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 03~巴生华人文史概览
徐威雄等◎编著
Publisher:
Ser Wue Hiong
123, Jalan Langat 2,
Taman Sri Langat,
43000 Kajang, Selangor.
Email: xuewenbiannual@gmail.com
@Ser Wue Hiong, April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book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without prior permission from the
publisher.
Edited by Khoo Kiak Uei, Ser Wue Hiong
主编:邱克威、徐威雄
排版:余仁
设计:左子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徐威雄,1970-
[Basheng hua ren wen shi gai lan]
巴生华人文史概览 /徐威雄编著;徐威雄,邱克威编辑
(学文;03)
ISBN 978-967-11884-0-8
1.Chinese—Selangor—History.2.Chinese—Social
life and customs—Selangor.Ⅰ邱克威,1974—.Ⅱ.Title.Ⅲ.Series.
959.5004951
Printed in Malaysia
Percetakan Advanco Sdn Bhd
Kuala Lumpur.
封面题字:林源瑞局绅
定价:RM12.00, SS10.00, USD8.00
编者的话
研究本地文史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认识一座城市也可以有很多种方法。
巴生位处马来半岛中部西滨,地势上得天独厚,向西扼控马六甲海峡,背东则据有河生河谷广袤的腹地。这里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曾是马来半岛上最大的锡矿产地之一。它拥有优质的深水码头,加上几个绝佳的外岛摒护,俨然是上天的恩赐。
这里是雪兰莪历史之都,雪兰莪皇宫就座落于此,今天大家仍然叫它为皇城。六百年前郑和在他的航海地图中,已明确标出“吉令港”地名,这便是巴生的今世前身。当十九世纪初雪兰莪苏丹在这里筑城征税时,吉隆坡还是一座虫兽出入的茂密森林。华人之迁移雪兰莪州府,除了内陆路线之外,大部分是通过巴生港区入境。这是外来文明进入半岛的门户,也是华人移民半岛的散布据点。
上天给了巴生绝佳的条件,但历史却不让它有好的机运。自从它天生的优港被发现以来,它却从来没有成为过海运中心。十五世纪是属于马六甲王朝的时代,马六甲才是当时的国际商港中心,巴生只是它一个不起眼的属地。进入十八、十九世纪海洋帝国的时代,偏偏又遇上了槟城的开埠,独揽了航运中心的机缘;正当二十世纪初它准备重振待发时,英国却早已将新加坡打造成东西航运的枢纽了。
这便是巴生永远的历史命运。当1880年英国人决定向内陆东迁,定吉隆坡为雪兰莪的首府时,巴生从此就不是发展蓝图中的重点了;当1896年英国人再决定将吉隆坡定为马来联邦的首府时,巴生就注定要成为大吉隆坡区的辅助城了;当1974年吉隆坡成为直辖市时,却让新兴的莎亚南市代替吉隆坡成为雪州首府,而那个条件更为优厚、历史更为悠久的巴生也只能独自憔悴,再一次遭受冷落。
这似乎便是巴生无奈的命格。巴生本天生丽质,却永远都生不逢时。巴生成了个不大也不小的都市,处于不上不下的身份尴尬。巴生号称皇城,却似乎没有王者之气。除了肉骨茶和海鲜之外,它很难以让人记起。它是一座性格模糊的城市。它的光芒总会被邻近的吉隆坡抢去,在学术研究领域里它也很少被认真地看待过。巴生这样的尴尬位置.倒跟马来西亚华人的地位很相似;马来西亚华人的处境,巴生华人是别一番感受的。
近年来华人研究兴起地方史的研究,目光多转移到具有历史意义的小镇乡区,这是值得嘉许的现象。然而在这个研究热潮中,却也独落了巴生这个不大不小的都会。本期《学文》有鉴于此,尝试以“巴生华人文史概览”为专题,期能带领读者总览这个久被忽略的巴生文史概况,提示一种观察一座城市深度的可能角度。
我们邀请了六位学者为巴生的各领域作素描,从华团、华校、艺术、寺庙、政治等题专来拼凑巴生华人文史的概貌,另加一篇当代巴生经济概述以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这六篇专题文章提示巴生华人文史风貌的丰富性,原来看似没有性格的城市里,却是别有一番人文风味与景观。巴生的独中密度是全马最高的,巴生的艺术界是全马最活跃的,巴生也是当年左翼运动的大本营,等等。这些历史因素都潜伏地构成了今日巴生华人的精神面貌。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巴生有三多,一是华人多,二是肉骨茶多,三是神庙多(近年来巴生快要变成垃圾多了),反映出这是一座隐藏着华人性格的都城。然而,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应仅止于此,六篇专文尝试勾勒出它的丰富内涵,其中钟瑜于文末提出巴生有条件发展出“地域美术”的概念,喻示了巴生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这点正是华社地方文史所应该要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所致力于《学文》的宗旨之一。
然而,除了关注于一隅一地一族之外,我们也须将眼光放宽至跨境域外。这一期我们增设了“翻译广场”专栏,希望能把非中文源流及域外的名篇佳作介绍进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是其知灼见。本期以原住民课题的译文作开篇,让大家重新认识这块土地上久被失声的先民。本地文史研究是无法抹去这一块的,否则它将不会是一个完整的马来西亚。
《学文》编辑委员会
2012年4月15日
目录
文史学苑
5.从“抒情诗的传统”识〈诗大序〉:辨言、志、诗 /黄琦旺
11.六朝哀辞问题举隅 /何维刚
20.晚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以晚清反迷信小说为探讨对象 /陈心洁
本地研究
28.觉园诗初探 /何奕恺
35.从《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与《马拉语粤音译义》看巴刹马来语punya的用法 /王晓梅
42.“熊”字本地闽音及粤音 /冼星航
掌故丛谈
50.正原总坟与辛亥革命 /陈良
52.母语教育犹人类的影子——纪念郑瑞玉校长逝世一周年 /谢锡福、陈玉雯
专题:巴生华人文史概览
56.话说巴生华团 /刘崇汉
70.再穷不能穷教育——巴生华校史话 /徐威雄
83.漫话半个世纪的巴生华人艺事 /钟瑜
90.巴生华人传统寺庙略述 /詹缘端
96.独立后巴生华社政治发展 /郑名烈
100.巴生经济简评 /孙和声
翻译广场
106.马来半岛原住民研究的历史:坐标与世代(上) /Lye Tuck Po原著,邱克威翻译
书话
117.文史正论应当如此 /杨善勇
学生园地
119.从神话与考古来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骆骏彦