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四十三
东南亚华人之研究
[澳大利亚]颜清湟著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眼公司
HONG KONG PRESS FOR
SOCIAL SCIENCES LTD.
责任编辑:谷人
封面设计:敏兰
ISBN978-962-62016-6-4
定价:60元
颜清湟,1937年出生于福建永春,1956年毕业于吉隆坡尊孔中学。I96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名列榜首。后获奖学金进入坎贝拉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1969年获博士学位。旋执教于南澳洲阿德雷德大学历史系,历任讲师,高级讲师和教授职。1988-1990年被委为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2000年受邀为首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讲座教授。现任阿德雷德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颜清湟教授著作颇丰,主要英文著作有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Coolies and Mandarins(《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新加坡大学出版社,1985);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0-1911(《新马华人社会史》,新加坡,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以及Studies in Modern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近代海外华人史研究》,新加坡,1995), The Ethnic Chines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东亚与东南亚的海外华人》,新加坡,2002),和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东南亚及其境外的华人》,新加坡,2008)等书共七册。中文著作《海外华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2),《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和《从历史角度看海外华人社会变革》(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等书共八册。此外,中英文论文共达60余篇,分别刊登于英国剑桥大学的“"Modern Asian Studies”(《近代亚洲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outheast Asian Studies”(《东南亚研究》)。新加坡《南洋学报》和《亚洲文化》等国际学术期刊中。
北京大学龚诗贮基金赞助出版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四十三
东南亚华人之研究
[澳大利亚]颜清湟著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年10月
东南亚华人之研究
著者/[澳大利亚]颜清湟
责任编辑/谷人
封面设计/敏兰
发行人/韩方明
法律顾问/陈武能chenwuneng@yahoo,com.cn
出版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眼公司
香港新界沙田火炭坳背湾街26-28号富胜工业中心1402室
电话:852-21392366
传真:852-21392386
电邮:press©dragoncom.com
排版/龙浩国际交流出版有限公司电脑排版中心
印刷/龙浩中国印务有限公司
版次/ 2008年10月香港初版第1次印刷
ISBN/978-962-62016-6-4
定 价/60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Printed in Hong Kong
序言
当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响彻云霄的时候,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融合正在以稳健的步伐迈进,因此,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了解至关重要。相反的,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与中国日益拉近的经济关系对它们的经济发展前途和国计民生非常重要,但要了解这互惠互利和双赢的关系时,东南亚华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忽略的。
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当东南亚华族社区的形成和茁壮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的时候,东南亚华人就开始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在经济层面,他们把中国的货物在东南亚各地倾销,另一方面他们收集东南亚的土产运往中国销售,同时,他们对中国南方各省,尤其是广东和福建侨乡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在政治层面,中国政治的波动和发展,如民族主义的兴起,改革与革命运动的推广都时时在影响着东南亚的华人社群,另一方面,东南亚华人也积极地参与民族复兴,改革与革命运动的进展,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在文化与教育层面,东南亚华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种子带到东南亚的土地,发芽,生根和茁壮。清朝末年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的新教育制度对东南亚华人社会起了带头和刺激的作用,鼓励和刺激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1919年的著名五四运动给东南亚华人社会带来了新思想和新价值观,同时也开创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新局面。
东南亚华人在新世纪(廿一世纪)来临之前已经作好准备,整装待发,他们发起组织世界性宗亲联谊会,如世界黄氏宗亲总会(菲律宾,1980年4月),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新加坡,1991年4月6日)和世界郭氏宗亲团体联谊会(新加坡,1993年12月18日);和世界性的方言群联谊会,如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新加坡,1989年10月),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新加坡,1990年5月17日),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马来西亚吉隆坡,1993年11月)以及世界惠州同乡会(新加坡,1994年4月15日)等。这些组织都致力于东南亚与中国经济的融合,并加强社会与文化的纽带。他们对这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在评估东南亚华人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贡献时,当然必须了解他们的历史,社会组织,经济组合,政治倾向,文化与教育发展等方面。
这一本论文集选了十三篇作者近年来的中英文论著,其中六篇未曾发表,余下的七篇散见于出版的书籍和学术刊物中。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这反映出作者历年来对这两个地区华人研究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则跨越新马区,包括东南亚其他地区的华人。本书的内容涵盖东南亚华人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发展,政治取向,丈化与教育发展以及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等层面,其中也有一两篇论文是有关华人对当地贡献的全面评估。
永春颜清湟谨志
2008年6月27日于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大学历史系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新马区的华人
新马华族的传统行业组织
新加坡早期潮州社群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关系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与清政府的关系,1906-1911
孙中山与新马华人(1900-1911)
再读同盟会,孙中山与新马华人
林连玉与马来亚华文教育的斗争,1949-1961
福建人在马新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家进展的贡献
第二编 东南亚的华人
东南亚华人资本主义的研究(1842-1941)
陈嘉庚与海外华人企业家精神
东南亚华族文化:延续与变化
林文庆与东南亚早期的孔教复兴运动(1899-1911)
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