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通讯出版社
新加坡沦陷三年半
筱崎护 著
陈加昌 译
新加坡沦陷三年半
•目录•
译者的话
再版的话
图片
一、占领初期的混乱
二、华侨「检证」和大屠杀
三、成立「华侨协会」
四、昭南特别市的诞生
五、托马斯总督夫人病危
六、我在漳宜监狱的生活
七、太平洋战争爆发
八、沦陷前监狱的一阵骚动-------------
九、五千万元奉纳金
十、昭南的天长节-----山下奉文失言
十一、日本商家的南进
十二、藤原机关与印度独立联盟
十三、东条英机到来昭南
十四、物资缺乏和法令满天飞
十五、泰缅死亡铁路
十六、昭南市民大疏散——兴楼
十七、第二疏散地——马口
十八、澳洲「特攻队」袭撃昭南港
十九、战争结束与再混乱
二十、逮捕汉奸及其军事审判
廿一、日本战犯的处刑
廿二、屠杀华侨的审判.
廿三、日本人被遣送回国
廿四、轶闻一束
廿五、后记——地上的乐园与世界和平
附录
一、关于「新加坡沦陷三年半」——吴犹
二、关于「新加坡沦陷三年半」——筱崎护
三、再谈「新加坡沦陷三年半」——吴犹
四、「新加坡沦陷三年半」读后——陈育崧
五、我也来谈筱崎护的大作——李金泉
六、评「新加坡沦陷三年半」——悠漫
七、再评筱崎护的「新加坡沦陷三年半」——悠漫
三版后语——评日本文部省窜改史实|
译者的话
作者筱崎护的名字对四十岁的新加坡人来说,并不很陌生,从一九三八年他来新加坡到一九四五年七年的时间里,和许许多多新加坡人一样,他经历了一段大动乱的时代。七年的时间,作者经历了新加坡战前、战时、战后三个时期。正因为他曾经是侵略国、战胜国、战败国的一位官员,而且在这动乱时代一直都逗留在这个岛上(占领时期先后担任过教育科长及厚生科长),因此作者把亲历目睹同时参与工作和占领时期混乱的情形作直接的记述,应该是相当具权威性。
作者一九三八年底由驻德国大使馆调来新加坡日本总领事馆,担任新闻官工作(时卅余岁),另一方面,日本外务省受不起战时大本营和军方各单位的压力,于是筱崎就负起了一些搜集当地防务设备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正是日本、德国、意大利成立轴心的时候,英国殖民地下的星马,对日本人的监视也特别加严,他也曾因此被扣上了手铐,在新加坡囚禁了十五个月之久。
作者筱崎战后在新加坡留下给人的印像还好。英军光复星马初期,当地「海峡时报」读者专栏内对筱崎也有一些赞许的言论。名报人余敬豪(现任职南洋商报)当时在「中央社」海外通信中写了一篇稿子,形容为筱崎是谜一样的人物。战后,作者也曾是新加坡军事法庭(开审日军战犯和当地人民与日军合作份子)的主要证人之一。
回到日本初期,他在大阪经商,情况并不很好,这段时期他相当寂寞。一些军国主义思想仍很浓厚的日本,认为他在战时太过宽待当地人,对他颇有非议。而他自己,想起了当年所做的事,感到自豪无愧于心!
他和夫人于一九七一年年底来新加坡作短期的居留,作者虽已是花甲之年,但是和夫人还是十八九年前那样。十八九年前在大阪,译者和作者见面的时候,他喜歓谈起新加坡往事,并且常常怀念这个岛国。他常常说,有一天我会把战时新加坡的情形详详细细写下来,他也提醒我说,你如果不相信我所说的经过都属眞实,可以向林文庆博士、李振殿、曾纪辰(当时还健在)、胡载坤医生、拿督黄兆珪等老先生证实。
筱崎护的著作长约八万字,全部以回忆方式记下。像谈家常,也道出沦陷初期军人中派系之不睦,东条英机怎样不喜欢山下奉文而将他调开,也说出了当时居住在新加坡岛上居民所未深知的一些事。
战后,有不少关于新加坡沦陷的著作问世,不过都很少,甚至未曾详细提到过占领时期的情形。筱崎护的著作,将会像一轴画似地逐渐在我们的面前展开。许多四十岁以上的人对这些事当然身历过,而且会有一些或很深刻的记忆。书中的记述将来将可能引起一些争论自然也是难免。对四十岁以下的新加坡人,希望能把它当作史料部份来看,这部著作里有些部份,作者予以从略是件「美中不足」的事,那是因为不愿牵连到一些还活着的人的缘故。
今年二月十五日,正逢农历新年,是日军占领新加坡卅一周年,当时新加坡的华侨也正忙着准备过年。现在一想,日本战败投降也已经廿八年了,日本也已从亡国废墟中兴盛起来。回忆日军在新加坡的旧迹,如今日本经济力量卷土重来,只有星日两国人民能够彼此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对接受历史和建国或将有所帮助。作者对新加坡的深深怀念,将这部写作先在新加坡发表(在南洋商报连载过,其中有些补充部份),日文原版将以「昭南特别市」为书名在日本刊印,而且作者在日文版里也添补了不少关于日本方面的资料。
译者在译文的某些部份加上附注,使大家一读即可了解,不必再费神思索。我受作者之托,把他的著作翻译,希望大家从史料眼光来读,也正是译者的用心。
一九七三年五月
再版的话
译者
筱崎护著「新加坡沦陷三年半」、中文译本初版问世之后,作为译者的我曾经接到一些电话和来信,其中赞许和指责的都有。赞许的说,这本书很好,译出了他们所要了解的战时昭南的情形,第一次掲露了他们前所未闻的事实。指责我的有两个人,都是我一向所尊敬的长辈,他们认为我不应该译出这本作者为自己辩护的原著来,而且我这一种做法是对不起战时受难的千千万万人。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翻译只是沟通语文交通的一种方法,译者本身不一定要同意原著的见解与用心。作者筱崎护在著作中为自己当年所做的事件一种自述,其所写的是否属实,当时与他直接在一起或和他有往来的人一定淸楚,他的「一面之词」,确实与否,历史家现在也正在收集资料,加以硏究印证。作者战前以间谍罪名被法庭判罪入狱是一事实,他在原著里也曾提到,但作者在这本书里,有没有替日军当年所干下的罪行作出辩护,请读者自己细心去判断,有些朋友向我指出,作者在「屠杀华侨」的记述中轻描淡写一笔扫过,也有朋友说,著作中把日军当时的狰狞面孔深刻地刻了出来。
译者翻译原著,只是因为此一著作,对新加坡有历史的硏考价値,对一个文化,国家意识尙未生根和历史只有百多年的新加坡来说,这一段历史上的大动乱和大浩刼悲剧,是不能忽略的,这本中文册子的出版,目的亦卽在此。
赞许出版这本书的人也好,用很不客气语句指责我译这本书的朋友们也好,他们不应该错觉的一个共同点,便是这本书并不是由译者所写,译者只是一个「传播媒介工具」,把原著里记述岛上悲剧浩刼的种种事实照译写下,公诸大众。趁着这本书的再版,让译者的我,有一个表白的机会,这是译者个人最感快慰的一件事。
一九七三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