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从政的两难

文人从政的两难
安焕然
 
当年的马大忧思青年、当今之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从政之途虽短,民间社会对其学者光环仍有所期待。然而在政务与民意(民怨)之间,文人从政,常常处于两难之中。
 
新纪元学院风波,正当双方人马“酣战”之际,何国忠以高教部权责欲予介入,立即招惹“民怨”。不少情绪性的反应,诸如“政治介入”、“干政”等话语顿如利箭,群指射鹄。不屑何博士之说辞者,更是嗤之以鼻。
 
何副部长的话其实并没有“错”,毕竟也是职责所在。问题出在时机不对,讲的还不是时候。招惹“民怨”,可以预见。连贵如马华公会总会长的翁诗杰也赶紧与此言论划清界线。
 
近来,又因南方学院升格大学需3千学生的言论,引起院方董事部成员的议论,有者“哀叹”地引以为憾事。虽言这是高教部升格大学指南的其中一项考虑,但据了解,南院与高教部洽谈升格大学之事,此项条件并非主要考虑因素。高教部回函给南院所列的“8项改进”,基于学术考虑,也是大家所能接受之建议,而且正朝向此“8项改进”目标努力。
 
至于“需3千学生说”,乃南院校庆当天受邀为主宾的何副部长致词中提及,其文大意是说:若依据高教部指南,升格大学需3千学生,所以希望华社应多支持南院,把子弟送入南院就读,以让南院早日完成升格大学的理想。平心而论,仔细咀嚼何博士当天的演词,其原意应是带有“鼓励”性质的,可惜,同样是说得不是时候,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要怎样才能在一、两年内达到3千学生呢?(目前南院学生仅1千200)。若是民办学府的委托人,心中之唠叨,可以想见,亦是需体谅的。难怪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在“大马新局与公民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词中亦响应说,即使再给5年的努力经营,恐怕南院学生也是难以达到此目标的。
 
文人从政,古已有之。学而优则仕,如此而已。惟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文人从政,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贤如仲尼,从政之志不得展;忠如屈大夫,信而见疑;成功典范有蔺相如、张良;失败典例亦有书生掌政之王莽;而一部《儒林外史》,又道尽多少文人异化之叹事。
 
文人从政,在大马华社总会带有几分学者的光环。身之察察,怎耐物之汶汶。雨雪霏霏,今我来思,多少忧思,庸碌于政务与民怨/民意之中,奈何!奈若何!
 
学者从政,我们不希望他只是一个典型官僚的政务官角色;但若只是一味的屈从“民意”,那也是孔夫子所斥之“乡愿”小人所为。明明知道那是“学术问题”,也知道那是权职所在,然而,在政务与民意/民怨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就需有智慧去处理。有时政治也是一门调和的艺术。
 
何国忠常说,他与南方学院保持良好关系,那是因为其恩师郑良树教授还在南院任教的缘故。惟这仅是“私人恩情”而已。试想3月大选之时,郑良树教授肯为何国忠“站台”,对国忠之嘉许,除了私交,恐怕更大因素,还在于郑教授相信何国忠应是一位具有政治智慧和具有能力的学者吧!
 
在繁碌的政务与体察民情/民怨之间,拿出政绩,或许才是“文人从政”最佳的证明。
 
星洲日报/边缘评论.安焕然.200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