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12, 2025的博文

《申报》马来亚报道研究(1919—1949)

图片
  《申报》马来亚报道研究( 1919—1949 ) 杨溪   杨溪的 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申报》马来亚报道研究( 1919—1949 )》,该论文于  2019  年在河北大学完成。研究 以中国近代著名报纸《申报》为核心文献 ,考察了其在  1919  年至  1949  年间 对 马来亚 (今马来西亚前身)的新闻报道。论文概述了《申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并发现其 对马来亚的报道量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而变化 。研究将报道分为 发轫期、成熟期和动荡期 三个阶段,总结了各时期的主要议题,如 华侨活动、英属马来亚开发、二战战况、共产危机和体育活动 等。此外,该研究也探讨了《申报》马来亚报道的 信息来源、内容和编辑特征 ,并分析了其现实意义。     该论文以  1919  年至  1949  年《申报》上刊登的有关马来亚的原始报道为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归纳、分类和总结这三十年间的报道,理清了每一历史时期《申报》马来亚报道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议题。   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研究综述、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点。 研究背景与意义:  论文指出,在 “ 一带一路 ” 倡议实施的背景下,马来西亚与我国交往日益密切,了解近代马来亚的历史形象成为一种历史需求。研究通过《申报》这一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大众媒介,探讨了马来亚在我国近代主流媒体中的形象。研究时间段( 1919—1949  年)涵盖了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马来亚经历了英帝国开发、太平洋战争和日本侵占的动荡。   研究目的:  从历史学角度看,论文旨在通过《申报》的报道,了解马来亚反殖民斗争的艰辛历程及华人对近代马来亚建设的贡献。从传播学角度看,研究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大众媒介对国际社会的 “ 瞭望哨 ” 作用,并探索近代大众媒介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   研究方法与创新:  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  603  篇实际相关的马来亚报道进行学理梳理。创新点在于研究对象和视角,填补了国...

独尊义兴?——从《港主法令》看 19 世纪晚期柔佛的商业与社会 ( 1862-1900)

图片
  独尊义兴 ? —— 从《港主法令》看  19  世纪晚期柔佛的商业与社会  ( 1862 - 1900)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  (  第三辑 )   香港中文大学徐冠勉撰写的文章《独尊义兴? —— 从 < 港主法令 > 看 19 世纪晚期柔佛的商业与社会( 1862-1900 )》, 主要探讨了 19 世纪晚期马来西亚柔佛独特的港主制度及其对当地华人社会的影响 。文章聚焦于柔佛苏丹为规范华人胡椒和甘蜜种植业而颁布的《港主法令》 ,并质疑了该法令是否真的确立了 义兴公司 的 “ 独尊 ” 地位。作者通过分析法令条款和相关历史文书,如港契和包税文书,揭示了港主制度下高度商业化的经济模式、投资方(如椒蜜公局)对种植业的控制,以及港主在行政管理和经济垄断中的角色。文章总结认为, 《港主法令》的真正价值在于规范了柔佛政府与华人社会基于商业合作的关系,并促使当地华人社会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资本运作体系。     文章首先指出了 19 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胡椒、甘蜜等热带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商品,由此吸引了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并拓殖种植园。马来西亚柔佛形成的港主社会被视为一个独特的案例,其制度容纳并认可了传统华人公司组织 —— 义兴公司,因此被后人解读为所谓的 “ 独尊义兴 ” 。   作者的核心论点是:重新解读《港主法令》会发现,它并非一种独尊义兴的制度,而是一整套 基于港契来规范华人社会和商业的法规 。通过这些法规,文章揭示出海外华人在柔佛这一特殊环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这与同时期中国本身的传统社会截然不同。   一 引言  (Introduction)   本章节首先回顾了 18 至 19 世纪东南亚华人公司( Kongsi )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类型。尽管这些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包括义兴公司在内的一部分公司,先后被殖民地政府归类为私会党并遭到取缔和打压,这一过程在星马地区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末期。柔佛的义兴公司最终于 1919 年被强制解散。   引言重点介绍了义兴公司解散后的影响和遗留问题:   资产继承与正统性强调:  义兴公司遗留的 2 万元存款最终被...

《苏联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U. S. S. R

图片
  严元章藏书 0090   《苏联的教育》 Education in the U. S. S. R   叶夫根尼 · 梅金斯基( Yevgeny Medynsky )于  1950  年  出版的著作  《苏联的教育》 ,全面概述了苏联的公共教育体系。 作者详细阐述了  苏联教育的宗旨和任务 ,强调它与沙皇俄国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根本不同,旨在培养具备  共产主义道德  的社会建设者。 文章追溯了  苏联的文化革命  及其在扫除文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详细介绍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  完整教育系统  的各个组成部分。 此外,内容还涵盖了  职业培训 、丰富的  课外设施 (如少先队宫殿和俱乐部),以及  苏联教师  所享有的崇高社会地位和福利。 总体而言,该文本旨在展示苏联教育的  全民性、平等性  和其对  科学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培养。   一、 苏联公共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Aims and Tasks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S.S.R.) 本章节首先阐明,苏联的教育制度与其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一脉相承, 从根本上不同于沙皇俄国和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 。约瑟夫 · 维萨里奥诺维奇 · 斯大林指出, “ 教育是一种武器,其效力取决于掌握在谁的手中 ” 。章中批判了沙皇俄国统治阶级刻意阻挠工人阶级和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政策,例如 1887 年德里亚诺夫颁布的法令,将 “ 马车夫、仆人、厨师、洗衣妇和其他下层阶级的子女 ” 排除在中学之外。作者指出,沙皇俄国的学校已完全沦为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比之下,苏联教育的核心目标是 普及文化和知识,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利益 ,因为苏联正在建设历史上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共产主义。列宁强调,一个人只有 “ 以人类积累的全部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 ” ,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苏联的教育制度消除了种族、民族、财产、社会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歧视,向所有公民开放。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目标是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积极和自觉的建设者 。这种...

《过渡时期的教育》Education in an Era of Transition

图片
  严元章藏书 0089   《过渡时期的教育》 Education in an Era of Transition   《过渡时期的教育》 的作者是 I. L. Kandel ,该书于 1948 年出版,由 教育年鉴 和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 联合发行。这本书收录了作者于 1948 年 2 月在伦敦大学发表的三场讲座的内容,探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重建 的原则、出现的问题以及 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核心主题包括 实现教育机会平等 、 教师专业地位和培养 的重要性、 民主理念的教育 ,以及 教育在促进国际理解与和平 中的作用,强调教育体系必须以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为核心,而非仅仅服务于国家需求。   该书是基于他于同年 2 月在伦敦大学发表的三场讲座。全书的核心思想是:历史上教育的重大进步总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危机而发生。二战这场全球性的战争不仅考验了各国的教育体系,还加速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并促使世界人民寻求保障生存的途径。 第一章:教育重建的提议  (Proposal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核心观点:  本章提出了指导教育重建计划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教育哲学的根本性转变 —— 从 “ 国家至上 ” 转向 “ 个体至上 ” 。 背景与推动力: 战前批评: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教育传统就受到了批评。针对按社会阶层划分的 “ 双轨制 ” 教育体系(为大众和少数精英提供的教育)的攻击开始出现。 心理学影响:  现代心理学对学生成长、兴趣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促使人们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审查。 平等运动:  旨在扩大教育机会平等和适应个体差异的运动兴起,例如法国的 “ 单一学校 ” ( Ecole Unique )、德国的 “ 统一学校 ” ( Einheitsschule )以及英国的 “ 普及中等教育 ” 。 二战影响:  全球性战争促使人们认识到,扫盲不仅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此外,战争的破坏性使世界认识到教育必须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工具。 重建目标与价值: 人力资本观:  战后教育重建计划普遍强调教育是 “ 投资 ” 于人力资源。各国文件均指出,民族的青年是其最大的国家财富,必...

《挪威的教育》 Education in Norway

图片
  严元章藏书 0088   《挪威的教育》 Education in Norway   本书对 挪威教育体系 的全面概述,主要基于 前教会与教育部长  Nils Hjelmtveit 于  1946  年出版的文本。这份来自 挪威皇家信息服务局 的出版物详细介绍了教育的 历史演变 ,从  12  世纪的教堂学校到  1935-1940  年代形成的 “ 统一学校 ” 系统。其中阐述了从 学前教育 到 大学 及类似机构(如技术大学和商学院)的 不同教育阶段 ,并强调了 小学(人民学校)作为整个系统基础的核心作用。此外,来源还讨论了教师培训 、 职业学校 、 特殊教育 、 公共图书馆 以及 成人教育 等重要方面,最后提供了关于教育 资金来源 的统计数据。   该书的目录涵盖了挪威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从历史沿革到行政管理,再到各种学校类型(如幼儿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的财政支持。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插图列表,例如:奥斯陆市图书馆中央大厅、斯塔贝克家政学校、不同类型的城镇和乡村小学、特隆赫姆技术大学以及奥斯陆大学的照片。 1.  历史导论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本章追溯了挪威有组织教学的历史。有组织的教学始于大约  1150  年 ,当时在奥斯陆、卑尔根和特隆赫姆设立了附属于主教教区的大教堂学校,称为 “ 学术学校 ” (“Learned Schools”) 。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为教会和政府培养官员。中学就是从这些学校发展而来的。 在宗教改革( 1537  年)之前,除了教会要求家长口头传授《主祷文》、《信条》 和 《圣母颂》外,几乎没有针对全体民众的有组织的教育。宗教改革后,人人可读《圣经》,极大激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1736 年引入 坚信礼 ( Confirmation )后,教育取得了更大进展。 1739  年颁布的挪威第一部学校立法具有革命性意义,要求在每个教区设立学校,并规定所有儿童必须入学。虽然该法案未能完全实施,但它确立了几个重要原则: 国家有权力和责任在教育领域发挥主动性 ;所有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以及每个教区有责任提供充足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