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中学 科学调合人文 懂仪器也懂人性

 建国中学 科学调合人文 懂仪器也懂人性

全建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选择二、三类数理组,
但建中要学生绝不能做只懂和冰冷仪器打交道的科学怪物,
他们导入人文,鼓励学生不断动手做,百年红楼无数的科学成就,
在科学和社会密切的对话中不断孕生。

文/萧富元  摄影/黄明堂

    红砖墙,白拱窗,百年建筑红楼,大厅回廊两侧公布栏上,张贴了建国中学的英雄榜单。

    一九九二年至今,十八年来,建中学生总共夺下一七一面奥林匹亚数理竞赛金银铜奖牌,以及七十九个亚太数学和亚洲物理奖。

    换句话说,每-年,建中学生至少会为学校赢回十项国际数理竞赛大奖。

    印象中,建中学生多半是脑袋极好的书呆子。校长蔡炳坤听了颇不以为然,他当了八年台中一中校长,两年前又成为建中第一位遴选产生的校长,不厌其烦的解释,建中学生热衷科学研究,全校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选择二、三类数理组,但他们绝不是只懂得和冰冷仪器打交道的科学怪物。

    科学和社会密切对话,是建中科学教育的主调。

抢回人文空间

    十五年前重返母校教书的历史老师黄春木,是为科学底图加入人文笔触的重要推于。

    黄春木还记得,当年他念建中时,普遍认为只有笨的人才会选社会组。他回校教书后发觉,十几年过去了,建中还是同样的氛围。「在建中,念一类组是需要勇气的。」黄春木不服气,觉得科学不能没有人文元素,于是纠集文科老师,在二00四年规划成立人文社会科学资优班,试图在建中太重理科的版图上,抢回一些人文空间。全台湾只有六所高中设有人文社会资优班,建中是其中唯一男校。

    「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背后的精神就是人文主义,」今年获选为台北市特殊优良教师的黄春木分析,科学研究是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科学过于强势、人文太弱势,双方无法对话,国家不会有杰出的科学成就。

    黄春木为了开拓建中理科学生的人文视野,特别开了一门和升学考试无关的选修课「科技与社会」,有十七个二类组学生选修。他规划各种跨领域学科演讲,像是克隆(复制)、干细胞、人机互动等议题,每个主题共三次演讲,一次两小时,听演讲前,学生要先阅读老师开的书单。

    课堂上,黄春木不断丢问题,用各种角度和学生讨论。有一次,他们谈到盘尼西林,理组同学从生物机转的议题谈效用,文组学生则强调,盘尼西林的发明,是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获胜的关键。

    「经过不同层面的讨论,科学议题变得更丰富了,」黄春木说。

    去年莫拉克风灾,黄春木问学生,善后工程要怎么跟当地灾民沟通?理组学生从工程师的角度回答:不必沟通,该迁村就迁村,把工程做好,效率最重要。经过激烈辩论后,学生逐渐同意,工程除了技术,还要考虑人和环境的互动,「他们慢慢会用系统性评比,而不从单一科技去看问题。」

    不只是文科老师重视理组学生的人文素养,建中理科老师也有同样的信念。

数理资优生写小说

    先后担任三届建中数理资优班专任导师的数学老师林信安指出,最好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培育学生成为科学与人文兼备的社会人。他鼓励数理资优班学生多听演讲,给公假让他们做专题、开会、去图书馆念书,还带他们去参观作家隐地的书房,藉以培养阅读品味和多方面才能。林信安班上的数理资优生,有的会写小说,有的会弹琴、画画、做菜,更是建中桥艺社大本营。

    除了在科学课程加入人文况味,建中的科学教育还强调学生动手做。

    惨白日光灯下,爬上阴暗的楼梯,先闻到一股浓浓的厕所味道。一头笔直长发的生物老师刘翠华频频道歉,红楼是历史古迹,年代久远,设备不免显老。厕所旁这间实验室,几张桌子,摆上几台显微镜,午后三点,四、五个学生各自占据实验桌,专心看显微镜。

    这是建中学生专用的研究室,只要事先登记,想做什么实验,都可以到这里做。曾经多次指导建中学生参加国际科展的刘翠华说,每天中午都有一堆学生挤在这简陋的实验室,就连已经毕业的学长,大学没课,还会回校到这里看看学弟的研究。

借力使力扩大资源

    建中的数理资优班和科学班(每年级共三班)学生,都必须做专题研究,高一是一星期两节课,高二是一星期六节课。刘翠华认为,做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培养人生态度,学习如何有系统、理性客观的解决问题,并从科学的过程中,学会创新。

    非资优班学生也可以主动做专题研究。刘翠华举例,三年前,念普通班的谭文皓,因为喜欢蝴蝶,自愿研究黑拟蛱蝶,他先从蝴蝶的食性观察起,常常到新店,发现黑拟蛱蝶喜欢吃大安水蓑衣。回来查文献,却找不到这种蝴蝶吃大安水蓑衣的纪录。谭文皓重新回去观察,得到最后确认。据他研究,政府大举推广生态池,复育大安水蓑衣,使得两者栖地重迭,因此黑拟蛱蝶的幼虫开始取食大安水蓑衣。他因为出色的「黑拟蛱蝶的幼虫生存策略」研究,出国参加国际科展,获得动物学科的第二名。

    建中的实验设备或许不够先进,却懂得借力使力,扩大教学资源。建中和中研院、台大合作,除商借器材或实验室,更把优秀学生送去台大和中研院,进实验室跟随教授做研究。刘翠华笑说,有些学生迷上专题研究,做到「中毒」,同实验室的研究生学长还拜托建中学生,不要做得那么快。「教授看到他们,都会想:『我们高中在做什么?』刘翠华说。

    优秀认真的师资,更是建中学生的后盾。看到刘翠华,不是在做教材、找资料,就是带学生做专题,连睡觉、吃饭,部在想学生的题目。
 
    「建中理科老师都很忙,忙着应付学生太多的『需索』,」黄春木体会,这是建中老师的传统,学生既优秀、自我规划学习能力又强,老师压力当然也很大。实验通常要做很久,实验室职员也不得闲,假日都要来加班。

独一无二的人才矿

    建中有九个科学性社团,三分之二的高一学生部参加科学社团。被建中学弟称为「神」的台大电机系高材生王思博,曾创下连续三年分别夺下奥林匹亚数学、资讯、物理金牌的历史纪录,就是在高一参加信息社,从零开始学写程序后,喜欢上信息,高二时获选为国手参赛。

    王思博深刻体会,建中校内外资源丰富,同侪、学长学弟,都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他高三参加物理竞赛,还去问高一学弟、物理国手陈昱安要怎么准备,他也会教其他建中学生数学,互相传承心得,这是其他学校花再多钱也没办法拥有的「人才矿」。

    建中生也不全是埋在实验室做研究的资优宅男,社会服务是他们另外一个竞技场。人文社会资优班四年多前,就到信义乡做部落服务,且开放四分之一名额给数理组学生,到部落教孩子科学课,寒暑假和周日轮流上山服务。「报名非常踊跃,每年都要劝退,」负责建中社会服务的黄春木表示。

    去年,科学班学生决定到台北县平溪小学服务,每周五下午公假去为小学生做课辅,还要自己做教具,导读科普书。

   旧瓶装新洒,总是能让人惊喜。百年红楼,处处活跃着热情奔放的科学种子。

 

资料来源:《天下杂志2010教育专刊》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