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耒西亚华族会馆史略

 

大马福联会 雪福建会馆资助学术文艺丛书

 

马耒西亚华族会馆史略

吴华著

东南亚硏究所出版


 

本书获得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雪兰莪福建会馆“文学出版基金一九七九年度学术组优秀奖,并由该基金资助出版。

 

 

目次

颜淸煌博士序

郑良树博士序

 

前言

 

第一章 各州地缘性组织

(1)概述

(2)槟城的会馆

(3)马六甲的会馆

(4)森美兰的会馆

(5)雪兰莪的会馆

(6)霹雳的会馆

(7)吉打的会馆

(8)砂朥越的会馆

(9)柔佛的会馆

(10)沙巴的会馆

(11)彭亨的会馆

(12)丁加奴的会馆

(13)吉兰丹的会馆

(14)玻璃市的会馆

 

第二章 各帮人士的地缘性组织

(1)福帮的地缘性组织

(2)广帮的地缘性组织

(3)客帮的地缘性组织

(4)潮帮的地縁性组织

(5)琼帮的地缘性组织

(6)三江帮的地缘性组织

 

参考资料

 

 

 

颜序

澳洲亚德烈大学亚洲硏究中心代理主任

颜淸湟博士

 

星马华人社会史的硏究,是近三十年来的事。第一部有系统而有份量的著作是田汝康博士的"砂朥越的华人社会(Tien Ju-kang, The Chinese of Sarawak),本书于一九五三年在英国出版。田氏原是中国留英学生,在伦敦大学著名的经济政治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人类系攻读博士。田氏曾在沙朥越作实地调查,利用社会人类学的理论与技术来硏究当地华人社会的组织,对星马区华人社会的地缘和血缘组织及功能的硏究作出很大的贡献。

 

继田氏而硏究星马社会史的英国学者有依特烈博士(Alan J. A. Elliott),忽例曼敎授(Professor Maurice Freedman),勒哇博士(DR. W. H. Newell),客伊博士(DR. Barrington Kaye)及托黎博士(DR. M. Topley)等人。其中以忽里曼敎授的成就最大。忽敎授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到一九五0年十一月间在星嘉坡进行调查华人社会,同时亦间至马六甲,槟城和森美兰等地访问。他的主要目标在于硏究血缘关系对星嘉坡华族移民社会组织的影响。他硏究的电点在于家庭及宗族的组织,婚姻的组织以及结婚过程的传统仪式等等。他的硏究成果出版成专书,那就是一九五七年由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出版的“星嘉坡华人的家庭与婚姻”(Chines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Singapore)一书。除此之外,忽敎授于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二年间又在各学术杂志发表数篇有关星马社会史的论文,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就是一九六0年所发表的“移民与社团的组织:十九他纪的星嘉坡华人”(Immigrants and AssociationsChinese in Nineteenth-Century Singapore)。本文对华族移民与社团组织的关系给予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卓越的见解,因此常为学者们所引用。但是上述硏究尼马华人社会史的学者们,有着两项共同的缺点:

 

一、他们都是人类或社会学家,以调查为硏究的主要工具,档案与文字资料尙嫌不足。

二、除田汝康博士外,其余的学者都不谙中文,无法应用华文资料,在硏究华人社会史可说是一大缺陷。

 

这些缺点,有待星马华裔的学术工作者来弥补。

 

近十年来,星马华裔学人对本身社会史硏究的重要提高了认识和兴趣,同时他们也积极展开硏究工作。澳洲国立大学太平洋硏究院院长王赓武敎授,澳洲茀兰德斯大学社会科学院历史系高级讲师杨进发博土,马来亚大学经济学院的李宝平博士(DR. Lee Poh Peng,译音)及笔者本人都有发表论文和专书,对星马华人社会史的某方面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和硏究。两年前,李宝平博士所出版的“十九世纪星嘉坡华人社会史”(Chinese Society in Nineteen Century Singapore)一书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上述的著作都是用英文书写,对象是国际的专家和学者们,在对星马华人于本身社会史智识的普及方面没有作出重大的贡献。幸而这方面的工作由在星马定居的华裔学人负起。在这方面起领导作用的是星嘉坡的陈育崧先生,陈先生是南洋学会的中坚份子,在提拔后进学人不遗余力。在他的鼓励下,一批年靑的学人包括李业霖,林孝胜,张夏幛,吴华,张淸江,柯木林和李奕志等致力于星马华人社会史史料的搜罗,整理和考订的工作,他们的成绩是很可观的。一九七一年,陈育崧先生偕陈荆和敎授、李业霖先生出版了一本新加坡华人碑铭集录,继之,林孝胜等于一九七五年出版了“石叻古迹一书。同一时期,吴华君出版了他的三册"新嘉坡华族会馆志。上述各书对星马华人于本身社会史智识的普及作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星马社会史的学术硏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吴华君就是上述这批年靑学人中最活跃的份子。他除了出版三册“新嘉坡华族会馆志外,并接连出版了“新加坡华文中学史略和“柔佛新山华族会馆志两书。年来他继续努力,搜罗和整理马来西亚会馆史料,并在星洲日报连续发表,现在收集付梓。本人对吴君的不屈不挠的坚苦奋斗的精神非常敬佩。日来翻阅他的文稿,觉得吴君的这本著作不仅对马来西亚华人会馆的组织和历史作有系统的介绍,其中还有些独立的见解。相信这部书能给马来西亚华人对本身的社会组织有较淸楚的认识,同时对学者专家们的硏究亦有莫大的帮助。

 

一九八0年十二月四日序于亚德烈市

 

 

 

 

郑序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敎授

郑良树博士

 

虽然华人社会有血缘、地縁及业缘组织的差异,实际上,它们的凝聚根据和组织模式是相同的。血缘组织导源自数千年前的宗法制度,同一支血统的人,在某一个此代之内,崇奉及祭祀相同的祖先;将这些人团结在一起,就成为血缘性的组织。以相同的组织模式,将凝聚根据由延伸为线,就是地缘性及业缘性的组织。

 

华人社会尽是点和线的团结;即使是全国性的,也无不以点、线为依归。团结在点及线之下,其优点是:运动比较灵活、步伐比较容易统一,而且互助力比较强。华人南迁之际,它们即发挥了很大的功效。力量不够雄厚、眼光不够长远睿智、活动重复、排他性强、家族化及保守;似乎是它们的缺点。晚近数年来,有识之士似乎已经觉察到,光是点、线的团结,实在不足以应付此急流汹涌的局势。

 

先人以点及线作为前哨卒子,为我们开天辟地;今天,如何将点及线组织成一个统一的面,似乎是新生一代的历史任务。吴华对新、马华人史料的搜罗,有着很浓厚的兴趣;本书即汇聚全马一部份华人组织的资料,编纂而成。通过这部书,华人社会组织的错综复杂及叠床架屋的关系,似乎可以一窥全貌;如何利用这部书,一则以硏究华人的社会发展史,一则以团结华人成为一个统一的平面,似乎是作者编纂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一九八0年十一月中旬序于吉隆坡

 

 

前言

 

本书包括笔者所撰写的一系列有关马来西亚华族地缘性组织史料的文稿,计分为两章,第一章:各州的地缘性组织;第二章:各帮的地缘性组织。

 

本书所指的会馆,仅为地缘性的组织,并不包括血缘性及业缘性的组织。马来西亚华族地缘性组织的历史比新加坡来得早。最早创立的会馆,有不同的说法,据日木学者今堀博士及研究工作者刘果因先生所考证,大马最早的地绿性组织是槟城嘉应会馆前身的仁和公司,它创立于一八0一年。笔者撰写本书亦以此考证作为我国华族会馆的肇始。

 

马来西亚华族会馆的历史,迄今将近一百八十年,其对华族社会的影响与贡献甚大,扮演着重要旳角色,是为重要的一环,为硏究华族社会史所不能忽视的。

 

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乃提供史科,好让读者对地缘性的组织的历史,结构与功能有所认识。

 

近年来,笔者整理新加坡华族会馆史略的工作完成后,即着手搜集马来西亚华族会馆的史料。如今,将所得的资料整理为本书。其中遗漏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尙望学术界老前辈以及各会馆负责人予以指正。

 

本书获得大马福建社团联合会暨雪兰莪福建会馆“文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荷蒙南澳阿徳烈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代理主任颜淸湟博士、马来亚大学副敎授郑良树博士恵赐序文,许振庄兄代为设计封面及曾广纬兄的封面题签,使本书生色不少,又蒙得许云樵敎授、林孝胜兄及张淸江兄提供宝贵的意见,在此仅向他们致予万分的谢意。

 

吴华 志于一九八O年十月廿日望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