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独中情结

胡说真言

5-12-07

与独中情结

林风

 

学长胡万铎回应我:“指”他在独中办学理念“后知后觉”为“讥笑”,未免过于“敏感”;事实证明,1973年胡氏振臂高呼独中复兴运动,当时是主张以华文为单一教学媒介语的,这是我最不敢苟同的关键点。事隔20年,即在1993年胡氏对深斋中学簿记课本改用中文“反感”,印证“后知后觉”之形容确没有“讥笑”之意。

 

反之,我欣赏胡氏为贯彻“后知后觉”理念,面对董教激烈反对而勇往直前的勇气,这比目前一般人依然“不知不觉”更胜一筹。

 

作为钟灵学弟,我不同意国民型中学的华文不够灵光的怀疑。以我个人为例,一本《中华文选》的华文课,让我在华文报工作逾30个年头,当我批评独中华文教学媒介语的时候,对手指我“红毛屎”(英文至上)应已不攻自破。

 

单一教学媒介语的独中毕业生,手中领取的是一张由各校长签发的“毕业证书”;国内大学固然不承认各校“私发”的文凭,国外也不接受“学校文凭”,这个年代的独中毕业生大部分因此无法在国内外深造(仅台湾接受学校文凭)。试想,有多少华青在这个制度下“停止”大学之路?有多少“人才”为此不见天日?

 

直到“独中统考”文凭出现(先华语后双语出题),才真正解决了一部分华裔高中毕业生深造和出路(就业)的切身利益,出国深造属于有经济能力者才能实现。

 

随著全球化大趋势,教育开放使私立大专院校如雨后春笋。在粥少僧多,供需要求下,统考文凭越发一纸风行,成为越来越多大专院校接受的文凭,自不待言。

 

总之,华文独中办学理念能够随着时代日新又日新,即便“后知后觉”,亦是可以期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