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真言
5-01-08
举剑的反思
胡万铎
去年12月27日,AEC电视台播放一辑全国新闻回顾,我再次重温教育部长在巫青大会上举剑又吻剑的一幕画面,令我非常感慨,我认为这是绝对敏感的民族课题。
说到“举剑”,其来有自。那是在1987年10月间教育部派遣大批不诸华语的行政人员到华小任职,引起华社不安,进而发生大规模的抗议行动。
稍后并在天后宫召开华团政党大会,决定罢课3天;稍后巫统青年团组织在吉隆坡独立广场举行群众大会。在这大会上,出现了书写煽动种族情绪的口号标语。
幸得首相马哈迪见势不对,采用内安法令进行了大逮捕行玖才把这起种族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
自此以后,一连3届巫青团长都在巫青大会上扬起短剑,成为他们开会之文化,护卫他们的特权。
“举剑”也带给我们无比的敏感。假如我们不健忘,在1999年全国大选来临前夕,董教总及雪华堂为主的11个华堂联合组成工委会修订了一份《马来西亚华团大选诉求》。之后在2000年8月16日大约有300名巫青团团员在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门前进行粗暴的示威行动。
其实大马的政治,自独立以来一向以马来人为主导,而联盟政府一枝独秀占尽优势。在1969年的大选中,却损兵折将,巫统认为他们的权力与地位受到威胁。尤其是当时一批官僚资产阶级更发出“马来人具主导地位”的讯息,计划从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手上夺取实权。513的事件,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手段,华人成为事件的代罪羔羊。
过于强调某个民族的特权与利益,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国家的不幸,也是一些弱群民族的不幸。
今天,巫青的嚣张还是延续自“马来中心主义他们企图控制全国所有的经济与政治。我希望政治人物能摒弃此种狭隘的种族主义观点,扩大视野,以宏观的角度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务使全民受惠。
君不见新加坡没有特殊资源,因政治稳定,却成为东南亚金融中心,各族和谐生活。而我们得天独厚却不如别人。为什么?巫青及巫统的领导人应坡的繁荣作为自己治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