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力安宁巫许木兴、杨龙角口述历史
摘要:南院口述历史小组在峇株巴辖潮州会馆代表们的引领下,前往巴力安宁进行考察,意外获悉巴力安宁也有港主。口述历史小组访问了巴力安宁港主的後裔巫许木兴以及地方人士杨龙角,对该地之历史有更深入认识。
口述者基本资料:
1.口述者姓名:巫许木兴
年龄:41岁
祖籍:潮州饶平
与港主的关系:港主後裔
住址:巴力安宁
栘入大马:第四代
职业:小园主
学历:小学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母亲、兄长、妻子以及孩子
社会地位与社团职衔:巴力安宁天后宫主席、保安宫副财政、育才学校董事长
2.口述者姓名:杨龙角
祖籍:潮州饶平
住址:巴力安宁
职业:小园主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
采访日期:2001年2月11日
采访时间:下午3时05分
采访地点:巴力安宁(Parit Yaani)
口述整理:李文辉
口述内容:
巴力安宁(Parit Yaani),隶属峇株巴辖县内的一个小村落。其位置是峇县市区至永平之间的路上。该村沿著巴力安宁河而建,这条小河是属峇株巴辖河两大支流之一的新邦千南河的分流。循著小河边的道路前进,约莫十分钟的车程即可抵达巴力安宁村的华人聚居地。华人在这偏僻的村落定居至少也有数十年的历史;听闻还有著港主的後裔居住於此。经过实地考察,口述历史小组发现了巴力安宁拥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一、巴力安宁的概况:
巴力安宁村,也有人称作巴力安宁港脚,是个僻静的村落:治著巴力安宁河河边的道路便可到达该地。一路上,两旁都是油棕树与橡胶园:在没有工厂的巴力安宁,割胶和采集油棕足当地人从事的重要经济活动。60年代开始有人在此种植油棕,进入70年代则产生大转变,以油棕园占多数。这些园丘有许多是属于小园主。巴力安宁最热闹的地点,是它的一个街场。一条笔直的道路两旁,排列著疏落却整齐的店铺、住宅以及学校等建筑。该地居民生活简朴,村内也并不存在什么娱乐场所。公共的场所应当即是地方上的一所华文小学(育才学校),以及两座庙宇(保安宫和天后宫),居住在这里的华人,以潮州和福建人较多,双方比例相差不远。
二、遥想昔日繁华:
根据受访者巫许木兴和杨龙角两位先生表示,巴力安宁在过去曾有过—段兴盛与热闹的时期,在街场上就有几十间店屋。这些店屋大约是在今育才学校对面处,其中便有药材店、理发店、杂货店甚至金店等等:而经营这些店铺的则多以福建人和潮州人为主。两者之中,潮州人更多是从事杂货买卖、50年前,当地人口数量竟高达千余人左右。这与今日村落的寥落情形相比,差别何啻天渊?
从前,巴力安宁的交通全凭水路。原因是这里过去并没有道路,当地与外界的联系便得完全依赖舢板船,而巴力安宁河也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往的巴力安宁河,其宽度比现在还要来得狭小,却能同时容纳两艘舢板并行。而且,这条河四通八达,提供了运输的方便:即可以直通峇株巴辖港口,出马六甲海峡,也可以通到永平、巴力士隆(Parit Sulong)、中江以及四加亭等地:而当时的产物如树胶,便利用舢板运输出海;然後再载回所需的货物与生活必需品。这些舢板有的是属於个人拥有,有些则以租借的方式获得。一直到70年代,巴力安宁才有一条公路,当时的汽车不过二、三辆而已。据悉,巴力安宁最早的车是一辆福特(Ford),而且,还得用人力转动扳手,发动引擎。除此之外,该河在以前有许多的鱼、虾、水鱼等水产。可惜由於现今人们大量的使用农药,造成河水污染,这样的情景再也看不见了。
三、港主的渊源:
身为受访者之一,现年41岁的巫许木兴,其实就是巴力安宁港主的後裔,其曾祖名为巫许若东,祖父名叫巫许传为,父亲则是巫许树荣,三代俱为港主。访问中,巫许木兴对於其父亲足是真是港主的身份,仍有所保留、然而较为年长的杨龙角则以潮语说道:“有,也是有算。”一口咬定巫许木兴的父亲确实是港主。
巫许木兴追忆道:“我阿公是从永顺利港来的、”巫许若东和永顺利港的港主巫许回川似乎存在著甚么关系,可惜第四代的巫许木兴对此已经不清楚了。
至於有关巫许木兴之曾祖父与祖父的事迹,巫许木兴与杨龙角都已不大晓得,只是约略的记得—些,现在巫许木兴的园地就是其祖父与父亲所留下、巫许木兴的祖父开设的烟房,拥有自己的员工,收集树胶并且熏干,然後卖出;此外也做杂货生意。以前人们所割擭的树胶,都由其祖父承包。过去巴力安宁曾有一家日本工厂,当时便有一位日本园主居住於此。战後该胶园被英国所接收,随後再转手予高德根,又转给亚太置地,最後才易手予云顶、高德根时期,巫许木兴的父视就是向高德根承包部分园地,再聘请工人自行作业,另,巫许木兴补充:“祖宗的坟墓是爸爸从Bindu栘过来的,放在我们家後面一座山。而阿公在这里被日本人捉去。”然而墓碑上的日期,巫许木兴—时也想不起。
四、抗日与日据时期:
杨龙角道:“抗日筹赈会很热烈:每个人出到口袋没有钱,很热心、寄到中国去抗日。”巴力安宁地区的筹赈会的活动从1937、38年开始,一直至42年左右。其活动有捐款、无声电影招待会,永平方面有很多人来此处给予帮忙。他们的身份可能是一些有学问的老师。据杨龙角表示,当时筹赈会主席既是巫许传为;当时筹赈会还出过一部名册,但该名册早已不知所踪、巫许木兴解释:“因为当时日车要来捉,没有人敢藏,全部烧掉。诚敬善堂在七月普渡时,我阿公的照片便有在那边。”
日本军一到,全部人都逃跑,从街场上去两英里的地方,曾有大屠杀,就在巴力安宁半路附近。巫许木兴的祖父与年仅19岁的二哥便被日军逮捕。日军在四加亭诈称要召集大家去开会。许多前去的人在半途折返,但巫许木兴的祖父认为若不去,恐伯会激怒日军,到时将迁怒华人,发生屠杀事件。於是为了所有的人而奋不顾身地前往,结果被杀。今其坟便在亚依淡华侨殉难公冢。
因为日本人一来就抢粮食、抢女人,而17、18岁的男子都被指为抗日军。所以日军一到,大家都逃到山芭内,等到日军离开,又再度出来,如此一再反复同样的动作。直至和平时才真正回到巴力安宁,日据时期,巴力安宁的生活幸苦。日本军的大本营在不到永平的六支、七支的地方,曾与英军有过激烈的战争。
日据时期的巴力安宁发生过种族冲突事件、杨龙角说:“日木鬼就煽动那个马来人,让种族与种族之间自己去自相残杀,就好统治。马来人就靠著日本人的势力,乱杀我们华人。有反抗,这边反抗是我们胜利。有打过很厉害,也杀过他们很厉害,但是,他们输了就不甘愿,就叫日本军队来。再来杀一次,屋子全被烧完。接著,巫许木兴也加以说明:“只是,日军并没有烧屋子:放火的是马来人。”马来人多住在街场以外,华人则居於靠海的地方。
日本人投降之後,这里回复了原状,但已失去了以往的热闹与繁荣。
五、枪林弹雨中度过紧急法令时期:
当询及紧急法令时期的问题,杨龙角回答:“马共一来,这边的人民又遭殃。马共到了这里,便要抽我们的税,生活又开始紧张。”当时,马共规定巴力安宁的人,一担树胶的收获要抽3元多:拥有一依格地的人每月则要抽税40多元、人们无法偿还,马共便恐吓当地居民。杨龙角的父视杨天和就曾被马共警告过。人们承受不住压迫,起而反抗马共。杨龙角道:“1948年8月18日,马共要来杀我父亲(杨天籼),这里开始反共产党。”村民们使用猎枪与马共对抗,当时人们躲在屋子里:马共则在树林内,相互进行枪战。
村长的猎枪都是自己购买,杨龙角还连带提起那时候的枪械商为陈俊茂。之後,英政府介入,要华人组织Home
Cunrd以及AP。巫许木兴和杨龙角的父亲便曾接受英政府颁发的类似警察的徽章(可惜,徽章已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这些自卫队全由年轻人组成,然後进行训练:每星期练习一次。受训内容包括:行军的方法、练靶子等,这—年,杨龙角才16岁,便得拿枪与马共作战,英政府配给的军火同样是猎枪,但性能比较先进。这些获得分配枪械的自卫队人员由马来人和华人组成,华人在当时普遍不受英政府信任。得到枪械的自卫队员都为英政府所遴选。这批入选自卫队的居民,可说是被英国人信任的一群。巴力安宁居民与马共交战多次,其中有一次战斗最为激烈,巫许木兴道:“人们以盐包充作沙包、我阿公的杂货店,他们也是进来抢,我的舅妈,还给子弹打到。”战乱中甚至有人被马共打死。
紧急法令时期,许多新村都筑起篱笆,然而巴力安宁却不属新村,没有实施围篱笆的政策,居民得组织自己的保安。佩戴桧械的村民时常总是枪不离手,做好备战准备,村民隔著巴力安宁河和马共对峙,一旦发现树林之中有人影晃动,便立则开火。当时村民既以巴力安宁河作为与马共的分界线,便在河的一边筑起壁垒。防卫的壁垒除了盐包,还有沙包:而守夜的Home
Guard则有一个用洋灰筑起的守卫亭·居住在河另一边,没有仿备壁垒的村民,如果发现马共踪迹,他们便立刻逃往河的彼岸,到筑起壁垒的一边躲避。当时这里的设施还有照明灯,巴力安宁有三支队伍,一支队伍有12人,英军提供36把怆,加上村民本身持有的猎枪,共有五十多把枪。
六、村民的教育:
战前,巴力安宁曾有过一所华文学校,名称为华侨学校,就位於今育才华小旁边,日据时为战火所烧毁。战後,村民开始重建华侨学校。由於战争刚结束,这儿的人民生活贫苦,於是便去胶园内,拆卸过去日本人留下的办公室木板去盖亚答屋,充作学校,那时的学校规模就如住家一样大小,地点则迁到今育才华小对面。1944或45年(即日本投降不久)学校开始授课,而杨龙角正是第一届的学生,那时学生数量约80余人。据杨龙角追述,一年级的他年龄已有12岁了。
此外,因为日据时有许多学识的人纷纷遭遇杀害,造成严重缺乏师资,所以他的老师只不过是比他年长些许的三、四年级生。如今,他还有两位老师依然健在。1955年,巫许木兴的父视捐献一块地皮,建设新校舍,即是今天育才华小所在的位置。巫许木兴道:“我爸爸就当一建筑委员会的理事,然後就建成这间学校出来。当时,Kampung的人都出钱出力。”巫许木兴也是今天育才小学的董事长。
巫许木兴和杨龙角详细的道出建校时的情形。据悉,由於早期没有罗厘等交通工具,建筑材料如沙、木材等都先利用船只载入,靠岸後再搬下船,放置在学校门口。杨先生道:“那时老一辈子的人很团结,出钱出力。以前那个董事长,已经死掉了,叫张往御。他三更半夜还在烧树胶,做建筑材料。”当时的建校工作,并没有交给建筑商去进行,也没有建筑用的机器,村民们以人工方式进行建筑,用斧头到橡胶园内砍伐所需要的木材。当时的村民不分昼夜的砍伐树木、烧橡胶木,非常团结。学校一共盖了半年多,最初学校所在位置,即今天育才学校後面的建筑·现在育才学校前面部分,礼堂以下的建筑,则是後期新建的。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大概是在70年代,约有140人左右。80年代以後,数量开始下降。
七、庙宇与传说:
巴力安宁村内有保安宫和天后宫两座庙宇。保安宫供奉的是法祖公:天后宫则供奉妈祖(天后娘娘),两座庙宇都是从别处迁移过来,其中以天后宫的成立会比较早。天后宫由大港(距此一英里)迁来,开始是矗立在甘蜜山上的庙,等到日本人离开之後,才搬至巴力安宁。该庙的历史至少也有76年,或许还会更早,或有百年左右。以前该庙原是感天大帝庙,之所以会改成天后宫,这便牵扯到当地的一个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巴力安宁有许多老虎肆虐,四处吃人、伤人。於是当地居民就到永平的天后宫吏奉请妈祖前来镇压。後来经过乩童的指示,就由妈祖坐上正位,庙名易为天后宫、配祀的神灵仍保留感天大帝,其他街有齐天大圣、太子爷公、杨老仙师、地主公、妈祖到此之後,老虎也就消声匿迹。
惕龙角对这段传说作了更传奇的叙述·据说,那时候非但老虎猖撅,同时还有一只黑豹,来去异常迅捷。其父连同巫许木兴的父视时常持枪去猎杀老虎,常有收获;却始终对这头黑豹束手无策。大家几次开枪射杀那头黑豹,皆未能命中,任它遁去:这头黑豹屡次攻击村民,有些人基至被这头黑豹给吃掉。於是,村民决定采用陷阱的方式,让黑豹自投萝网:众入装置了一个大笼子,里头安放一只羊作为诱饵,只要黑豹—进笼中,笼子将自动关闭,将黑豹擒拿。只是过了很久,那头黑豹始终未曾进入陷阱之中。神奇的是,当妈祖一到巴力安宁的第二天,那头黑豹竟已被关入笼子内。村民便用猎枪将之射杀。
此外,也是担当天后宫主席和保安宫副财政的巫许木兴,也略微提起保安宫在从前
也有一个传奇故事,只是因为故事涉及族群间的问题,过於敏感,便未继续深谈。
巴力安宁育才学校前身:华侨学校
资料来源:《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页2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