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马来亚报道研究(1919—1949)

 

《申报》马来亚报道研究(1919—1949

杨溪

 

杨溪的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申报》马来亚报道研究(1919—1949)》,该论文于 2019 年在河北大学完成。研究以中国近代著名报纸《申报》为核心文献,考察了其在 1919 年至 1949 年间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前身)的新闻报道。论文概述了《申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并发现其对马来亚的报道量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而变化。研究将报道分为发轫期、成熟期和动荡期三个阶段,总结了各时期的主要议题,如华侨活动、英属马来亚开发、二战战况、共产危机和体育活动等。此外,该研究也探讨了《申报》马来亚报道的信息来源、内容和编辑特征,并分析了其现实意义。

 

 

该论文以 1919 年至 1949 年《申报》上刊登的有关马来亚的原始报道为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归纳、分类和总结这三十年间的报道,理清了每一历史时期《申报》马来亚报道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议题。

 

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研究综述、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点。

研究背景与意义: 论文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马来西亚与我国交往日益密切,了解近代马来亚的历史形象成为一种历史需求。研究通过《申报》这一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大众媒介,探讨了马来亚在我国近代主流媒体中的形象。研究时间段(1919—1949 年)涵盖了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马来亚经历了英帝国开发、太平洋战争和日本侵占的动荡。

 

研究目的: 从历史学角度看,论文旨在通过《申报》的报道,了解马来亚反殖民斗争的艰辛历程及华人对近代马来亚建设的贡献。从传播学角度看,研究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大众媒介对国际社会的瞭望哨作用,并探索近代大众媒介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

 

研究方法与创新: 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 603 篇实际相关的马来亚报道进行学理梳理。创新点在于研究对象和视角,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申报》涉外报道研究不足的空白。

 

第二章 《申报》马来亚报道概况 (Overview of Malaya Coverage)

 

本章宏观考察了《申报》国际报道的发展概况以及马来亚报道的数量趋势和信息来源。

 

国际报道发展: 论文回顾了《申报》的发展历程,特别强调 1912 年史量才接管后,致力于报业现代化和加强国际新闻报道,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如购入新式印刷机、增设国际新闻专栏(如特约路透电),并派设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至海外主要城市。这些举措对国际新闻报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报道量趋势: 在 1919—1949 年间,共筛选出 603 篇实际相关的马来亚报道。报道量波动,并非持续上升或下降,而是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报道量在 1941 年(92 条)、1947 年(99 条)和 1948 年(111 条)达到高峰。

 

信息来源: 《申报》马来亚报道的信息来源是多元的,包括:

  • 《申报》记者及特约通讯员的采写。
  • 来自我国东南部、新加坡等地的航讯(如汕头、厦门)。
  • 转载自外电的报道,如路透社、哈瓦斯社、合众社、同盟社、海通社等国际通讯社。
  • 翻译其他报刊的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在国际局势紧张时期,《申报》对马来亚的报道高度依赖外国通讯社。

 

第三章 《申报》马来亚报道的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本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将 603 篇马来亚报道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并详细分析了各期的主要报道议题。

 

3.1 发轫期 (1919—1939 ):华侨与英属马来亚的开发

  • 报道特点: 报道量较少(156 条),处于刚起步阶段。报道内容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关注。
  • 主要议题 (38.5%): 华侨报道。涵盖华侨的访问交流活动、马来亚的对侨政策(如限制入境),以及在抗战前后的爱国活动(如踊跃捐款、技术人才归国效力)。
  • 次要议题: 经济报道(中马贸易、国货销售、贸易政策)和马来亚开发报道(重点关注英属马来亚对锡矿和橡胶业的开采与掠夺)。报道也涉及华工的生存状况、英国在马来亚的军事巩固,以及对马来亚风土人情的介绍。

 

3.2 成熟期 (1940—1945 ):战斗中的马来亚

  • 报道特点: 报道量增加(173 条),报道手法多样化,报道观念逐步现代化,报道视野广阔,突出了马来亚与世界、中国与马来亚的联系。
  • 主要议题 (67.1%): 军事报道。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争中马来亚的战况,包括:
    • 战前准备(防御工程、军事人员部署)。
    • 战争爆发前的各界态度(对战争危险性的判断)。
    • 防御策略(军事演习、作战思路改革)。
    • 战时战况(日本南进,英军节节失守,马来亚迅速沦陷的过程)。
    • 战事总结与评论(分析战败原因)。
  • 次要议题: 经济报道(统制外汇、国货南销)、华侨报道(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对世界受灾人民的援助)、政治报道(战后初期因日军挑拨导致的马、华两族冲突)。

 

3.3 动荡期 (1946—1949 ):马来亚的共产危机与体育狂欢

  • 报道特点: 报道量最大(274 条),各议题报道量分布相对平均,反映出中马关系在各方面日益紧密。
  • 主要议题 (34.3%): 政治报道。关注英国殖民主义的卷土重来(如白皮书新宪法),以及马来亚人民的反殖民斗争(如侨商总罢市)。重点报道了英国当局对马来亚共产党(马共)的镇压和逮捕,将其活动冠以暴动
  • 次要议题 (27.4%): 体育报道。集中报道了马来亚华侨足球队(联华队)的远征比赛,华侨代表队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以及马来亚华侨羽毛球队夺得汤姆斯杯冠军的盛况。
  • 其他议题: 华侨报道(侧重战后华侨复员、排华事件和入境政策)和文化报道(主要关注战后马来亚华侨教育的恢复和华文教育的推行)。

 

第四章 《申报》马来亚报道的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本章总结了《申报》马来亚报道的内容特征和编辑特征。

 

内容特征:

  1. 报道量大、题材广泛: 报道涉及马来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题材广泛而细致,全面展示了 1919 年至 1949 年马来亚的国家状况。
  2. 时效性强、报道方式出色: 《申报》通过完善通讯网络和采用外电,保证了新闻时效性。报道方式上运用了连续报道(如胶锡业衰败、航空事业)和综合报道(尤其是在军事议题上,整合来自不同通讯社的消息,提供多角度参考)。

 

编辑特征:

  1. 标题简洁、概括性强: 新闻标题初具现代特点,简洁有力,多为单行标题或主题+副题的双行标题。也采用了如马华等缩略语,增强了版面简洁性和表达准确性。
  2. 消息报道为主、通讯评论为辅: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体,占比 80.8%通讯13.9%)侧重于深度阐释和背景介绍。评论2.3%)主要是政治评论,如对殖民政策的质疑和抨击。

第五章 《申报》马来亚报道的现实意义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本章从新闻报道理念和报道经验的角度,阐述了《申报》马来亚报道的历史启迪和现实意义。

 

  1. 办报以史自役,态度客观公正: 《申报》秉持史量才报纸为现代史记的办报理念,坚持真实、全面、详尽地记录事件,即使在涉及重大事件时,也始终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其报道体现了全面性、准确性(信息来源清晰)和客观性(如在军事报道中摆出不同信源,让读者自行评判)。
  2. 呈现国家形象,满足受众需求: 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领域的报道,全面构建了马来亚的国家整体形象,为我国政府当局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报道满足了当时国内受众(尤其是与马来亚往来密切的群体)了解当地社会发展、进行商业活动等的信息需求。
  3. 丰富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方式: 报道内容从发轫期对华侨的集中关注,逐步发展到动荡期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均衡报道,内容不断丰富。报道方式上,除了连续报道和综合报道,还使用了图表、图片、新闻速写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以提供更佳的阅读体验。

 

结论 (Conclusion)

 

论文总结道,《申报》马来亚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内马来亚和世界发展的缩影,也是《申报》自身国际报道变化轨迹的写照。通过这三十年的报道变迁,不仅窥探了该历史阶段世界的发展印迹,也为现代国际报道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