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帮群的统合与多源
安焕然
自2001年从事搜集柔佛潮州人史料研究,续之有柔佛客家人、海南人研究,日前新山福建会馆亦着手筹办文物馆,重点呈现福建人史料。这些年来,柔佛州乡团与大专学府的学术合作,可谓方兴未艾。
惟,在进行华人各帮群的史料搜集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定瓶颈。这种困窘不仅仅在于史料上的不足,更多是在于历史认知的问题。一个乡团或社群愿意从事各帮群的研究,难免带有欲强化自身帮群的荣耀与自我认同意识的心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研究潮州人,就仅把视界限于潮州社群;研究客家、海南,就仅在突显客家或海南人对某地的拓垦贡献,这或许反而是限制了马来西亚华人史的探研工作。
不论是中国学界所说的民系研究,抑或是台湾凸显的族群研究,还是一些东南亚学者所说的方言群或帮群研究,的确早期华人的移民社会,均与这些华人次社群的移殖发展有关。但是若要深化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我们更应探讨这些华人次社群的演变及其互动过程,并且把它置于整个大马时空的历史脉络和华人历史发展的整合问题上来,溯其源,亦要探其变。
况且,华人帮群的统合,本来就存在着多重认同的成分。例如你要研究福建人,首先就要对“福建”这个概念有所理解。它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个方言群认同?抑或仅是心理上的认同,其中的多重认同部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例如星洲日报的创办人胡文虎,他在30年代居于“天下客属本一家”的概念,积极推动东南亚各地成立客属公会的风气,试图整合和团结海外客家人社群。但是在40年代的战后初期,胡文虎却致力于筹组“福建经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号召新马福建社群推动“福建经建运动”,希望团结海外福建社群,动员各项资力“回(中)国”投资,以经济建设福建。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支平在其著名的《福建六大民系》(2001)一书中就曾指出,北方汉民入迁福建后形成若干个不同的民系。大体上说,福建汉民可以分为以下六个较大的民系。
一、福州人:一般是指以省会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及闽东一带的居民。
二、兴化人:指居住在莆田、仙游二县境内的居民。
三、闽南人:主要分布于现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以及漳平、大田县一带。
四、闽北人:指居住在闽江上游的汉民,明清时期分属建宁、延平、邵武三府。
五、客家人:福建客家人是指居住在原汀州府及周围讲客家方言的一个汉族民系。
六、龙岩人:清代龙岩县一带。为一支既有别于客家人也有别于闽南漳州人的独特民系。
除此之外,陈支平教授认为:福建汉人,不论是哪一个民系,他们都是多源的复合体。福建汉民系的组成部份,还不仅仅是北方移民与古代闽越族这两种,复由于福建面临大海,自汉唐以来都是中国海上交通的重要地点,海外民族尤其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内移定居及其血缘在福建汉人中的流播,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基本上,福建汉民系是一种多源的复合体,历经时代的千锤百炼,最终形成了一些兼备南北、糅合汉回越各族的人文性格特征。福建人的慕异求新,灵活适变,这无关于血统上纯不纯的问题,反而因为其文化的多源,让“福建人”有了更精彩的人文内涵。
星洲日报/六日谭‧作者:安焕然‧南方学院中文系系主任‧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2008.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