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耕耘:马来西亚华人与农业经济 Land to Till: The Chinese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Malaysia

 

拓荒耕耘:马来西亚华人与农业经济

Land to Till: The Chinese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Malaysia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研究中心2008年出版的《土地耕耘:马来西亚农业经济中的华人》一书面概述了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追溯了从早期种植蔬菜、香料到后期发展橡胶、油棕等主要经济作物的历史。书中详细介绍了华人如何开创、拓展并完善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并通过成功企业家的案例、行业协会以及农业研究与创新,展现了华人在面对土地、资本和技术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远见、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努力。资料还讨论了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小农面临的持续挑战,强调了为确保华人农业未来发展所需的政府支持和政策改进

 

《拓荒耕耘:马来西亚华人与农业经济》(Land to Till: The Chinese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Malaysia)一书由陈碧玲(Tan Pek Leng)撰写,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于2008年出版。本书旨在系统性地记录马来西亚种植业的历史,特别是橡胶业的发展,并特别强调华人社区在马来西亚农业经济中的重要贡献。本书获得陈忠文(Tan Sri Ngan Ching Wen)赞助,并由时任马来西亚种植与原产业部长拿督彼得·陈华贵(Datuk Peter Chin Fah Kui)撰写前言。

以下是本书各章节的详细内容概览:

  • 前言与序言
    • 序言:陈忠文在序言中指出,他赞助本书是希望系统性地记录马来西亚种植业的历史,尤其是橡胶业。他本人在橡胶园环境下长大,对种植者、园丘工人和种植户抱有崇高敬意,认为他们为马来西亚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成长和进步做出了贡献。陈忠文还提出了通过允许马来保留地租赁给投资者进行橡胶或油棕种植来增加油棕产量的建议。
    • 前言:拿督彼得·陈华贵在序言中祝贺作者和赞助人,并强调本书记录了华人社区在马来西亚农业经济中从历史至今的壮举与成就,展现了他们在发展农业领域和将其转变为马来西亚出口导向型经济支柱方面的空前投入、努力和勇气。他特别指出,尽管华人社区对农业部门的贡献在过去鲜受关注,本书旨在通过记录他们作为农民、种植者、农基工业家、研究人员和协会代表的角色,使其贡献被铭记。
  • 第一部分:农业前沿
    • 第一章:土地与劳作:马来西亚农业
      • 本章探讨了农业在马来西亚历史上的核心地位,以及其从财富积累手段到工业发展后地位相对下降的演变。
      • 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现代农业经济的形成,其建立在种植园和农民农业的结合上,早期种植作物包括香料、儿茶、甘蔗、木薯、椰子和咖啡。
      • 重点论述了橡胶和油棕这两大商品如何使马来西亚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橡胶产量下降后,油棕取而代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
      • 尽管农业在马来西亚GDP和就业中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但其通过农基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收入、附加值、就业和技术能力方面仍做出巨大贡献。
      • 强调了华人社区在马来西亚农业中深厚的历史根源,他们积极投身于高需求和高回报的作物种植,如蔬菜、胡椒、儿茶以及后来的橡胶和油棕。尽管在就业人数上华人次于土著社区,但在产值和农基工业所有权方面,华人仍扮演重要角色。
    • 第二章:过客到定居者
      • 本章深入探讨了大量华人移民涌入马来西亚(包括马来半岛、沙捞越和沙巴)的动因,他们主要是为了逃离家乡的政治动荡、内乱和饥荒,寻求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在矿业或农业领域开辟生计。
      • 描述了早期华人劳工(如猪仔)抵达马来亚的艰辛条件,包括信用票据制度下的剥削、船上恶劣环境以及疾病死亡的风险。
      • 详细记录了华人人口的增长及其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女性移民比例的增加,促使社群从以男性为主的过客转变为更稳定的定居者家庭。
      • 阐述了政治事件,如日本占领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如何彻底切断了华人与中国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了他们在马来亚扎根的意愿,最终促成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形成。
      • 重点介绍了沙捞越诗巫(Sibu)和霹雳州实兆远(Sitiawan)的两个特殊华人定居点,特别是福州卫理公会信徒的农业殖民计划及其在橡胶种植中的成功,这对于当地华人社区的凝聚力与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 第三章:拓荒种植者
      • 本章详细介绍了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早期商业作物开发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咖啡以外的每一种作物,包括香料、儿茶、甘蔗和胡椒。
      • 探讨了早期华人种植者操作模式的特点,如短期投资、追求快速回报,以及与海峡殖民地华人金融家的密切联系。
      • 描述了过去普遍存在的转移耕作模式,以及英国殖民政府如何通过限制土地租约和鼓励种植永久性作物来促使农业向更定居的形式转变。
      • 木薯种植:详述了华人如何在马六甲率先大规模商业种植木薯以供出口,并将其推广至森美兰和柔佛。解释了木薯因其快速生长的特性而受华人种植者青睐,但同时也导致土地肥力迅速耗尽和森林砍伐。
        • 人物:林连登(Lim Lean Teng:通过其从猪仔到木薯和橡胶大亨的白手起家故事,展现了其勤奋、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他在种植业、米业、酒业、零售业和房地产等领域的多元发展。
      • 糖业:追溯了马来西亚糖业的华人起源,尤其是在威省(Province Wellesley)的发展,以及其劳动密集型特性。描述了传统制糖工艺的低效率,以及欧洲人引入蒸汽动力轧机后对该行业带来的现代化。
        • 人物:池来发(Kee Lai Huat:这位糖王从劳工到成功种植者的传奇经历,展现了他如何通过勤奋和远见,从糖业扩展到橡胶、木薯和椰子等多样化作物,其后代至今仍是槟城望族。
        • 人物:叶祖意(Yeap Chor Ee:从理发师到糖业贸易巨头和银行家的故事,突显了他对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力,其商业帝国涵盖糖业、橡胶、米业、木薯、椰子种植、航运和房地产等。
        • 人物:郭鹤年(Robert Kuok Hock Nien:详细介绍了这位糖王如何通过战略性决策和政治关系,在马来西亚糖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其商业帝国扩展至全球,涵盖酒店、房地产、饮料和棕榈油等多个领域。
      • 儿茶与胡椒:介绍了胡椒作为英国马来亚最早的出口农产品,以及儿茶与胡椒联合种植对柔佛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港主制度在组织种植和贸易中的作用。
        • 人物:陈旭年(Tan Hiok Nee:作为柔佛的最高港主,他如何通过控制种植园、垄断贸易和鸦片酒类经营,成为柔佛最富有和最有影响力的华商。
        • 人物:黄尚清(Wong Siong Ching:展示了沙捞越华人胡椒种植者在传统农耕方式中融入现代元素,以及该作物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地位和出口情况。
      • 本章总结了这些早期作物如何为马来西亚商业农业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橡胶和油棕种植提供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营销网络。
  • 第二部分:拓展前沿:橡胶
    • 第四章:马来西亚橡胶:过去与现在
      • 本章介绍了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是如何从巴西经由英国皇家植物园引入马来西亚的,并由亨利·里德利(Henry Ridley)等殖民官员推广种植,谭陈言(Tan Chay Yan)是马来西亚第一个进行商业橡胶种植的华人。
      • 讲述了橡胶业如何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而迅速发展,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经济作物。
      • 描述了橡胶业在20世纪的兴衰,包括其作为白金的黄金岁月,以及因合成橡胶竞争和价格波动而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但橡胶制造业则蓬勃发展。
      • 指出马来西亚在橡胶制品制造方面已成为全球领先者,尤其是在导管、乳胶线和天然橡胶手套的生产和出口上。
    • 第五章:种植白金
      • 本章详细介绍了橡胶树的种植、割胶(包括人字形割胶法)和加工过程,以及高产种和克隆技术在提高产量的作用。
      • 强调了小园主在橡胶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他们在总产量中的份额持续增长。
      • 剖析了橡胶园从欧洲人手中转让给马来西亚人的过程,以及华人如何逐步增加其在种植园中的份额。
      • 人物:谭陈言(Tan Chay Yan:被誉为马来西亚商业橡胶种植之父,他不仅开创了商业橡胶种植,还率先营销橡胶胶片,极大地促进了橡胶业的发展。
      • 人物:陈嘉庚(Tan Kah Kee:这位橡胶大王涉足橡胶种植、加工、贸易、制造和零售的整个产业链,他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拥有大量橡胶园和加工厂,并以其对教育的慷慨捐助而闻名。
      • 人物:陈祯禄(Tan Cheng Lock: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CA)的创始人,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橡胶种植者,建立了马六甲联合橡胶园有限公司(United Malacca Rubber Estates Limited),并以其严格的管理风格而闻名。
      • 人物:李莱生(Lee Loy Seng:被称为橡胶业的兄长,他通过收购被低估的橡胶公司股份,实现了马来西亚橡胶种植园部门的马来西亚化。他还创新性地将园丘管理内包,并使吉隆坡甲洞(KLK)多元化发展到油棕及其他业务。
      • 人物:李定故和叶金玉(Lee Din Koo and Yap Ging Yek:通过这对小园主的艰辛生活和勤劳致富的故事,展现了小园主家庭在橡胶种植中的付出与教育的重视。
      • 人物:丁孔良和杨宜庄(Ting Kong Liong and Yaw Yee Chuang:讲述了他们家族从小园主发展为油棕种植者和承包商的转变,反映了劳动力短缺和橡胶价格下跌对小园主决策的影响。
      • 人物:丘必兴(Kiu Pik Heng:描述了他在日据时期和紧急状态下如何从橡胶转种水稻,以及后来华人小园主因社会政治动荡和城市发展而放弃橡胶园,转向其他经济活动的趋势。
    • 第六章:橡胶加工与营销
      • 本章详细介绍了橡胶加工过程,包括小园主和加工中心制作烟片胶(RSS)的方式,以及后来标准马来西亚橡胶(SMR)的开发,SMR因其精确的技术规范而提高了马来西亚橡胶的国际竞争力。
      • 阐述了橡胶营销网络的层级结构,从乡村经销商到大型贸易商和出口商,其中华人经销商在整个链条中占据主导地位。
      • 人物:李光前(Lee Kong Chian:被称为橡胶巨头,他从学徒到建立李氏橡胶(Lee Rubber),通过提供优厚的付款条件和生产高质量橡胶,超越竞争对手,成为东南亚最富有的商人之一。李氏橡胶的成功还归因于其先进的管理风格、员工激励机制和对教育慈善事业的投入。
      • 人物:陈坤本(Tan Koon Poon:讲述了他如何从收银员逐步建立自己的橡胶交易和加工公司Chip Lam Seng,并通过持续学习和创新,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0多名员工的大型加工厂。
    • 第七章:橡胶增值
      • 本章概述了马来西亚橡胶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20年代的起步到70年代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随着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推行,橡胶产品出口价值显著增加。
      • 马来西亚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导管、乳胶线和天然橡胶手套生产国和出口国。
      • 探讨了橡胶产品行业结构的变化,其中乳胶产品出口额占比大幅提升。
      • 讨论了行业面临的挑战,如劳动力短缺和国际竞争,以及政府旨在加强该行业竞争力的政策。
      • 人物:沈业良(Shum Yip Leong:马来西亚最早的橡胶制品制造商,他在1921年创立了沈业良橡胶厂,生产各种橡胶制品,并以其对技术问题的好奇心和实践精神而闻名。
      • 人物:骆耀发(Loke Yew Fai:讲述了他如何带领International Footwear公司在胶鞋制造业中乘风破浪,从OEM生产到创建自有品牌Pallas,并通过设计创新和自动化应对市场挑战。
      • 人物:林伟才(Lim Wee Chai:创立Top Glove公司,并在短短15年内将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橡胶手套制造商,其成功归因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卓越的营销和先进的技术。
    • 第八章:支援橡胶业
      • 本章介绍了支持马来西亚橡胶业发展的研究机构和贸易协会。
      • 研究机构
        • 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RRI:成立于1926年,在作物改良、土壤管理、病害控制、加工技术(如SMR计划)以及低强度割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 华人研究员:介绍了在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科学家,如朱庆合博士(Dr Chee Kheng Hoy,他在橡胶病理学,特别是落叶病方面取得了世界级成就;王顺发博士(Dr Ong Seng Huat在橡胶育种方面有卓越建树;已故的林秀清博士(Dr Lim Sow Ching)在橡胶产业社会经济维度研究和政策规划方面是权威;王英隆博士(Datuk Dr Ong Eng Long)则专注于橡胶基工业的发展。
        • 拉扎克研究中心(TARRC:该中心从基础研究发展到橡胶的实际应用,包括开发橡胶轴承用于抗震保护以及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混合技术。
      • 贸易协会
        • 马来西亚园主协会(MEOA:代表亚洲园主的利益,在橡胶价格稳定、外国工人合法化和阻止政府滥用征地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马来西亚橡胶制品制造商协会(MRPMA:作为行业伞形组织,促进制造商间的合作,保护其利益,并与政府沟通。
        • 马来西亚橡胶手套制造商协会(Malaysian Rubber Glov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为手套制造商提供平台,制定标准(如SMG计划),并解决行业挑战。
        • 人物:文荣周(Boon Weng Siew:他从橡胶园出生,经历了日据时期和紧急状态,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种植园经理和行业领袖,长期担任马来西亚园主协会主席,并积极推动外国劳工合法化等政策。
  • 第三部分:推动增长:油棕
    • 第九章:马来西亚油棕:大转变
      • 本章详细介绍了油棕从非洲引入马来西亚的历史,以及其在马来西亚从观赏植物到1917年开始商业种植的演变。
      • 强调了油棕种植的大转变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政府积极推行农作物多元化政策,鼓励油棕种植以减少对橡胶的依赖。
      • 描述了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和其他政府土地开发计划在扩大油棕种植面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许多橡胶园转向油棕种植的趋势。
      • 指出尽管油棕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引发了森林砍伐、栖息地丧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以及对原住民社区土地和生计的影响。
      • 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在油棕产品生产和出口方面的卓越成就,尽管面临印度尼西亚的竞争,马来西亚仍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探讨了油棕深加工,如精炼、分馏、油化产品和生物柴油生产,以及油棕生物质的利用,强调了油棕行业的高度垂直整合。
    • 第十章:种植黄金作物
      • 本章介绍了油棕的理想生长条件和种植方法,包括对土壤、降雨、温度和阳光的要求。
      • 强调了油棕行业在育种研究方面的突破,特别是_Tenera_杂交棕榈的成功,以及组织培养技术对提高油产量的重要性。
      • 详细描述了油棕种植园的建立过程,从幼苗选择到土地准备、零焚烧技术、种植模式和病虫害防治。
      • 强调了油棕采摘的时机和技术对油品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果实需要在采摘后24小时内加工以防止游离脂肪酸(FFA)的形成。
      • 讨论了私人小园主在油棕种植中面临的挑战,如对技能、护理和肥料投入的更高要求,以及加工设施的经济规模效应。
      • 油棕种植园所有权:概述了马来西亚油棕种植园所有权从外国公司向马来西亚本土公司(特别是华人控制的IOIKLK)的转变。
      • 棕榈油加工厂(Palm Oil Milling:介绍了棕榈油加工厂从鲜果串(FFB)接收到榨油(包括杀菌、脱粒、捣碎和压榨)的全过程,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棕榈树的所有部分,实现零浪费。
      • 改进与创新:强调了持续改进和创新在油棕行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包括育种、采摘效率、病虫害控制(如喀麦隆象鼻虫的引入)和机械化。
      • 油棕巨头:IOI KLK
        • 李深静(Lee Shin Cheng)与IOI:讲述了李深静从冰淇淋小贩到油棕大亨的非凡旅程,他通过积极的土地收购和对油化产品的垂直整合,使IOI成为全球效率最高的棕榈油生产商之一。
        • 李莱生家族与KLK:介绍了KLK如何从橡胶业转向油棕,并通过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扩张,以及发展油化产品和消费品等下游业务,成为行业巨头。
      • 中型企业:Foo Nyit Tse & Brothers United Malacca
        • Foo Nyit Tse & Brothers:该家族企业如何从锡矿业多元化发展到油棕种植,并通过自建加工厂提高效益。
        • United Malacca:阐述了该公司如何从橡胶转向油棕种植,并通过出售柔佛的土地投资沙巴,并建设自己的加工厂,显著提高了效益。
      • 小型业主:集体与个体
        • 集体倡议:陈忠文(Ngan Ching Wen:通过其在实兆远附近组织福州同乡集体投资油棕种植园的故事,展示了社区团结和克服沛土种植挑战的韧性。
        • 个体企业:丁孔良(Ting Kong Liong:讲述了 Ayer Tawar 地区的橡胶小园主如何转向油棕种植,以及丁孔良如何成为种植承包商和贸易商。
    • 第十一章:棕榈油加工与产品
      • 本章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棕榈油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包括榨油(kernel crushing)、精炼(refining)和油化产品(oleochemical production)。
      • 棕榈油和棕榈仁油产品:解释了精炼过程如何去除原棕油中的杂质,生产出精炼、漂白和脱臭(RBD)棕榈油。分馏过程则将其分离为棕榈油精(olein)和棕榈硬脂(stearin)。
      • 油化产品:深入探讨了油化产品如何从植物或动物甘油三酯中提取,并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肥皂、蜡烛、药品、润滑剂等领域,强调了其作为绿色和可再生资源的优势。
      • 生物柴油:介绍了棕榈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燃料的生产过程及其环保和经济效益,以及马来西亚在生物柴油生产方面的努力和挑战。
      • 生物质产品:阐述了油棕各部分(叶柄、树干、空果串纤维、果壳)如何被最大化利用,生产出胶合板、纤维板、食品容器、活性炭、有机肥料和液体肥料等多种产品。
      • 马来西亚棕榈油基工业的先驱
        • 林森(马)有限公司(Lam Soon (M) Berhad:介绍了林森公司如何从椰子油加工扩展到棕榈油,并通过技术创新(如棕榈油分馏)和品牌建设(如刀标食油),成为马来西亚家喻户晓的家庭用品制造商。
        • 棕榈油控股有限公司(Palmco Holdings Berhad:该公司的核心人物是陈和坤(Datuk Robert Chan Woot Khoon,他率先在马来西亚引入物理精炼技术,并建立了Acidchem International,开创了马来西亚的油化产品生产。
        • Carotino私人有限公司:作为J. C. Chang集团的子公司,Carotino在棕榈生物柴油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成功将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的技术商业化,生产红色棕榈油和生物柴油。
        • Biotop有机废弃物管理私人有限公司(Biotop Organic Waste Management Sdn Bhd:由陈忠文的儿子陈定义(Ngan Teng Ye)创立,该公司致力于将油棕生物质和棕榈油加工废弃物转化为堆肥和肥料,实现了油棕生命周期的闭环利用。
    • 第十二章:服务油棕业
      • 本章探讨了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私人顾问在支持马来西亚油棕产业成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 研究机构
        • 马来西亚棕榈油研究中心(PORIM/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PORIM成立于1979年,致力于扩大棕榈油的用途、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与PORLA合并成立MPOBMPOB在生物柴油提取、油化产品开发和油棕生物质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 华人研究员:提及了在棕榈油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研究员,包括黄文忠博士(Tan Sri Dr Augustine Ong,他在反棕榈油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朱婉美博士(Datuk Dr Choo Yuen May,她主要负责开发棕榈生物柴油和相关产品技术;马阿颜博士(Dr Ma Ah Ngan)在加工技术改进方面有贡献;谢顺昌博士(Dr Cheah Suan Choo建立了油棕DNA数据库;以及黄天来博士(Dr Ooi Tian Lye)开发了棕榈油新产品。
        • 应用农业资源私人有限公司(AAR:作为KLKBoustead Plantation的合资企业,AAR是国际公认的种植作物研发中心,尤其在油棕组织培养和基因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 人物:黄瑞桂博士(Dr Ng Siew Kee:他在土壤科学和油棕组织培养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率先商业化克隆油棕,并致力于为中小型油棕种植者提供咨询服务。
        • 人物:陈耀文(Chan Yew Mun:福临种植园(Foong Lee Plantations)的董事,他大胆尝试并成功推广了组织培养油棕克隆种植,证明了其更高的产量和油含量。
      • 行业协会
        • 马来西亚棕榈油协会(MPOA:作为种植业的伞形组织,旨在统一行业声音,推动行业发展和研发政策。
        • 马来西亚棕榈油精炼商协会(PORAM:代表棕榈油精炼行业,促进其发展并与政府沟通。
        • 马来西亚食用油制造商协会(MEOMA:维护食用油行业的利益,促进公平竞争和良好关系。
        • 马来西亚油化产品制造商集团(MOMG:促进油化产品制造商之间的合作,代表行业利益,并提供信息交流。
  • 第四部分:回归基础
    • 第十三章:食物与鲜花
      • 本章指出马来西亚的粮食作物种植(水稻、水果、蔬菜)被橡胶和油棕等主要商业作物边缘化,导致对粮食进口的依赖日益增加。
      • 尽管政府推行国家农业政策以增强粮食安全,但粮食进口额持续增长。
      • 花卉种植业被认为是农业领域新的增长来源,出口额稳步增长。
      • 华人主要从事蔬菜和花卉种植,而水稻种植则主要是马来农民的领域。
    • 第十四章:蔬菜与谷物
      • 本章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华人市场菜农的起源和贡献,以及从自给自足到商业化生产的转变。
      • 低地菜农:描述了低地菜农的耕作方法,如水利、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引进雨棚和苗圃技术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 探讨了菜农面临的土地使用权(TOL)问题、土地被征用、融资困难以及营销系统的不公平性。
        • 人物:廖有发(Liew Yow Fatt:讲述了他家族如何从橡胶割胶工转变为菜农,以及他作为金塔县菜农公会主席如何致力于解决土地、种子和营销等行业问题。
        • 人物:李年兴(Lee Nyan Hin:作为马六甲第三代菜农,他通过学习和创新,特别是采用综合虫害管理(IPM)和喷灌系统,成功扩大了农场规模,并实践环保耕作。
      • 金马仑高原菜农:介绍了金马仑高原从1934年开始的温带蔬菜种植历史,华人农民如何通过雨棚和苗圃技术等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他们面临价格不稳定、生产成本高、土地短缺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 人物:蓝亚华(Lam Ah Wa:一位见证金马仑高原巨变的菜农,他回忆了早期拓荒的艰辛、紧急状态下的生活,以及农民如何通过交流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来应对挑战。
        • 人物:林钊明(Lim Jew Ming:他继承了母亲的菜园,并专注于种植日本甘薯和甜玉米等高价值作物,他呼吁金马仑高原农民加强合作以应对竞争。
        • 人物:蔡义盟(Chay Ee Mong:他家族转而种植有机蔬菜,并通过缓冲带、生物肥料和虫害防治等方法,生产更健康的蔬菜,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
      • 诗巫(Sibu)菜农:描述了诗巫农民如何因木材业衰退而重新关注农业,但受限于土地供应和市场规模,难以获得高回报。
      • 华人米粮重镇:适耕庄(Sekinchan
        • 介绍了适耕庄作为马来西亚罕见的华人水稻种植区,其高生产力得益于政府的灌溉计划和农民的创新精神。
        • 描述了早期定居者开荒的艰辛,以及后来通过双季稻、直播技术和全面机械化,将水稻种植业推向高潮。
        • 尽管产量高,但由于价格受控和投入成本增加,适耕庄的水稻种植收益较低,导致一些农民转向种植水果和蔬菜。
    • 第十五章:劳作的果实
      • 本章介绍了马来西亚水果种植业的现状,主要以小园主活动为主,并重点介绍了15种主要水果的种植和出口情况。
      • 菠萝:追溯了菠萝种植和罐头工业的历史,它曾作为橡胶树的间种作物,在橡胶业低迷时期支撑了当地经济。
      • 强调了马来西亚水果业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升级、采后处理、病虫害控制和制度支持的缺乏,但随着国内需求和全球对热带水果需求的增长,前景依然光明。
      • 火龙果的兴起:详细介绍了火龙果(红肉品种)在马来西亚的引入和推广,农民通过试验和学习,掌握了其种植技术,并通过有机肥和杀菌剂的应用提高品质。
      • 火龙果因其高价和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而吸引了大量投资,甚至吸引了专业人士投身种植或加工。
      • 介绍了火龙果的下游产品,包括果泥、果酱、酵素、果汁和葡萄酒,这些产品为缺陷果和小果提供了市场。
      • 马来西亚火龙果协会:该协会在推广火龙果种植和确保其成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行业内的信息交流和支持。
      • 人物:黄福昌和郭心带(Wong Fook Cheong and Kok Sin Tai:通过这对农民夫妇的故事,展现了霹雳州打扪(Tambun)柚子如何在土地征用威胁下,通过农民的集体行动和政府授予的30年土地租赁权而得以保留,以及他们通过勤劳和精细管理,确保柚子的高品质和市场供应。
    • 第十六章:盛放的产业
      • 本章将花卉种植业视为马来西亚农业部门新的增长来源,特别是金马仑高原的温带花卉,其出口收入占花卉产品总出口收入的一半以上。
      • 讨论了花卉行业面临的挑战,如土地限制、不确定的土地使用权、投入成本上升、融资困难、依赖进口种植材料以及采后处理和运输不足。
      • 尽管存在挑战,但花卉行业前景光明,国内需求预计增长,马来西亚在全球花卉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也有望扩大。
      • 高原花卉种植:详细介绍了金马仑高原花卉种植业的发展,从早期试种到1980年代中期的快速增长,许多菜农转行种植花卉。
      • 荷兰在花卉行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金马仑高原花农种子和新技术的主要来源。
      • 介绍了花农在种植技术上的创新,如雨棚、自动化喷洒系统和照明系统,这些都提高了生产力和质量。
      • 强调了日本作为马来西亚花卉的主要出口市场,但其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疫要求也给出口商带来挑战。
      • 人物:许振德(Khor Chin Chark:他从菜农转行为花农,并通过向朋友学习和适应荷兰的种植技术,成功创立了阳光花卉农场(Sunlight Flowers Farm),专注于菊花和乒乓菊的种植和出口。
      • 人物:严荣泽(Yam Wing ChakTaithong花卉苗圃的主管,他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改进,将家族的蔬菜农场转变为一家专注于菊花种植的20公顷大型企业,并成功打入日本市场。
      • 人物:邓星(Tang Sing:他通过大胆转向种植稀有且高价值的百合花,在市场中开辟了新天地,避免了与中国进口花卉的激烈竞争,并计划探索新的热带花卉品种。
    • 第十七章:农民支持结构
      • 本章指出马来西亚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种植者是农业社区中被忽视的群体,他们面临的诸多问题长期未解决,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和网络应对挑战。
      • 农民协会在表达农民需求和关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马来西亚蔬菜种植者联合会、金马仑高原花农协会和马来西亚水果种植者协会。
      • 农民代表:蔡义盟(Chay Ee Mong)和廖有发(Liew Yow Fatt:他们作为农民协会的领导者,长期致力于解决土地、研究支持、生产成本、营销基础设施和国际竞争等问题。
      • 强调了政府机构如马来西亚农业研究与发展学院(MARDI)和联邦农业营销局(FAMA)在提供当地种子和农业技术方面的不足,导致农民竞争力受损。
      • 人物:高永华(Ko Weng Wah:一位已退休的MARDI植物病理学家,他在金马仑高原致力于研究和防治蔬菜病害,并推广使用雨棚等环保方法。他还研究了热带水果的种植,但因病害问题导致柑橘种植失败。
      • 人物:张振强(Cheang Chin Chan:作为中文农业月刊《农世界》(Agroworld)的出版人,他致力于为农业社区提供实用信息,促进农民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填补了研究支持和信息流动的空白。
      • 本章总结,若要实现政府的农业目标,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帮助农民克服障碍,特别是对小型生产者而言,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
  • 结语
    • 第十八章:岁月不老,耕耘不止
      • 本章总结了华人种植者、农民和农业劳工在马来西亚农业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 强调了诸多华人先驱者,如林连登、郭鹤年、谭陈言、陈嘉庚、陈祯禄、李莱生、李深静等人的远见、开拓精神和不懈努力,确保了各自作物领域的繁荣。
      • 除了上游生产,华人还在橡胶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如李光前、沈业良、林伟才)以及研究(如朱庆合、黄瑞桂、朱婉美)和行业协会(如文荣周、蔡义盟、廖有发)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 指出华人农业社区通过将荒野变为农田,废弃矿地变为菜园,丛林变为整齐的种植园,克服了土地、资本和知识的匮乏。
      • 也反思了华人农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早期转移耕作导致的土地退化,以及大规模种植园发展对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 提及了种植园扩张对原住民社区的冲击,导致他们土地丧失和文化流失,呼吁在农业活动中尊重原住民权利和环境可持续性。
      • 最后,强调了华人农业社区的独立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依靠自身资源和集体力量克服困难,但同时也指出政府支持对解决小型农民面临的土地、成本和研发等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对各章节的梳理,本书全面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在国家农业发展中,从拓荒到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多元而关键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