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虎患事件与人虎冲突(1929年) 1929年3月,柔佛州峇株巴辖地区连续发生多起虎袭人事件,引起社会震动。据《南洋商报》3月8日报道,当地一座橡胶园内有工人离奇失踪,工友搜索数小时后,在丛林中寻回其被猛虎咬噬后的遗体。消息传出后,当地居民人人自危。仅十日后(3月18日),同一报纸再度刊登相关消息,称该区又有一头猛虎闯入胶园。工人们仓皇逃生,幸而无伤;翌日,老虎再度现身另一座由印度人经营的胶园,袭击一名吉宁(印度籍)妇人,其丈夫与儿子上前营救,三人皆死于虎口。事发后,居民为防患再生,于各“虎孔道”设陷阱以防再袭。 这两则新闻以简短的篇幅呈现了殖民地时期马来亚乡村社会面临的生态与生存困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柔佛地区的橡胶业迅速扩张,大片丛林被开垦为园丘,吸引大量华人及印度劳工进入偏远地区工作。然而,开发边缘地带也意味着与野生动物栖地的直接接触。猛虎作为马来半岛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其活动范围被压缩后,袭击人类的事件屡见不鲜。 报道文字虽以简短的文言夹白文书写,却极具社会史价值。记者采用“猛虎一头”“亡羊补牢”“防患未然云”等传统书面语,不仅体现出当时报章尚处于文言向白话过渡的语言形态,也反映出新闻书写的客观、克制与冷静。没有情绪化渲染,只有对事件经过的简洁陈述,这种笔法让惨剧更显冷峻真实。 从社会角度看,报道中的居民“群相惊怖”与“设置陷阱”显示了地方社会在面对自然威胁时的自救与互助机制;从生态角度看,虎患频发亦象征着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边界的侵蚀。峇株巴辖虎患事件不仅是地方治安与劳工生命安全的危机,更是殖民地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紧张化的一个缩影。 南洋商报1929.03.18 峇株巴辖之虎患 夫妇及子死于虎口 分设陷阱防患未然 峇株巴辖发现山君一事、曾志本报、昨日上午九点钟时候、该处 某树胶园、复有猛虎一头、闯进园内、斯时一般工人、方在从事 工作之际、乍视该虎突如其来、大惊失色、纷纷夺路逃命、得免 于难、翌日该虎又在某日人之胶园、扑噬一吉宁妇人。其夫及子 覩状、趋前援救、亦为虎所伤、而该夫妇及子、均死于虎口、可 谓惨矣、事发後该处居民为亡羊补牢计、现已於各虎孔道、设置 陷阱、防患末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