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历史期刊 Jurnal Sejarah Johor 1982 年 6 月

 

柔佛历史期刊 Jurnal Sejarah Johor 1982 6

 


19826月出版的《柔佛历史期刊》,并包含了该期杂志的封面信息、编委会成员名单以及部分文章的节选。文章内容涵盖了柔佛苏丹易卜拉欣继位、柔佛州旗的历史演变、柔佛皇家卫队(JMF)的社会功能,以及二战期间柔佛新山的历史事件。此外,还特别介绍了东姑阿姆潘·玛丽亚姆公主的生平与慈善事迹,以及拿督彭胡鲁·沙烈作为地方领袖在抗击共产主义势力中的重要作用。文献还提及了柔佛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并呼吁保护和研究柔佛州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柔佛历史期刊 1982 6 月》是一本深入探讨柔佛州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刊物,由马来西亚历史协会柔佛州分会 (Persatuan Sejarah Malaysia Cawangan Negeri Johor) 精心编纂。本期刊旨在以负责任的方式回顾柔佛的历史,以配其在马来西亚历史上的辉煌地位。期刊以“JAUHAR”(源自阿拉伯语,意为宝石)命名,象征着柔佛本身就是一颗历史的宝石,并希望未来能孕育出更多致力于历史研究的学者。

该期刊收录了多篇由本地历史学家和学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柔佛州从古至今的多元历史面向。

章节概述:

  • 卷首语 (Setitis Tinta) — 主编:Dato' Haji Jumaat b. Dato Haji Mohd Noor
    • 这部分是期刊的引言,主编表达了成功出版这本期待已久的柔佛历史期刊的喜悦。他解释了期刊名称“JAUHAR”的由来,它不仅指宝石,也可能与“JOHOR”一词的发音相似,暗示了柔佛作为历史宝石的地位。卷首语强调了柔佛在马来西亚历史上的重要性,并呼吁更多历史学家参与到尚未探索的柔佛历史研究中来,期望“JAUHAR”能成为一本具有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历史期刊。
  • 柔佛历史协会 (Persatuan Sejarah Johor) — 作者:Encik Ahmad Haji Samion
    • 本章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历史协会柔佛州分会的成立背景、宗旨和主要活动。
      • 成立与宗旨:柔佛分会于 1969 7 18 日在苏丹阿布巴卡师范学院礼堂举行了成立典礼,旨在提高人们对马来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化和习俗的兴趣。其目标还包括鼓励保护历史和文化遗迹,协助历史记录、民间故事、传统和语言的研究与保存,并出版历史杂志和其他出版物。
      • 重要活动:该分会举办了多项年度活动,例如:
        • 1970 年为彭胡鲁阿卜杜勒·马吉德··哈巴布墓地揭幕纪念牌。
        • 举办历史讲座,邀请知名教授如 Roolvink Selamat Muljana 演讲。
        • 1972 年为苏丹阿拉乌丁·利亚亚特·沙一世 (Sultan Alauddin Ria'ayat Shah I) 墓地举行纪念石揭幕仪式,强调其在马六甲苏丹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 1970 年起,为柔佛州的学校和师范学院学生举办历史论文比赛。
        • 努力记录柔佛州重要领导人的生平历史,如 Dato' Jaafar Bin Mohamad 等。
        • 1973 年举办了马来西亚文化展览,展示马来西亚特别是柔佛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
        • 进行历史遗迹考察和研究,包括柔佛州及新加坡直落布兰雅的历史地点。
        • 积极记录地方历史,例如 1976 年出版了穆阿 (Muar) 的学校教育史和新山的开埠史。
        • 协助泰国的历史研究。
        • 推动建立柔佛州博物馆,并为此提交了详细的计划书。
        • 1979 年马来西亚历史协会银禧纪念期间,举办了大规模的柔佛州历史展览,展示了柔佛王朝、政治发展、钱币、传统乐器、政府文件、传统服饰等多个方面的历史文物和资料。
        • 与柔佛州教育局合作出版了《柔佛州学校历史》一书,旨在提升本地历史研究的价值和爱国精神。
        • 举办了柔佛传统艺术表演,展示了柔佛丰富的马来文化艺术遗产。
        • 协助教育电视台拍摄历史剧《柔佛-廖内王国》。
        • 成功举办历史论文和历史问答比赛,柔佛州代表还在全国层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 举办历史摄影比赛。
        • 1981 年协助举办了土著成功与国家稳定博览会
      • 本章强调了该协会在推广历史教育、保存历史遗产以及促进地方历史研究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贡献。
  • 1940 年代新山历史事件回顾 (Sorotan Perisliwa-Peristiwa Sejarah di Johor Bahru 1940-an) — 作者:Encik Mohd Ayub Hj. Noor
    • 本章回顾了 1940 年代新山发生的一系列关键历史事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马来亚联邦 (Malayan Union) 形成期间。
      • 战前建设与苏丹归国:文章首先提到了 1940 年代初新山的建设,包括中央医院、柔佛军事部队 (JMF) 总部和政府大楼的建设,以及苏丹依布拉欣 (Sultan Ibrahim) 1941 年从伦敦安全归国的消息,给柔佛人民带来了希望。
      • 日军入侵与新山沦陷:随着日本在 1941 12 8 日攻陷哥打巴鲁,日军迅速南下。1942 1 31 日,新山最终沦陷。文章详细描述了日军空袭新山,以及英军撤退时炸毁柔佛海峡堤道吊桥的惨状,这被视为朋友变敌人的行为。
      • 日占时期的生活:日军占领后,尽管苏丹依布拉欣因曾获得日本天皇的勋章而受到尊重,但新山人民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食物短缺,物价飞涨。
      • 战后与马来亚联邦1945 8 月,日本投降,英军重返马来亚。1946 6 8 日,新山举行了盛大的胜利游行,纪念二战结束。然而,英殖民政府推出的马来亚联邦计划(旨在削弱马来统治者的权力)引发了马来人民的强烈反对。
      • 反马来亚联邦运动:拿督翁惹化 (Dato' Onn bin Jaafar) 等柔佛马来领袖积极领导反对运动,组织群众大会和抗议游行。文章还引用了 Lt. Col. Musa Hj. Yusuf 在群众大会上的激动人心的演讲,强调马来亚的独立主权和反对不公正的条约。
      • 巫统的诞生:在新山,马来亚统一国民组织 (UMNO) 1946 5 11 日正式成立,拿督翁惹化被选为第一任主席。巫统的成立成为马来民族争取独立的重要里程碑,最终促成了马来亚联邦的废除和马来亚联合邦 (Persekutuan Tanah Melayu) 的成立。
      • 社会和经济发展:本章还提到了战后柔佛马来女性在教育和政治中的努力,如创办马来亚半岛马来女学生高等教育基金会,以及马来人在经济领域(如杂货店、小型企业)的尝试。
      • 附录还详细记载了柔佛政府大楼奠基仪式的细节和柔佛海峡堤道的建设时间。
  • 柔佛旗帜历史 (Sejarah Bendera Johor) — 作者:Encik Mohd. Salleh bin Mohamad
    • 本章探讨了柔佛州旗的历史、设计演变及其象征意义,同时也普及了旗帜学 (Vexillology) 的概念。
      • 旗帜的起源与象征:文章指出旗帜作为民族、政府和军队的象征,在世界各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旗帜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亵渎旗帜是严重的罪行,不同国家之间旗帜的悬挂方式也有严格规定,以示尊重或从属。
      • 柔佛旗帜的演变:柔佛州旗经历了多次演变,自 1855 年柔佛苏丹国成立以来,从最初的纯白旗帜(象征马来统治者的主权),到后来加入了新月和星星的蓝色旗帜,再到人民旗帜(黑色背景)。
      • 颜色象征:章节详细解释了柔佛州旗中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白色代表统治者的主权,红色代表王室继承人/摄政王/王子(或勇士/领袖),黄色代表王室成员,黑色代表州和人民,蓝色(天蓝色和海军蓝)则分别代表王室特权和州政府行政。
      • 旗帜升降规范:文章也列出了柔佛州旗的升降规定,例如州旗每日应从日出升起至日落降下,王室旗帜仅在苏丹出席特殊仪式时悬挂等。
      • 最后,本章还引用了 1935 年柔佛州纹章和旗帜法案 (Akta Jata dan Bendera-bendera Negeri) 的内容,强调了苏丹对旗帜设计和使用的最高权力。
  • 柔佛军团 (Askar Timbalan Setia Negeri Johor - Johor Military Forces) — 作者:Yahya bin Ahmad
    • 本章探讨了柔佛军团 (JMF) 作为柔佛州独特和骄傲的象征,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多重角色。
      • 历史与独特性JMF 1885 年成立,巩固了马来传统的军事制度,并融入了现代纪律和对苏丹的忠诚。它使柔佛州区别于马来亚半岛其他州,被视为柔佛自由、主权和卓越的象征。
      • 社会流动与教育:在 20 世纪初,马来人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就业面临挑战。苏丹依布拉欣利用 JMF 作为就业流动代理人,为马来人提供了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体系的不足。
      • 军事训练与社会经济角色JMF 不仅提供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承担了社会经济任务,例如在橡胶价格波动时期进行橡胶种植和森林清理工作。
      • 苏丹的权威与英殖民者的担忧:苏丹依布拉欣对 JMF 的高度掌控,以及他坚定的马来沙文主义立场,使得英国殖民者对其权力感到担忧,因为这可能威胁到英国在柔佛的利益。尽管如此,JMF 在二战前逐渐现代化,并参与了英国在新加坡的防御行动。
      • 文章特别提到了几位在 JMF 服役并获得卓越成就的马来人,例如 Ibrahim bin Ismail,他在二战期间因其军事行动而获得英政府的 M.B.E 勋章。
  • 东姑安潘玛丽亚姆 (Tunku Ampuan Mariam) — 作者:Encik Ahmad Haji Samion
    • 本章是对东姑安潘玛丽亚姆(Tunku Ampuan Mariam)生平的传记,重点介绍了她作为一位贵族和慈善家的贡献,特别是她对教育的奉献。
      • 早期生活与婚姻:东姑安潘玛丽亚姆于 1871 12 21 日出生于新加坡,是柔佛苏丹阿布巴卡的长女。她后来嫁给了彭亨苏丹艾哈迈德之子东姑马哈茂德 (Tunku Mahmud),并在彭亨度过了她的婚姻生活。
      • 悲伤与回归:苏丹阿布巴卡于 1895 年去世,东姑玛丽亚姆因身在彭亨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而悲痛欲绝。后来,在彭亨苏丹艾哈迈德和苏丹马哈茂德相继去世后,柔佛苏丹依布拉欣邀请她回到新山居住,她选择了 Istana Mastika Embun 作为她的新居。
      • 慈善事业与遗产:二战期间,Istana Mastika Embun 曾被日军侵占。战后,东姑安潘玛丽亚姆决定将这座宫殿捐赠作为教育机构,造福马来亚半岛的女性学生。这座宫殿后来成为了东姑安潘玛丽亚姆公主学院的一部分。
      • 她因其慈善和慷慨获得了家族勋章”(Darjah Kerabat) 一等勋章,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尽管她于 1952 年去世,但她的慈善精神和教育遗产仍然在后世中延续。
  • 彭胡鲁(Panglima)萨利赫 (Penghulu (Panglima) Salleh) — 作者:Cik Noriah bte Abd. Rahman
    • 本章详细记述了彭胡鲁萨利赫 (Panglima Salleh),又名基艾萨利赫 (Kiai Salleh) 的生平,他因在 1945 年(日本占领末期和英军重返马来亚之前)对抗共产党的英勇事迹而闻名柔佛特别是巴株巴辖。
      • 早年与转变:萨利赫··阿卜杜勒·卡里姆 (Salleh bin Abdul Karim) 出生于 1916 年,早年生活贫困,性格顽劣,甚至有偷窃行为,因此被称为黑萨利赫。然而,一次梦境中的指引让他痛改前非,开始信仰宗教,并获得四句经文”(Ayat Empat)
      • 对抗共产主义者 (Bintang Tiga)1945 年,共产党(又称“Bintang Tiga”)在巴株巴辖地区横行霸道,杀害马来人并烧毁他们的房屋。彭胡鲁卡里 (Penghulu Kari) 委托萨利赫领导马来人对抗共产党。尽管有人质疑他的过去,但萨利赫凭借其超凡能力和红色腰带”(Selempang Merah) 及其追随者,成功击败了共产党的堡垒。
      • 和平努力与认可:萨利赫曾两次试图与共产党领导人谈判以实现和平,但均告失败。后来,在拿督翁惹化的介入下,萨利赫取消了对巴株巴辖市的进攻,避免了大规模冲突。因此,他被苏丹依布拉欣授予“Panglima”(司令)头衔,并于 1945 年被任命为巴株巴辖第四区彭胡鲁。
      • 宗教领袖与精神治疗师:萨利赫在成为彭胡鲁后,继续致力于消除共产主义威胁,并作为一位宗教老师 (Tuan Guru) 广受尊敬。他为寻求精神治疗、安全保护或开智慧的人提供帮助,特别是红色腰带四句经文广受欢迎。
      • 本章强调,彭胡鲁萨利赫的奋斗是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而非针对某个民族。他是一位致力于保护马来民族宗教和尊严的英雄。
  • 柔佛足球历史 (Sejarah Bolasepak Di Negeri Johor) — 作者:Encik S. A. Rahman Ali
    • 本章回顾了足球这项运动在柔佛州的发展历史,从其引入到成为一项受欢迎的体育活动。
      • 起源与引入:足球并非马来本土运动,而是源自西方(特别是英国),后经不断完善成为团队运动。文章追溯了足球在柔佛的引入,指出早在柔佛政府迁至丹戎布蒂里 (Tanjung Puteri) 之前,在新加坡直落布兰雅 (Teluk Belanga) 时,英国海员的足球活动便已影响了当地居民。
      • 普及与早期发展:在苏丹依布拉欣统治时期,足球在柔佛,特别是新山,变得非常流行。一些足球俱乐部相继成立,如 1895 年在新山成立的足球俱乐部,其主席正是当时的东姑依布拉欣 (Tengku Ibrahim)。早期的比赛在新山的王宫草地和新加坡板球俱乐部举行。
      • 标志性比赛:文章记载了一场 1895 年柔佛队与新加坡队之间的友谊赛,柔佛队失利,这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
      • 器材与场地: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柔佛的球员开始使用标准足球,并从国外进口足球鞋和球衣。当时的足球场不如现代体育场美观,新山的早期球场位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所在地,后来则迁至王宫草地。
      • 著名球员与冲突:章节列举了 1909 年至 1941 年间柔佛州多位著名足球运动员和裁判的名字。文章还提到了一场 1920 年警察队与 JMF 队之间的比赛,因球员冲突导致比赛中断,这反映了当时比赛的激烈程度和球员的激情。
      • 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柔佛的足球活动曾一度暂停,部分球员甚至加入了柔佛志愿部队。二战期间,由于生活艰难,足球场甚至被用作种植木薯的地。战后(1946 年)足球运动才得以恢复。

总结评价:

《柔佛历史期刊 1982 6 月》是一份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的本地历史刊物。它通过多篇深入的专题文章,全面地介绍了柔佛州的多个历史面向,包括政治演变、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重要人物传记。

这份期刊的主要亮点在于:

  • 本地视角:所有文章均由对柔佛历史有深入了解的本地历史学家和研究者撰写,提供了独特的本土视角,填补了许多官方历史可能缺失的细节。
  • 多样性主题:从机构的成立、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旗帜象征到体育运动的发展,期刊涵盖了广泛的主题,使得读者能够多角度地了解柔佛州的过去。
  • 史料价值:文章中包含了大量具体的日期、人物姓名、事件描述以及引用自报纸、口述历史和档案的资料,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和研究线索。
  • 人物深度刻画:对东姑安潘玛丽亚姆和彭胡鲁萨利赫等人物的传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更深入挖掘了他们的精神品格和对社会的贡献,赋予了历史人物更丰富的内涵。

总而言之,该期刊不仅是对柔佛州历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也是对马来西亚历史学界的一项重要贡献。它对于对柔佛州乃至马来西亚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珍视马来西亚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