
- 指出1972年文学作品数量增加,但质量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小说和戏剧方面。
- 批评一些作家过度追求数量,牺牲了写作质量,并指出色情内容的蔓延令人担忧。
- 呼吁作家重视作品的“情节”,而非仅仅叙述发展,应关注人物的挣扎、价值观的冲突和自我意识。
- 鼓励作家创作“未来主义”作品,但必须保持艺术的美感和高度。
- 感谢媒体和出版商对文学作品的出版支持,但强调必须监督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 鼓励年轻作家继续创作,并与成熟作家竞争,以提升整体文学水平。
- 马来西亚的舞狮 (Tarian Singa di Malaysia)
- 根据1971年全国文化大会的结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建设基于三个核心原则:以区域本土文化为基础;伊斯兰教为重要元素;接受适当的其他文化元素,但这些元素必须符合前两个原则,。
- 指出舞狮源自中国,在马来西亚仍保留其原始形式和功能,但在中国本土已根据共产主义社会的需求进行了改造,。
- 指出舞狮在马来西亚已被某些团体利用作为收取“保护费”的掩护,带有“污名”,并与非法帮派联系在一起。
- 呼吁清除舞狮的负面形象,并恢复其原有的功能。
- 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政府决定限制舞狮的游行表演,只允许在特定场所进行,以避免潜在的冲突和骚乱。
- 萨马德·伊斯梅尔未影响文学奖评审团 (Samad
Ismail tidak mempengaruhi Panel Hadiah Sastra)
- 解释了文学奖评审团的成立和运作方式,由顾问委员会(主席:侯赛因·翁)和评审团(主席:加沙里·沙菲)组成,成员由阿都拉萨克任命。
- 评审团每年评审数千部文学作品,遵循公正的评估和遴选制度。
- 回应了阿都拉·马吉(Abdullah Majid)的指控,即萨马德·伊斯梅尔(Samad Ismail)曾试图影响评审团,使其选择亲共产主义的文学作品。
- 作者明确否认萨马德·伊斯梅尔成功影响了评审团的决定,并强调评审团的评估系统是公平且客观的,,,。
- 评审标准包括:艺术价值、符合文学创作理论,以及内容不违背国家利益、社会道德、宗教和国家法律,。
- 指出萨马德·伊斯梅尔作为评审团成员,在评审过程中没有机会成功施加其亲共产主义的影响。
- 强调共产党会利用任何机会推进其目标,呼吁公众和非政府组织保持警惕,防止共产党分子的渗透。
- 作者承认,自1975年以来,萨马德·伊斯梅尔确实开始利用文学平台推广其观点,这成为了警方调查他的线索。
- 作者曾在颁发“文学斗士奖”时,在萨马德·伊斯梅尔被调查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警方的调查而做出了艰难决定,。
- 作者向公众和文学奖得主保证,评审团将继续公正运作,并努力提高评审质量,鼓励作家创作。
总结 《马来西亚:政治与文化价值观》一书是Ghazali Shafie深刻思想和丰富经验的结晶。它不仅全面探讨了马来西亚在独立后所面临的复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挑战,也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务实且富有远见的领导人,如何致力于塑造一个团结、繁荣、有韧性的国家。书中收录的演讲内容涵盖了从国家安全(反共、禁毒)、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绿皮书计划)、行政改革、国际关系(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区域合作)到社会价值观(Rukunegara、代沟、青年、妇女作用)和文化艺术(文学、舞狮)等方方面面。Ghazali Shafie反复强调团结、民主、法治和马来西亚特色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呼吁所有国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实现国家原则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政策宣讲集,更是一份马来西亚国家建设早期阶段的珍贵历史记录和思想指南,为理解马来西亚的政治理念和发展轨迹提供了宝贵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