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 2025的博文

《杜威教育选集》John Dewey Selected Educational Writings

图片
  严元章藏书0220   《 杜威 教育选集》 John Dewey Selected Educational Writings   约翰 · 杜威( John Dewey )的教育著作和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实用主义( Pragmatism )和工具主义( Instrumentalism ) 。文献首先讨论了实用主义的起源,尤其是与 查尔斯 · 桑德斯 · 皮尔斯( C. S. Peirce )和威廉 · 詹姆斯( William James )的关系,强调观念的意义在于其实用后果 ,而真理在于它是否「有效」。随后,选文深入阐述了杜威对教育的 生物学和社会学概念 ,认为思维和智慧是 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工具 ,用于解决问题和促进 经验的持续成长与重组 。在教育实践方面,杜威主张 学校应作为社会生活的形式 ,课程内容必须与儿童的 现有经验和内在冲动 相连结,透过动手操作和社会活动来培养民主精神与有效的道德行为,而非依赖外部权威或死记硬背。     本书由  F. W. Garforth  编辑并撰写导论和评论,旨在呈现约翰 · 杜威这位被公认为上个世纪美国教育界最伟大人物 的教育思想。杜威结合了哲学家和实践教育学家的角色,非常适合阐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这使他的著作对师范生特别有价值。 由于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即实用主义或称工具主义)密不可分,编辑在导论中概述了其实用主义的主要特征,并在附录中收录了阐明其哲学立场的段落。编辑的目标是透过精选文段,展现杜威思想的诸多面向。 以下是书中主要章节的内容摘要: 💡  1.  我的教学信条  (My Pedagogic Creed) 本章写于  1897  年,反映了杜威对大学实验小学( University Elementary School )实验初期的热忱。 核心理念:  教育即是 成长 ( growth ),是一个过程( process ),而非为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 preparation )。教育是一种「经验的持续重建」( a continuing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 )。 个体与社会:  孩子是核心,其发展决定了方法和学科的呈现顺序。...

《中等教育报告,特别是关于文法学校和技术中学》 Secondary Educ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rammar Schools and Technical High Schools

图片
  严元章藏书 0218   《中等教育报告,特别是关于文法学校和技术中学》 Secondary Education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rammar Schools and Technical High Schools     这是一份 教育咨询委员会报告 的摘录,该报告由教育委员会于  1938  年发布并于  1947  年重印,主题是 英国和威尔士的中等教育 ,特别是文法学校和技术高中。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 审查和建议 十一岁以上学生的学校组织和相互关系,特别关注在十六岁左右离校的学生。报告追溯了 传统课程的历史发展 ,讨论了 女孩教育和技术教育 的演变,并提出了如设立 技术高中 和确保所有类型中学的 地位平等 等重要建议。此外,它还分析了 课程设置问题、外部考试(如学校证书考试)的影响 ,以及 行政管理和威尔士地区教育 的特殊问题。   该报告由 咨询委员会 编写,于 1938 年出版,并于 1947 年重印。该报告处理的是委员会在 1933 年收到的咨文,其建议意义深远,涉及对该国公共教育系统和行政安排的实质性变革。报告旨在解决文法学校的课程问题、职业和准职业学校的问题,以及中学之间的组织和相互关系问题。委员会建议推广使用 “ 文法学校 ” (学术型)和 “ 现代学校 ” (高级学校)的术语。 序言( Prefatory Note & Introduction ) 序言指出,尽管报告的结论和建议尚未被董事会( Board )接受,但由于其全面处理了 “ 一个困难而复杂的主题 ” ,因此决定立即出版。在 1947 年重印时,指出该报告对于地方教育当局在《 1944 年教育法》之后发展新的中学教育政策具有价值。 引言部分( Introduction )强调,该报告是继《青少年教育报告》( 1926 年)、《小学教育报告》( 1931 年)和《婴幼儿学校报告》( 1933 年)之后的系列报告的第三部分。 核心问题和建议:  报告认为现有的全日制教育安排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结构和经济现实。 文法学校课程 :必须保障那些将在 16 岁左右离校的学生的利益,而非仅仅关注升入大学的学生。 技术中学 :建议设立一种新的中学类型 —...

《学校与生活:学校到独立生活的过渡的首次调查》 School and Life: A First Enquiry into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Independent Life

图片
  严元章藏书 0217   《学校与生活:学校到独立生活的过渡的首次调查》 School and Life: A First Enquiry into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Independent Life ​   《学校与生活:学校到独立生活的过渡的首次调查》的报告由一个包括教育家、工业界人士、宗教领袖和科学家在内的 多元理事会 撰写。报告概述了 英国教育系统的现状 ,特别关注实施《 1944 年教育法》所面临的挑战。核心主题包括迫切需要 更新过时的学校建筑和设施 ,尤其是在小学和城市地区,以促进现代教学方法和积极的健康理念。此外,报告重点讨论了 家庭与学校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以确保儿童获得全面的发展,并探讨了 教育如何为年轻人过渡到就业做好准备 ,强调了通识教育、适应性和持续学习的价值。   该报告由英格兰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于 1944 年 12 月根据 1944 年《教育法》第 4 条任命,并于 1947 年 1 月呈交。委员会成员来自全国生活中的不同利益群体,包括工业、科学、教会和家长。报告的主题是 “ 从学校生活到独立生活的过渡 ” ,旨在评估和批判现有教育作为对 “ 有用且令人满意的生活 ” 的准备情况。 扉页、前言和致谢 报告旨在应对当前英国教育体系重塑和社会结构重建中的关键问题。委员会认为,除非教育与社会、工业、商业生活协调一致,并在学校中为儿童作为个体和公民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平衡,否则教育投入将无法产生充分的回报。报告呼吁广泛且仔细地研究其中的实用建议。 序言  (Preface) 序言阐述了委员会的职能,即根据 1944 年《教育法》的规定,就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事宜向教育部长提供建议。委员会关注的重点是 “ 从学校到独立生活的过渡 ” 。由于调查的广泛性,本报告被视为一项调查结果,包含了许多应立即公开的实践结论,因此报告的设计没有追求统一性。 序言指出,委员会在调查初期就发现,前辈报告中提出的理想状态与许多学校的实际现状之间存在着 显著的对比 。委员会的工作遵循了 1944 年《教育法》所倡导的 “ 完整而慷慨的教育 ” 理念,并将 个体生活的质量 视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 第一章:学校现状:理论与实践的对比  (CHAPTER I: The...

《三民主义》San Min Chu I

图片
  严元章藏书 0216   《三民主义》 San Min Chu I   孙中山先生 关于《三民主义》中 民族主义 和 民权主义 的讲稿,特别是第一部分( 民族主义 )的最后六讲和第二部分( 民权主义 )的第一讲。作者详细 论述了中国所面临的三大危机 :列强的 政治压迫 、 经济支配 以及 人口增长停滞 ,并强调挽救危机的根本在于 恢复和振兴民族精神 ,实现民族团结。在 民权主义 的开篇,他 回顾了人类历史的演进 ,将人类斗争分为与野兽、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民与君主四个阶段,借此 证明民主潮流的必然性 ,并 批判了争夺帝王权力的旧有历史模式 ,指出 人民主权 才是终结内乱的唯一出路。此外,文件中还包含翻译者对 原著翻译难点 、术语选择以及 增补内容 的说明。   一、著作概览与背景 《三民主义》由孙中山博士撰写,毕范宇( Frank W. Price )翻译,陈立廷( L.T. Chen )编辑,于 1928 年出版。这部著作被列为 “ 国际理解系列 ” 的一部分,旨在增进海外对推动中国前进的伟大力量的理解。 孙中山先生认为, 三民主义是救国之纲领 ,其定义为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政府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以求国家永久生存的原则。他提到,在撰写此书之前,他已出版了《建国方略》的前三卷,而《三民主义》是为了完成《建国之本》这部更大的系列著作。 该书原稿曾在 1922 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焚毁。因此,现在流传的文本主要来源于孙中山先生在国民党重组期间,为同志们进行宣传所需而发表的 每周一次的即席演讲的速记记录 。 二、第一部:民族主义(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ism ) 孙中山先生指出,民族主义在中国的语境下,等同于 “ 国族之义 ” ( the doctrine of the state )。他强调,由于中国人民只忠诚于家庭和宗族,缺乏民族精神, 形同一盘散沙 。 第一讲:民族主义的含义与危机 核心内容:  阐述了民族( Nation/Race )与国家( State )的区别。民族是自然力量(血缘、语言、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发展形成的,而国家是武力( the way of might )发展形成的。 民族危机:  尽管中华民族拥有四万万人口和最悠久的文化,但缺乏民族精神,处于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