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育概况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民族、多元语言文化的国家。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根源,因而彼此等对于教育的概念态度也相异,遂产生不同的教育源流与教育制度。因此马来西亚教育系统内,统合国民教育体系育多元民族教育体系并存。这也是马来西亚教育系统的一大特色。
壹、学前教育
马来西亚的学前教育现阶段仍属于非正规教育,不过教育部考虑修改教育法令,以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
马来西亚学前教育通过幼儿园进行,幼儿园是教育机构,也带有福利性质。它采用保育与教育相结合方法,既为培养下一代打基础,也帮助为人父母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马来西亚的幼儿园有官办和私营二种行式。官办幼儿园分两类:一类是由教育部选定的小学(多数分布于乡间)附办的幼儿园。这是教育部于 1992 年才开办的。 目前国内附设办幼儿园的小学计有 1,044 间,其中 90 间是华文小学。另一种为政府法定机构办理的幼儿园。至于私营方面,多由华文小学董事会、社会团体、宗教团体或个人所办。这类幼儿园约有 1,600 间。
马来西亚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化,教学多源流,一般私营幼儿园都应家长要求,提供马来文、华文、英文教学媒介的课程,但遵照马来西亚教育部颁布的统一课程指南,通过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语言、计算、活动及独立生活技能、文明卫生习惯等教育,以落实学前教育目标:
‘启发儿童的发展潜能、智力和创造力,培养优良道德价值观和健康思想。’
马来西亚学前教育现阶段仍未普及化, 根据统计资料, 国内 50 万介于 5至6岁的儿童只有47%享有学前教育。在第六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Rancangan Malaysia Ke-enam: 1991-1995 )当局将分三个阶段来推行学前教育计划。第一及第二阶段是在没有这类教育设施的地区推行,包括在小学附设幼儿园;第三阶段则在已拥有幼儿园的地区推行。政府期望在私人界的配合下,到了1995 年, 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至少一年的启蒙教育。为确保普及计划的成功,政府将为所有官办和私营幼儿园提供师资训练课程。同时,第六个马来西亚五年计划也拨款一亿四千万元马币,以资发展学前教育。
贰、初等教育(小学教育)
马来西亚政府分别于 1962 年与 1966 年在马来西亚半岛和东马来西亚推行普及(义务)小学教育的政策。 这项政策规定,凡年满 7 岁的适龄儿童都必须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 99.85% ( 1993 年数据),在籍小学生计有 2,603,129 人( 1993 年数据)。
马来西亚小学现行的学制为六年制,小学新课程( KBSR )于 1982 年开始实行以取代旧有的制度。目前各级都是自动升班。课程以普通教育为主,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计算和写作能力(简称三M),同时具有初级自然、人文、社会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一般小学课程设有语文(马来文、英文、华文 [ 华文小学 ] 、淡米尔文 [ 淡米尔文小学 ] )、数学、人文与环境、体育、音乐、美术、道德教育等科目。小学生修毕六年课程后,须参加一项‘小学检定考试’(简称 UPSR )以评鉴读、写、算能力。
各源流小学可分为:
①国民小学;
②国民型华文小学;
③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
④私立小学\侨校。
以上前三种源流小学都采纳教育部颁布的统一课程纲要,但按不同教学媒介进行。私立小学除了依据政府小学的课程外,更强调英语及学生的个人教育,有的还提供额外的新加坡英语校外课程。近年来,由于台资的不断涌进,侨校的成立形成另一种趋势,它的教育方针是根据台湾本身的教育课程纲要以便这些学生将来回到自己的国家时也能适应既有的教育环境。
一、国民小学
全面采用马来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国小学生大部份为马来族,非马来族仅占 15% 。 如果有超过 15 名非马来族学生加长要求,国小允许另设华文和淡米尔文母语班。
马来西亚独立后,在政府全力的扶持和推展下,国民小学发展迅速,学校间数由 1957 年的 2,180 间发展到 1990 年的 4,494 间,在籍学生人数由 1957年的 428,368 人增加到 1993 年的 1,916,066 人。目前国小享有政府的全面津贴,一切发展经费和经常费均由国家拨款资助。
二、国民型华文小学
国民型华文小学指的是以华族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为配合国家教育政策及环境需求,马来文和英文也被列入华小课程的必修科。
目前马来西亚共有 1,296 间华小。在籍学生约 60 万人,其中非华族占 21,000 人。 基于历史渊源,绝大部份华小为华社创办。这类学校维持传统的董事会(家教协会)组织,校地主权也归董事会所有。不像一般的国小,全部经费都由政府完全资助,有些华小,政府只拨行政费,至于学校发展费就待董事会向华社筹措。 类似这种半津贴的学校全国有 851 间,至于学校地主权属政府所拥有的则为全津贴的华小,目前共有 432 间。
马来西亚目前现有的 1,296 间华小, 绝大部份是在 1957 年国家独立前由华社出钱出力创办。 至于兴建的华小共有 149 间,仅占自独立以来兴建各源流小学总额的 6% 。
长期以来,华小面对的主要难题除了经济发展受局限,最缺乏的是合格师资。另外最令华社担虑的是华小可能将失去其本质。这是因为现行 1961 年〈教育法令第 21(2) 〉条款授权教育部长: ‘有权在他任为适当的时候可将国民型小学改为国民小学’。
尽管面对种种客观的恶劣环境,马来西亚华社仍抱着维护和发扬母语教育的精神,继续为华教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三、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
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以淡米尔文为媒介语,其面对的问题和华小差不多。目前国内有 544 间淡米尔文小学, 多分布于郊区园丘。学生以印度族为主,人数是 104,779 名。
参、中等教育
马来西亚中等教育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中学:一是公立中学,一是私立中学(即独立中学)。
一、官办国民中学
按其学习阶段,可分为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两种。
A.初中教育
马来西亚政府于1965年经已废除由小学升上中学的会考制,并于1993年全面施行中学普及教育制度,即学生无须经过考试鉴定而可自动升级直至完成高中教育。
为贯彻统一国民教育路线,马来西亚政府于 1961 年颁布了新的〈 1961 年教育法令〉,把华文中学和国民型英文中学改制为国民中学,不愿接受改制的中学则放弃政府的教育津贴而成为私立学校,政府前后分了几个阶段把教学媒介语由华文或英文改为马来文。目前国民中学经已全面采取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
由国民型华文小学和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升上中学的学生都必须修读一年的预备班,以便能掌握马来文并适应马来文为媒介语的课程。
国民中学综合课程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新课程纲要’( KBSM )教学,修习的课程:必须科目有马来文、英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生活技能科、道德教育、回教教义体育和健康教育、美术、华文和淡米尔文为选修科。在至少 15 名学生家长要求下,学校将另设母语班。
国民中学初中学生修毕四年课程后都规定参加一项初中评鉴考试(简称 PMR)。此项考试主要评鉴学生的资质和技能,考生除了笔试之外,一些科目,如生活技能、历史、地理的日常作业也会给予分数。 PMR 的成绩将作为升读高中的分流标准。
B.高中教育
从 1993 / 94 学年起, 凡参加过初中评鉴考试( PMR )的初中毕业生将自动升上高中接受两年的高中教育。高中教育采用‘适能分流制’,它将以初中评鉴考试( PMR )的成绩纳入理科组、人文组或技术职业组的准绳。
高中阶段必修科目计有:马来文、英文、数学、历史、道德教育、回教教义、体育和健康教育。增加科目有华文和淡米尔文。选修科有马来文学、地理、英文文学、美术(以上为人文组);会计、基本经济学、商科、农科、家庭经济、高级数学、机械研究、电子与电气工程研究。工程绘测、工程科技(以上为职业与科技组);高级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以上为理科组)。
二、私立中学
马来西亚的中等教育虽由政府主办,但有一小部分中学是由私人界成立和经营的。这些学校统称‘私立学校’,类型计有普通中学、华文独立中学、商业学校、技术学校及国际学校。
私立中学在经济上未获政府津贴,办学经费来源都由学杂费和社会人士捐助。一般上,私立中学都遵照政府教育部推行的课程纲教导。但在教学媒介和编排课程上都有本身的自主权和一定的伸缩性。
马来西亚的私立中学有下类型:普通中学(228间);华文独立中学(60间);商业学校(14 间);技术学校(9间);国际学校(9间)。1989年私立中学在校学生有 117028 人。本节重点主要介绍华文独立中学的概况。
1961 年之前,马来西亚半岛除了华文小学之外,还有约70间华文中学(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中学)。这些学校绝大部分由华社所创办,政府津贴办学经费。 1962 年马来西亚政府实行 1961 年教育法令,该法令采纳 1960 年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对中学的建议:“为国家的团结,教育政策的目标必须是从国家制度的学校中消灭种族性的中学,以确保各族学生在国民中学和国民型中学里就读。”把中学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给予津贴的国民中学;这类中学以马来学生为主,用马来文教学。二是原接受政府津贴的准国民中学改名为国民型中学;这类中学以华族和印度族学生为主,用英文或马来文教学,华文和淡米尔文仅作为一个科目学习。三是原接受政府津贴的华文中学如不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将得不到政府的津贴而成为独立中学。
华文独中的学制一般是六年制(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只有少数(4间)规模较小的华文独中仅开办初中部。 另又 10 间为提供高中毕业生升读国内大学和海外英国制大专院校的便利途径,特于高中学制之后开设大学先修班,提供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 STPM )课程和英国A水平文凭课程。
华文独中为维持学生的学术水平,一般于各年级实施留班制,学生学习成绩未达及格标准,一概不准升班或毕业。
1976年,董教总(即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董事与教师联合总会)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成立了‘华文独中统一课程编委会’(即今日董教总全果华文独中工委会课成局的前身),负责规划与拟定华文独中统一课程和编纂各科统一课本。经过统一课程编委会诸成员(包括独中工委会秘书处执行人员、华文独中校长、教师、国内外大专教授、讲师、各科专业人士)多年辛勤努力,华文独中统一课程终于制定,各科统一课本也陆续编辑出版或修订。今天,统一课程与统一课本也已被大部分华文独中所采纳与应用。
华文独中的整体课程编制以‘六项总办学方针’为指导原则,另参照政府颁布的课程纲要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以普通基础教育为主,修习科目有:华文、马来文、英文、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美术、体育、音乐。目前绝大部分华文独中的初中以华文教学。
至于高中阶段则一般分流为理科组、文科组、商科组;近年为了培训工业界所需的熟练或半专业人力资源,一些华文独中于高中部增设工科组,办理电子、电工、家俱制作、汽车维修等技术职业类科。初中毕业生可以根据个人学力和兴趣,选读有关组别。高中部修习科目包括:华文、英文、马来文、普通数学、体育(以上为各组共同科目),高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上为理科科目)、历史、地理、商叶学、簿记、会记、打字、商业英文、商业数学(以上为文/商科科目)。目前华文独中的高中课程,没有全部采纳统一课本,一些独中为方便学生到海外英语体系国家的大学深造或参加政府(马来文媒介)会考,数理科目和商业科目采用英文或马来文课本,但以华文讲解。
独中的学生一般参加两种考试,即华文独立中学统以考试(包含初中统一考试和高中统一考试)和政府教育部主办的公共考试。关于后者,华文独中的办学原不能以政府公共考试为导向,但如有学生主动要求参加公考,一般独中都会于课内增课或以课外补习方式给予辅导。这也是为迎合家长的意愿和增广学生的出路。
三、中学后期教育
马来西亚国民中学采纳英国“三、二、二”学制,学生修完五年中等教育课程后,欲进一步升读国内大专院校,必须修读两年制大学预科(大学先修班)课程,并考取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STPM)以为报读大学的学术凭据。
大学预科课程分文科与理科两组, 分流以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SPM)成绩文准则。大学预科一般由高级国民中学办理(一些私立学院和私立学校向教育部请准,也可开设大学预科课程)。
肆、高等教育
马来西亚系法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处于发展中状态,尚未普及化。目前国内大学在校学生约六万人, 仅占适龄( 19 人口的 2.87% )。主要有官办、半官办和私营三种形式。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主要三个目标为:
①促进国民的效忠意识和建立全民团结的国家;
②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以迎合科技工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展需求,并进一步提升各领域的继续进展,以达致富国强民的目标;
③通过高等教育来消除社会阶级、种族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一、大学
马来西亚政府至今成立了 8 所大学,依成立的年份先后为:
马来亚大学 (1962)
理科大学 (1969)
国民大学 (1970)
农业大学 (1971)(博特拉大学)
工艺大学 (1972)
国际回教大学(1983)
北方大学 (1984)
砂劳越大学 (1993)
以上 8 所大学都由教育部大学中心单位( UPU )于每年政府考试成绩放榜后,举行联合招生一次。政府规定凡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 STPM )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学生都可申请进入大学; 至于教育文凭( SPM )成绩优异者也可申请学士文凭课程(目前只有工大、农大及理大设有此课程)。
由于 8 所大学只能容纳有限的学生就读, 每年被拒于大学门外的合格申请者为数不少(比例为 5:1 )。 另一方面,政府实行的种族固打制也削灭了非马来子弟进入本地大学的机会。
马来西亚的大学制一般是 4 至 5 年(学士学位 4 年,医学系 5 年)。另也有举办一年制教育文凭,硕士班和博士班等。由 1985 年起,国内各大学全部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国际回教大学除外)。
二、公立学院
A.工艺学院(Politeknik)
马来西亚政府为了培训工艺与商业领域的半专业熟练人力资源而设立了工艺学院。 目前全国共有 6 间工艺学院,分别是霹雳、彭亨、吉兰丹、吉打、柔佛、森美兰、砂劳越。政府计划在未来的2000年,为配合当局迈向‘2020年工业国’口号, 将全力培训工艺技术人员,因此计划在1995年时将在增建8间工艺技术学院。
这些工艺学院录取至少考取大马教育文凭(SPM)的中学毕业生参加攻读二年制文凭班和三年制证书班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包括电子工程、电工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工艺、商业管理、会计学等等。
B.玛拉工艺学院(ITM)
1954年马来西亚乡村与工业发展局为协助马来人从事工商业活动,特成立了乡村与工业发展训练中心;1965年,国会通过〈人民信托局法令〉,将乡村与工业发展训练中心改称玛拉学院;1967年又改称玛拉工艺学院,一直沿用至今。
玛拉工艺学院成立的宗旨是为了培训更多马来社会工商业人力资源与专才,以提升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因此收生以马来族子弟为主。目前全国各地共有10间玛拉分校,每年均培训约7千名工商界各领域所需的人力资源。
C.师训学院
马来西亚国民中学的师资来源,除了高中组是由本地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来源外,初珠组和各源流小学的师资则全部由教育部师训组负责培训。师训学院规定申请就读的学员,必须具备最低学术资格,即中学毕业同时考取大马教育文凭(SPM)或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并且马来文获得优异成绩。
目前国内共有 28 间政府所办的师训学院。 尽管28间学院每年可培训 12,000 名合格中小学教师, 但仍无法克服师资短缺问题。根据1993年的统计资料, 全国短缺中学教师7,768名,小学教师17,150名。各校短缺的教师由教育部另聘没有经过训练的临时教师暂时取代教职。
为了克服小学师资短缺问题,师训学院从 1993 年起录取学员由每年的一次改为两次, 即每年的 6 月及 12 月。除此,当局也考虑将师资训练的时间从两年半缩短到两年以便在将来增加我国教师人数,从而姐决师资短缺的难题。
三、半官办学院
A.拉曼学院(Kelej Tunku Abdul Rahman)
1967年,马来西亚政府疑限制华文独立中中毕业生出国深造,华校董总和教为谋独中生的出路并完善华文教育体系,倡议创办一间华文独立大学。这一倡议得到广大华社的支持,然而却遭到当时执政党的反对。1968年,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提出创办“拉曼学院”的建议, 并获得了政府的批准。1969年2月拉曼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一间半官办的高等学府,其办学经费,一半由政府负担,另一半则由学院理事会(由马华公会领袖出任)负责筹措。
拉曼学院主要为华族中学毕业生(规定须考取政府公共考试文凭)提供深造的机会每年录取各科系学生约4,000名,但每年的申请者都超过一万人。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筹建分校,学生人数现约8,500人。
拉曼学院是以马来文和英文作为教学媒介,目前该学院开设有四个基本学系,即商学系、工艺系、文学系、理学系,提供各类文理工商专业课程。此外,该学院也开设两年制大学先修班,分为文科和理科课程,以便学生投考国内大学。
四、民办学院
A.南方学院
1990年9月南方学院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宽柔中学专科班。学院的成立是经过长期的酝酿成国,也是必然的趋势。这是由于国内大专并不接受独中生,同时实行固打制;而私立学院则过于商业化、收费高,至于到国外深造更是费用高昂。由此,民办高等学府----南方学院应运而生。这其中的孕育和成长过程,体现了华人兴学办教的传统精神。
南方学院的使命分为5项:
①延续中学教育,为国家造就人才而提供三年的文凭课程;
②为青年学子谋出路,同时栽培各项领域的中级熟练技术、商业、理工和服务业人员;
③为青年学子兼受二或三种语言训练;
④为华文独立中学开僻升学管道,同时也为独中提供师资培训;
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大专学府的求知、精神、感情和身心方面的平衡及和谐发展的气氛,以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德和领袖素质。
目前,南方学院学生共有341人(1993年数据),由于人数不断增加,以现阶段,临时校舍(暂设在宽柔中学图书馆)肯定无法容纳,因此建校计划刻不容缓。该学院共设有三大科系,即:马来学系、商学系及电脑学系。
在管理方面,南院是由董事会和理事会各司其职;前者负责校产和财务管理,后者协助学院的行政及其他;于此同时,设立“建校策划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以协助进行校舍筹建工作,俾便学院稳建成长及臻完善。
五、私立学院
近年来,随着马来西亚政府落实教育开放政策,迈向 2020 年口号,私立学院纷纷成立。目前国内计有各类私立学院 1,159 间,在籍学生 106,703 人。这些私立学院不仅补充了官方学院设施的不足,也为中学毕业生增广升学出路。
私立学院的主要的教学媒介语为英语,一般办学灵活,课程多样,除了提供商业会计、工艺技术、美术、电脑等专业或半专业课程,一些也与外国大专院校挂勾,通过双联课程制和学分转移制,为有志到外国大学深造的学生提供较方便与经济的途径。在双联课程制下,学院学生可在国内修完几个学期的课程后,直接进入与有关学院挂勾的外国大学继续学业。而学分转移制则允许学生在国内学院修足所需学分后,直接转入既定的国外大学继续学业,以考取大学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