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政治风云)

风起云涌(政治风云)

戴小华

 

封面设计:黄春明

封面题字:张炳煌

 

 

丹斯里拿督李三春博士与作者

拿督斯里林敬益医生与作者

林吉祥与作者

丹斯里东姑拉沙里与作者

陈祖排博士与作者

邓育桓与作者

拿汀斯里茜蒂哈斯玛医生与作者

拿汀斯里王维娜与作者

 

 

——中国报总编辑林通光

 

每隔两周一期的「戴小华话廊」于九。年八月初在中国报登场,足足维持了超过一年时间才落幕,它的出现增添了中国报的内容特色,也成为广大读者一次又一次难忘的星期天约会。在「话廊」曝光的全是重量级足金的风云人物,其中包括朝野的政界红人,成功的工商企业巨子,文化界名人。而每一篇的报导都有充实的内涵及生动的对话,受访者不论是叙述人生的经历或是抒发哲理、高见,都会带给读者一些宝贵的启示和收获。我们也不难想象到,戴小华女士在策划、采访与写作过程中所经历的苦乐滋味,不过,来自读者的热烈回响与鼓励,却是戴女士莫大的精神支柱和补偿,这股无形的力量,使她的「话廊」约会越来越有高质量的呈献,让广大的读者追看!

 

「话廊」编印成专集出版,无疑是一项喜讯。对那些有追看访谈报导的读者,由于时间的流逝,或许已经淡忘了内容,现在可以重拾记忆。至于那些错失良机的人,一册专集在手,可以很惬意地享受阅读的愉快了。

 

「话廊」所访问的对象,彼此之间似乎距离很近,其实是遥不可及。然而,通过「话廊」的访谈,大家对有关名人的思想、奋斗史、人生观有了较多的认识,这种功能正是「话廊」的贡献。

 

不过,这种贡献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首先,受访者必须对主持人有信心,才会接受访问,这是先决条件。其次,人物访谈是属于新闻专业的学问,访问者不但事先要做足资料的准备功夫,而且必须对各种课题有广泛的认识。在对话过程中,要能随机应变,要善于把握时机,在访谈交流之际,因对方的答案使访问者在脑际临时闪现及衍生的各项问题,及时向对方提出,这是访问者最难把握的一点,但是却非常重要。因为提出有智慧、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期望得到有智慧、有深度的答案。换言之,牡丹与绿叶两者必须配搭得恰到好处,才会有彰显的效果。

 

戴小华女士说:「为了增加访谈的可读性,我采用了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现,有散文式的描述,戏剧式的对话及评论式的剖析。」

 

这也意味着访谈智慧与写作技巧的完善配合,更是不可或缺以,一篇成功的访谈报导,是不折不扣属于新闻专业个人文学修养的具体呈献。戴女士主持中国报「话廊」一共访问了卅位各领域的风云人物,她所表现的精神与毅力令人钦敬,她的精物呈献有目共睹。

 

「话廊」出版在卽,戴女士邀我写序,虽是苦差,仍愿聊缀此文,是为序。

 

 

 

 

面对当代风云——代序

戴小华

 

我曾看过许多精彩的访谈录,像法拉茜写的『与历史对话』、吉赫德的『美国当代名人访谈录』以及台湾天下杂志出版的『决策者』,这些书都为当地社会留下珍贵的记录,也令我深为感动。

 

这些访问都是用对话的形式。然而,它之所以精彩,除了被访者本身的吸引力外,访者也懂得提问题及善于引导谈话。访问时,不但能抓住重心,且随机应变。在言谈中参以辩驳,在叙事中夹以议论,发问中杂以发抒己见,使得对话充满变化。最后,访者再以良好的思维及写作技巧将对话用文字呈现出来。

 

通过这类的对话,读者可以看出被访者个性的深刻流露,从人的言行中探求更深的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话能有新的发现和启发。

 

阅后,我忍不住会想,现代社会确实需要这类的报导文字,因为它可以直接有效的沟通,来满足现代人要求的「讯息」的欲求。它既是新闻的、具体的,也必须是文学的、思考的。它不仅是报导,而是在报导中蕴藏着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

 

没想到,去年一月,中国报的执行总编韩黄超明及策划编辑彭早慧向我提出了这样的构想,并认为我是担任此项重任的最适当的人选。

 

当时,我虽感兴趣,但自认才疏学浅,深怕有辱使命,何历自己的作业行程已排到七月,只好婉辞。没想到,他俩坚持,并说:「我们就等到八月才开始。」既然能被人如此抬爱,我只有硬着头皮全力以赴了。

 

我们开始思索出现在「话廊」的人物,「他」对读者要有吸引力,最好还具备「独家」的特色。当然,有一点是我自己绝对坚持的,就是「话廊」的人物,必须容纳不同的政治见解或人生哲学。「他」的观点与我相同或相异,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然有一面或多面的才华及成就是令我深为尊敬的。这样,才觉得有写的价値。

 

能够面对当代风云,我也必须花心血去写。所以,与每一个受访者会面前,我已熟读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然后再思索着如何拟定题目。在对话进行中又需全神贯注,因为任何意识的交相激荡可能衍生另一种话题。有时,同一类似的问题我会问不同的对话者,再藉并置或互相对照,希望读者能在歧异中自己去统合。又为了增加访谈录的可读性,我采用了不同的「文学方式」来表现,有散文式的描述,戏剧式的对话及评论式炒剖析。然而,所有的一切均是在眞实的基础上进行。

 

原先只打算写十二个人物,没想到读者热烈的回响,使我增加到二十人,最后到三十人。

 

风云人物,当然不止三十人。

 

但要写尽所有的风云人物,在我是不可能的事。毕竟,这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虽有许多好友常对我说:「你是可以创作的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去为他人作嫁呢?」但我实在忙得无怨无悔。

 

「话廊」中许多人物都是平常不轻易曝光但又极具采访价値的,其中有相当多的事实和背景,还是由当事人第一次向外界披露的,故在发表时还颇有新闻性。此外,从与一些政治人物的谈话中,虽然都有其新闻背景,但他们的重要性却超越这些新闻,他们代表了这个变动时代的一些关键性的思考。

 

许多企业家们,有的虽没有谈什么大道理,也没什么骇人的学问,但是从与他们的谈话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活生生、充满了满了血汗奋斗的生命。有的则在谈话中提出许多前瞻性的见解。

 

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他们的谈话着眼点不限于文学,而是具有文学结合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和人类理想来加以分析。其中所具有的批判意义,也引起了我对本国文化前途的深层思考。

 

读者当可发现,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种人物的报导,它的背面都是站在希望我们的人生更美好,社会更进步的企图心而出发的。可惜我的能力精力有限,做的并不够好,但我总是想,在我还有充沛的入世热情的此刻,让我多花一些时间在报导文学上吧!

 

走笔至此,我犹记得跟每个人谈话的情形,这种诚恳的在思想认识上的交流,是一次又一难忘的经验。我非常感激所有接受我访问的人士对我的信任,是他们,才令「话廊」闪闪生辉 。我对「话廊」所做的贡献,只是把被访者特有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人生历练,带引出来,有价值的东西,是属于他们的。

 

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我不妨将「话廊」出现的人物,依其性别,工作领域和居住地列成图表,以使读者有更淸楚的了解。(请参考附表)

 

原先的计划,希望在各领域中寻出一个典型,进行认眞的采访与分析,但从列出的附表,可以看出在每一领域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成为一方之雄的人不止一位。

 

看来,计划难以完成,因我确实需要时间休息。写作本是我生活中的喜爱,然而,这一年来,写作却几乎占了我大部份的生活。报导原只是我喜爱的一种创作方式,但这一年来,也成了我大部份的创作内容。

 

趁这本书结集出版时,感谢所有为「话廊」出过力的朋友。感谢中国报相辅相成的工作环境,特别是黄超明及早慧给了我如许宝贵的篇幅让我尽情发表。在发表期间,读者的回应让我很感动,可惜版位有限,来信无法全登,我就在此一并谢过。

 

当然,更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写稿时情緖起伏的包容。我从来只是写,不要求读者与我有相同的想法。但我希望「话廊」中的文字,确能带给亲爱的读者们一些感触和启发。

 

(中国报一九九一年八月四日)

 

 

受访者

职称(政治)

丹斯里拿督李三春博士

前马华总会长及前交通部长

拿督斯里林敬益医生

民政党主席及原产业部长

林吉祥

全国反对党领袖及民主行动党秘书长

丹斯里东姑拉沙里

四六精神党主席及前财政部长

陈祖排博士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

邓育桓

马华全国妇女组主席及副靑年体育部长

拿汀斯里茜蒂哈斯玛医生

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夫人

拿汀斯里王维娜

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夫人

 

 

受访者

职称(经济)

丹斯里钟廷森

马来西亚钢铁及百货双王

潘斯里陈秋霞

锺廷森夫人(前金马奖影后)

丹斯里郑鸿标

亚洲最佳商业银行家

拿督张泗淸

马来西亚米商巨无霸

林玉静

马来西亚炸鸡大王

拿督陈振南

马来西亚屋业发展钜子

拿汀拉蒙拉苏来曼

Lot 10执行主席

东姑沙普汀

王子企业家

李金友

马来西亚商界黑马

杨至伟

「和」协达「成」的企业家

 

 

受访者

职称(文化)

冰心()

作家

萧乾()

作家

柏杨()

作家

李敖()

作家

李怡()

香港「九十年代」杂志主编

陈若曦()

作家

陈映眞()

作家及台湾统一联盟主席

苏叔阳()

作家

殷允芃()

台湾「天下」杂志主编

莫言()

作家

王安忆()

作家

龙应台()

作家

 

目录

序——林通光

面对当代风云——代序——戴小华

丹斯里拿督李三春博士——前马华总会长及前交通部长

拿督斯里林敬益医生——民政党主席及原产业部长

林吉祥——全国反对党领袖及民主行动党秘书长

丹斯里东姑拉沙里——四六精神党主席及前财政部长

陈祖排博士——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

邓育桓——马华全国妇女组主席及副靑年体育部长

拿汀斯里茜帯哈斯玛医生——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夫人

拿汀斯里王维娜——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夫人

完美的配搭——黄超明

后记——戴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