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这场运动,从六十年代初开始,贯穿七十年代,紧接着又由八十年代迈入九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卅年崎岖路程。
在这场百年树人的运动中,也历炼了一批又一批毅然响应时代号召,勇于肩负时代使命的中坚之士,并且成为这些年代里,积极维护华教的发展及争取华裔合理权益的中流砥柱人物。
林玉静是在这场运动中,约卅年釆没有间断地,出钱出力,任劳任怨,身体力行,捍卫和推动华教发展,及争取华裔权益的华社领袖之一。
他曾经率领一批友侪同道,日夜挨门沿户招生和筹款,使一度全校只剩下卅名学生的巴生兴华中学,及全校仅有三名学生的巴生中华中学,从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振兴过来,并且发展成为今日雪兰莪州四间华文独中之中,校舍雄伟堂煌,设备日益完善的其中两间独中。
他甚至曾为了坚守捍卫华文教育的立场,遭马华公会开除党籍。
在他自一九七五年开始担任全国华校董事联合会(董总)副主席,及于一九八七年出任董总代主席,和担任雪兰莪州董事联合会与巴生四独中发展工委会主席期间,积极领导华社推展华教的同时,本身除了捐献款额,也通过他在商业上的便利,协助董总在商业投资中获得丰厚盈利的巩固资金。
林玉静担任巴生兴华中学和巴生中华中学董事长,至今已约廿年。他对这两间华文独中的复兴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贡献良多。
兴华中学创于一九四七年。当时,巴生中华中学的学生因挽留张联宗校长,引起学潮。一批学生离校和家长创组『兴华中学』,有『复兴中华』之义。当年获准注册,学生即在一间租来的亚答屋上课。一九四八年,增建高中,于一九五一年拥有新校舍。
在一九六0年面对改制的强大压力和冲击下,兴华坚决拒绝改制,但是,学生却由一九六一年开始,由四百五十一名逐年减少,到一九六八年,只剩下三十名学生,面临关闭的危急情势。
一九六九年,兴华校友会起而领导校政。林玉静当时是兴华校友会主席,被推选出任董事长,展开全面彻底改革的工作,重聘校长和教师,修补校舍,整理校园,并且动员全校董教员生,日夜奔走筹募发展基金,并且奠下重建兴华大计。郑瑞玉校长由一九七四年开始在兴华长校。
于一九七八年成立扩建校舍委员会时,林玉静被选为主席,负责筹划建校大计,并且率先捐献十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一举筹获一百五十万元。八二年完成第一期首阶段扩建工程,建竣一幢四层楼的新校舍。翌年,又完成第一期第二阶段的扩建工程。
于一九八五年,兴华中学开设计算机班,成为巴生区最先提供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并赶建大礼堂,学生人数增至一千三百卅四人。
八六年又建科学楼,设有物理室,化学室,生物室,井添置仪器,加强理科教学。随后增建第五层楼充作学生宿舍。接着赶建行政楼。
兴华中学目前有学生约一千八百名,是雪州四间华文独中之中规模最大的学府。
由于校誉日隆,学生人数每年不断增加。董事部已计划另觅十亩校地,井计划通过发行彩票等方式为该校筹募另外的一千万元,全面发展兴华中学。
巴生中华中学创于一九一二年。原名中华学校。于一九三六年改名为中华中学。一九四一年因日军南侵停课。到一九四五年复课。
一九六二年,因大部份班级改为国民型中学。那些不接受改制的部份班级只有四十三名学生,改在下午上课。
但改制后,学生日减。到一九七三年,全校仅存三名学生。教育局来函勒令停办,前途岌岌可危。当时在任董事长郑遂文召集董事、赞助人及社团代表联席大会,决心力挽狂澜,成立『复兴中华委员会』。
林玉静被推选出任『复兴中华委员会』之首。随即展开行动向教育局据理力争,同时发出『复兴中华』的呼号,展开挨门沿户的招生运动,获得家长和社会人士热烈响应,学生人数回升至八十名。
他也被推选为随后成立的『中华兴建委员会』主席。
一九七四年,发动全校董教员生共同合力筹建校舍。
经过多年筹划,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中华中学耗资逾三百万元推展建校计划。第一期前半段建校工程于一九八八年完成,兴建了廿四间教室,行政中心,计算机中心,图书室,贩卖室,辅导室及梯级型冷气大礼堂。
旋即又举办千人宴筹募基金,推展后半段的建校计划;兴建一座可容纳四百名寄宿生的宿舍,活动中心,餐厅,图书馆,六间教室,及综合科学实验室,生物室,化学室,物理室,地球科学室。
巴生中华中学目前有约一千名学生。现任校长是许秀华博士。
林玉静于一九五六年念初中一时,因是家中长子必须协助父亲林朝阳打理业务而停学。踏出当时还是亚答屋的校门时,他即积极参加校友会活动,先后当过文书和财政,于一九六六年开始担任主席职。
和林玉静属前后期同学,及一同在参加校友会活动时,共赴时艰,肩负振兴兴华,复兴中华的时代使命的友侪,包括兴华中学创办人之一的吕士森,现任兴华副董事长颜振聪,总务苏顺昌及画家庄金秀等巴生滨海区的热心人士。
回想当年在艰苦中奋斗的往事时,他们说,那时候,在校友中,林玉静是唯一的有车人士。每次要出动向校友收年捐时,就由林玉静开着他的那部旧车,一家又一家去鸠收。一年的年捐是二元。但是有时奔走了整日,深夜才回到家,收到的年捐总数不到十元。
每次出动收年捐和筹款,车费和饭钱全由他掏腰包。每次要捐钱,也总是由他带头出钱。
这种出钱出力,任劳任怨,热心教育的精神作风,至今没变。
颜振聪说,一直到现在,除非他出国或有事先请了假,否则是风雨不改,一定出席董事会,亲自参与商讨和筹划。会务繁忙时,会议由上午开到凌晨甚至三时,却不以为苦。
在他们的心目中,林玉静这位同窗老友,乐观,开朗,在校友会时期就展现了领导才能。即使是现在,在企业界大展拳脚,事业蒸蒸日上时,也不端架子,不居功;由于在企业界的丰富经验和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眼光看得远。经常对兴学办教包括师资训练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林玉静于一九三六年四月廿六日生于巴生,祖籍福建永春。廿五岁开始从商。早年投资创立富产鱼网和工业氧气。
他目前是富产机构和温利集团的副主席和董事经理,业务包括投资,制造,棕油提炼业和快餐业。
他目前也是大马中华工商联合会署理会长,吉隆坡及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会长,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会长,大马福联会会长。
林氏平素作风平实,不唱高调,是一位锋芒不露的华社领袖。但是,勇于针贬时弊,必要时立即通过文告抨击于民不利的措施,及时反映民间尤其是华社的心声和意愿。
在商会方面,通过健全的组织推展会务,把握时机为会员华商开拓和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机会和联系。在担任隆雪中华工商总会会长后,随即积极展开筹建会所计划。于今年中月初,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郑鸿业之邀,亲自率领赴华工商考察团,到中国,成为成立于一九0四年的隆雪中华工商总会从该会名义组织的高层代表团赴华考察访问的历史性第一次。加强马、中的贸易和商业联系,进一步促进马中直接贸易的良好关系。
业务虽然众多繁忙,但推动华教发展是他坚定的执着。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华文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民族文化事业,不但要有很多经费,也要有很多人来一起做,合力争取华裔在国家宪法下的合法权益。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展,他主张采取企业化手法为独中筹设发展基金。
他说,办教育是不能没有钱就停下不办的。有了稳固基金,才能积极地推展华文教育持续不断的发展。
于一九八七年,他在属下的富产机构采用换股方式全面收购温利活性白泥的股权时,协助董总投资小组换取富产机构股票后,趁着市价偏高时脱手,赚得二百五十万元盈利,加强董总的资金。
他也是巴生滨海区班达马兰华文小学B校董事长。此外,他曾担任许多团体机构的重要职位,包括于独立大学有限公司理事等。
对于钱财和教育,他的看法是,两者都重要,但不能相提并论,却须相辅而行。在商场上订单的洽商,合同的订立,分秒必争。但是每个人都应贡献一些时间,共同维护教育。
他说:这个社会,钱重要。没有钱,社会不能有所发展。生意有赚钱,对社会的繁荣进步,和对个人,都有好处。
在推动华文教育中,包含有他的人生理想及对社会的关怀。他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为家庭社会工作的时间不长。大家拨出时间,把教育办好,比什么都更值得。』
『在今日发展迅速,竞争强烈的工业时代,华人子弟必须加强教育。从目前大马人口比例来看,只有加强华人子弟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减少失业,这样才能受到尊重。同时,有了好的经济条件,也能带动其它各方面的发展。』
为人随和的林氏,办教育的态度却是非常认真。他说:办教育,是要用现实良心来办的。当这么多家长有信心把孩子送到华文独中就读时,这是因为华文中学已受到大家的重视。这是最大的安慰,也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精神受到很大的鼓舞。
由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的壮年;他珍惜和一批友侪同道,为挽救,捍卫和发展华教奔忙而磨练滋长出来的情谊。
在他看来,出来办教育,大家都是为推展华教而来,把私人问题和政治歧见放到一边,大家坦诚,出钱出力为华教。可以感觉到真正的人情味。这是金钱买不到的。
他是一位赞成学生参与建校筹募活动的董事长,认为学生参与学校筹款运动,是生活教育重要的一环,也是成长过程的宝贵经验。
他说,学生在劝捐的过程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士,有时得到鼓励,有时遭到冷言冷语,这可练就他们受挫折的勇气,也使他们感受建校的困难,更加爱校和护校。
他常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福气的人。一种是能干的人。运气,是要靠努力工作才会来。
林玉静:沿门逐户招生筹款 存亡关头振兴两独中
黄水莲
黄水莲
林玉静
引言
挽救,捍卫和发展华文教育运动,是本邦华裔经历了一场严峻的时代考验后,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的一桩春秋大业。这场运动,从六十年代初开始,贯穿七十年代,紧接着又由八十年代迈入九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卅年崎岖路程。
在这场百年树人的运动中,也历炼了一批又一批毅然响应时代号召,勇于肩负时代使命的中坚之士,并且成为这些年代里,积极维护华教的发展及争取华裔合理权益的中流砥柱人物。
林玉静是在这场运动中,约卅年釆没有间断地,出钱出力,任劳任怨,身体力行,捍卫和推动华教发展,及争取华裔权益的华社领袖之一。
他曾经率领一批友侪同道,日夜挨门沿户招生和筹款,使一度全校只剩下卅名学生的巴生兴华中学,及全校仅有三名学生的巴生中华中学,从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振兴过来,并且发展成为今日雪兰莪州四间华文独中之中,校舍雄伟堂煌,设备日益完善的其中两间独中。
他甚至曾为了坚守捍卫华文教育的立场,遭马华公会开除党籍。
在他自一九七五年开始担任全国华校董事联合会(董总)副主席,及于一九八七年出任董总代主席,和担任雪兰莪州董事联合会与巴生四独中发展工委会主席期间,积极领导华社推展华教的同时,本身除了捐献款额,也通过他在商业上的便利,协助董总在商业投资中获得丰厚盈利的巩固资金。
林玉静担任巴生兴华中学和巴生中华中学董事长,至今已约廿年。他对这两间华文独中的复兴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贡献良多。
兴华独中傲视雪州
兴华中学创于一九四七年。当时,巴生中华中学的学生因挽留张联宗校长,引起学潮。一批学生离校和家长创组『兴华中学』,有『复兴中华』之义。当年获准注册,学生即在一间租来的亚答屋上课。一九四八年,增建高中,于一九五一年拥有新校舍。
在一九六0年面对改制的强大压力和冲击下,兴华坚决拒绝改制,但是,学生却由一九六一年开始,由四百五十一名逐年减少,到一九六八年,只剩下三十名学生,面临关闭的危急情势。
一九六九年,兴华校友会起而领导校政。林玉静当时是兴华校友会主席,被推选出任董事长,展开全面彻底改革的工作,重聘校长和教师,修补校舍,整理校园,并且动员全校董教员生,日夜奔走筹募发展基金,并且奠下重建兴华大计。郑瑞玉校长由一九七四年开始在兴华长校。
巴生兴华独中大兴土木。
于一九七八年成立扩建校舍委员会时,林玉静被选为主席,负责筹划建校大计,并且率先捐献十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一举筹获一百五十万元。八二年完成第一期首阶段扩建工程,建竣一幢四层楼的新校舍。翌年,又完成第一期第二阶段的扩建工程。
于一九八五年,兴华中学开设计算机班,成为巴生区最先提供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并赶建大礼堂,学生人数增至一千三百卅四人。
八六年又建科学楼,设有物理室,化学室,生物室,井添置仪器,加强理科教学。随后增建第五层楼充作学生宿舍。接着赶建行政楼。
兴华中学目前有学生约一千八百名,是雪州四间华文独中之中规模最大的学府。
由于校誉日隆,学生人数每年不断增加。董事部已计划另觅十亩校地,井计划通过发行彩票等方式为该校筹募另外的一千万元,全面发展兴华中学。
中华中学历经风雨
巴生中华中学创于一九一二年。原名中华学校。于一九三六年改名为中华中学。一九四一年因日军南侵停课。到一九四五年复课。
一九六二年,因大部份班级改为国民型中学。那些不接受改制的部份班级只有四十三名学生,改在下午上课。
但改制后,学生日减。到一九七三年,全校仅存三名学生。教育局来函勒令停办,前途岌岌可危。当时在任董事长郑遂文召集董事、赞助人及社团代表联席大会,决心力挽狂澜,成立『复兴中华委员会』。
林玉静被推选出任『复兴中华委员会』之首。随即展开行动向教育局据理力争,同时发出『复兴中华』的呼号,展开挨门沿户的招生运动,获得家长和社会人士热烈响应,学生人数回升至八十名。
他也被推选为随后成立的『中华兴建委员会』主席。
一九七四年,发动全校董教员生共同合力筹建校舍。
经过多年筹划,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中华中学耗资逾三百万元推展建校计划。第一期前半段建校工程于一九八八年完成,兴建了廿四间教室,行政中心,计算机中心,图书室,贩卖室,辅导室及梯级型冷气大礼堂。
旋即又举办千人宴筹募基金,推展后半段的建校计划;兴建一座可容纳四百名寄宿生的宿舍,活动中心,餐厅,图书馆,六间教室,及综合科学实验室,生物室,化学室,物理室,地球科学室。
巴生中华中学目前有约一千名学生。现任校长是许秀华博士。
辍学从商不忘华教
林玉静于一九五六年念初中一时,因是家中长子必须协助父亲林朝阳打理业务而停学。踏出当时还是亚答屋的校门时,他即积极参加校友会活动,先后当过文书和财政,于一九六六年开始担任主席职。
和林玉静属前后期同学,及一同在参加校友会活动时,共赴时艰,肩负振兴兴华,复兴中华的时代使命的友侪,包括兴华中学创办人之一的吕士森,现任兴华副董事长颜振聪,总务苏顺昌及画家庄金秀等巴生滨海区的热心人士。
回想当年在艰苦中奋斗的往事时,他们说,那时候,在校友中,林玉静是唯一的有车人士。每次要出动向校友收年捐时,就由林玉静开着他的那部旧车,一家又一家去鸠收。一年的年捐是二元。但是有时奔走了整日,深夜才回到家,收到的年捐总数不到十元。
每次出动收年捐和筹款,车费和饭钱全由他掏腰包。每次要捐钱,也总是由他带头出钱。
这种出钱出力,任劳任怨,热心教育的精神作风,至今没变。
颜振聪说,一直到现在,除非他出国或有事先请了假,否则是风雨不改,一定出席董事会,亲自参与商讨和筹划。会务繁忙时,会议由上午开到凌晨甚至三时,却不以为苦。
友侪同道赞林玉静
在他们的心目中,林玉静这位同窗老友,乐观,开朗,在校友会时期就展现了领导才能。即使是现在,在企业界大展拳脚,事业蒸蒸日上时,也不端架子,不居功;由于在企业界的丰富经验和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眼光看得远。经常对兴学办教包括师资训练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林玉静于一九三六年四月廿六日生于巴生,祖籍福建永春。廿五岁开始从商。早年投资创立富产鱼网和工业氧气。
他目前是富产机构和温利集团的副主席和董事经理,业务包括投资,制造,棕油提炼业和快餐业。
他目前也是大马中华工商联合会署理会长,吉隆坡及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会长,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会长,大马福联会会长。
林氏平素作风平实,不唱高调,是一位锋芒不露的华社领袖。但是,勇于针贬时弊,必要时立即通过文告抨击于民不利的措施,及时反映民间尤其是华社的心声和意愿。
巴生中华中学正门之影
致力促进马中贸易
致力促进马中贸易
业务虽然众多繁忙,但推动华教发展是他坚定的执着。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投资。华文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民族文化事业,不但要有很多经费,也要有很多人来一起做,合力争取华裔在国家宪法下的合法权益。
企业化手法筹基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展,他主张采取企业化手法为独中筹设发展基金。
他说,办教育是不能没有钱就停下不办的。有了稳固基金,才能积极地推展华文教育持续不断的发展。
于一九八七年,他在属下的富产机构采用换股方式全面收购温利活性白泥的股权时,协助董总投资小组换取富产机构股票后,趁着市价偏高时脱手,赚得二百五十万元盈利,加强董总的资金。
他也是巴生滨海区班达马兰华文小学B校董事长。此外,他曾担任许多团体机构的重要职位,包括于独立大学有限公司理事等。
对于钱财和教育,他的看法是,两者都重要,但不能相提并论,却须相辅而行。在商场上订单的洽商,合同的订立,分秒必争。但是每个人都应贡献一些时间,共同维护教育。
他说:这个社会,钱重要。没有钱,社会不能有所发展。生意有赚钱,对社会的繁荣进步,和对个人,都有好处。
在推动华文教育中,包含有他的人生理想及对社会的关怀。他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为家庭社会工作的时间不长。大家拨出时间,把教育办好,比什么都更值得。』
钱财教育相辅而行
『在今日发展迅速,竞争强烈的工业时代,华人子弟必须加强教育。从目前大马人口比例来看,只有加强华人子弟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减少失业,这样才能受到尊重。同时,有了好的经济条件,也能带动其它各方面的发展。』
为人随和的林氏,办教育的态度却是非常认真。他说:办教育,是要用现实良心来办的。当这么多家长有信心把孩子送到华文独中就读时,这是因为华文中学已受到大家的重视。这是最大的安慰,也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精神受到很大的鼓舞。
由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的壮年;他珍惜和一批友侪同道,为挽救,捍卫和发展华教奔忙而磨练滋长出来的情谊。
在他看来,出来办教育,大家都是为推展华教而来,把私人问题和政治歧见放到一边,大家坦诚,出钱出力为华教。可以感觉到真正的人情味。这是金钱买不到的。
赞成学生参与筹款
他是一位赞成学生参与建校筹募活动的董事长,认为学生参与学校筹款运动,是生活教育重要的一环,也是成长过程的宝贵经验。
他说,学生在劝捐的过程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士,有时得到鼓励,有时遭到冷言冷语,这可练就他们受挫折的勇气,也使他们感受建校的困难,更加爱校和护校。
他常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福气的人。一种是能干的人。运气,是要靠努力工作才会来。
巴生中华中学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