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马华人私会党的研究

海外华人社会硏究丛书之八

 

星马华人私会党的研究

著作者:麦留芳

译述者:张淸江


主编者:李亦园 郭振羽

正中书局印行

 

 

海外华人社会究丛书总序

 

中央究院民族学究所自民国五十一年起,接受中国东亚学术究计划委员会之支持,开始从事「华侨社会」之究。当时究的理念,是把海外华人社会当作中国文化的一个实验室,企图藉实地调查以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入的社会组织在本土以外的环境下是如何适应与发展,同时也可以与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实验室一台湾的究互为比较,以便在某一程度上达到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说的控制的比较(controlled comparison)。本丛书的编者之一亦园曾实际参与此一究计划,并先后前往砂捞越及马来亚从事田野究工作,本丛书第二号「一个'移殖的市——马来亚华人市生活的调查究」,是此一工作的一部分成果。其后因东亚学会的经费缩减,无法再支持费用庞大的海外调查计划,而亦园也因本身课务与行政职务缠身,不可能作长时间的海外田野工作,以致整个计划暂趋迟缓,其间虽陆续有室内究成果发表,而民族学究所也始终以华侨社会究为究的重点之一,但工作的推展巳欠缺动力。

 

民国七十一年秋季,本丛书的另一编者振羽受聘为民族学究所客座授,其任务之一是重振民族所华侨究的传统。其间除努力促进究工作的再重整外,也觉得推广的工作甚为重要,只有对华侨学术究工作多作介绍与推广,才能吸收更多年轻学者参与,所以我们决定编辑一套「海外华人社会究丛书」,以作为推广工作的基础。于是由所方推定亦园、振羽与文崇一授三人组成小组负责筹划,由文先生负责接洽出版书局,而亦园与振羽则负编辑之责。

 

当我们开始筹划丛书编纂之时,首先觉得初期民族所的华侨究只着重于东南亚区域似已嫌狭窄,所以决定丛书的范围应该在地域上包希全世界各地的华侨;其次,前此的究较着重于华侨如何适应于当地的环境,近年的趋势则兼及对现代化的响应,所以我们在编辑时对古典与现代的著作都尽量顾及。此外,我们也希望尽可能多选华裔学者的作品,但也不排除西方学者的著作,以求其观点的均衡。

 

经过我们仔细的挑选,终于决定了十三本著作,作为「海外华人社会究丛书」的第一辑,并希望如能顺利出版,或将再编第二辑。第一辑的十三本书如下:

 

第一号 东南亚华人社会(上册) 李亦园等著

第二号 东南亚华人社会(下册) 李亦园等著

第三号 一个移殖的市——马来亚华人市生活的调查究 李亦园著

第四号 美国华人经济现况 吴元黎主编 广树诚译

第五号 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 郭振羽著

第六号 海外华人与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吴元黎、吴春熙合著、陈永墀、杨保安合译

第七号 巴布亚新几内亚华人百年史(18801980)   吴燕和著、王维兰译

第八号 星马华人私会党的究 麦留芳著 张江译

第九号 砂捞越华人史 陈约翰(John Chin)著 梁元生译

第十号 爪哇土生华人的政治活动(19171942) 廖建裕著 崔贵强译

第十一号 新加坡华人的家庭与婚姻 Maurice Freedman著郭振羽、罗伊菲合译

第十二号 夏威夷的华裔移民 Clarence Glick著吴燕和、王维兰合译

第十三号密西西比的华人 James Loewen著 何翠萍译

 

这十三本专著中,第一、二号是编集六篇在国内发表有关华人社会的论文而成,可以说是专为本丛书而编的论文集。第三号是编者之一亦园在民国五十年代末期的田野究报,因绝版多时,特商得所方之同意列入本丛书予以再版。第五号「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则是另一编者振羽在民族学究所客座期间的究报,也一并列入本从书。除去以上四号之外,其余九种都是从英文原著翻译而成,其目的在对国内学者介绍西文的华侨究著作,这也是本丛书的特色之一。

 

在区域的分布上,除去第一、二号属通论性者之外,仍以东南亚华人社会占最多,共有七本,其他则美国华人究占三本,大洋洲华人有一本。在著者的分布上则有三本是西方学者,其他十种分别为十一位华裔学者所撰。在译者方面,我们都十分小心邀约,大都是对华人社会问题素有究的学者,有些甚至是著者的好友或者是著者的夫人,所以全丛书的译文可说都畅顺而信达。

 

这一套丛书的出版,首先应该感激民族学究所的支持,以及同意选用其专刊与集刊上的论文。文崇一授努力为本丛书催生,正中书局蒋廉儒总经理、颜元叔总编辑慨允由他们设法编印,侨务委员会在经费上全力支持,使本丛书得以问世,都是我们最要感谢的。编者亦园与振羽在他们究的历程中,长期得到许多海外华侨友人的协助与支持,我们谨以这一套究他们的书献给他们。

 

李亦园 郭振羽

一九八五年四月序于南港

前言

 

首先,我非常感激瓦兹散授(E. W. Vaz)、福尔汀敎授(H. J. Fallding),韦斯休斯敎授(K .Westhues)、克雷西敎授(D. R. Cressey)Y. S.何敎授以及出版社的一位匿名审稿人,对本书提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我也感谢前此任职于新加坡刑事侦查局(Criminal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的黄秋声先生(Patrick Wee),和新加坡大学的旧同僚;他们针对本书的硏究课题,同我进行讨论,使我获益不浅。

 

在硏究过程中,承蒙一些机构的好意协助,硏究工作方能顺利进行。这些机构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院、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档案及文献馆、新加坡大学图书馆和社会学系、新加坡东南亚硏究学院图书馆、某监狱当局、吉隆坡国家博物院、八打灵查也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马六甲博物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一并在此致谢。

 

对于那些我访谈过,和安排我进行访谈的人士,虽然我不能随意披露他们的姓名,但我要特别感激他们对本书的撰写所作的极宝贵的贡献。

 

在鸣谢对象的名单中,如果不加入内人和小女,不免有所欠缺,尤其是她们的纯朴智慧,不时敦促我注重生活轻松的一面。

 

末了,我谨将此书献给我的母亲。她老人家竟无法多等待几个月,亲睹此书的完成,便撒手西归。

 

 

目次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緖论

第二章 秘密组织与华人私会党

第一节 问题

第二节 定义

第三节 秘密会社的类型

第四节 秘密会社兴起与持续的根源

第五节 变项

第三章 间接管治天地会公司

第一节 政治控制与华人私会党

第二节 早期海峡殖民地的华人

第四章 活动模式:行业垄断

第一节 四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传统不满与思想差距

第三节 不同行业垄断

第四节 华人私会党的作用

第五节 冲突的根源:行业垄断

第五章 私会党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变化

第一节 现代化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党徒组合的变化

第三节 私会党的内部结构

第六章 私会党活动模式:地盘划分

第一节 早期海峡殖民地华人私会党的地盘划分

第二节 现代私会党的地盘模式

第三节 争取活动地盘的历程

第四节 冲突与解决

第七章 通过共生参与减少冲突

第一节 小区参与

第二节 社会参与

第三节 长寿与短寿的私会党

第八章 私会党的差异活动模式

第一节 海峡殖民地早年时期

第二节现代时期

第九章结论

 

附录

一、华人私会党活动年表

二、华文街名注解

三、新加坡社公庙所保存的神主牌

四、华人私会党若干社会经济特征

五、马来西亚半岛洪门会的「诗词」

六、硏究方法与资料源

七、中英文译名对照表

参考书目

 

附表

2-1 秘密组织的适应方式与基本特征

3-1 政治控制类型与若干地区的公司或帮会的关系

4-1 本地华人私会党主要发展阶段

4-2 温尼根据思想差距对1867年本地华人私会党所作的类分

4-3 海峡殖民地主要华人方言羣体从事某些行业概况

4-4 1678~1901年间马六甲华族人口

4-5 1787-1901年间槟榔屿与威士利省华族人口

4-6 1819-1901年间新加坡华族人口

4-7 1806~1807年至1829-1830年间槟榔屿地区包税人一览表

5-1 1880-1956年间马来联邦华人锡矿与欧人锡矿锡苗产量变化比较图

5-2 1971年一百名在狱私会党徒扣禁前就业情况

6-1 1971年一百名在狱私会党徒加入私会党的原因

7-1 1971年一百名在狱私会党徒对三种价値观的看法

8-1 1941-1975年间本地华人私会党的活动水平

 

附图

1.1678年马六甲华族移民分布图

2.1613年马六甲西区图

3.现代本地华人私会党基本阶序结构

4.十九世纪英属海峡殖民地主要华族方言羣体分布图

5.早期海峡殖民地华人庙宇会馆分布图

6.1969年美罗鎭两个华人私会党活动地盘分布图

7.19451969年间怡保市华人私会党活动地盘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